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标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研究
2023-10-11陆光雷王立凤
陆光雷 王立凤
摘 要:在实施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我国的教育模式与教学观念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而高中历史教师为了打破传统应试教育的桎梏,需要以高中历史核心素养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并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选择使用创新型的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氛围良好的学习课堂,实现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但是很多教师担忧学生在全新教学手段的影响下,会降低自身的学习效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无法摆脱传统教学手段的束缚,这需要教师们进行改变。本文从新课标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角度出发,旨在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与学习能力。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现阶段教育改革重视改变课堂内的教学手段、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等方面的综合变革,这代表着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改变自身的知识学习体系与学习能力,并逐步适应现阶段的教育方式。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生的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为主要的教学目标,重新构建知识的教学与评价体系,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
一、新课标下高中历史课堂中存在的教学问题
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发现一部分学生由于初中历史基础薄弱,并在现阶段的教育背景下,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有一部分学校设置的历史课程较少,导致学生缺少汲取历史知识的机会,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历史学习质量,由于初中历史与高中历史难度不同,并且高中历史教材过于抽象,致使两个阶段的教学内容产生脱节。高中历史课程偏向烦琐、复杂,一些过于超前的观念与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程出现矛盾,导致学生对历史课程的认知产生混淆,而教师并没有为学生进行指导,长此以往便会使学生对高中历史失去学习兴趣,不利于高中历史教学的进步与发展[1]。
由于高中历史教材中将本属于多节课程的内容集中在一节课中,使教师们不得不大量压缩课堂教学时间,学生在这样快节奏的课堂中,缺少足够的思考时间,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点的理解。其他学科在课余时间也占据了学生大部分的时间,学生缺少充足的时间进行预习或复习,长此以往不但无法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还会使学生对该课程产生一定的厌恶或抵触心理,不利于高中历史教学的改革与进步。
二、新课标对高中历史课堂的要求
首先,是教师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为學生打造出氛围轻松、和谐的教学课堂,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重视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主动加入课堂的意识,并引导学生在课堂中主动收集与问题相关的知识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感受到历史课堂的神奇之处[2]。
其次,需要教师改变自身的教学手段,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将教师与学生摆放在同一位置上,保证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并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新时期的教育改革。
最后,是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以适应新时期教育改革的要求,教师们还需要熟练使用信息技术,丰富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体验与教学内容,既能够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对历史课堂的学习兴趣。
三、新课标引导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情境
在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在备课环节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这是进行历史学科教学的主要方式,同时也是历史学科的灵魂所在,它也能够有效检验教师的教学成果。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引导下,能够明确接下来的教学方向,并在课堂中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而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则可以进行引导,保证课堂教学能够在可控、正确的范围内有效开展。教学目标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把握教学的重点,还能够在它的引导下深入教师构建的教学情境中,强化他们的情感体验。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为学生打造出相关的历史情境,引导学生在其中进行思考。新课标中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学生的思考探究能力进步,因此教师所打造的情境都需要具有明确的导向性与目的性,让学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历史课堂浓厚的学习氛围,从而主动加入其中[3]。
比如:学生在学习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的《古希腊民主政治》这一课时,学生需要掌握教材中的梭伦改革与克里斯提尼改革的主要内容,并熟悉雅典奴隶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高中历史教师可以根据这些点设计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其中有效理解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出当时古希腊的地理位置,并根据改革内容,让学生身处雅典的法庭中,通过资料真实地感受到改革的意义。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古希腊时期的民主政治的实质是什么,从而对政治体系具有充足的认知。
(二)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历史学科的特点之一是过去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站在不同的角度上进行认知,但是只通过问题与表达,学生常常会认为这部分历史知识过于枯燥乏味,因此教师可以使用以下三种方式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第一种是使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重现历史环境,比如使用历史照片、纪录片、历史电影等,突破时空与空间的限制,为学生展示出信息技术下的历史时空,拉近学生与历史知识的距离,让他们能够在课堂中目睹真正的历史进程,将被动地“听”转变为主动地“观看”,激发学生对高中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第二个是通过诗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过去的诗人常常使用诗或词来描述王朝之间的更迭与世事变迁,我们也能够在诗词中掌握大量的历史资料,这不仅是高中语文学科的教学范畴,同样也属于历史课堂的重点教学内容。高中历史教师利用诗词进行古代历史的教学,以诗正史,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学习与思维视野。诗词能够补足并解释教材内容讲解的历史知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掌握真正的历史知识,巩固他们对基础历史知识的认知。第三个是问题引导。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喜欢自己所讲解的内容,便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教师便需要根据历史教学内容,设计一些与初中历史相区别的问题。高中历史更侧重于理性化分析,教师可以在其中引入一些新的材料,激发学生的历史思维,从而产生新的观念。
比如:学生在学习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的《太平天国运动》这一课时,教师需要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了解到太平天国运动发生的起因、经过与结果,并在其中思考促使各个起义行动产生的社会原因是什么。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播放与太平天国运动相关的纪录片,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对这段历史拥有简单的认知,接下来根据教师指出的教材重点,结合视频完善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认知与理解,并结合运动失败的原因总结当时需要改变的地方,拓宽学生知识面。
