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物多样性引擎”赋能大城善治

2023-10-11陈沐

中国新时代 2023年10期
关键词:滇池深圳生物

| 文 · 陈沐

自1992年我国加入《生物多样性公约》以来,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逐步开展,

国内一些城市已经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开展了积极探索。

2022 年12 月,《生 物 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二阶段会议在主席国中国的引领下通过了全球瞩目的“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

这份框架中的“行动目标12”专门提到了城市生物多样性,提出大幅提高城市和人口密集地区绿地的面积、质量和连通性,并可持续地利用绿地,确保城市规划中的生物多样性包容性,增强本地生物多样性、生态连通性和完整性,改善人类健康和福祉以及与自然的联系,促进包容性和可持续的城市化以及提供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

随着全球进入城市时代,城市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的作用变得日益重要。联合国人居署《2022 世界城市状况报告》指出,到2050 年全球城镇人口的占比将从2021 年的56% 上升至68%。而在我国,2022 年城镇化率已达65.22%,预计到2035 年将达75%左右。因此,城市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中心地位和作用日趋重要,开展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城市生物多样性是指城市范围内除人以外的各种活的生物体,在有规律地结合的前提下,所体现出来的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分异程度。

“生物多样是城市本应具有的状态。”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王向荣认为,城市生物多样性是保证城市生态平衡的基础,是生态系统服务的保障,在调节城市气候、维护水的自然循环和水源清洁、保持土壤肥力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加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宜居城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化,对探索中国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自1992 年我国加入《生物多样性公约》以来,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逐步开展,国内一些城市已经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开展了积极探索。

北京——迈向生物多样性之都

2023 年5 月,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及北京林业大学的专家,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发现了世界极危物种黄胸鹀。这一濒危珍禽在城市公园出现,是北京这座超大城市生态环境向好、生物多样性多元的一个缩影。

此外,震旦鸦雀、青头潜鸭、东方白鹳、中华秋沙鸭等世界濒危珍禽频现京城;黑鹳、褐马鸡、鸳鸯等在北京分布区域不断扩大;消失近80 年的栗斑腹鹀也重回密云山地。

虫鸣鸟啼、鸢飞鱼跃,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源于北京生态空间的扩大。

从城市到乡村,从街巷到山林,看得见青山,听得见鸟语,闻得到花香,越来越多的“新朋友”加入到北京大自然的“朋友圈”。

北京最新生物多样性调查,累计记录6408 种物种,不管是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水里游的,到处都是欣欣向荣的自由繁茂,处处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

好成绩的背后,归功于基本稳定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和逐步筑牢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底。

据统计,北京市山区森林覆盖率达到67.07%,形成稳定的生态屏障。同时,经过10 年的努力,北京完成了两轮百万亩造林工程,共造林绿化219 万亩,使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从14.85%提升到31.4%。平原造林过程中,共营建生物多样性保育小区295处、小微湿地491 处,设置人工鸟巢5027 个,配植食源蜜源性植物120 万余株。

湿地生态系统质量也得到了明显提升。截至2023 年5 月,累计恢复建设湿地1.2 万余公顷,形成万亩以上大尺度森林湿地10 余处,生态质量明显改善。

此外,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基本稳定。一方面,就地保护体系基本完善。当前,北京市共有5类79 处自然保护地,约占市域面积的20%,形成了类型比较齐全、分布相对广泛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使全市90%以上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及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另一方面,迁地保护全面加强。国家植物园共搜集来自世界各地的1万余种植物,温室搜集了近5000种。建立11 处陆生野生动物救护站,积极开展相关陆生野生动物救护工作,“十三五”期间累计救护野生动物2 万余只。

近年来,愈加厚实的生态家底,成为首都北京开展自然教育的“富矿”。2019 年起,北京创立了自然观察节品牌活动,发动公众关注并参与到身边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中,至今已举办3届。收集的物种分布数据全部补充录入北京生物多样性数据库。

随着生态环境建设持续推进,北京这座城市正向着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目标稳步行进。

