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轴线连载之三】巧夺天工 美冠天下
2023-10-11杨建业
杨建业
明代点翠嵌珍珠宝石金龙凤冠。明代的凤冠需要用丝竹扎出凤冠的架构,覆上丝帛面料。然后利用錾刻技艺雕出饰品的模样,再将其镶嵌到凤冠上进行点翠。每一道工序都蕴藏着工匠们深厚的技艺。 视觉中国 供图
中轴线,是构筑一座城市的灵魂。中轴线,是很多人生活中的陪伴。《周礼·考工记》载“: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北京中轴线,便汇集了四者之美,支撑着整座北京古城在世界建筑史上的崇高地位。
人文、物件与风俗中承载的民间技艺,是北京中轴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奇门绝技,有些留存在史书典籍中,有些流传在民间传说里,藏量巨大,广博无边。拾取它们,好似大洋拾贝,虽然艰辛,却也乐趣无穷。幸运的是,众多的“工有巧”已经被列入了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活态传承。即使历经百年,我们今天仍然可以感受、触摸、品味和赏玩这些奇门绝技。
书写中轴线,也是对我们曾经拥有的一种生活的重新认知。中轴线由南向北,一路上各类技艺存续其中。天桥、前门、故宫和鼓楼是技艺传承项目较多的地段。
天桥是清朝末期至民国年间,北京城里最有代表性的娱乐和消费地。很多外地人甚至将天桥的杂耍等同于老北京文化。一些名家对北京城的回忆,也大多是留存在天桥这里。京味作家老舍以写老北京民俗人物而闻名,在他的小说里,少不了天桥;著名作家张恨水以写富家子弟与民间女子的情爱故事见长,在他的多部代表作中,也少不了天桥。一些当年在天桥撂地的谋生手段,慢慢演绎成了可以登堂入室的舞台艺术。一些当年的民俗也在全然一新的天桥地区逐步恢复。以演出芭蕾舞闻名的天桥剧场门前,“天桥八大怪”的雕像重新立起。原来在万明路新世界那里的“四面钟”得以异地复建,也来和“八大怪”做伴。很多社区文化活动中,都可以见到当年天桥绝技的影子。
前门大街对于中轴线来说,更有特殊的意义。前门地区是一块宝地,聚集着老北京城的多种文化和生活风貌。在这里,烧菜做饭、穿衣戴帽都有讲究。北京城最有名的老字号几乎都聚集在前门,最出色的师傅也大多在前门的各家店铺中从业。
此外,相关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有不少生活在中轴线附近的胡同和街道里,他们的从艺经历和生命感悟也与中轴线息息相关。
如果说,绵延在老城中近八公里的中轴线构成了北京的灵魂和脊梁,那么散布在这中轴线内外的多姿多彩的技艺便构成了北京的血肉和风韵,是“京味儿”的源泉,是活色生香、有温度、有情感的北京的体现和保障。恢宏庄严的中轴线建筑与生存其间的民间技艺一道,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而立体的北京。
北京龙顺成京作非遗博物馆位于北京中轴线南起点永定门外,是国内首个系统研究、展示京作非遗文化的专题博物馆。
龙顺成京作非遗技艺第五代传承人刘更生带领修复团队,多次担当重任,成功修复了包括故宫、颐和园等收藏的木器文物。
黄花梨木雕螭龙三节柜
黄花梨木梳背椅
龙顺成
北京市龙顺成中式家具有限公司是“京作”红木家具的代表,是享誉京城的百年老字号,据侯式享所警《北京老字号》记载,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1862年(清同治年间)。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合并北京所有硬木家具生产厂家,集北方明清家具各流派之大成的基础上,形成了以清宫造办处所做家具為代表的“京作”这一独特的宫廷家具特色,成为“京作”红木家具的擎大旗者,与“苏作““广作”并称为中国硬木家具的三大流派,有家具中的“官窑”之称。
龙顺成产品选材多为质地坚硬的印度小叶紫檀、老挝红酸枝、缅甸花梨等珍贵木材,以传承京作技艺为使命,采用“全榫卯、一木连作”等结构,加以匠师们的精雕细刻,并赋予产品“福、寿、贵、吉”等美好寓意。家具表面使用独有的烫蜡工艺处理,彰显木材的天然纹理。此外,龙顺成还设有专门的古旧家具修复中心,具有国家一级文物修复资质并承担着为国家博物馆、故宫等单位修复古旧家具的任务。
摄影 董芳/人民画报
制作景泰蓝中的点蓝过程。
《九色鹿》(系列作品)
《陶禄瓶》
景泰蓝
景泰蓝又称“铜胎掐丝珐琅”,属宫廷文化,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具北京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它采用金银铜及多种天然矿物质为原材料,集美术、工艺、雕刻、镶嵌、玻璃熔炼、冶金等专业技术为一体。古朴典雅,精美华贵,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深刻的文化内涵,被称为国宝“京”粹。适用于鉴赏收藏、商务礼品、产品包装、宗教用品、日常生活用品、室内外建筑装饰工程等。
北京市珐琅厂有限责任公司的前身是北京市珐琅厂,成立于1956年1月,由42家私营珐琅厂和专为皇宫制作的造办处合并组成。郭沫若同志为其题写了厂名。2006年被文化部指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制作技艺保护传承基地。2011年11月公司被文化部评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全国生产经营景泰蓝具权威的专业企业。企业产品代表了当代中国景泰蓝发展的较高水平,景泰蓝的发展方向和潮流。20 12年6月建设了中国景泰藍艺术博物馆。
