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碳中和”目标下北京2022 冬奥会低碳管理实践与经验探析

2023-10-11任亚辉丁金娜

湖北体育科技 2023年9期
关键词:碳中和可持续性场馆

任亚辉,王 骞,王 锦,丁金娜

(1.空军工程大学军政基础系,陕西 西安 710000;2.威海市第一中学校,山东 威海 264200)

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最严峻挑战, 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则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 国际奥委会作为全球体育治理体系中的关键行为体,一直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严格要求各届奥运会的组委会乃至主办城市加强低碳、绿色办赛,强调要综合运用多种举措,实现赛事相关碳排放净零,履行缓解气候变化的责任[1]。 2015 年1 月,北京冬奥申委向国际奥委会提交2022 年冬奥会《申办报告》时曾向全世界许下“所产生的碳排放将全部实现中和”的庄严承诺[2]。冬奥7 年艰辛,北京冬奥组委认真践行《奥林匹克2020 议程》可持续发展理念,把理论化为行动,将愿景变为现实,全面兑现了当初的承诺。 赛后及时全面地梳理研究、总结归纳北京冬奥会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所采取的诸多低碳管理实践和成功经验, 不仅能够形成珍贵的“碳中和”遗产,进一步丰富奥运遗产内容,还能够为国内外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活动提供低碳办赛的经验借鉴, 从而更好地实现“通过体育构建美好世界”的奥林匹克伟大愿景。

1 北京2022 冬奥会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意义

1.1 彰显中国引领全球气候治理的决心和能力

气候变化问题是21 世纪全球面临的挑战之一,关系到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作为《巴黎协定》的缔约方之一,中国始终积极践行应对气候变化务实行动。 2020 年9 月30 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75 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 中国力争2030 年实现“碳达峰”,努力争取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3]。 北京2022 冬奥会是中国在“十四五”开局及宣布“双碳”目标之后举办的首场世界级别的赛事,因此,本届冬奥会“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成为中国政府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主动承担大国责任,切实落实《巴黎协定》目标,展现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绿色低碳转型的坚定决心,迈出决定性步伐的重大举措。 中国政府通过北京冬奥会向全世界传递了中国“言必信,行必果”的国家形象, 彰显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在引领全球气候治理方面的决心和能力, 发挥了中国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的重要作用[4]。

1.2 树立奥运会低碳管理典范

自1999 年《奥林匹克运动21 世纪议程》发布起,在国际奥委会的要求下历届奥组委均开始重视碳排放问题, 并在不同程度上开展“碳中和”实践[5-6]。 但是在以往奥运会“碳中和”工作中,温室气体核算边界太小、核算方法不够严谨,碳抵消“滞后”等问题一直被广大学者所诟病[1]。而北京冬奥会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中国国情, 制定了科学严谨的碳中和方法学,并首次将赛前筹备、赛时运行和赛后拆除3 个阶段共3 大项、200 种子类别的排放源纳入核算范围[7],保证了北京冬奥会温室气体核算的全面性、准确性和真实性。 同时北京冬奥会做到了“超前”碳抵消,即在开幕前已经积累了预定的碳汇量,兑现了北京冬奥会“完赛即中和”的庄严承诺。 作为一届温室气体核算边界最广,种类最全面,基准线排放量最准确,达成“碳中和”目标最真实的奥运会,北京冬奥会向全世界展示了“绿色办奥”和“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性方案,证明了奥运会全面实现“碳中和”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树立了奥运会低碳管理的典范,为今后奥运会及其他大型活动“碳中和”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1.3 为中国实现“双碳”目标贡献经验和模式

得益于北京2008 奥运会“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发展战略,绿色成为北京发展的底色,这也促使北京于2012 年便早早实现“碳达峰”[8]。 基于本届冬奥会“两地三赛区”的办赛特点,如何借助冬奥会“碳中和”的契机推动京津冀地区乃至全国能源转型,实现“双碳”目标是本届冬奥会的重要议题之一。 北京冬奥会期间,通过在能源领域集中力量技术攻关,探索新能源大规模输送、并网及消纳的一体化新路径,充分发掘新能源应用潜力,推动新能源产业化推进,为中国能源低碳转型积累了宝贵经验。 此外,在建筑、交通和森林碳汇领域的低碳实践也证明了这几条路径对于同步推动“碳中和”的可行性及重大意义,成为地方政府实现本区域内“双碳”目标的成功示范。 可以说中国的“双碳”目标促进了北京冬奥会的“碳中和”实践,北京冬奥会的低碳实践也为区域乃至全国制定“碳中和”政策和技术部署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9]。

2 北京2022 冬奥会低碳管理实践

为认真践行《奥林匹克2020 议程》,深入贯彻可持续性发展理念,全面兑现“碳中和”申办承诺,北京冬奥组委通过碳减排和碳抵消两个途径,从能源、材料和技术3 个方面入手,制定了低碳能源、低碳场馆、低碳交通以及碳补偿共4 种措施,从而实现了对北京冬奥会赛前、赛中和赛后全过程低碳管理。