(三)增加师生之间的有效课堂互动与交流
苏霍姆林斯基曾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提出:如果是教授历史的教师,教师首先需要在课堂中正视学生的存在,因为接受历史知识的并不是抽象的学生,面前的是活生生的、带有个人特点的人。这些学生自身有着独特的性格特点与思想观念,他们的感情是十分充沛的,对自己的生活有着充足的前进动力,这样才能够使他们的思想活跃起来。这便需要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做到真正地尊重学生,与学生在课内外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自身走入学生群体中,和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与沟通,尊重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观念,并鼓励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成为学生的指引者,帮助他们找到正确的学习方向,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高中历史教师在备课环节中,严格按照学生现阶段的学习状态进行准备,在满足他们学习需求的基础上,提高他们对于历史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真正实现“亲其师而信其道”[4]。
比如:学生在学习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次工业革命》这一课时,高中历史教师需要在课堂中帮助学生了解到真实的历史情况,并思考工业革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带来了哪些影响。在课堂中教师为学生介绍工业革命的进程,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技术在现代社会中应用在哪个行业,让学生将现代社会与历史知识进行串联,有的学生通过蒸汽机可能会想到20世纪的火车、纺纱机在现代还有着一些应用。学生通过自己的回答能够意识到第一次工业革命为现代生活带来的改变,教师还可以提问工业革命给资本主义带来的影响。
(四)运用历史典故,鼓励学生在课堂展示自我
在大部分高中学生的思维中,高中历史知识不过是古人在自己所生活的时代中发生的事件,那是他们无法接触的时代,学生对于部分历史内容抱有学习兴趣,但是我国的历史长河中包含了无数灿烂、辉煌的文化瑰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认为历史知识烦琐复杂,这便导致大部分学生对历史课堂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引入大量的历史典故,使课堂教学氛围逐渐变得活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与理解。教师在选择历史典故时,需要确定故事的生动性与真实性,既能够联系实际生活,还能够调动学生对历史课堂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從而了解到典故中隐藏的故事与含义。高中历史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历史课堂中,将自己当作一位历史人物,站在这个人物的角度感受当时的历史氛围。当学生沉浸在角色中时,他们能够对眼前的历史问题产生更加深刻的思考,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不但能够辅助他们构建历史知识体系,还可以充分表达出他们对于这段历史的真实想法,由被动听课转变为主动参与,真正做到了课堂教育改革。
比如:学生在学习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的《“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这一课时,教师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理解孔子、孟子与荀子所宣扬的观点,并根据自己的想法说出自己所支持的观点,从而对儒家思想形成正确认知。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引用一些当时的历史典故,比如孔子在鲁国代理相国职务时,因为当时的齐景公担心鲁国会比自己的国家强大,便送给鲁定公八十个美貌的女子,用来腐蚀鲁国君主的意志,此后鲁定公便沉溺于歌舞之中,不再过问国事,直至后来鲁定公违背常礼,并没有将典礼后的烤肉分给大夫们,孔子便离开了鲁国。学生通过这个故事能够感受到孔子重视礼法,这也是儒家思想中的主要观点之一。
(五)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
教育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并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将学习活动变为一项乐趣,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从而使学生乐于学习。在高中历史新课标的指导下,高中历史教师应当在课堂中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他们能够在不同思维的碰撞下,完善自身的历史知识结构,给予他们思考与理解的时间与空间,并根据自己的不足进行查缺补漏。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充当学生的解惑者,为他们指出正确的学习方向。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明确历史知识中的人文素养,引导他们站在古人的视角上,结合现阶段的社会背景,感受人文素养的内涵,并将这部分内涵转化为自己的品德与思想,强化自身的思想价值观念。由于西方的文化入侵,致使我国传统的文化内涵逐渐被人们遗忘,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到我国的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历史人文素养,使新一代的国人们能够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真正实现高中历史课堂的改革与全面发展[5]。
比如:学生在学习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的《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这一课时,学生需要记住这个时期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比如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魏源,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找出变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教师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异质分组,并为学生讲解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涌现出来的各阶级提出的变法,首先是地主阶级,他们坚持“师夷长技以制夷”,并形成了洋务派;其次是资产阶级,该阶级中分为坚持君主立宪的维新派与坚持民主共和的革命派;最后是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推出了以民主科学为口号的新文化运动。学生可以根据这些运动,讨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哪种变法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
结束语
高中历史教师在新课标的指引下,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实现学生历史能力的进步与发展。首先教师要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并在教学目标的引导下,在课堂中为学生构建相关的教学情境,让他们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明确自身的学习方向。其次是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在多元化的方法中感受到历史知识的神奇。接下来是强化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加入课堂中。然后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引用历史典故,并鼓励学生扮演相关的历史人物,展示出自己对于这部分知识的理解,让学生主动加入历史课堂中,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最后便是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在研讨过程中通过一些问题的指引,提高学生的历史人文素养,便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现高中历史课堂的教育改革,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知识。
参考文献
[1]字应权.新课标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3(1):24-26.
[2]李槐灿.新课标下高中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J].华夏教师,2022(35):33-35.
[3]岳黎霞.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困惑与对策[J].新课程,2022(42):74-75.
[4]蔡燕萍.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究[J].高考,2022(18):3-5.
[5]董玉龙.新课标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新探[J].家长,2021(32):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