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羽毛球线上线下课程教学设计的实践与策略

2023-10-10吴海英

体育科技 2023年3期
关键词:技战术羽毛球评价

吴海英

高校羽毛球线上线下课程教学设计的实践与策略

吴海英

(太原工业学院体育系,山西 太原 030008)

基于新时代育人目标对羽毛球课程教学设计进行研究。目前高校羽毛球教学存在教学重心错位、学习效果不佳、育人功能弱化等问题。基于此,高校羽毛球课程教学设计应以“健康身体培养”为出发点,以学习效果为目标,以学生能力发展以导向,提出 “四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四大模块”的教学内容,混合式的教学方法,形成性的评价方法的教学设计,旨在为提升羽毛球教学提供实践依据。

应用型;人才;培养;线上线下;混合教学

一直以来,羽毛球运动深受大学生喜爱。但由于羽毛球锻炼成效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和课程教学评价的多元性,在普通高校羽毛球选项课中,一直存在技术种类繁多、技能体能要求不一、教学效果不明显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羽毛球课程和一般身体素质训练课混同。网络教学平台的出现为羽毛球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教学端口和平台。由此羽毛球课程教学设计也需要进一步优化和提升。教学设计是课程教学的关键环节,只有做好教学设计,才能创造出精品课程[1]。本文梳理教学实践中的常见问题后,重新定位羽毛球课程教学,结合教学资源及学生未来发展需要,设计教学过程,启发教学思路,设置评价方案,希冀以此推动羽毛球课程教学改革,提高羽毛球课程教学效果。

1 羽毛球课程教学现状

1.1 教学内容繁多,重点不突出

羽毛球技术包括单打的准备、发球与接发球技术、前场击球技术、中场击球技术、后场击球技术以及双打的握拍、发球与接发球、双打的击球技术。显而易见羽毛球运动的技术种类繁多。如此众多的技术内容,若教学内容重点不清晰,这些技术的学习,对于身体机能一般的学生而言是无从入手;对身体机能好的学生而言在掌握基本技术的同时要不断提升技战术也是困难重重;而对教师而言如若详细教授每项技术,课时的分配、教学的质量肯定无法保证;如若教师重点讲授几个技术,那么羽毛球技战术的实战运用就得不到保障。

1.2 教学目标不具体,育人功能弱化

教学中若为了学习技术而学习技术,学生就会因技术学习枯燥失去兴趣;若为考而教或为了考而学,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羽毛球运动育人的基本功能。众所周知,中国羽毛球队在国际赛场上争金夺银的爱国主义精神鼓舞了多少大学生投身于羽毛球运动,激发起了众多大学生的羽毛球兴趣。羽毛球教学中教学目标不明确、不具体,教师就会依据经验来教学;学生会因目标不具体,收获甚小,又或为了赢球而学技术,这就失去了羽毛球运动育人的意义,也丢失了羽毛球运动的乐趣。

1.3 教学方法不优化,能力培养不足

教学中教师是课堂主导,教学方法老套,教学氛围必然教条、枯燥;学生是学习主体,缺乏学习新鲜感,缺少参与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环境必然沉闷、乏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浮于表面,鲜有深层交流互动,教学方法不得当,必然会引起极差的教学效果。教学方法不改进、不优化,课程教学按程序教与学,培养的学生能力肯定凸显不足。

1.4 教学模式固化,学习效果不佳

课堂中教师教授,学生接受,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是教师对学生个体化差异、对大量信息的传递、师生情感的交流都缺乏准确的研判。最终造成教师发挥不了组织、指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学生发挥不出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直接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好。

1.5 教学评价不科学,学习积极性不高

教学评价一般包括:课堂综合、身体素质考核、学期末的技能考核。课堂综合根据课堂出勤、课堂表现来评价;素质考核遵照《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的规定评价;学期末的技能考核一般是羽毛球专项素质、专项技能展示的评价。这样的评价容易忽略学生一学期的动态学习过程,容易忽视长期课外锻炼的效果。对身体素质好的学生,不费力基本可以达到理想的成绩;身体素质一般的同学而言,素质考核就比较困难,再加之技能学习,直接影响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羽毛球线上线下课程教学设计

