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诗歌佳作选读
2023-10-11徐盛
徐盛
还剩下我
晚一些的黄昏
麻雀也飞走了
这寺
它的小和旧 仿佛明月前身
它的寂和空 没有一 也没有二
这是一首典型的禅诗。诗的极简艺术与禅的空寂有相通之处。
“还剩下我”,此处的“我”,是诗人寻找到了“本我”,是“寺”的,也是“寺”和“我”的合一。“晚一些的黄昏/麻雀也飞走了”。麻雀是尘世间最普通的鸟类,也是与人类相处最易相遇的鸟类。现在,连麻雀这样的生灵都飞走了,进一步深化了“空寂”。
“它的寂和空 没有一 也没有二”。对于禅来说,寂是空,空是寂,所以“没有二”,这“二”,讲的是佛性之不二之性。既然寂即是空,空即是寂,那么是“一”了;“没有一”,老子的《道德经》讲“一”,讲“一生二,二生三”,但禅不是这样,禅究竟空空如也,无边的禅境。
这首诗之所以是一首禅诗,而不是枯禅、野狐禅,关键点就在于“它的小和旧 仿佛明月前身”。禅者,活泼泼也,非枯木死灰。“明月”的出现,带来了无边的生机,而此处透出的禅机是:明月前身,是“它的小和旧”;而明月的此时此刻,是“它的大和新”。
当瓦雷里在高贵的法兰西学院“计算着诗的音节”,
米沃什说他却在“别的地方”(占领时期的华沙?)
在探照灯扫过的地方,“发根竖起来
耳朵捕捉着搜捕的声音……”
这就是为什么他和他曾经心仪的大师不同。
纯诗?就算是一个梦吧。他首先得睁大他的
眼睛:
“街上机关枪在扫射,子弹把鹅卵石打得蹦起来,
就像豪猪身上长的箭刺……”
当我们说以重读一个人或一首诗的方式出现时,大体上出现两种况境:一种是不同时期读出不同的味道,就像同一个人青年中年老年观月却看出不同滋味。另一种情形在于一种重温,指向并没有因岁月如梭、岁月流逝而改变的初心,反而弥之更坚,大致上诗人王家新更倾向于后者。
法国象征派诗人瓦雷里认为,诗歌的最高境界乃是音乐,诗歌是一种“观念的音乐”;波兰诗人米沃什以毫不妥协的敏锐洞察力,显现人类世界冲突的赤裸状态。瓦雷里提倡“纯诗”写作,在高贵的法兰西学院“计算着诗的音节”之时,米沃什却在诗中写着:“在探照灯扫过的地方,‘头发根竖起来/耳朵捕捉着搜捕的声音……’”“计算着诗的音节”与“搜捕的声音”,其实代表的是两位诗歌大师的不同声音,对峙之中产生巨大的张力,令人深思,“这就是为什么他和他曾经心仪的大师不同”,点明了主旨。
詩可以先锋可以探索可以试验,但哪有什么百分之百的“纯诗”呢?连瓦雷里后来都承认,这种理想只是一种可以无限靠近但永远也抵达不了的企图。“纯诗”,的确是一个梦境而已,任何的诗,即使艺术上如何纯粹,如果没有真挚的情感,如果没有深刻思想内涵,如果不接地气没有时代呼吸等等,就只是一个空壳。此诗的结尾,直呈当时具体的现实,有力地回答了这些。诗人通过对重读米沃什其人其诗的强调,在诗中通过两位西方诗歌大师的对话形式,完成了诗人自己与诗歌艺术的对话,同时也隐现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诗人不回避现实的良知。
从前有一位女孩
总爱坐在自行车的后座上
铃铛响亮
裙摆里面装满了风
从前有一辆自行车
后座上总是坐着这位女孩
其他的自行车都围绕着它转
从宽阔的操场到拥挤的马路
所有的车都迷失了方向
春天到了郊外
山坡上开满了杜鹃
所有的自行车都从城里驶出来
铃铛一路响啊,直到这位女孩
从后座上来到了前杠上
插满杜鹃花的自行车队
静静地擦过了那个春天
“自行车的故事”讲的是“从前”的故事,讲的是一位女孩的爱情故事,更讲的是这位女孩惊艳之美的故事。这个故事的美妙之处:在时间上,通过“自行车”代表了“从前”那个时代;在空间上,“自行车”作为一种道具,出场导演了一出浪漫的爱情;同时,又是一个人的借代。
“铃铛响亮”,一辆自行车载着他的爱情出场了。整首诗并没有描绘“这位女孩”的美丽,但却从“其他的自行车都围绕着它转/从宽阔的操场到拥挤的马路/所有的车都迷失了方向”,惊艳之美凸现。渲染在继续,这个迷人的女孩引出“春天到了郊外/山坡上开满了杜鹃/所有的自行车都从城里驶出来”,从而达到高潮。
“铃铛一路响啊”,当“铃铛”响动在诗中第二次出现时,爱情的故事发生了转折,“总爱坐在自行车的后座上”的女孩,已“从后座上来到了前杠上”,这种细节上的成功运用,暗示了花已有主,爱情确立了。所以,“插满杜鹃花的自行车队/静静地擦过了那个春天”。
