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设计讲述中国故事

2023-10-11许晓迪

环球人物 2023年19期
关键词:克俭申奥王敏

许晓迪

2023年8月,王敏在北京接受本刊记者专访。( 本刊记者 侯欣颖 / 摄 )

2001年7月13日,当北京申奥代表团在莫斯科登台陈述时,陈述报告的设计者王敏,正拖着一条病腿,在旧金山的朋友家中收看CCTV的实况转播。因为美国电视台不报道,他们在后院装了一人高、像口大锅的卫星天线,等到凌晨4点,准时打开了电视机。

当杨澜走上陈述台,王敏的心提到嗓子眼。那是整个陈述中的亮点,也是难点。PPT演示文稿里,嵌入了一个flash动画,上层是火炬传递接力的路线图,下层展示人类古文明发源地。以当时电脑硬件的水平,播放这样一个大容量的PPT,会有死机的风险。好在一切顺利。

那一天,当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说出“BEI JING”时,电视机前,欢呼、尖叫声一片。那一夜,也改变了王敏的人生轨迹。2003年夏天,他和家人离开工作、生活了10多年的硅谷,回到北京,以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为大本营,开始了为奥运设计奔忙的日子。

今年夏天,王敏回国20年。前几天,从20多岁到60多岁的学生们,从不同地方携家带口而来,在慕田峪长城脚下的瓦厂相聚。“特别庆幸,所经历的是一个非凡的时代,时代成就了很多可记载的故事。”聚会上,王敏和大家说,“但正如安妮·埃尔诺在《悠悠岁月》中引用的一句话:‘我们只有自己的经历,而它不属于我们。”

开眼看世界

在某种程度上,王敏的设计人生,鲜明地叠印着时代的变迁轨迹。“同龄人中的幸运儿”,如同大多数“七七级”,王敏也是如此自我认定。他的艺术之路,开启于在黑板报上画“马恩列斯毛”。1977年,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他正在一所中专教美术,把自己关进小黑屋,发愤突击,准备报考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

报考者超过2.5万人,拿到准考证的800多人。王敏从烟台出发,坐了一夜火车到济南,考了3天。那一年,他21岁。第二年初春,作为56名新生中的一员,他走进校园,就读于工艺美术系。那时,平面设计还叫“装潢”专业,教学上沿袭“文革”前的模式,学图案纹样、做包装封面,用手绘的方式画黑白稿。

国门初开,新资讯、新知识依然匮乏。学校图书馆只有几份杂志,其中一本来自日本的《IDEA》,像一扇窗口,让王敏和同学们看到了国际设计的发展趋势。“因为只有一份,很不容易借,班上一个同学和图书管理员说好,晚上借出来,一早还回去。”王敏回忆,“宿舍7个人,大家分工把里面的海报、图形用水粉临摹下来,豆腐块一样小小一张,贴到影集里。过一段时间再借一批,通宵做。”

有一次,一个荷兰艺术家代表团来美院参观。王敏作为学生代表参加了座谈。“他们问,知不知道荷兰的艺术家?我们说当然知道,伦勃朗。还有呢?又说了几个古典画家。人家很失望,在中国美术教育的最高学府,居然没人听过梵高、蒙德里安的名字。”不久,杭州举办外国图书展览会,美院买下了所有美术书籍,图书馆库存激增,“各种不同流派的艺术都有,大家都有点顿悟之感,原来世界可以用不同的眼睛去看、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现”。

王敏至今怀念那段充满激情的大学时光。“刚刚‘解放的韩美林老师,教我们如何把中国传统艺术转化为自己的设计语言;班主任孙晴义老师,功夫很多,外号‘孙大圣,带我们到桂林写生,把自然风景加工为好看的装饰画;年轻的陈守义老师,带我们去青岛、去温岭,试验不同的新画法;每个星期,徐君萱老师把家里的留声机和唱片拿到大礼堂,放古典音乐给大家听……”

毕业后,王敏留校任教,去广州参加青年教师培训班,学习“三大构成”(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每个周末,他都跑到五星级酒店的酒吧蹲守,搜罗丢弃的进口酒瓶子和包装盒,积攒起来,寄回学校当参考资料。

求知欲与好奇心的驱使下,1983年10月,王敏前往德国慕尼黑造型艺术学院与柏林艺术大学进修。相比国内设计的“手工劳动”,那时的欧洲已经出现了不少辅助工具和特殊材料。而等到1986年冬天,当他置身于美国硅谷那场“桌面出版革命”之中,更有了来自另一个世界的感觉。

