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袁隆平”
2023-10-11杨迅
龙春久
黄草帽,帆布衣,挽至膝盖的裤脚,全神贯注的神态……龙春久赤足站在水田里俯身插秧,一丝不苟的样子,仿佛完全不在意酷热的环境。这里是位于巴基斯坦东部旁遮普省首府拉合尔西南郊的隆平高科杂交水稻南亚种子研发中心试验田,龙春久正同巴基斯坦技术员一起探讨杂交水稻筛选试验方案。他身边的当地农民在插秧,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龙春久从田地里出来,抹了抹脸上的汗,对《环球人物》记者介绍说,他2009年来到巴基斯坦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工作,代表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隆平高科”)负责种子研发,选育适合当地的品种。2016年底,隆平南亚种子研发中心暨巴基斯坦育种站成立。如今,龙春久已是隆平高科种业科学院巴基斯坦育种站站长。
因为都是传授杂交水稻技术,且在巴基斯坦待了10多年,龙春久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巴基斯坦袁隆平”。
当地的水稻种子,每公顷能收获4到5吨,隆平高科的杂交水稻种子,每公顷能收获9到10吨,几乎增了一倍。“我们为巴基斯坦带来最核心的农业科技,培育出的杂交水稻种子既能帮助巴出口创汇,还能在当地播种,解决粮食短缺问题。”龙春久自豪地说。
试验田的杂交水稻产量较之前有大幅提升。( 本刊记者 杨迅 / 摄 )
“龙老师就像是一扇窗户”
“我们来之前,巴基斯坦本地的水稻种植水平相当于我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水平。种子随意播撒,管理方式较粗放。”龙春久说。如今,隆平高科的种子在巴基斯坦的种植面积达到530万亩,是普通水稻产量的2.5倍,按照每亩盈利400元来计算,杂交水稻每年给巴基斯坦带来20亿元人民币的利润,约合2.8亿美元。
目前,隆平高科所选育的杂交水稻品种在巴基斯坦各个省份表现都很好。10多年前,巴基斯坦的杂交水稻种子销量大概几十吨,而今年预计将达到1.1万到1.2万吨。
1999年,隆平高科开始与巴基斯坦方面合作。作为合作伙伴,巴基斯坦嘎德农业研究与服务公司负责商业化事宜。得益于与隆平高科的研发合作,嘎德公司已有多个杂交水稻品种获巴相关机构登记,收到了积极的市场反馈。该公司研发人员表示:“巴基斯坦旱季干旱炎热,隆平高科在巴研发的杂交水稻品种耐干旱、耐盐碱,还能承受45攝氏度的高温,成本低、效益好。”
龙春久对巴基斯坦的气候、土壤、水源、虫害等农业条件了如指掌。他结合当地的气候和水文特征,制定了科学的种植管理方式,以帮助当地农民增产增收。
记者来到田间地头探访,在田里插秧的一位巴基斯坦老伯说,跟随龙春久学习杂交水稻很有收获,可以说是改变了生活,种植隆平高科杂交水稻的收入也显著提高了。此项收入之前是2.5万卢比到3.5万卢比(1巴基斯坦卢比约合0.025元人民币),现在增加到5万卢比,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有效改善,妻子和孩子对此都很高兴。
35岁的法瑞德来自拉合尔郊区的吉纳尔村,跟随龙春久在隆平南亚种子研发中心工作已有10年时间。他表示,起初,当地人对杂交水稻根本没有概念,龙春久将杂交水稻的知识一点一点向当地人解释和传授。杂交水稻的产量比当地水稻更高,价格更低,受到了当地人的欢迎,也带来了更多利润。
据法瑞德介绍,龙春久几乎每天都来育种中心做研究,对于浸种催芽、播种移栽、肥水管理等各个环节都是精益求精。在他的带动下,当地人的劳动技能和英语水平都有了显著提高,对于杂交水稻各个环节的知识有了掌握。团队里的巴基斯坦人和中国人也相处得非常融洽。“龙老师就像是一扇窗户,让更多巴基斯坦人对中国的杂交水稻技术有了了解,也验证了巴中友谊是牢固和坚定可靠的。”
龙春久在田间指导巴基斯坦农民拔秧。(本刊记者 杨迅/摄 )
“中国人不是来吹空调的”
在一些人看来,种水稻是一个苦活儿。在异国他乡推广富有技术含量的杂交水稻,更是充满挑战。一个来自中国的农业专家,为什么非要吃这份苦,忍受这份寂寞呢?
