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学科“评、学、教”一致性实施路径探究

2023-10-11翟爱华

高考·下 2023年7期
关键词:新教材

翟爱华

摘 要:随着基于标准的课程改革不断深入,“评、学、教”一致性已成为当前各大教育学者的主要研究方向,也成了当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文章基于最新的官方有关高考命题的文件和纲要、近几年的高考题以及权威的模拟题进行研究,对于新课程改革之后2023新高考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明确了“考纲时代”与“无考纲时代”高考语文试卷异同,提出“评、学、教”一致性的语文教学设计遵循,针对性地提出新高考I卷语文学科中“评、学、教”一致性的实施路径,旨在为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效率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高考I卷;“评、学、教”;新教材

“评、学、教”一致性实践已成为新课程改革后的主要教学改革趋势。2023年后,“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一体化的“新纪元”来临,对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提出的要求更高。在这种情况下,实现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及反馈评价的一体化推进,对于提升最终教学效果、提高学生高考成绩均有着重要促进作用,也是拓宽教师教学思路的一种有效举措。

一、“考纲时代”与“无考纲时代”高考语文试卷异同

“考纲时代”是我国高考的起步阶段,也是高考语文试卷命题经历时段最长的阶段。按照历史进程可将其划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1977—2005年时期,此时期主要以“知识立意”为主要核心点,辅之以能力考查;第二部分为2006—2014年时期,此时期主要是“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化,辅之知识考查;第三部分为2014—2019年,“素养立意”和“能力立意”作为高考语文试卷的主要方向,辅之以知识考查。纵观整个“考纲时代”,高考语文试卷的命题从原本的“彼此对立”发展为了“多元有序”。

2015年以来,教育部考试中心对这一时期的试卷命题提出了“一点四面”要求:即立德树人的一个核心点,以及核心价值、依法治国、传统文化、创新能力四方面。相较于“考纲时代”,2020年起步的“无考纲时代”还属于一个正在走向成熟的“幼稚体”。《关于做好2023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提道:“已实施高考综合改革的省份要进一步总结经验,完善措施,促进新高考、新课程、新教材协调联动,推动改革成果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延伸到语文学科中“评、学、教”一致性实施层面,可概括为教育部考试中心的最新表述“一核四层四翼”。高中语文的“教”需要突出立德树人一核心;高中语文的“学”需要突出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四层级;高中语文的“评”需要突出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翼[1]。

二、“评、学、教”一致性的语文教学设计遵循

(一)符合课标“规范”

近些年语文教材良莠不齐,版本各异,尤其是新高考I卷内容相较于以前变动较大,更加注重“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四层级,加之课标的修改使得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所考虑的教学方案各不相同。正是因为这种规范的频繁变化,使得教师往往出现教学方案内容与核心素养目标以及新高考I卷语文学科内容不契合的问题。因此,教师就必须要深入学习课程标准,充分渗透“一核四层四翼”内涵,实现与教材内容的有效对接。“评、学、教”设计规范涵盖行为主体、表现程度、行为条件与行为动词。

近年来的教育体制改革可称为是一种“哥白尼式革命”,教学行为主体不再是教师而是学生,即教学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行为动词应采取可量化、可观测的动词,确保行为动词具有指向性。换言之,教师在向学生下达学习任务时,让学生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行为条件的使用可具体为满足新高考I卷語文学科内容的答题要求,使学生直观地了解自身应达到何种学习水平。由此可见,行为条件是一个限定词,需要限定在某个范围,如“对2023年四省联考卷开篇的科普文《这里是中国》进行上下文了解”等。表现程度是学生在教学活动开展完成后,学生形成语文素养的最低水平。综上,行为主体是“评、学、教”一致性实施的首要标准,行为条件是实施的准备工作,行为动词是实施的具体指向,表现程度是实施的最终结果。因此,教师需要注重四者平衡,实现教学方案的合理设定。

(二)契合新高考I卷内容要求

“评、学、教”一致性的语文教学设计在符合课标规范的同时,还需要契合新高考I卷内容要求。结合之前高考的命题与今年《通知》的内容“持续深化考试内容改革”,一定程度上回答了“考什么”和“还能考什么”两个问题。

