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的创新策略

2023-10-11郑宜山

高考·下 2023年7期
关键词:新课改教学方法评价

郑宜山

摘 要:在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地理教学也从应试教育向着素质教育转变。为了与新课标的要求相适应,地理教师必须想尽一切方法创新地理教学,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自主地汲取知识、提升能力,以促进自身地理核心素养的形成。基于此,文章以高中地理为研究对象,在明确新课改对地理教学影响的基础上,分析了高中地理教学的困境及原因,讨论了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创新的原则,最后以案例的方式对地理教学的创新展开了深入的分析,期望在有效策略的指导和推动下,实现地理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地理;创新

地理是高考的一个重要科目,在新课改下,地理教学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目标,所以在教学方法上要做好創新,让学生在趣味性的课堂中,自由地汲取知识,提升能力。新课改理念的落实不仅对地理教学目标、方法等提出了要求,更是对教师与学生的一次挑战,必须重视起来。

一、新课改对地理教学的影响

(一)对学习目标的影响

新课改对地理教学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主要包含目标、学习态度与方法等。目标是指引学生不断向前的路灯,正是在目标的指引下,学生才会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态度与方法。《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地理教学做出了明确的要求:通过自然地理的学习,解释自然界的地理现象;通过人文地理的学习,能够根据城市发展现状、生态环境状况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用知识服务人类[1]。

(二)对教师教学的影响

教师教学受新课改的影响最大,以往的地理教学,从教师踏入地理教学岗位开始,他们就依照教材、大纲要求授课,所以关于备课不会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备好的一个教案可以连续使用。但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第一,分数并非地理教学的唯一目标,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情做出调整;第二,新课改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巨大冲击,需要教师从头入手做好教学

计划。

二、高中地理教学困境及原因

(一)知识学习难度大,方式僵硬

受到应试理念的影响,地理还处在副科的边缘,缺少对教学方法的创新,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接受。地理是一门人文和自然属性兼具的学科,有着很强的实践性、综合性,如若只是停留在书本知识学习上,则难以让学生利用所学指导实践,而且这种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实在无法吸引学生的参与,降低了地理教学效率。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必须转变理念,优化教学方法[2]。

(二)目标设置单一,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中地理包含范围很广,学生只有把握住知识的连续性,做出综合的思考,才能轻松解决问题。但在当下的地理学习中,知识是教学的唯一对象,分数是对学生开展评价的唯一标准。正是这样的原因,导致学生的知识面狭窄,无法从地理思维体系开展思考,影响着自身的发展。新课改理念的落实,要求教师做好目标的优化,关注到学生的别样需求,建立起多元地理教学模式,为学生全面的提升与发展奠定基础。

(三)课程内容陈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当下的地理教学中,教师还在固守着书本教学,组织学生开展着陈旧的地理实验,因缺少拓展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下,优化教学内容刻不容缓。在未来的教育中,教师不仅要注重教学方式的优化,更要纳入与生活和社会接轨的地理内容,只有保持教学内容的常新,才能激起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热情。

(四)教师不善于发现学生的缺点,无法给予他们帮助

一些学生的地理成绩难以提升,不是不够努力,可能是方法不对,影响着自身学习效率的提升。传统的教学理念认为,成绩不好肯定是不努力或者天赋不够,实则教师未能根据学生的情况做出针对性的指导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地理教学中,教师要真正地深入到学生中间去,了解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而后给予合理的指导,一定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3]。

三、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创新的原则

传授学生基础知识固然是地理教学的关键一步,但具体的教学方法只有做出改变,才能真正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学习中来。所以,在地理教学方法的创新中,教师必须遵循如下的两点原则,以真正地实现方法为教学服务。第一,联系实际的原则。新课改下的地理教学要与生活联系起来,指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如地理教材有关于资源、环境的内容等。在讲解这部分知识点时,可以引入生活中的不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让学生对比生活实际,树立起正确的资源观。通过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地理知识,而且实现了地理教学的进一步拓展。第二,因材施教的原则。地理教学方法的创新,需要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采取合理的教学措施。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对生活现象做出分析,所以,教师要采取互动法让学生尽情地展示自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悟,从中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无论哪一种方法,只有真正地为学生服务、以书本为基础,才能推动地理教学在新时期的持续开展[4]。

四、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的创新策略

(一)转变理念,重塑师生关系

教师的教学理念决定着他们的教学行为,要想实现地理教学的创新,首先,教师要转变陈旧的理念,根据学生的本身情况、地理学科特点,构建相应的教学计划;其次,教师还要明确自己和学生的课堂地位,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知识获取中去;最后,教师要树立起情感教育的目标,把握好学生之间的差异,在了解学生自身需求的基础上,给予合理的指导,这样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保证地理课堂教学的有序开展,同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能真正得以培养。

(二)借助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学生地理学科核心力的发展是经过长期的实践发展起来的。在信息化教育背景下,教师要在帮助学生夯实地理知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在方法、地理思维上有所突破。教师要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采取多元手段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只有将人地协调观落实于地理课堂上,才能让学生从地理的视角学习知识、应用知识,提升自身的学习效率和质量。例如,在《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一课的学习中,为了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提升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知,教师便以本地的造纸厂的变迁为例,将其制作成了一个8分钟的微视频,让学生在观看中思考“影响造纸厂的主要区位因素是什么”,打破学生固有的模式,开始联系生活、社会生产思考问题,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独特视角。