2.1 四位一体教学目标

在实践教学中学生能够利用身体锻炼的基本理论知识结合自身基础条件,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能够应用羽毛球基本技术、基本战术,获得羽毛球技能的提升;能够充分理解羽毛球运动项目特征,在完成过程中建立规则意识并提高独立思考、快速抉择的能力,培养吃苦耐劳、不畏艰难、拼搏进取的优秀意志品质;落实“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育人目标。课堂中根据不同学生在学习基础和学习目标上的差异性,为学生提供小群体学习模式和针对性纠错指导;考虑羽毛球线上“可教部分可练”[2]的特点,线上教学根据教学大纲按专业、层次的不同,为学生在网络教学平台上提供不同难度、深度和广度的个性化学习内容,供不同需求的学生选择使用,其目的以促进学生对羽毛球各项技术知识的掌握,满足学生体育锻炼的需要,让学生在不同层次、不同能力下体验羽毛球运动的乐趣,在运动中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新时代“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和实践,从统一体育课程价值、优化体育课程体系的角度看,为构建高校体育课程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提供了新视角[3]。羽毛球线上线下教学中将鲜活的榜样案例和人物事例融入教学,将思政教育元素嵌入羽毛球课程中,实现羽毛球课程“润物细无声”的立德树人效果。

2.2 四大模块教学内容

羽毛球运动是灵活、快速、多变的隔网对击性项目,在教学实践中按理论知识模块、技术战术模块、比赛模块以及比赛欣赏模块进行教学,提高学生运动认知能力、健身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羽毛球教学内容从身心发展的视角透视羽毛球的特征与规律,打开束缚教学的围栏,在线教学内容利用学习通平台在课前一周发布给学生,使学生能够课前预习相关知识,学习材料以教学课件、教学视频、文本、图片等形式发布,“沉浸式”的影像观摩更容易将学生拉入“现场”,增加学生的切身感知,增强身体在场感。线下教学内容以学练为主,每节课每组推举一名同学讲解示范动作技术要领或相关知识点,教师根据学生们的讲解、学生练习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再示范讲解完整技战术动作,使学生建立正确完整的动作技术结构。羽毛球线上线下教学内容见表1。

表1 羽毛球线上线下教学内容

2.3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这三个“法”字,即教学方法。教学中找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最佳切入点因材施教,使教与学有机结合。羽毛球线下教学主要采用启发式问题导入,通过展示—提问、回答—教师讲评、示范—再练习让学生巩固技战术动作,增强肌肉动作记忆,增强练习密度;在线教学采用直观展示图片、视频、课件,呈现方式直观、清晰。教师在学生遇到“瓶颈”时给予启发和指点,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练习。线上线下教学方法相互补充,解决学练难题,提高练习时间,保证教学效果。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既可解决场地受限的问题,也可满足教学中多人参与、身体在场的情景感和仪式感。

2.4 小群体教学模式

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的体质状况、运动基础组建 5~6人的小群体进行学习。小群体为组长负责制,组长根据小群体的学习情况及时与同学、教师沟通,学生在小群体教学模式下互助互学互练。在小群体教学模式下,学生在线活动以学习通为平台载体,根据平台教学内容建立技战术动作表象和认知技战术动作的时间、空间关系;线下小群体的学生共同练习技战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互帮互学掌握技术动作,提高学习质量。小群体教学中教师设置挑战性情境,以启发讲解、目标引导、正确示范提高学生主动性,激发学生求知内驱力;在线教学激发小群体团队协作能力,让学生有交流的团体,有互助的动力,增强小群体荣誉感;线下教学小群体体验感知共同学习带来的身心变化,享受羽毛球课程的乐趣,建立良性的竞争学习环境。

2.5 形成性评价方法

所谓形成性评价,是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全面测评[4]。多元化的形成性教学评价既关注线上线下学生的技术表现与学习态度、过程,又注重技能考核的实战应用能力;既关注学生技术动作的规范掌握以及实战过程的结果考核的定量评价,又关注学生专项技能、实战过程的综合能力的定性评价;多维度相结合的评价模式既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又将学习能力的提升落实到实践应用中[5]。为了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羽毛球教学制定以下评价权重:平时成绩(10%)、专项评价(30%)、阶段评价(60%)。平时成绩由出勤和课堂情况构成;专项评价有正手发高远球、正手击打高远球、步法和理论知识内容构成;阶段评价由耐力素质考核、力量素质考核、课外辅导考核、课外俱乐部锻炼构成。全面地从学生学习、课堂情况、课外锻炼情况、课外辅导情况、理论知识以及专项运动技能进行综合评价,实行“课内外一体化”形成性教学评价模式,真实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锻炼效果。

3 羽毛球线上线下课程教学设计的实践与策略

3.1 问题导向贯穿于技战术教学之中

羽毛球练习中学生往往对单个的练习动作较为感兴趣,但对单个技术在战术中的作用所知甚少。作为提升羽毛球技能的基础,单个技术是完成技战术训练的前提。掌握单个技术的动作要领,击球发力顺序,就要求任课教师在课堂中,针对技术问题、战术问题进行有效组织,结合动作技术,采用问题导入的方式启发教学,使学生明确动作结构和运动路线,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例如,教学中针对羽毛球高远球技术学习中易出现的技术动作,提出问题:移动中的侧身架拍;引拍中的蹬地、转髋、抬肘的发力;挥拍中的高点击球;击球后的上步。教师以问题为导向向学生提出问题,课堂上通过多次重复练习,巩固提升;线上学生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将技术动作拍摄视频进行小群体学习、讨论、练习;教师通过课堂和线上讨论再针对学生出现的具体问题指导学生进行针对性练习,引发学生深度思考,不断提升羽毛球技能。