比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的劳育,就有作文《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育之效》等。“美育”方面则主要以鉴赏题考查为主,辅之以论述类考题。“德育”试题范围较大,按照新课标要求可表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与之交叉融合的“四个自信”。上述内容也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核心内容,考核所处的板块也已经相当清晰,教师在设置相关评价试题时,应以此为背景,更加全面地对学生理解知识与总体素质进行评价考查,促进教学评价与教学过程的衔接,实现“评、学、教”一致的高效发展。再比如,结合近几年新高考I卷作文写作方面内容,可将其中的重点总结为论证与论点的布置。因此,在规划行文结构之前,学生需要树立分论点意识。分论点可由材料直接得来,设立两至三则分论点即可,最后进行适当整合。“好故事有力量”是2023年新高考I卷作文题,可以围绕“如何讲好故事,使故事更具力量”展开,由材料引申得来。好的故事应该具有生动形象性、情感共鸣性、哲理性、榜样性、文化性等。在进行实际教学时还需要合理布局,在讲好“故事”的基础上,学会论证观点,条理清晰、丝丝入扣。这种与新高考I卷内容的高效对接,对于促进“评、学、教”一致性实施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三)教学目标与评价相关联

语文学科学习长期处于一种“小单元学习”状态,即教学内容主要由一篇篇课文构成。相较于数学、物理等学科,语文学科内容彼此间的“割裂性”较为明显,对“学什么”“教什么”这两个重大问题的解决往往规范性不足,导致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一线教师常常无所适从。

教学评价是“评、学、教”一致性实践的标准环节,确保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价的无差别衔接是其中的关键。从宏观角度来说,教学评价包括课程评估、教材评估、教学评估几个主要模块;从微观角度来说,教学评价特指为学生语文能力的评

价[2]。其中的关键在于评价指标与评价测试,即“评价的硬性标准”以及“用什么样的办法去测试想要测试的目标”。教学目标结合教学评价反馈结果灵活调整,后续的教学目标制订可对上一篇教学评价进行落实。教学评价可利用学生调查或测试试题等方法进行,在此期间应注重教学目标的可量化与直观性。

此外,教学目标的制订应通过教学评价加以体现。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注重生成性评价,实现生成性目标预想与教学目标在课堂应用中的新目标生成。

三、新高考I卷语文学科中“评、学、教”一致性的实施路径

(一)设计与实施的一致:方案设计的课堂实践

“评、学、教”的一致性实施过程是一个理论(教学方案设计)到应用(课堂实践)的转化过程,需要确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一致性。具体而言,可通过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第一,设计以目标为起点的教学方案。“评、学、教”的一致性实施需要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需要以新课标、教学内容特点、学生学情以及新高考I卷内容作为教学目标设计的主要导向。新课标是落实国家顶层设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依据新课标才能实现学生素养的全面养成;深入教学内容特点才能实现教学视角的教材解读,进一步凝练学生学习目标。依据学生学情,才能实现教学方法的针对性制订;依据新高考I卷内容,才能确保“评、学、教”一致性实施有的放矢。基于此,教师无论是评价任务设计还是教学活动设计,必须要围绕上述四方面内容才能保证“评、学、教”统一。

第二,围绕学习目标设计评价任务。教学评价的实施目的在于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完善学生学习表现,充分了解新高考I卷的未来出题导向。因此,评价任务的制订与落实本质上就是为学生搭建表现自身学习结果的平台。评价任务的设计需要充分契合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目标类型与评价任务的统一制订[3]。语文学科的应用性较强,因此评价设计过程中必须要综合考虑评价任务的表现性,从新高考I卷内容出发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表现性评价强调任务本身的明晰性与评价指标的合理性,可从挑战式、情境式等方面实现教学目标与评价任务的一致性设计。如2022年全国统一命题的四份卷中均出现了“成语填写”,教师的感觉是“改卷难度大”。围绕这一方面制订教学目标“积累成语词汇量,运用主谓宾表述进行判断”,设计出与目标相对应的评价任务“从成语主谓宾表述、内容以及字词片段正确填写相关成语”。可通过学生完成评价任务的情况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第三,评价融入教学活动。评价与教学活动的嵌入使学生通过评价掌握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以此为基础可实现教学方法的调整、教学方法的改进以及教学内容的完善。