(三)巧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

新课改背景下的地理教学要注重对学生整体地理思维的培养,让学生的地理知识学习更具条理性。在教学开展中,教师要注重先进教学方法的应用,才能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育信息化的深入进行中,信息化教学模式不断涌现,如翻转课堂、电子白板、微课等。学生也可以通过手机了解国内外的大事,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同时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热情,更保证了学生的地理学习效果。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必须树立起创新与融合的教育理念,通过创新地理教学方法,实现地理教学在新时期的发展。思维导图便是很好的一种教学方式,借助思维导图可以将知识点整合起来,帮助学生建立起一个系统化的知识结构,在学生的脑海中建立起全面、清晰的地理空間。例如,在教学“植被”知识点的时候,教师便可以整合出相同的知识点,用线条和箭头的方式标记出知识点的关联,最后建立起一张完整的思维导图,通过学生的观察在脑海中形成本节知识要点的概念。在确立“植被”这一关键词的基础上,学生还可以将与之有关的知识点标注在对应的位置,如类型、分布、生长特征、与自然环境关系等,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细分,形成不同的知识体系。通过对知识点的归纳,学生脑海中建立起了有关本节知识的结构网,对本节知识的理解会更深[5]。

(四)巧用地图,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力

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力可以让他们精准把握区域地理概念,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对地理区域的划分,提升自身的核心能力。高中地理知识分为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两个部分,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起系统的知识结构体系,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力很重要。其中,地图作为地理学习的一部分,学生地图认知力决定着他们的地理学习效率,所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非常重要。和纯文字的学习相比,地图的直观性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观察我国各地区的地形、河流走向,在地图的助力下,学生只需牢固地记住地区内的地理环境位置关系即可,无须对琐碎的知识点记忆,在问题解决中,学生要调用脑海中各地区的地形图,做出分析即可。另外,教师还要将地图和问题导学法融合起来,构建起地理教学新模式。例如,在《土壤》一课的学习中,在完成基础知识学习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我国各地区土壤分布图”,而后提出问题“从南到北我国的土壤分布情况?这样分布的原因是什么?”“在山西、河北与辽宁三省连接的丘陵低山地区,是褐色的土壤,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土壤?这种土壤的特征有哪些?”学生就可以整合知识,建立起知识网络图,对区域认知的理解更深。

(五)与生活相联系,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虽然高中地理知识抽象复杂,但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很多知识都可以应用于生活中。高中地理教材内概括性很强的知识,是对生活现象的高度集合,如若缺少与生活的联系就难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导致学生的兴趣不佳。教师在组织地理活动的时候,就要做好转化,将抽象的地理内容以大家熟悉的生活背景展现出来,在促进学生的深入探究中,把握住知识的真谛。生活化教学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了地理的真实、实用之处,还推动着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发展。例如,在《人口与环境》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就要将班内学生划分为若干学习小组,先对社区内人口整体情况、人口结构、人口迁移情况进行调查,再结合课本知识、走访居委会等,做出一份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表格,通过分析明确人口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人的生活有赖于自己生存的环境,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从自身的日常生活入手,以家庭为单位,以月为周期,调查一个家庭一个月内的用水量,将结果、自己的建议以调查报告的方式提交上来。以这样的方式开展教学,不仅让学生了解了社会发展情况,更可以让学生反观自己,用自己的行动保护环境,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和地理实践力。

(六)组织地理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

受到应试理念的影响,高中生的实践力比较弱。在新课改的深入进行中,首先,教师要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学习欲望;其次,要检测学生的地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情况,再根据学生本身的情况制订一份地理学习方案;最后,在实践活动后,教师指导学生在观察、实验中做出分析,将整理的结果提交上来。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的亲身参与和实践,完成一份地理实践报告,可以提升学生的数据整合与分析能力,同样,学生在实践参与中获得了满足感和成就感。比如,在《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就组织学生开展了走进钢厂、走进公园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城市中的钢厂为什么停产、小时候的公园和现在的有什么区别,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通过实践引导让学生认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最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所看、所感写一份环境保护调查报告。本过程的开展,通过学生的实地观察、对事物的分析,获得了良好的体验,能够从中树立起正确的价值理念。

(七)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信心

评价是地理学习的重要一环,对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知识体系的建构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有效的评价可以让教师掌握关于学生具体学习情况的第一手资料,更精准地把握学情,通过有效教学措施的采取,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另外,有效的评价还能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不足,看到他人身上的优势,促使自己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但在当下的地理教学评价中,分数为依据,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不能促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更好的提升。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教师要树立起多元评价观念,积极优化评价内容与方法,首先是评价内容,除了地理考核外,还要将学生的地理学习热情、学习态度、课堂表现纳入评价中来,通过多样化的评价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优势,以更大的热情参与到学习中来,助力学生地理素养的发展。关于评价方式,在教师评价的基础上,融入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家长评价等,通过多样化的评价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己。当然,关于评价,教师还要以鼓励为主,看到学生的优势,在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信心的同时促进他们地理思维的发展,为其地理知识体系的建立奠定坚实的基础。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是新课改下对地理教学提出的新要求,而创新教学方法才能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让学生受益终身。因此,教师必须转变理念,积极优化教学模式,在促进学生主动地参与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能力,为高中地理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霞.浅谈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方法的创新[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14):957.

[2]杨琴.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方法创新分析[J].试题与研究,2020(4):77.

[3]贺翠锋.浅析新课改下高中地理教学的创新策

略[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上旬),2012(7):92-93.

[4]陈祝如.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创新设计[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9):164.

[5]蒋晓晶.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工作的创新[J].名师在线,2022(15):55-57.

猜你喜欢

新课改教学方法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新课改下关于学生减负的几点思考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初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几种教学方法
新课改对立德树人的思考与实践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