3.2 体能为基贯穿于身体学练之中

羽毛球是隔网击球的对抗性球类运动。比赛的场地不大,但技术复杂、战术多样,球速快、变化多,双方斗智、斗勇、相互制约,比赛时间长、消耗体能大。好的体能才能掌握羽毛球技战术,好的体能才能打好羽毛球。不论在线下还是线上教学中都会针对不同体能基础的学生给出相应的体能练习方案,具体策略体现在:基础身体素质在课程的准备部分练习10~15 min,内容是完成羽毛球运动所需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素质;专项身体素质安排在课程基本部分的后段15~20 min,内容是依据羽毛球运动的方式及动作结构特点所需要的专门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素质,其中力量是基础,速度是核心。体能训练不仅能使大学生的身体形态、生理机能和身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还能使他们的心理品质得到有益的完善;体能训练不仅可以快速提高技战术水平,而且可预防伤病。

3.3 教学比赛贯穿于意志品质培养之中

在教学实践中第一阶段采用分组循环比赛,第二阶段采用淘汰赛。比赛中若一强一弱对抗时,根据学生实情,承认学生差距,但巧设比赛规则,让水平一般的学生提前占据比分优势,水平较高的学生则积极调整心态,寻找破解被动局的对策,提升开局不利的应对能力;比赛中若实力旗鼓相当时,则鼓励学生积极应对,寻找应对策略,在比赛中突破自己,在竞争中完成成长,提升调控比赛的身体能力和心理韧性。锻炼学生在紧张氛围下的抗挫、抗压能力及个性张扬的心理需求。每一次比赛就是一次总结。在分组循环赛中根据对手情况寻找应对每一位对手的技战术策略;淘汰赛对技战术、对体能、对心理都具有很大的挑战,比赛越是艰辛越要调整身心状态,积极面对每一次困难,在比赛中锤炼身心韧性。

3.4 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始终

教学并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大学教学更是如此。在羽毛球教学中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如小群体间鼓励角色互换,提升讲解示范的能力;比赛中角色担当,既有对抗比赛能力又有组织裁判能力,既有责任感、又有归属感;体能练习中培养克服身体惰性、挑战自我、突破自我又增强意志品质的能力。能力是展现自我的最重要手段,能力培养是教学的最核心的竞争力,将能力培养、人才培养作为羽毛球线上线下育人方式和育人价值的核心任务,将能力培养作为羽毛球教学的初心。

4 结语

在教育教学新常态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育教学将成为大势所趋。在线教学与课堂教学之间应该是一种互补关系,而不是谁取代谁、谁替代谁的问题。羽毛球课程教学设计是否优化直接关系到羽毛球课程教学目标能否完成以及能否调动学生的学练积极性。本文探讨的设计思路,是从羽毛球教学中的问题出发,结合羽毛球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实践,将羽毛球教学内容中涉及的各种要素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重新组合,在新的教学过程中做出经验型归纳。羽毛球线上线下教学设计结构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学习评价乃至教学情境的不同而变化。希冀在高校羽毛球课程教学领域,能激发起更为广泛、更有针对性的讨论和研究。

[1]房晓伟,施海波.“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体育课程教学设计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20(6):98-102.

[2]王成.新冠疫情背景下高校健美课程在线教学设计探讨[J].体育学刊2021(2):97-102.

[3]夏贵霞,舒宗礼.课程思政视角下高校体育课程育人质量提升体系的构建: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J].体育学刊,2020,27(4):7-13.

[4]https://baike.baidu.com/item/形成性评价/10765149.

[5]吴海英,马晨宇.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校羽毛球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体育科技.2020(2):134-135.

[6]彭智利,李娇娇.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线上线下混合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以“可再生能源与低碳社会”为例[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2( S1):14-17.

Practice and Strategy of Teaching Design of Online and Offline Badminton Courses in Colleges

WU Haiying

(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aiyuan 030008, Shanxi, China)

太原工业学院精品共享课程建设项目(XJ-JPKC-201913)。

吴海英(1980—),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猜你喜欢

技战术羽毛球评价
羽毛球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身体素质对篮球技战术发挥的影响
羽毛球
飞行的羽毛球
德约科维奇与费雷尔技战术对比分析
羽毛球男子单打技战术分析
羽毛球PK赛
21分每球得分制对羽毛球男子双打技战术的影响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