王敏(左)與保罗·兰德。

1990年,王敏(右二)在Adobe公司工作。

中国式申奥

上世纪80年代末,种种新技术、新工具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设计、印刷、出版行业的工作模式与运作流程。

“革命”开启之时,王敏就置身于风暴中心。1986年,他考入耶鲁大学,攻读平面设计硕士,师从“美国平面设计之父”保罗·兰德。这一年冬天,系主任阿尔文·艾森曼介绍他去Adobe做项目。在那里,他得以第一时间使用那些新工具, “特别激动,在电脑上,你可以随意地拷贝、编排文字,放大缩小、旋转重复”。尽管功能简单,甚至没有色彩,做一幅图,电脑可能就不堪重负而死机,“但它让我看到一缕新时代的晨光”。

那时,刚刚建立4年的Adobe,还是一家只有四十几人的小公司,却涌流着令人亢奋的气息。“工作之余在饭桌上、派对上,人们的话题常常是关于新技术的可能性,未来的趋势,新软件、新硬件。”王敏回忆,“一个关于字距处理的话题能够延续一个晚上,为字的完美呈现可以在电脑前废寝忘食。”很少有人预料到,这家公司将给出版、印刷、图像制作与设计行业带来一系列巨变,其龙头产品Photoshop,至今风行全球。

从兼职设计师到正式雇员,从资深艺术指导到设计经理,王敏在Adobe工作了12年,每天与不同文化、不同国家的设计师打交道。“那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工作环境,很多工程师的办公空间五光十色、五花八门,有的像微缩动物园,有的像微缩乐队,有的像画室,有的乱七八糟。”

1998年,王敏离开Adobe,与校友埃迪·李在旧金山一起以两方设计工作室作为平台,为Intel、IBM、Netscape、HTC等高科技公司设计企业形象与品牌宣传。

2001年的第一个星期,华文字库创始人、老朋友黄克俭从北京飞来旧金山,带来了一个特殊任务。这一年2月,国际奥委会考察团将来北京,听取北京奥申委的陈述报告。用什么工具完成陈述?黄克俭向奥申委推荐了PPT——这个今日每个“打工人”都能熟练操作的软件,在当时的中国鲜有人知。如何制作出一批代表中国高度、反映申奥主题的PPT模板?黄克俭第一时间想到了王敏。

1987年,王敏设计的Adobe挂历。

申奥陈述报告主题。

一周后,星期五半夜12点,王敏把17个主题元素的PPT模板打印好,连带一张电子版光盘,交到黄克俭手中。

3个月后,更重要的任务来了:设计7月13日在莫斯科的多媒体陈述报告。那时,王敏去山上滑雪,摔断了腿,躺在床上两个多月,做完了设计方案,拄着拐杖来到北京。一下飞机,他直奔新侨饭店,第二天一早,会议室里十几台联网的电脑前,设计师们已开始工作——申奥倒计时,紧张地开启了。

“西方有句谚语,一幅图顶一千句话;我们的陈述报告要反过来,一个词、一个数字顶一千幅图。”在王敏看来,关键词、关键数字至关重要。GDP增长的曲线、新建场馆的面积与速度、“50万志愿者”……这些关键信息的准确呈现,回应、打消了奥委会对中国建设能力的质疑。王敏从体育外交家何振梁的讲稿中提取了一句话作为报告题目:“13亿人的梦想!”这句打动人心的口号,也印证着中国人汹涌的申奥热情。

1993年申奥失败的阴霾笼罩在国人心头,带来此次“只许成功”的巨大压力。那段时间,王敏每天凌晨2点半离开办公室,第二天8点准时上班,经历了无数不眠之夜、各种大大小小的会议、翻来覆去地比稿。

正式彩排前一晚,大家已熬了两个通宵,电脑却在此时死机,做的东西全没了。所有人躺倒在地,一蹶不起。彩排9点开始。排练室是比照莫斯科会场1:1复刻的,投影仪是从香港空运来的,李岚清、刘淇、何振梁、杨澜等陈述人都要上台,按照最终的流程,一秒不差地走一遍。