2.1 低碳能源—冬奥场馆100%可再生能源供电

在以往举办的奥运会中, 场馆运行使用清洁能源供电虽有体现,但占比很小,主要还是采用火力发电供应场馆电力,而火力发电又是最主要的碳排放源头之一。 以本届冬奥会为例,到冬残奥会结束时,冬奥会场馆共消耗电力约4 亿度,如果使用常规火电供电, 则需燃烧标煤约12.8 万吨, 将产生约32 万吨二氧化碳[10],这显然不符合本届冬奥会的低碳理念。为保证北京2022 冬奥会场馆全部采用绿色电力(由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转化成的电能),冬奥工程开工建设了张北柔性直流电网示范工程。 该工程充分利用区域内大规模风能、太阳能互补特性与抽水蓄能电站的灵活调峰特性,通过“削谷填峰,风发水存”的方式有效克服了可再生能源发电间歇性与不稳定性问题, 为张北清洁能源安全高效的汇集外送至北京市区和延庆赛区, 全面满足冬奥场馆常规用电需求提供了技术保障和先决条件[11]。 为畅通场馆跨区域购电路径,北京冬奥组委又联合主办城市政府、电力公司、交易中心等多家单位共同建立跨区域绿电交易机制, 各奥运场馆可依托电力交易平台向发电企业直购绿电,破解了能源转型过程中“能源充足、没有污染、价格便宜”的“不可能三角”。 在技术和机制的双重创新、保障下,北京冬奥会3 赛区26 个场馆最终全部实现100%绿电供应,且供电可靠性达到99.99%,首次达成奥运史上全部场馆100%绿色供电的伟大创举[12]。

2.2 低碳场馆—改造、 新建场馆实现100%绿色提升

从过往数据来看, 历届奥运会在场馆建设与改造方面花费资金最多,消耗资源最多,碳排放规模也最大,因此赛事碳减排最先关注的就是新建和改造体育场馆[1]。北京作为世界上唯一一座双奥城市,2008 年奥运会留下了丰富的场馆遗产。为深入贯彻北京2022 冬奥会“绿色、廉洁”办奥理念,有效控制建设成本,尽可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北京冬奥会将最大程度利用2008 奥运会比赛场馆及其他现有场馆和设施作为本届冬奥会避免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措施。 在对现有场馆的升级改造以及新建场馆的设计建设中,始终坚持“低碳、节能、节水”的设计理念,严格按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绿色雪上运动场馆评价标准》要求进行施工[13]。 通过广泛采用可再生建筑材料、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系统、风光互补照明系统和智能造雪技术等新材料、新技术,建设超低能耗示范工程和能源管控中心, 以尽可能减少场馆建设中的资源使用和温室气体排放,重点提升场馆运行能耗和碳排放智能化管理水平。 最终,既有场馆中5 个场馆通过2 星绿色建筑设计标识认证,新建场馆中6 个新建场馆获得绿色建筑3 星级评价标识,7 个雪上场馆全部获得绿色雪上场馆3 星级评价标识 (见表1),100%实现了所有竞赛、训练场馆及冬奥村绿色提升,共减排二氧化碳约5.87 万吨[14]。

表1 北京冬奥会主要场馆及绿色建筑汇总表

2.3 低碳交通—着力构建低碳交通体系

奥运会期间的交通运输方案一直是践行低碳理念的重要领域,也是历届奥运会低碳化程度最高的领域之一,例如东京2021 奥运会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或混合动力车型覆盖率已达90%[15]。 但冬奥会与夏奥会不同,寒冷的天气和山区复杂的地形会严重影响车载电池的供能效率, 因此北京冬奥组委充分依托京冀两地新能源汽车和可再生能源发展优势,综合考虑3个赛区、长距离、低气温、山区路、雪天地面湿滑等车辆使用环境,制定了“赛区间转运充分利用高铁,北京赛区内主要使用纯电动、天然气车辆,延庆和张家口赛区内主要使用氢燃料车辆”的配置原则,在充分保证安全与工作效率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应用节能与清洁能源车辆,以减少碳排放量。 数据显示,冬奥会比赛期间共使用赛事交通服务用车约4 090 辆, 其中氢燃料车816 辆,纯电动车370 辆,天然气车478 辆,混合动力车1 807 辆,传统能源车619 辆,节能与清洁能源车辆在小客车中占比100%,在全部车辆中占比84.9%,共减排二氧化碳约1.1 万吨[13]。 同时,北京冬奥组委还积极应用智能化交通系统和管理措施,构建低碳交通运输服务体系,以提升交通精细化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 为赛时交通平稳高效运行提供科技支撑,进一步降低能耗水平和出行相关碳排放。

