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美学,品味生活
——关于生活美学与小学美术的融合
2023-10-10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杏东小学廖石生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杏东小学 廖石生
美术学科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现已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生活美学作为美术学科的重要构成,在培养学生美术素养方面占据重要地位。在最新的《艺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将有机衔接教学内容、日常生活作为重点,以此确保学生能够将所掌握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熏陶学生的艺术情感,培养艺术素养,改善学生生活质量。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对小学美术与生活美学的融合意义形成清晰认知,促使学生能够在熟悉的生活事物引导下,积极参与美术学习活动,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推动学生美术能力的提升。
一、生活美学与小学美术融合的意义
美术作为一门艺术类学科,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学生日常生活中包含诸多美术内容,因此,教师在美术教学实践中需立足生活视角带领学生深入认知日常生活、美术知识二者间的关联,促使学生能够在感受生活的同时,掌握美术知识、应用美术知识,全面提高教师教学效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坚持以生活美学视角切入,才能够更好地指导课堂教学,并在课堂教学中营造良好的生活教学氛围,不仅能够深化学生学习体验,还可充分满足学生所提出的个性化需求。立足生活美学视角,教师应做好相应的教学策略、教学内容的调整,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促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美术知识的过程中体会美、感知美,最终创造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不仅能够优化学生的学习感受,还可促使学生在细致观察中体会生活中的美,培养学生艺术感知能力,增强教学效果。学生日常生活中包含大量教育素材,因此,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有机衔接教学内容、日常生活,结合不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手段,并参考学生学习规律、学习特点,以此确保所采取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是科学、有效的。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将新颖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美术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体会美术学科魅力,还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注重生活美学内容的整合,以此确保充实教学内容,还可转变学生对于呆板、枯燥美术知识的刻板印象,帮助学生体会到美学并非遥不可及的,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可有助于学生良好艺术素养的形成。
此外,教师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引入生活美学内容,还有助于美术教学内容的丰富。现阶段多数教师均遵循新课标要求及改革趋势,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探索先进、新颖的教学形式,致力于积极和谐课堂教学环境的构建。然而,部分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式并未彰显出创新性,使得课堂教学改革仍停滞不前,而教师通过生活美学内容的引入,可在充实教学内容的同时,学生通过生活熟悉事物的观察,消除学生对于新知的畏难情绪,学生在愉悦、轻松的教学环境下也能够调动主观积极性,获取新知,提高教学质量。
二、生活美学与小学美术学科融合的原则
小学阶段开设美术课程,不仅能够熏陶学生的艺术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长此以往,还可发展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此外,因学生年纪较小,生活经验不足,所感受到的内容有限,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融合生活美学时,需遵循如下几项原则才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第一,趣味性原则。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所以,教师需通过趣味元素的引入,引起学生在课堂中的关注,将学生带入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也能够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以往所形成的沉重、枯燥的课堂教学氛围不复存在,教学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
第二,学生主体原则。分析应试教育模式下的教学活动多为教师主导,学生被动聆听,这种教学模式将会极大地压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主观能动性,导致学生思维发展受限,甚至阻碍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教师为解决这一问题,应在教学全程始终遵循以生为本的教育观点,以学生学习规律、认知特点为参考设计教学内容,确保所设计教学内容契合学生实际发展需求,以此保障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
第三,生活化原则。众所周知,美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着重引入生活化的教学元素,帮助学生理解晦涩、难懂的美术理论知识,促使学生在简单易懂的事物感知中体会深刻的美术理论,不断培养学生的美术感知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三、生活美学与小学美术融合的途径
(一)设计生活化教学情境
人们的日常生活是创作美术作品的灵感来源。教师在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中通过设计生活化教学情境的方式实施教学活动,促使学生能够在深入感知生活的同时,激发创作灵感,调动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实践中,应以学生实际情况为依据,创设美术教学情境,如此,才能确保教师所设计的生活化教学情境契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的教学活动也可得以顺利展开。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参考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情境,促使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与教学主题契合,保障教学情境的教育性,仅有如此,情境教学法的教育优势才能得到充分体现。与此同时,教师在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时,还应注重情境是否新颖,是否有趣,能否吸引小学生课堂注意力,并使学生在良好学习情绪的带动下主动参与美术学习活动。教师在选择生活元素时,需以学生熟悉的事物着手,尽可能缓解学生对于美术知识学习的陌生感、紧张感、畏难感。
例如,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四季的色彩》这部分内容时,教学活动开始前,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播放与教学主题相关的优美音频,比如,向学生播放《春天在哪里》这首歌曲,营造生动的教学环境,随后将与四季相关的视频或图片利用多媒体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再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季节描述季节的特点,在画纸上绘制自己对于季节的体会与感悟。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能够调动学生对于四季的认知经验,为学生发挥创造力、想象力创造良好条件,有助于学生独特创作思路的形成,学生也会更加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