龙春久出身于农民家庭,从小就对农业很有兴趣,一直想为农民做点事。他对记者表示,自己1999年从湖南农业大学毕业后,当年就在湖南省资兴市种子公司参加了工作。在国内从事杂交水稻制种工作多年以后,他希望走出去到国外看一看,将所学的知识在国外实践一下,也能锻炼一下英语。
2009年,怀揣一腔热情的龙春久来到了巴基斯坦。刚到时就被泼了冷水——看到眼前一片荒凉、没有绿色植物的土地,龙春久觉得有些泄气,当地条件艰苦,气候炎热,住的是农户的房子,没有空调,连觉也睡不好。龙春久的前两任同事都没有坚持住,相继辞职了,“刚来的那两年,没有网络和电视,心里也会有斗争,想过放弃和打道回府,但当地人的关心和信任打动了我。我告诉自己,只有不懈坚持下去,才能验证中国杂交水稻的伟大。”凭着不服输的韧劲,龙春久还是坚持了下来,在巴基斯坦一待就是14年,其间只是偶尔回国过年或短期休假。
庄稼之人不得闲,面朝黄土背朝天,勤做细耕苦种田。为了在巴基斯坦更好地普及推广杂交水稻,龙春久多年来都过着“基地—办公室—宿舍”的三点一线式生活。因为一心扑在工作上,女儿今年高考,龙春久也无暇顾及,虽然家里会有抱怨,但家人知道他对于农业的执著和投入,也能够理解他,只是觉得他“太苦,太钻”。值得一提的是,受龙春久的影响,女儿高考也填报了生物学专业。
“十年磨一剑。”在巴基斯坦工作的14年间,龙春久正好也经历和见证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巴经济走廊提出十周年所取得的成就。在龙春久看来,巴基斯坦的杂交水稻工程是中国减贫惠农举措的体现,有助于帮助巴基斯坦更好实现粮食安全。而他自己投身这项事业,也是因为对贫苦人民有感情,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巴基斯坦人民谋福利。
搞水稻投入周期长,见效慢,不易出成绩。但龙春久决心要尽量改变现状。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他先向当地农户普及杂交水稻的理念,一点一点教,有时在田地里干活,太阳毒辣,气温也很高,甚至到了下午四五点还没吃午饭。刚开始时,龙春久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会有障碍,感觉“脑袋要炸”,但他总是耐心地对学生们说,制种、育种等环节要特别注意小心,仔细又仔细。有时一旦出错,一年都白干了。“我没有私心,只希望当地人更好地学到相关知识,有时候脾气急一些,事后巴基斯坦人也能理解,会通过买水或者送水果的形式,向我表达感谢之情。”
龙春久与巴基斯坦技术员(右)进行恢复系收种工作。(受访者供图 )
“中国人到巴基斯坦不是来吹空调的,是来吃苦的。”团队里当地员工瓦格斯如此感慨。龙春久说,自己在巴基斯坦深耕多年,希望能更好地展示中国人吃苦耐劳、真诚助人的形象,更好地帮助当地人。在他的带动下,团队里的巴基斯坦人也有了变化,有的厨师和保安以前生活习惯比较懒散,现在已经愿意主动深入田间地头帮忙了。
研发团队以前只有两三个人,现在已经扩展到了十三四个人,其中两个中国人,十多个巴基斯坦人。龙春久很感慨:“我教的是杂交水稻,但通过多年的实践,感觉也是在将勤劳致富等中国传统观念播撒开来。经过磨合,现在我和巴基斯坦团队成员交流时,有时只需要一句话,或者一个眼神,一个英文单词,他们就能领会。”
每年5月到9月,当地天气最为炎热,是研发团队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白天头顶烈日,在田间记录试验品种的性状,晚上“挑灯夜战”,整理收集的数据。忙完一天的工作,龙春久回到住处,有时会和团队成员继续交流一下,有時间也会和家人视频通话。龙春久告诉记者,现在心里有了底,对在巴基斯坦推广杂交水稻事业也更加有信心了。
努力实现袁隆平的“两个梦”
巴基斯坦经济虽然仰仗农业,但还是缺乏农业技术方面的人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龙春久说,希望通过中国人的教授,让巴基斯坦人能独立掌握杂交水稻培育的整个流程。
在巴基斯坦,中国的研发团队十分注重本土化人才的培养。龙春久经常不定期开个会,对大家的表现点评一下,让团队成员取长补短。当地的农业机构和政府部门也会组织人员过来培训。
多年下来,龙春久已带出5名研究生,为100多名学生授过课,培养出了一个本土育种研发团队。团队则为当地培养了约500名农业人才。学生们说,过去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泛泛而肤浅,龙老师带来的杂交水稻技术,理论结合实际,让他们学到了发家致富的“真经”。
弗兰德是研发中心的助理研究员,跟着龙春久学习工作将近10年了。在龙春久的指导下,弗兰德从不会说英语、没有农业知识,成长为现在可以独当一面的技术型人才。弗兰德对记者回忆:“刚开始时,不仅仅是我,身边很多人都没有接受过专业化培训,是龙老师多年如一日,坚持教授我们农业知识、技术和英语,让我们掌握了杂交水稻培育、移植的多种技能,如今我们的收入提高了,生活也更加有奔头。”
龙春久对记者说,不少巴基斯坦人都知道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袁隆平一直有两个梦:第一个梦是禾下乘凉梦,就是追求水稻的高产、更高产梦;第二个梦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袁隆平曾经说:“我始终都在努力使我的梦想成真,也希望与你们共勉,来共同实现这两个梦想。”
作为袁隆平的湖南老乡和同行,龙春久希望实现他的两个梦想,通过不断育种和创新,为实现杂交水稻覆盖全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当我们有了这项技术的时候,我希望带动更多的巴基斯坦人创造出更多的杂交水稻品种,让更多人吃饱饭。这就是我的心愿。”
隆平南亚种子研发中心在满足巴基斯坦杂交水稻需要的同时,也向菲律宾出口种子。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瓦西姆说:“我们的目标是选育出更优良的水稻品种,促进巴基斯坦以及南亚、东南亚更多地区水稻增产。”
如今,越来越多的巴基斯坦农民选择隆平高科选育的杂交水稻品种。龙春久心中惦记的两个梦想,正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成为更多人的理想,也会逐步实现。
龙春久
1975年出生,湖南资兴人,毕业于湖南农业大学,曾在湖南省资兴市种子公司工作,2009年赴巴基斯坦从事杂交水稻研发工作,现任隆平南亚种子研发中心暨巴基斯坦育种站站长,2021年获隆平高科文化践行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