摄影 董芳/人民画报
全家福拍摄是大北照相馆的特色项目。 摄影 陈建/人民画报
拍摄完成后,顾客即可现场选片,第一时间了解拍摄效果。 摄影 王振党/人民画报
大北照相馆前门店二楼,几架老式转机和几部不同年代的相机陈列于此。摄影 董芳/人民画报
大北照相馆
大北照相馆创建于1921年,至今已有102年的历史,创始人是京城人士赵雁臣,店址在原宣武区石头胡同,当时以擅长拍摄戏装照而享誉京城。是全国照相业享有盛誉的“中华老字号”企业,是中国最早的照相馆之一。大北照相馆从创建至今,经历了由私营企业向国营企业、国有控股企业的重大转变,2003年改制成立了北京大北照相有限责任公司,目前拥有七家门店及一个经营网点,即前门店、花市店、宋家庄店、西大望路店、甘家口店、星火店、龙德广场店及和平菓局营业网点。大北照相现有职工180余人,35岁以下职工占总人数的80%,是一个充满活力、拥有雄厚技术实力的老字号企业。
隆庆祥以量身定制为核心特色,专人专版量身定制,以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
隆庆祥的每套西装都有定面料、定款式、制版、裁剪、制作、试样、后道整理、取件等8道大工序、406道小工序,在具体制作上坚持手工归、拔、烫、裁剪、扎驳头、假缝制等传统西装制作技艺。
隆庆祥
隆庆祥始于152 2年,拥有数百年家族制衣史。先祖因制衣工艺精湛、裁作舒适,明朝得赐“袁氏裁作”,清代获赐“天庆祥瑞”,为感念皇恩,先祖将裁案制成匾额,改字号为“隆庆祥”。
作为北京老字号、中华老字号会员单位,北京市东城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隆庆祥将“量身定制,私人裁缝”、“1+1”量身定制贴心服务作为核心模式,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尊贵服务。
在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潮流的不断探寻中,隆庆祥凭借非遗技艺,对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发掘,激发设计灵感与创意,设计了一件又一件精品。自复祖业以来,无论定制中山装、青年装,还是西装,无不彰显传统文化的魅力,相继推出“黼绣”“昇华”“臻玺”等系列新品,将中国元素中的刺绣、青花、玺印等融入服装定制,突出产品创新,传承传统文化。
摄影 董芳/人民画报
前门大街盛锡福,不仅帽子品种新颖齐全,而且选料讲究,做工细致。
前门大街的盛锡福帽店,是北京一家著名的老字号,开业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
盛锡福
盛锡福总店位于天津,是山东人刘锡三在1912年开办的,1936年盛锡福把帽店开进了北京。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北京、上海、南京、武汉、青岛等七家分号独立于天津总号参加了公私合营。前门大街修缮后,天津盛锡福在大街西侧、大栅栏东口北端的位置开业,展示售卖各种品类的帽子。同时,为了充分保护和利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中国冠帽文化的发展史,2012年7月在盛锡福前门店成立了中国冠帽文化博物馆,先后展出历史资料和照片300多件。冠帽博物馆无论从实物、资料、场景、展牌、展柜及展馆的整体风格,均受到行业专家和来访者的好评。中国冠帽文化博物馆不仅填补了中国帽文化博物馆的空白,还成为国内收藏冠帽文物及品种最多最全、最丰富的单位。博物馆以免费的形式开放,通过陈列不同时期的帽子展品、图文、诠释中国帽子的起源、发展和创新的全过程。既有历史脉络又有连贯性,从古到今各不同时代的演变发展清晰可见,使人们对中华冠帽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到自豪。
摄影 董芳/人民画报
长春堂
长春堂药店创建于清乾隆末年,现坐落在前门大街13 5 号,创办人山东道士孙振兰,将中医药理念与道教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长春堂中医药文化,自制消暑良药“避瘟散”和“无极丹”,被新中国第一部药典收载。20 0 5年底因前门大街改造,历经二百余年的长春堂迁出原址。20 0 8年8月7日重回修葺后的前门大街135号,其营业面积2 0 0 多平方米,经营中西药、饮片、参茸、医疗器械及保健食品,被定为医保定点药店,并于2 0 16 年12月通过验收成为北京市首批医保定点个人账户持卡实时结算的零售药店。
摄影 董芳/人民画报
北京纸扎花灯
纸扎花灯是北京传统工艺,花灯制作也很繁琐复杂,包括劈竹条、扎骨架、染纸、裱糊、彩画等二十多道工序,这些工序没有现成的图纸,只有师傅口传心授,要想做什么就像什么,就靠艺人们常年在生活劳动中的灵感,自己动脑筋琢磨,这就是民间艺术的乐趣所在。
北京纸扎花灯主要分为吊灯、座灯、水灯、提灯几大类,它是用竹木、宣纸等材料,经过扎骨架、裱糊、编结、刺孔、雕刻、再配以剪纸、书画、诗词等装饰制作而成的综合工艺品。
北京民间花灯鼎盛于清朝时期,举国上下在春节与元宵节张灯结彩,不论官家商家、民间百姓,不分男女老少,亲朋结伴纷纷拥至大街上,沉浸于灯山舞海之中,红色花灯如花似锦,充满了人们丰富多彩美好生活的向往。
摄影 董芳/人民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