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微实验助力学生学习生物学概念

2023-10-10罗明臣

名师在线 2023年24期
关键词:生物学概念探究

文/罗明臣

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课程内容的基本组成元素,是生物学知识网络中的基础内容,亦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生物学内容[1]。学生通过学习生物学概念,既可以对生物学知识建立感性认知,又可以增强对生物学本质的认知,了解生物学知识规律。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家经过不懈的研究,总结出的极具概括性、抽象性的结论。而初中生的形象思维较发达,抽象思维尚处于发展中,有时难以深刻地认知生物学概念。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言,学生清晰地判断某些东西的种类,可以把握它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因此,布鲁纳提倡引导学生经历概念形成过程。基于此,我们可以尝试利用微实验助力学生学习生物学概念。

一、相关理论

(一)生物学概念的界定

一般情况下,生物学概念由四部分构成,即名称、属性、定义和例证。其中,名称是用一个词语概述某类事物的属性;属性是对概念中所有成员共同的本质属性的概述;定义是对某类事物特征的总体概述;例证是借助概念属性获知概念的本质。

(二)微实验的界定

本文的微实验是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学生独立操作为主的实验。微实验的“微”有五大表现:第一,有明确的实验目标;第二,有简单易操作的实验仪器;第三,有简便清晰的实验步骤;第四,有容易总结出的实验结论;第五,有便捷的实验交流方式。

(三)微实验的应用优势

1.突破教学时空限制

传统的生物学实验教学以演示实验为主,在实验过程中教师扮演主导角色,引导学生观看、思索。但是,在此过程中,部分学生受物理环境、实验设备的影响,无法清晰地观察实验现象及细节。与之相比,微实验的优势在于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实验仪器,得到实验机会,即每个学生都能动手操作实验仪器,观察实验现象,在亲身实践中对比、分析、整合、归纳,得出实验结论。同时,学生可以因此积累实验的经验,主动利用课余时间操作实验,进一步强化生物学认知,锻炼实验操作能力。这可以切实打破时空限制,使学生大大增强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主动学习生物学,提高学习效率。

2.实现教学方式多样化

在传统的生物学实验课堂上,教师操作,学生只能观看。微实验的应用可以改变这种教学方式。在微实验过程中,学生化身学习“主人”,近距离地操作、观察生物学实验,透过现象归纳结论,建立生物学认知,同时锻炼实验操作能力。之后,学生迁移实验认知,自主操作实验,强化生物学认知,丰富生物学实验及学习经验,提高生物学学习水平。在有所发展的情况下,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体验多样的学习活动,从“要我学”转向“我要学”,推动教学方式转变。

二、实践策略

生物学概念贯穿生物学教学始终。生物学教学包括课前阶段、课中阶段和课后阶段。教师要以这三个阶段为立足点,灵活应用生物学微实验,助力学生学习生物学概念。

(一)课前阶段:操作微实验,自学生物学概念

课前是学生自学生物学概念的阶段。学生在课前自学生物学概念,可以建立一定的认知,切实做好课堂学习准备。之后,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深入探究生物学概念,建立深刻的认知。微实验是学生自学生物学概念的助力[2]。在课前阶段,教师可以依据生物学概念内容,提出微实验任务,驱动学生收集生活物品,动手操作,探究生物学概念。

例如,在“蒸腾作用”这节课上,学生需要认知“气孔”。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发现:将蔬菜或水果放进水中,其表面会产生一些小气泡,但不知道原因。实际上,此现象与植物的气孔相关。于是,教师结合生物学概念和学生生活经历,借助在线课堂呈现自学任务。

任务一:请准备一个大碗、一瓶清水和一片新鲜的蔬菜叶子。将清水倒入碗中,放入蔬菜叶子。稍等片刻,你发现了什么现象?

如果没有发现任何现象,想一想:当有气体进入蔬菜叶子中时,水中会产生什么现象?怎样才能让气体进入叶片中?

根据如上问题,试着梳理实验方案,动手操作吧。

任务二:观察操作现象,你得出了什么结论?试着总结气孔的概念。

在了解任务内容后,大部分学生兴致勃勃,收集生活物品,认真思考,设计实验方案。例如,有学生选用菠菜叶。学生在将菠菜叶放进水中后,顺着叶柄吹气,水中出现小气泡(如图1)。学生思索实验现象,归纳结论——水中出现气泡说明叶片和外界环节发生了气体交换。发生气体交换的结构是气孔。

图1 “蒸腾作用”之“气孔”微实验

实践表明,学生在自学任务的驱动下,体验微实验活动,观察、分析、总结,能够初步认知生物学概念。同时,学生也会因此感受到学习生物学概念的乐趣,积累生物学概念学习经验,便于自主学习生物学概念,提高生物学概念学习效率。

(二)课中阶段:操作微实验,深探生物学概念

课中是学生深入探究生物学概念的阶段。微实验是学生深入探究生物学概念的辅助。在课中阶段,教师要依据生物学概念内容,善用微实验,使学生产生兴趣并能自主操作,建立深刻的概念认知,同时发展多样能力,提高概念学习效率。

1.展示微实验成果,调动兴趣

探究兴趣是学生深入探究生物学概念的保障。影响学生探究兴趣的因素有很多,微实验成果便是其中之一。首先,微实验成果具有直观性,很容易吸引学生的眼球。其次,面对微实验成果,学生会产生“为什么”“怎样做”的疑问,形成强烈的探究兴趣。所以,在生物学概念课堂教学之初,教师可以依据生物学概念内容,展现相关的微实验成果,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