2.4 碳补偿—保证“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

尽管在能源、场馆、交通领域采用了大量的低碳、减排技术方案,但仍不可避免的产生约130.6 万吨温室气体,碳补偿方式便成为抵消本届冬奥会碳排放总量,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最后保障性举措。 根据北京冬奥会《碳中和实施方案》,北京冬奥组委建立了以林业碳汇、 涉奥企业赞助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CER)为主要措施,以向公众推广碳普惠制为补充措施的碳补偿工作机制,用于抵消北京冬奥会所产生的碳排放。 其中:北京市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共造林71 万亩,张家口市京冀生态水源保护林建设工程共造林50 万亩,两项工程共捐赠110 万吨(北京53 万吨、张家口57 万吨)林业碳汇;北京冬奥会官方合作伙伴中国石油、 国家电网和三峡集团分别自愿赞助20 万吨CCER/CER[7],共计60 万吨。此外,北京冬奥组委还发布面向公众的自愿减排交易平台—“低碳冬奥”微信小程序,通过数字化技术手段记录用户日常生活中绿色出行、垃圾分类、光盘行动等低碳行为轨迹,积累碳积分兑换奖励的方式推广碳普惠制, 鼓励和引导社会公众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积极参与多元化的低碳冬奥行动[11]。

3 北京2022 冬奥会低碳管理经验

3.1 理念先行,深度融入国家发展大势

理念是发展的先导。 在北京申办冬奥会之初,就将可持续发展作为2022 年冬奥会的3 大理念之一,并许下“所产生的碳排放将全部实现中和”的庄严承诺[16]。 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奥林匹克2020 议程》3 个基础性主题之一,更是写入我国“十四五”规划的重大国家战略,“碳达峰、碳中和”也被纳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绿色、低碳、可持续”成为国家和本届奥运会的共同发展理念。 正所谓“上下同欲者胜”,在共同理念的指引下, 从中国政府到北京冬奥组委到主办城市政府再到各合作伙伴及利益相关方都能够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充分发挥举国体制的巨大优势,努力克服各种困难挑战,坚决全过程践行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2020 议程》和《主办城市合同》,为如期实现北京冬奥会“碳中和”目标而共同努力奋斗[17]。 同时, 冬奥会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国家发展大势的深度融合也赋予了北京冬奥会“碳中和”目标更深层次的含义,国家层面在利用北京冬奥会这块“试验田”探索“双碳”经验的同时,在组织动员、 统筹协调和贯彻执行等方面给予了北京冬奥会低碳管理工作强有力的底气和最坚实的保障, 这对于北京冬奥会如期高标准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帮助是极大的,可以说正是国家层面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规划促进了北京冬奥会 “碳中和”目标的如期实现。

3.2 专设机构,统筹协调“碳中和”管理工作

国际奥委会作为奥运会的最高管理机构, 通过响应国际气候公约,制定奥运会气候治理政策及要求,从宏观层面为主办城市奥组委开展碳管理工作提供理念引导和方向指引[18]。作为北京冬奥会碳管理工作的实际执行者,为推动“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 北京冬奥组委联合北京市政府和河北省政府成立了由可持续性工作领导小组、 可持续发展处和咨询和建议委员会组成的组织机构。 其中:领导小组直接对接北京冬奥组委,主要负责审议可持续性工作文件、报告、重大事项以及跨部门协调沟通可持续性工作, 为有效实施可持续性管理体系提供保障;发展处为领导小组下属部门,负责制定、执行、监督和评估 《北京冬奥会可持续性战略计划》《低碳管理工作方案》以及《碳中和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的落实情况,确保各项可持续性要求落实到位;委员会相对较为独立,成员由来自各个领域的资深专家学者组成, 负责在绿色建筑、 生态环境保护、大气环境管理、碳管理等领域向发展处提供战略建议,协助其研究重大问题,并参与可持续性工作监督[11]。 这种“工作专班+行业专家”联动形式可以有效避免“大干快上”的粗放型管理与发展模式, 同时清晰高效的管理流程又可以保障各项可持续性工作依法依规,按时按计划完成,确保可持续性管理体系平稳有序运行。

