“除了雪,这里拥有一切”
2023-10-11任彦
2023年9月16日,斯里兰卡科伦坡海边,人们眺望印度洋。
印度洋岛国斯里兰卡在世界地图上的形状像一滴眼泪,又像一颗珍珠;像一只梨,又像一个芒果;在一些欧洲人眼里,甚至像一根威斯特伐利亚火腿。
斯里兰卡北临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是印度洋东西方海上交通的必经之地。古往今来,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从此经过,有的留下友好交往的千古佳话,有的则留下殖民掠夺的野蛮历史。
800多年前,西方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斯里兰卡,赞其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岛屿”。1505年,一支葡萄牙舰队出现在岛屿西海岸。“科伦坡来了一些白人。他们穿着铁衣,戴着铁帽子,吃白色的石头并且大口喝血。他们的枪声若惊雷,连须弥山都被震倒。他们还有火炮,炮弹能飞很远,击穿铜墙铁壁。”科特王朝国王巴拉格勒姆巴呼八世收到的边防报告这样写道。
当时的斯里兰卡人对欧洲人几乎一无所知。报告者把面包和红酒误认为“白色的石头”和“血”。看到这份让人“倒吸一口冷气”的报告,巴拉格勒姆巴呼八世派人送去肉桂和大象,以示和平之意。
当时科伦坡还是一个小渔港,葡萄牙人让当地人带着他们去首都科特见国王。当地人绕了路,故意让他们以为科特离海岸线很遥远。但葡萄牙人很快知道了实情——留在船上的葡萄牙士兵不停地开炮,他们能听见炮声。斯里兰卡有句谚语就是从这个故事衍生来的,“带葡萄牙人去科特”,意思是事情办得很曲折。葡萄牙人来到科特,以武力迫使巴拉格勒姆巴呼八世签订了通商条约。1518年,葡军在科伦坡修建炮台,并取得贸易许可权。之后,斯里兰卡一步步沦为葡萄牙的殖民地。
第一拨登岛的葡萄牙人,在斯里兰卡发现了取之不尽的香料,尤其是肉桂。时任葡军统领费雷拉给驻印度总督写信:“其他欧洲国家的人如果品尝过这里的肉桂,一定会闻着香味跟过来。这是我最大的担心。”事实也正如此。斯里兰卡肉桂散发出的美妙香味,让欧洲的殖民者们趋之若鹜。这份大自然的慷慨馈赠,竟然成为欧洲人入侵斯里兰卡的由头。香料贸易严重破坏了斯里兰卡延续千年的农耕传统,自给自足的水稻种植业逐渐走向衰败。
荷兰崛起之后,协助当地人将葡萄牙人赶出斯里兰卡。葡萄牙结束了在斯里兰卡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荷兰开启了对斯里兰卡137年的殖民历史。英国成为海上霸主后,又取代荷兰成为斯里兰卡新的主人,时间长达152年。
西方列强轮流登场,统治斯里兰卡441年,难怪很多人把这个岛国称为“印度洋上的泪滴”。斯里兰卡谚语“生姜换辣椒”,意为换汤不换药,这是岛国近代史的生动写照。
“除了雪,这里拥有一切。”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在《赤道环游记》里对斯里兰卡不吝赞美,“令人发晕的气息、不知名的花香、忽然降临的倾盆大雨、忽而又阳光普照喜气洋洋,在遥远的丛林深处和群山之中,有古老的废墟和破败的庙宇,那都是从前盛极一时的朝代和被征服的民族留下来的遗迹——如果缺少那种神秘和古老的色彩,这种地方就不能算是十分圆满的东方了。”
夕阳余晖中的炮台。( 任彦 / 摄 )
眼神清澈的水果摊主。( 任彦 / 摄 )
如果想触摸斯里兰卡历史变迁的印记,感受马克·吐温笔下那个热带岛国的独特文化,科伦坡是非去不可的。科伦坡是斯里兰卡最大的城市,同时也是斯里兰卡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虽然1985年斯里兰卡将首都从科伦坡迁至斯里贾亚瓦德纳普拉科特(也称科特),但由于科特与科伦坡相连,很多首都职能仍然保留在科伦坡,所以许多国际官方资料仍记载科伦坡为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既有佛教文化的名胜古迹,也有殖民地时期的历史建筑,还有高耸入云的摩天大厦。传统与现代有机交融,东西方文化交相辉映,整座城市散发着迷人的气质。
贝塔区和要塞区是科伦坡最富魅力的“心脏”,古老又多元。两个区紧挨着,方圆不过一公里,适合漫步。贝塔区是老城区,店铺鳞次栉比,街巷拥挤嘈杂,富有东方风情。要塞区并没有想象中的城堡,而是荷兰殖民者建立的一个防卫严密的港口,主要目的是保护自己放在那里的珍贵货物,如蓝宝石、大象、肉桂、象牙等。英国人攻破该港口,拆除了原来的防御设施,拓展了港口的范围。漫步在要塞区,仍然可以看到荷兰人留下的鲜明印记。1677年荷兰人建的老荷兰医院是要塞区最古老的建筑,如今里面开满了餐厅、酒吧、纪念品店,拱廊下一扇扇柚木百叶窗极有韵味。