北京,正一步步融进大自然里,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它也在不断发展,与自然共生、与绿色共存。

昆明——“春城”万物生

2022 年12 月7 日-19 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二阶段会议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在当地时间12 月13 日举办的第七届全球地方政府和城市峰会“全球地方政府和城市角—中国日”上,昆明、湖州、南阳、嘉兴、深圳、成都在全球诸多城市中脱颖而出,荣获“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称号。同时,这6 个城市还与其他国家的14个城市一起入选“自然城市”平台,这也是首次有中国城市入选该平台。

这份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绩单”,证明了昆明等6 个城市的实力。

为了给画面增添戏剧效果,James决定用两支神牛AD600 Pro外拍闪光灯照亮车身。一支灯置于右前方45度,另一支灯在左后方45度照入画面,给左侧带来醒目的眩光效果。通过从低角度拍摄,James让越野车显得很强有力,同时也得以让车身与阴云密布的天空相衬。

昆明滇池海洪湿地(无人机俯拍)

从昆明具体情况来看,数据显示,昆明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为72.99,生物丰度指数为71.58,植被覆盖指数为84.77,森林覆盖率为52.62%,林草覆盖率为64.96%,湿地面积共6万余公顷,空气质量优良率连续10 余年在90% 以上。近年来滇池全湖水质从劣Ⅴ类好转为Ⅳ类,环滇池湿地植被覆盖率提升到约81%……

天蓝、地绿、水清,让昆明成为享誉全国的宜居春城,也为丰富的物种打造了良好的生存土壤。

除了“天赋异禀”的自然馈赠,近年来,昆明市建章立制,多措并举,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加大野生动植物保护力度,梳理核实昆明市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植物分布,组织开展黑颈鹤栖息地恢复、富民枳重引入等工作,通过人工对富民枳的栽培育苗,目前在富民基地已有6390 株成活。

做好滇池湖滨生态湿地保护,持续对滇池水体、湖湾的大型水生植物、浮游植物、环湖湿地等进行调查,先后出台《滇池沿岸大湿地保护实施方案》《滇池鱼类滇池金线鲃栖息地修复》等地方标准,确保了滇池生态的稳定与发展。

近年来,滇池生物多样性恢复明显。目前,滇池鱼类恢复至26 种,水生植物从2010 年的238 种增至303 种,鸟类从2012年的96 种增至175 种。“滇池全湖水质持续向好。”昆明市滇池管理局副局长李应书介绍,消失多年的一些水生植物、滇池金线鲃等土著鱼类及白眉鸭等鸟类重现滇池,保护治理的生态效益得到极大提升。

春城昆明在季节更替,时光的流转中,呈现出绚丽色彩和不同的景致。

以昆明蓝、春城绿为底,从冬到春,再到初夏,经历了水杉红、海鸥白、郁金香斑斓,油菜花金黄,樱花粉、月季缤纷……这些元素,绘就了特色鲜明的昆明生态文明建设画卷。

千娇百媚,大美昆明。

成都——“天府之国”多锦绣

红豆杉、大熊猫、川金丝猴……2023 年5 月22 日是第23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作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生物多样性宝库”,成都市是全球34 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众多珍稀的生物物种在这里生活、繁衍。

成都拥有极为优渥的自然环境。126 座3000 米以上的山峰相伴,从海拔5364 米的大邑大雪塘,到海拔359 米的简阳沱江,构成了成都巨大的垂直高差。150 多条江河纵横交织,总长达1500 公里,多种生境造就了成都这座超大城市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成都生物种类繁多、门类齐全,特有、珍稀物种异常丰富,被誉为“中国西部花园”。在成都市域内生物多样性重点保护区域4873.17 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33.99%。其中,受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动物有55 种,如大熊猫、雪豹、羚牛、林麝、川金丝猴、绿尾虹雉等,都是生物界的“明星”。