2008年北京奥运会奖牌和体育图标。

早上6点,黄克俭接到王敏的电话,赶来新侨饭店,看到他穿着布鞋,站在地毯上,因为出汗,脚下湿了一片。“我对他说,Curt(黄克俭的英文名),我现在有两个选择,一是从这里跳下去,二是拉着行李箱赶紧逃走,没法面对大家。”黄克俭让他冷静,赶紧重新恢复,坐上车,赶往会议中心的路上还在做。到了9点,一切有惊无险。

终于,历史性的一天到来。“13亿人的梦想”,当PPT放到最后一张,王敏心中的石头落地。他准备兑现自己对奥申委的承诺:北京申奥成功,一定回来做奥运设计。

离开硅谷时,好朋友们举办了欢送会,写诗相送。“小菜几碟思故土,大潮万丈望神州。炼修廿载成正果,漫卷画书越从头。”“海外山间故国园,无限风光任周旋。采得百花成蜜后,为国辛苦为民甜。”这些诗句,今天读来,王敏依然激动万分。

设计为人类的共同福祉

2003年夏天,王敏出任中央美院设计学院院长,开始了“为国辛苦为民甜”的日子。2004年1月,他在中央美院建立了“奥运艺术研究中心”,以此为平台,组织学生老师参与奥运形象与景观设计——这无疑是世界上最大、最复杂,也最具挑战和折磨的设计项目。

如何以设计讲述中国故事?以色彩景观为例。王敏带领团队,花大量时间分析中国古代的色彩体系,逛故宫、转胡同、登长城,寻找能代表中国、代表北京的色彩,最终确定了色谱,给主要颜色赋予别致的名字:中国红、琉璃黄、国槐绿、青花蓝、长城灰、玉脂白。这些名称,让北京奥运会有了自己的专属色彩,有了生命力和故事。

他们从篆书中得到灵感,设计了一系列风格鲜明的单项体育标识,尽展中国书法之美;在火炬接力景观中,他们加入织锦元素,核心图形既有祥云,又有如意和飞天绶带,如水墨悠扬、行云流水。

而最广为人知的“金镶玉”獎牌,则是从100多个方案中竞标胜出。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在全国各地找工厂和技术人员,解决玉的脆弱性问题。在最终的抗摔打实验中,奖牌从两米的高度扔到水泥地上,金属都弯曲了,玉丝毫未损,“金镶玉”由此问世,成为奥运奖牌设计的经典之作。

通过奥运设计,中央美院获得国务院嘉奖,赢得国内外的广泛关注。2009年,美国《商业周刊》将中央美院列为“30家世界最好的设计学院”之一,那时距设计学院成立还不满7年。此后,从南京青奥会、深圳大学生运动会到北京冬奥会等体育赛事,美院师生都承担了设计工作。

如今,面对第四次工业革命与人工智能带来的冲击,王敏仍在思考求索。当年,他置身“桌面出版革命”的风暴中心。面对大量品质低下的文字应用,许多传统设计师深恶痛绝,用电脑还是不用电脑,每次开会都争论不休。然而,当新技术的泡沫消逝,是人的想象力、创造力,是文化积淀的审美内涵,让技术最终成为推动进步的力量。

今天,围绕人工智能的讨论众声喧哗。王敏更倾向于乐观的一面。“这是一个极具挑战、充满机会,又令人兴奋的时代。我们常说科学艺术应该共生,因为它们的终极目标都是美。而技术与设计应该结合,因为它们的目标都是为了人类的共同福祉。”

“设计可以是好的艺术,但设计不等同于纯艺术。”王敏说,“设计不仅仅是创造美的过程,设计师的专业生涯更像一场传道之行——要为社会的需求和发展寻找创造性的解决方案,为人类的共同福祉,做出有用的设计、好用的设计。”他相信,“只有当设计师仰望星空、胸怀人类命运时,设计才不再仅仅是一个维生的职业,不再只是一种技能,而是改变未来、创造未来的动力与工具。”

王敏

1956年生于山东烟台,1977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2003年担任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2006年—2008年出任北京奥组委形象与景观艺术总监。

猜你喜欢

克俭申奥王敏
山月
春花
克勤于邦 克俭于家
Improvement of English Listening Teaching in Junior MiddleSchool Guided by Schema Theory
邹克俭 典藏欣赏
Electricity supplier era of packaging design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spects
日本出现首起申奥标志侵权案
Bromate formation in bromide-containing waters irradiated by gamma rays∗
柏林要申奥激起一片质疑
奥运串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