面朝大海、背靠金融中心的加勒菲斯绿地是本地人最喜爱的城市公园,傍晚时分可来此欣赏一天中最美的光景——印度洋的日落。荷兰人曾在这里设置炮台,现在还留存着几座炮台用于纪念。炮台被粉刷成黑灰两色,曾经锈迹斑斑的样子被埋藏于新漆之下,似乎也意味着将殖民地时期的历史尘封。
位于科伦坡维多利亚公园南侧的国家博物馆是斯里兰卡历史最悠久、藏品最多、规模最大的博物馆。展馆全面展示了斯里兰卡历史、宗教、人文、风俗和艺术。在博物馆里也能看到不少来自中国的瓷器、陶器和钱币,最珍贵的是矗立于第四主展厅中的一块石碑,名为“郑和《布施锡兰山佛寺碑》”。
1911年,英国工程师托马林在斯南部港口高尔市偶然发现了一塊被用做下水道盖板的石碑。碑额部分呈拱形,正反面均刻有五爪双龙戏珠精美浮雕,正面长方体四周以中式花纹雕饰。更具史料价值的是,石碑正面从右至左、从上至下分别有中文、泰米尔文、波斯文三种阴刻文字,记载了600多年前中国明朝航海家郑和赴锡兰(今斯里兰卡),向岛上佛教寺庙布施财物供奉佛祖之事。因长期受水侵蚀,泰米尔文和波斯文文字部分受损较严重,难于完整辨识,所幸中文部分受损较轻,内容仍大体可识。
“这块石碑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文物,是见证斯中往来的珍贵实物史料之一。中国和世界各国都发现过很多与海上丝绸之路相关的石碑。但在斯里兰卡国内发现且被博物馆收藏的‘三语碑只此一块。这是斯中历史的重大发现。”博物馆教育推广官员桑吉瓦尼表示。
中斯友好交往的见证不仅存于卷帙浩繁的博物馆中,更体现在现实生活中。纪念班达拉奈克国际会议大厦是科伦坡地标性建筑,由中国政府于1970年11月至1973年5月无偿援建,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2003年,由中国政府援建的班达拉奈克展览中心和国际研究中心分别于1月和4月在大厦院内落成,与大厦形成统一的整体,被誉为“中斯友谊的象征”。
2014年9月17日,在热烈的掌声中,习近平主席和时任斯里兰卡总统一道为科伦坡港口城奠基揭幕、为开工剪彩。海面上喷沙船拉响汽笛,喷起金沙,挖土机将砂石推入海中,人们以海港独特的方式庆祝科伦坡港口城开工仪式。经过多年奋战,港口城已经从斯里兰卡人民的美好夙愿变成在中斯两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制定的蓝图规划,从一片蔚蓝海水到吹填出来的269公顷金色土地,一座日新月异、充满希望的新城雏形已经从海上升起。
左上图:欧式建筑随处可见。右上图:纪念班达拉奈克国际会议大厦。下图:傍晚时分的加勒菲斯绿地。(本页图片均由任彦摄 )
我不禁生出许多感慨。郑和七下西洋,六次到访斯里兰卡,他所率船队规模之大、人数之众、装备之精,即使是近一个世纪后的哥伦布、麦哲伦的船队也无法相比。郑和为什么没有侵占他国一寸领土,没有抢夺他人的黄金、钻石、香料,没有贩卖奴隶,更没有对那些国家搞殖民主义?
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曾经说:“如果中国要对外侵略,早在600年前就做了。”他说的就是郑和下西洋。那时中国是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没对世界构成任何威胁,而是给世界带来和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郑和七次远洋航海,留下千古佳话。这些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使用的不是战马和長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
通过西方人和中国人给斯里兰卡留下的遗产,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西方文明和中华文明的不同。西方文明正如凯撒所说,“我来了,我看见了,我征服了”。相比之下,中华文明在郑和的身上体现为“我来了,我交朋友了,我回家了”。郑和下西洋传播的是文明,带去的是和平,收获的是友谊,这便是至今仍启人深思的“郑和精神”。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强调“以和为贵”,认为万物并行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郑和大航海生动体现了“和”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和平基因的最生动体现和最好例证。共建“一带一路”正成为新时代中国与世界美美与共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