3.3 方法创新,确保各项碳数据准确详实

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首要前提是精确计算碳排放规模,而设计一套科学有效的“碳中和”方法学是实现大型体育赛事“碳中和”的第1 步[1]。鉴于此,北京冬奥组委依据《IOC 碳足迹方法学》,借鉴往届奥运会温室气体核算方法学,结合中国及北京市温室气体核算方法学,参照清洁发展机制(CDM)方法学、国家核证自愿减排(CCER)方法学,建立了覆盖基准线/实际排放量核算(公式1)、碳减排量核算(公式2)及碳抵消的全流程中国特色“碳中和”方法学。 该方法学首次将北京冬奥会赛前、赛中和赛后3 个阶段全部纳入温室气体核算范围,并在《京都协议书》规定的6 种温室气体的基础上首次将NF3 包括在内。 在核算温室气体排放量时充分考虑汇率、通货膨胀等因素对价值量指标“活动水平”的影响,将“实物量”作为温室气体排放源的活动水平数据,并立足中国及北京的实际情况,对“排放因子”进行了本地化处理[7]。通过以上创新,最终完整、准确地计算了北京冬奥会全周期碳排放、碳减排和碳抵消数据,为北京冬奥会如期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了数据支撑。

3.4 标准牵引,全面指导可持续性管理工作

为落实北京冬奥会申办时承诺的 “所有新建场馆都将满足绿色建筑评价3 星级标准”,北京冬奥会要求所有新建室内场馆全部达到绿色建筑3 星级标准,鼓励改造场馆达到《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标准》2 星级标准[19]。 鉴于国内外关于雪上运动场馆绿色建筑标准处于空白, 为推动绿色雪上运动场馆建设,北京冬奥组委创新组织制定了《绿色雪上运动场馆评价标准》(DB11/T1606—2018),并将其作为北京、天津和河北省3 个地区共同认可、共同遵守的地方标准,用于全面指导北京冬奥会雪上场馆设计、建设及后期的检查、验收、评估工作,提升冬奥场馆的可持续性标准化水平。 类似的,北京冬奥会还在前期筹办阶段根据工作实际和国际情况,先后制定颁布了《大型活动可持续性评价指南》《北京冬奥会低碳管理方法学》《场馆和基础设施可持续性指南》和《北京2022 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低碳管理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标准方案,为全面指导北京冬奥会各项可持续性工作,全面兑现“碳中和”承诺,全面提升可持续性管理水平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填补了国内、国际相关行业评价标准的诸多空白,成为北京冬奥会的宝贵遗产。

3.5 技术创新,最大程度减少碳排放总量

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根本途径是减少能源全生命周期过程中的碳排放,从目前来看,主要可以通过调整能源结构和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能源浪费2 个途径予以实施。 面对奥运会巨大的能源需求,北京冬奥会积极调整能源结构,依托我国新能源巨大领先优势,大量使用太阳能、风能和氢能等清洁能源代替传统能源,这背后是太阳能光伏、风能、氢能以及大规模储能等领域的技术创新与突破作为强力支撑。 同时,减排路径的不确定性一直是制约能源利用效率的主要问题之一, 这种不确定性的根源在于信息不对称、 数据不充分和精准预测能力不足,而这正是数字技术可以破解的问题。 为此,北京冬奥会广泛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在竞赛场馆建立能源管控中心,实时监测、采集场馆内电、气、水、热力及可再生能源的消耗数据, 以提升场馆运行能耗和碳排放集约化、智能化、精细化管理水平,精准管控场馆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此外,还运用5G 传输和车联网等科技信息化手段搭建“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实时监控、分析、调度赛时交通服务车辆,充分满足交通运输服务需求, 在提高交通运输效率的同时有效降低能耗水平。 正是得益于新能源领域和能源数字化领域的技术创新与突破, 得以有效减排38.97 万吨二氧化碳当量,才实现了北京冬奥会低碳能源、 低碳交通和低碳场馆的伟大创举,为如期兑现“碳中和”承诺提供了坚实基础。

4 结语

冬奥7 年艰辛,北京冬奥组委与主办城市政府紧密协作,以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全面落实国际奥委会可持续性战略,认真践行“绿色办奥”理念,扎实推进低碳管理各项措施任务,助力京津冀协同绿色发展,打造出一届低碳技术广泛应用、低碳制度创新实效、低碳意识深入人心的奥运会。 本届冬奥会成为第一届真正意义上实现“碳中和”的奥运赛事,在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绿色、低碳、环保”进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北京冬奥会虽已落幕,但留下的“碳中和”遗产将更加丰富、更加持久、更加密不可分地融入到国家、区域和城市发展,继续发挥积极作用。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持续威胁下,可持续性对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将愈发凸显, 而北京冬奥会的最大意义在于证明了“更广泛的碳中和活动”的可行性。 北京冬奥会全面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成功模式和先进经验将为今后奥运会及其他赛事活动低碳管理工作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及案例, 也将为全人类共同应对环境、能源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猜你喜欢

碳中和可持续性场馆
会前视察 支招亚运场馆利用
创新标准打造绿色雪上运动场馆
冬奥之约,场馆先行
Pearl Izumi发布新的“社会使命”声明以及可持续性相关的宏伟目标
关注商业的可持续性
场馆风采
关于减贫的可持续性问题的探讨
“烧钱”可持续性存疑美团被曝全年亏损72亿
旅游风景区碳估算与碳中和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