“自行车”早已远逝了,“铃铛响亮”之声还在萦绕。短短十六行的诗,把一个“从前”的浪漫爱情故事写得风生水起、情趣盎然,这种把控显示了诗人的大家风范。
一个人死后的生活
是活人对他的回忆……
当他死去很久以后,
他用过的镜子开口说话了,
他坐过的椅子喃喃低语了,
连小路也回想着他的脚步。
在窗外,
缓缓的落日,
是他惯用的语调,
一个活人的生活
是对死人的回忆……
在过了很久以后,
活人的语调,动作
跟死去的人一样了。
“生死恋”,一种爱如此刻骨铭心。“一个人死后的生活/是活人对他的回忆……”诗人用近乎荒诞的痴语,一个画面接着一个画面娓娓道来。
他早已死了,但“他用过的镜子开口说话了,/他坐过的椅子喃喃低语了,/他走过的小路回想他的脚步了”,连落日都“是他惯用的语调”了。而这一个个画面所引发的就是:“一个活人的生活/是对死人的回忆……”把一种爱推向高潮,推向孤峰。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生死观,依照《论语》中孔子的说法是:“未知生,焉知死。”而西方传统文化对于生死观,按古希腊柏拉图的说法:“人生就是一种死亡练习。”而此诗在生死观上,诗人杨键用老僧说家常话方式打通了这一点:“活人的语调,动作/跟死去的人一样了。”道出了“生死恋”之至境,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生死一如之境。
水流许是一层一层被冻僵的
这些掉队的激情
被剥夺了流速和水声,悬而未决
足可使人
在水上,刻下留言或名字
久等春风来松绑的冰瀑
被向下的力道逼得
惨白
锐利
像倒挂在钩上,被洗净的
此生
当一个诗人,在一次观望中回首,以一种仰视凝视冰瀑,一种物质世界的风景,已暗自提升为精神世界的图景。
“冰”是冷的,“瀑”是热的;“冰”是静的,“瀑”是动的。“冰瀑”的组合,这种冲撞与交织,本身就是奇观,就是一种意味。当“水流许是一层一层被冻僵的/这些掉队的激情/被剥夺了流速和水声,悬而未决”之时,产生了什么?掉队了,却依然保持激情,被剥夺了“流速和水声”,也即在一种困境之中,在这种“悬而未决”之中,引发的却是“足可使人/在水上,刻下留言或名字”。我们知道,在水上写字,是徒劳的是虚无的,稍纵即逝,但诗人依然为之“刻下留言或名字”,即使这水冷硬成冰,这刻下的留言或名字也会在季节变化中随即消融。了无踪迹,这是表面之意,更深层寓意是一种带有悲壮性质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担当和精神风貌。
之后,另起一节,也代表时空上有了变化,但并没有带来转折。“久等春风来松绑的冰瀑”,没有阐明这久等的春风何时来,来了没有。“被向下的力道逼得/惨白/锐利/像倒挂在钩上,被洗净的/此生”。没有等待,诗人所赋予的,是直面现实直对人生现状,在形而下的困顿之中一跃而出,达至形而上的自我拯救,从而展现与完成了“洗净的此生”,也完成了座右铭式的一首诗。
白岩寺空着两亩水,你若去了,请种上藕
我会经常来
有时看莲,有时看你
我不带琴来,雨水那么多,我不带伞来,荷叶
那么大
诗人刘年的很多诗,特别是短制,以“谣辞歌记曲”等为题,宛若古典唐宋诗词中的小令,似古又现代,给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艺术享受。
这首诗语言上朴素自然,诗用留言笺的形式,以“离别”来写相见,落墨处从“白岩寺空了两亩水”起笔。实之?虚之?落墨处即留白处。“白岩寺”之“白”,与尾笔“荷叶”之碧绿相映照,一种画面感油然而生。
种藕看莲是一种美好愿望的表达,“你若去,请种上藕”,种藕看莲之生趣,是由分化来诗写的,具有一定的互指性。“有时看莲,有时看你”,其实,莲就是你,你就是莲。
所以“我不带琴来,雨那么多”,何必带琴,雨在弹奏;“我不带伞来,荷叶那么大”,何必带伞,荷叶即伞。这种情趣,也阐释了一首好诗,往往并不是教我们读出什么意义来,而是要品出一种意味。
清晨,被邻居鸟笼里的清脆唤醒
迷迷糊糊的曦光还未散开
躺在床上,想这四年来的懒散
没有养过一只飞禽一叶花草
偶尔捉住撞击玻璃的麻雀
抚摸一下翅膀后,也随即放飞