成都大运会上,被誉为“鸽子花树”的珙桐出现在各国指引牌上,如白鸽展翅,承载着青春梦想而翱翔,寄托着和平、友谊与团结。生长于四川地区的珍稀树种珙桐距今已有6000 万年历史,其饱含的强劲生命力,是对运动精神和青春力量的极佳诠释。

聚焦成都,珙桐生长何处?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1500 米至2000 米的密林之中,就有它的身影。

山林之间,还生活着诸多野生动植物,其中高等植物2000 多种,包括独叶草、红豆杉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脊椎动物300 多种,包括大熊猫、川金丝猴、雪豹、羚牛、绿尾虹雉等国家I 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还有小熊猫、红腹锦鸡、猕猴、大鲵等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为更好实施保护,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已建成都江堰龙池、彭州回龙沟、崇州鞍子河、大邑大蒜坪4 个标准化管护站。成都片区还持续推动建成都江堰、彭州、崇州和大邑管护总站和28个管护站组建工作,构建和完善“管理分局-管护总站-管护站”三级管理体系。

山脉之外,城市之中,熊猫界顶流“女明星”花花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行至成都,一睹其容;白鹭翻飞在锦江之上,在奔涌的水花间捕捉游鱼;成都鸟类名录2023 版正式发布,其中新增鸟类记录51 种。

从大熊猫国家公园的“神奇动物”、草长莺飞的兴隆湖畔,到“推窗又见雪山”的小确幸、蓬勃发展的绿色低碳产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正在这里进一步延展开来。

深圳——聚焦“野性都市”

初秋时节,深圳天气微凉。在连接深圳大鹏新区和南澳的坪西公路上,横跨着一条排牙山-七娘山节点生态廊道。夕阳西下,天色回归夜的沉寂。廊道上,郁郁葱葱的草木之间,一场别开生面的“野生精灵聚会”,则在悄然酝酿。

这是深圳为野生动物来往专门修建的一条生态走廊,它搭建起生物多样性的“鹊桥”,也构成了深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缩影。过去10 年,深圳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与经济社会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积极探索高度城市化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路径。

深圳有很多标签,比如“创新之城”“千园之城”等。2022 年,这座城市又新增了一个“野性都市”的标签。

2022 年9 月,讲述深圳自然故事的系列纪录片《野性都市》,在央视纪录频道CCTV9 全国首播。该纪录片分别聚焦深圳湾、内伶仃岛、马峦山郊野公园,展示了深圳的生物多样性之美,也让大家认识了深圳的另一面。在这座城市里,红树林水岸万鸟齐飞,华侨城湿地豹猫潜行,绘就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城市与自然共生共融的美丽画卷。

在深圳,一面是高楼林立、人口密集、产业集聚的大都市,一面是自然野趣、生灵万物栖居的缤纷领地。

“7.8 万公顷绿意融入繁华,1145 平方公里蔚蓝连城,310 条河流清澈穿行……”轻点鼠标,一幅天蓝地绿、鸟语花香的画卷徐徐呈现在观众眼前。早在2021年10 月,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期间,深圳网络虚拟展馆就向世界展示了这座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进程和成就,打破许多人对深圳的刻板印象。

深圳在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的这些成效,也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2022 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致辞中提出,在广东省深圳市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在第七届全球地方政府和城市峰会上,深圳荣获“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称号,入选“自然城市行动平台”。

深圳接连斩获国际殊荣的背后,是始终坚持生态优先,高度注重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结果。

近年来,深圳坚持以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为抓手,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深圳开展了独具特色的探索。

如今,在这座崭新的城市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正初具雏形:既有现代城市的繁华,又有红树林的寂静;既有摩天大厦高耸入云的美景,又有黑脸琵鹭摇摆觅食的真趣……

满城青翠,鲜花如潮,共同织就五彩缤纷的美丽深圳。

猜你喜欢

滇池深圳生物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深圳欢乐海岸喜茶LAB店
在滇池东岸看西山
第12话 完美生物
深圳
深圳医改破与立
滇池湿地,美回来了
深圳“去编”激起千层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