因此,从教师角度出发,课堂教学可按照如下循环过程开展:评价任务——组织交流与展示——收集与分析评价信息——教学调整或补救。从学生角度出发,课堂学习可按照如下循环过程开展:理解评价任务——完成评价任务——展示与评价。在这种评价活动全面贯彻教学活动的前提下,教师与学生都能按照评价内容实现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的开展。

(二)以学定教:制订清晰合理的学习目标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先教后学”经过多次教育改革后,逐步演化为“以学定教”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主体由教师转化为学生,教学重点也从课本知识讲授转向为学生的学习关注。本文主要从语文课程标准、显性行为动词表述、学生主体叙写以及新高考I卷内容作为学习目标的制订。

首先,基于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学习目标。教学目标的制订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而非简单叠加的过程。课标内容的分解,可从学期的整体分解到单元目标的具体落实,最后实现课时目标的制订。课标内容作为国家的顶层设计,是一门学科课程的教育教学主要方向。只有实现“新课标”与“课时目标”的精准对接,才能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内

容[4]。例如,教师在《记念刘和珍君》教学中,确定“感受青年革命烈士们事迹所传达出不屈奋斗的中国魂”这一教学学习目标,主要是依据“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这一语文课程标准内容。

其次,以学生为行为主体叙写目标。比如,在必修下冊《陈情表》一文的教学过程中,制订的学习目标包括“梳理文章内容,明确文章背景、起因、经过与结果,提炼文章主要内容”“对文言文生词进行有效理解”“表述出文章对自身的启示,或自身的领悟”等。上述目标虽没有明确提出学生主体,但目标方向均站在学生行为角度出发,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

最后,使用显性行为动词表述目标。结合上述内容可知,行为动词就是教师在向学生下达学习任务时让学生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因此,为了避免学习目标的“假大空”,就必须要以可观察、可操作性的显性行为动词制订学习目标。比如,在文言文教学中将“了解该段内容”转换为“背诵该段内容”或“翻译该段内容”,确保学习目标的清晰性。

(三)以评促教与学:确定行之有效的学习评价标准

首先,应制订合理的评价目标。该阶段是“评、学、教”一致性实施的准备阶段,在确定评价目标之前必须要制订好本课时的学习目标。例如,针对《大战中的插曲》这篇课文,确定评价目标可从新课标中的阶段目标“培养学生道德品质”方面,确定《大战中的插曲》的评价目标为“清晰讲述聂荣臻拯救日本孤女这一事件的先后因果与故事条理,深刻感悟我军伟大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

其次,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评价目标与评价方式是“评、学、教”一致性实施的两大核心部分。针对作业完成情况,教师可实现作业的分层设计,结合学生学情布置多种类型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搭配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进行补充。教师可让选择默写课文作业的学生上台背诵课文或默写课文某一段落,也可在课后收集课文资料,让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这种分层次的作业设计按照不同学生情况进行不同评价方式的设定,学生自主学习意愿因此得以提升。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高考I卷语文学科中“评、学、教”一致性的实施兼具着理论性与实践性两方面,也是当前语文教学与评价的主流发展趋势。“评、学、教”一致性的实施以核心素养养成为起点,强调课堂教学之间的“评、学、教”衔接,注重语文要素与核心素养的结合。在教育体制与高考试卷的全面改革背景下,“评、学、教”一致性的实施,能够更好地对接学生实际需求,实现“核心素养”与“高考成绩”的统筹兼顾,是未来语文教学应关注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孙进.基于图式理论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以2022年全国新高考I卷语文试题为

例[J].语文教学之友,2022,41(8):5-7.

[2]张德平.立德树人重思辨开放多元巧勾连: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语文试题综合评析[J].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21(7):25-26.

[3]冯洁珏.构建素养导向的“教—学—评”一体化语文阅读课堂[J].新教师,2023(3):30-33.

[4]张灶瑾,何捷.“教—学—评”一致性在教科书编撰中的运用与解析:以澳门教科书中国语文写作部分为例[J].语文建设,2023(4):71-75.

猜你喜欢

新教材
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教学评的一轮复习策略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高中历史新课标新教材使用中的主要问题及应对建议
高中英语新教材中的美育教学初探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担当意识:历史新教材渗透不可或缺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专辑出版
立足2016版新教材培养史料实证意识
走进新教材 感悟新课改——浅谈初中音乐新教材的特点及创造性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