例如,在“生物体的器官和系统”这节课上,学生要了解人体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为了使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教师利用课前时间,使用生活物品制作各种模型。在课堂上,教师展示相关模型,调动学生兴趣。以呼吸运动模型为例,教师利用气球、塑料瓶制作模型(如图2)。

图2 “生物体的器官和系统”微实验之呼吸运动模型

在课堂上,教师直接展示模型,此模型很容易抓住学生的眼球。在学生观看时,教师提出问题:“这是一个肺部模型。想一想:吸管表示什么?气球表示什么?吸管和气球连接的部分是什么?瓶子底部是什么?”在问题的作用下,学生纷纷迁移生活认知,思索答案。教师把握时机,为学生发放材料,鼓励动手操作,并介绍气管、支气管、肺等。全体学生兴致高昂,投入微实验活动,自主探究相关概念,顺其自然地进入生物学课堂。

2.操作微实验,深入探究

动手操作微实验是学生深入探究生物学概念的必由之路。在调动学生探究兴趣后,教师要围绕生物学概念和微实验内容,提出任务,驱动学生动手操作。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会发挥自主性,观察、分析、发现特征,归纳概念,建立深刻认知。

例如,在“运输作用”这节课上,学生要探究、掌握茎的疏导功能。教材围绕此内容设置了“观察茎对水和无机盐的运输”的实验,但实验材料和学生生活脱轨。于是,教师将教材中的实验转化为微实验。

在课前阶段,教师布置任务,引导学生动手处理白色百合花和大叶黄杨等实验样本。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白色百合花的外部。在观察时,学生很轻松地发现花瓣和叶脉呈现红色。此时,学生联想课前微实验操作过程,分析此现象的成因,踊跃作答。有学生说道:“红墨水被植物的茎输送到了花瓣和叶脉处”。教师给予肯定并布置任务:“用剪刀横切百合花的茎,你会发现什么?”大部分学生边操作边观察边思考,得出结论——红色的细点。部分学生主动发问:“这些红色的细点是什么?”其他学生迁移已有的生物学认知,积极动脑,提出猜想,如红色细点是“导管”。教师就此追问:“为什么猜测是导管,而非筛管?”在追问后,教师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鼓励学生合作交流。

在合作交流时,大部分学生发表看法,碰撞思维,最终得出结论:“无法借助百合花的茎来确定是否是导管”。在此情形下,各组成员纷纷拿出大叶黄杨,分离树皮和木质部,细心观察,发现现象,得出结论,踊跃展示。一个小组代表说道:“大叶黄杨的木质部变红了,但树皮内侧的韧皮没有变红,这说明木质部的导管是向上运输的。”教师赞赏学生,并鼓励他们横切、纵切大叶黄杨,继续观察,分析现象,总结结论。

经过不断操作微实验,大部分学生透过直观现象,归纳共性,得出结论——导管位于木质部,可以运输水分和无机盐。

(三)课后阶段:操作微实验,复习生物学概念

复习是学生增强生物学概念认知的重要方式。微实验是学生复习生物学概念的“工具”。尤其,学生能够积极动脑,或直接应用课堂实验方案,或自创其他实验方案,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联想生物概念内容,由此建立深刻的认知。有部分学生会发现自身的概念认知不足,自觉查漏补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基于此,在课后阶段,教师可依据生物学概念,提出微实验操作任务,驱动学生复习。

例如,在“性别和性别决定”课堂上,学生操作微实验,辨析了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了解了性别决定方式。基于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提出微实验操作任务,具体如下:

任务一:在这节课上,我们使用什么样的方法探究出了性染色体、常染色体和性别决定方式?请回想课堂学习过程,总结方法,利用课后时间再现方法,再次认知性染色体、常染色体和性别决定方式。

任务二(选做):你能不能想到新的实验方法呢?试着结合性染色体、常染色体和性别决定方式的相关内容,开动脑筋,联想其他微实验方案,动手操作,并认真记录。

在实验过程中,某学生在一号箱子中装入60 个黄球,表示含有X 染色体的卵细胞;在二号箱子中分别装入30 个黄球和30 个白球,其中黄球表示含有X 染色体的精子,白球表示含有Y 染色体的精子。之后,该学生从两个箱子中随意抓取两个球,进行组合,记录组合情况,并将两个球放回箱子中,继续抓球,并进行了组合与记录,如此重复操作50 次。在操作后,学生依据记录整理组合情况,建立表格,分析并归纳结论——黄黄组合表示生女孩,黄白组合表示生男孩,生男、生女的概率相同。如此,该学生便增强了对生物学概念的认知,同时强化了创新意识,锻炼了创新能力。

教师则向其他学生展示该微实验方案,启迪其他学生,使其开放思维,迁移应用生物学概念,设计微实验方案,由此获得进一步发展。

三、结束语

总之,微实验可以打破时空限制,使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积极探究生物学概念,建立深刻认知,发展多样能力,增强概念学习效果。鉴于此,在初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据生物学概念内容,与学生通力合作,把握课前、课中、课后时机,编创、操作微实验,使学生扎实掌握生物学概念,获取生物学概念学习方法,锻炼多样能力,提升生物学概念学习水平。

猜你喜欢

生物学概念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谷稗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幾樣概念店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