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
——以《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教学为例
2023-10-11顾洪
顾 洪
●江苏省南通市第二中学
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应试能力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与家国情怀等,五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简单说,就是学生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培养时空观念,并且形成运用史料进行实证的意识与能力,从而寻找到对某一具体历史事件的解释。最终,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纵观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可以发现,爱国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的精髓与传承。在这样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可以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培养家国情怀的意义
一般认为,家国情怀就是个人对自己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情怀属于非智力元素,更多地指向人的感觉。具体说,对国家的认同感主要体现为个体在主观上认为自己属于国家这样的政治共同体;归属感则意味着对国家的情感寄托以及心态归属;责任感强调的则是对国家表现出来的维护意识;使命感则强调的是人对国家发展的使命认知。
笔者以为,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意义在于:既是历史学科的光荣使命,也是历史教师的必然义务,更是学生立德树人的关键。
二、认真探究家国情怀培养的案例
家国情怀必然是伴随着具体的历史教学进程而发生的,这就是说历史基础知识的教学依然是历史课堂的基本任务,只不过在教学目标的确认与教学行为的指向上,不能再完全满足于知识的记忆,而要超越知识教学的层面,走向家国情怀培养的层面。具体到教学过程中,高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文物资源等开展研究性课题活动,深化历史学习,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彰显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
例如,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一课,介绍了“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同时还设计了一个“探究与拓展”栏目,让学生结合材料,运用唯物史观,阐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与地位。
仔细分析即可发现,这一设计是非常巧妙的,其将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联系在一起,体现出很强的辩证关系,即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既有着一定的层次感,同时又存在着区别。当学生认识到这一点之后,教师就可以借助于问题探究,让学生认识到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那么,这对于家国情怀培养有什么作用呢?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结合具体的案例,让学生认识到我国的法律是如何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同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思想,从起初的面向全体中国人民群众的文明、礼仪、卫生、秩序、道德、心灵、语言、行为、环境等角度入手,强调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实际上也就是从言行两个方面让人们做到“五讲四美三热爱”。时至今日,则是通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来升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让全体中国人民的精神有了一个新的高度。
进一步,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最终的落脚点在哪里呢?事实证明,在每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小事情上。这个时候的教学可以适当地向学生的生活延伸。国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热爱这样的国家和执政党,于是国家认同感自然就产生了。
三、高效评价家国情怀培养过程
教师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与引导,让学生基于史料的占有与分析,生成发自内心且能够完善内心认知的观点。这样的史观支撑了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言行的生成,可以让学生内心真正形成国家认同感,那自然也就可以发展成家国情怀。
有国才有家,有家方有国。高中历史教学有家国情怀培养的重要使命。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家国情怀培养的意义,要深入挖掘历史教学素材,给学生创设良好情境,运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以满足当前新形势下素质教育的需求。同时,也要立身为正,做好学生的表率。总之,就是让学生能够在深入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更好地升华自身的情感,使家国情怀得到有效培养。
以上是笔者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一些初步思考与实践总结,行文的目的在于抛砖引玉,以让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得到切实有效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