阳台上都是没有舍弃的空花盆
那些花花草草,早已枯死
盆中,唯母亲生前培过的土
还在。我时常探望,忧伤时浇水
新的一天,从清晨开始,《阳台上的空花盆》这首诗在时间上也是从清晨开始。但是,这种从清晨开始,不是主动的,而是被动地“被邻居鸟笼里的清脆唤醒”,所以诗人“躺在床上,想这四年来的懒散”,为什么没有回想、记忆别的事情,却偏偏出现“没有养过一只飞禽一叶花草”?这为诗的后序展开埋下了伏笔。
“一只飛禽”对应了“麻雀”,“一叶花草”对应了“空花盆”。“偶尔捉住撞击玻璃的麻雀/抚摸一下翅膀后,也随即放飞”。这只“麻雀”出现,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它所影射的是诗人社会人生遭遇的心灵显影。
“那些花花草草,早已枯死”,为什么“阳台上都是没有舍弃的空花盆”?先抑后扬,看似闲笔,全是伏笔,渐渐推进,所有抑制的情感至此流露,那些空花盆之所以没有舍弃,都是因为“盆中,唯母亲生前培过的土/还在。我时常探望,忧伤时浇水”,睹物思人,至此一首诗的平衡被打破,所有的沉重之力、沉痛之情压在最后,让人动容,令人神伤。
这是一首怀念亲人的追忆之诗。有关写母亲的诗歌很多,这样的亲情之诗最忌重复。诗人别具一格,从看似平常的“空花盆”这一艺术视角出发,很好地表达了一种思念之情。这首诗也较集中地体现了诗人“情感”“痛感”“美感”及“意义”的诗歌理念。
你啄我。
我请求你啄我。
在疲累砸出的重音里,
在快要破碎的镜子里,
我请求你
放心啄我吧,啄我的
表皮,啄我的肉,
如果你要。啄我的爱,
啄我的誓言,让我的核
被夜晚看见,赠给夜晚,
而夜晚将自己赠给你
无论音符多重,音乐都
沉默,无论裂痕多少,
镜子都不会碎,
只有你,将在
这样的方式中越来越清晰。
將你啄出。
夜祷什么?以“啄”这种别样的方式。诗中之“啄”,既有爱的痛感,又带有生机。令人想起佛教历史上的佛禅术语:啐啄同机。而这首诗在意蕴上暗会了这一点,做到了艺术上的转化。啐啄同机所表达的是师与弟子,子啐师啄两相吻合的机缘相投的机宜,而此诗艺术地转化为一种两者投缘爱恋的呈现。
“你啄我”之“你”是主动的;而“我请求你啄我”之”我”是主动的,“在快要破碎的镜子里”,也并非实指为破碎的镜子,而是转喻为蛋壳的破裂所带来的生机,由啄我的表皮、啄我的肉,到啄我的爱、啄我的誓言,至“夜晚将自己赠给你”,层层深入,从具体到情感,从肉身到心灵,完成了现实中“无论裂痕多少,镜子都不会碎”的笃信之爱。由诗首的“你啄我”到诗尾的“将你啄出”,于啐啄同时的努力与默契之中,进入了一种臻爱。
冷包围了整个北方。
老寒腿发作,敲骨头如敲木鱼。
咚,咚,咚。泪珠
从眼窝里滚出来。
成群的乌鸦从干涸的河道起飞,
它们把夜晚交给烂尾楼。
这个天赐的收容所,已经烂了
不止十个春天。
这是一首由节气引发人们沉思之诗。“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之中春季第四个节气,这是古人在大自然的农耕时代根据气候气象总结出的规律,“春分”是自然的规律,而此诗却在标题中指向“春分有点不自然”,带着质疑或疑问的话题,切入一首诗。
春分是春祭的开始,但在北方,强调的是“整个北方”,被寒冷包围着,这是为整体气候作了交代,也形成整首诗冷色调的氛围,具体到了个体,老寒腿发作,“咚、咚、咚”实质是疼、疼、疼,疼痛得厉害之时,连泪珠都从眼窝里流出来。显示虽是春分了,但寒仍在,冷没退却,点明了“春分有点不自然”的情景。但这只是表层的、在气候上发生的现象,“成群的乌鸦从干涸的河道起飞”越过了平面写作,拓展了诗歌审美空间,使一首仅有八行的短诗,由一种自然气候现象引向了一种社会现象,由表层现象走向深层现象。“烂尾楼”加深了一首诗的沉重,“烂尾楼”与“收容所”,两者在反讽中形成强烈的对比。
“春分”既有季节平分之意,也有昼夜平分之意。“春分”是平分,也是平衡,然而“这个天赐的收容所,已经烂了/不止十个春天”。打破了这种平分与平衡,使一首诗发生了倾斜。这种倾斜感,正是这首短诗力量所在,正是这种由节气气候的不自然,至个体的痛感再到社会问题,由层次感带来的向深处发展的延伸感,引发人们思考。在艺术上以小显大,有了四两拨千斤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