(二)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教师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应对培养学生独特审美能力予以高度重视,带领学生鉴赏美术作品,学习美术知识,以此作为途径,培养学生发现美及欣赏美的能力。然而事实上,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长期的工作,教师单纯的语言讲解难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所以,教师应带领学生参与实践、观察、分析及探讨活动,通过亲身感悟掌握美术知识,提高审美能力。教师在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中,可带领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美术学习心得,学生在思维碰撞中也可对美术知识形成深层次的掌握,提高美术知识应用能力,深化学生美术作品的感悟、理解,并在潜移默化中推动学生审美能力、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除此之外,教师在美术教学实践中通过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不仅能够深化学生团队意识,培养团队协作能力,还可有效增进学生间的交流。落实于教学实践中,教师可让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探讨某个美术主题,不仅能够带领学生掌握知识、体会知识,还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例如,教师向学生讲述《色调的冷暖》这部分内容时,可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向学生呈现冷暖色调融合恰当的美术作品,让学生在小组内,以作品冷暖色调为主题,展开组内探讨、组内分析,在组内交流自己对于这幅作品的感悟。教师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可在帮助学生深层次理解、认知冷暖色调的基础上,促使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对于美术知识形成更为深层次的感受及认知,提高学生美术作品鉴赏能力及审美能力,还有助于学生独特审美情趣的培养。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方式加强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让学生在输出自身想法的同时聆听他人的想法,拓展学生的美术思路,促进学生美学鉴赏能力的提升,为学生日后的成长发展夯实基础。
(三)带领学生参与美术实践活动
生活是艺术家们创造艺术作品的灵感来源,所以,教学实践中,教师为帮助学生深层次感悟美术知识,可通过带领学生参与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感受生活美学,促使学生对身边常见事物形成别样的感受及认知,学生也会逐步形成独特的绘画思路。教师在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中应积极捕捉学生富有表现力的时刻,并带领学生将所积累的生活经验、生活认知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如果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活动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差甚远,不仅会挫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积极性,还会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及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引导学生,深入生活,体会生活,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
例如,教师向学生传授描绘周围景物的绘画技巧时,可组织学生走出教室,参与爬山、景点游览及写生等活动,为学生详细探究及观察各项事物创造良好条件,为学生提供轻松愉悦的绘画环境,让学生以积极正面的态度面对美术学科的学习。通过亲身实践,学生还能从中收获美术创作灵感,并尝试独立创作形式,此种教学模式,可在打破应试教育课堂束缚的同时,增强学生的生活观察能力,推动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形成。同时,在学生走出教室完成绘画的过程中,还能切身地感受到生活中的美,从而形成相应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美术、践行美术的意识和习惯,强化小学美术与生活美学深度融合的同时促进学生美术能力的提升。
(四)培养学生生活感知能力
小学美术、生活美学二者深度融合过程中,每个学生感知能力不同,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教学活动难度,所以,教师应强调学生感知能力的强化,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感悟生活的意识,使得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觉积极地记录生活中的美好时刻、美好事件,结合自己的喜好选取恰当的手段,记录生活中的美好时刻,为后续绘画活动的实施提供丰富的资源。实际上,学生生活感知能力的培养并非仅为小学美术教学工作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教师教学活动顺利展开的必要保障,还可为教学方式的革新打下基础。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所选取教学方式的合理性与恰当性,转变自身原有的教学职能,基于学生美术兴趣,鼓励学生详细、耐心地观察日常生活现象,学生也能够从中对美术知识形成别样的感悟及深层次的理解,不断提高学生的生活感知能力。
例如,教师向学生讲述《彩墨脸谱》这部分内容时,教师便可将说唱脸谱这一音乐视频向学生播放,让学生在观看过程中体会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所在。教师在学生结束音乐视频欣赏后,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于中华文化的见解,可在健全学生知识体系的同时,开阔学生眼界,还可帮助学生更为全面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学生在这一积极情感带领下,将会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师所设计的后续教学活动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将生活场景作为教学载体
小学美术学科的教学内容存在较强的实践性与实用性,在实际生活中具备多种存在形式,但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常对此有所忽略,导致学生失去了很多从生活美学中学习美术、践行美术的机会,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美术能力的提升效果。为了在融合小学美术与生活美学时避免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将生活场景作为教学载体,以生活中美术知识内容的实际应用为引展开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快速理解知识内容的同时想成生活中自主探索小学美术知识内容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美术能力的提升带来积极影响。
例如,教师在向学生讲解《美丽的纹样》时,可以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服装、杯具、沙发垫等物品上的纹样作为教学载体,带领学生在分析不同物品中纹样特点的过程中了解纹样知识、明晰纹样的应用方式、应用途径、应用技巧等。在学生初步了解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不同的生活场景,让学生从中寻找纹样的存在,分析所找纹样的特点和应用思路,让学生在自主寻找、自主分析的过程中更深层次地掌握纹样知识,明晰小学美术学科内容在生活中的实用性与实践性,培养生活中自主探索美术知识的意识,实现美术能力的不断提升。
四、结语
在小学美术学科地位不断提高、生活化教学重视度逐渐提高的背景下,教师在美术教学实践中须积极探索生活美学的融入策略,促使学生能够在生活美学的熏陶下,发现生活中的美,并基于自己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创作富有情感的美术作品,全面提高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并且,在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中,教师需清晰认知新教育形势下推进生活美学与小学美术教学二者深入融合的策略,并按照生活美学在教学实践中的渗透原则,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设计二者有机融合的教学策略,在推进教育方式革新的同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情绪带动下,将会主动获取新知,小学美术的教学质量也可得到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