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数学应用题教学“三读两模”设计的课堂实践

2023-10-09林相

数学之友 2023年11期
关键词:实践思考应用题

摘 要:结合省级公开课应用题教学设计过程的心得体会,浅谈高中应用题教学“三读两模”设计的具体做法,对解决高中数学应用题教学的瓶颈问题加以感悟,从三个“注重”予以反思,期待让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有所提升.

关键词:应用题;“三读”;“两模”;实践思考

如何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产、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一直是数学的重点考查要求.近年来,数学模型和数学建模经常被提及,在高中已成为广泛应用的趋势.不仅在普通高中新教材(人教A版2019)必修一《建立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P162166)中增加了数学建模案例,而且2022年高考数学试卷(全国甲卷理科、全国乙卷理科、全国新高考Ⅰ卷、全国新高考Ⅱ卷)中每套都有3道应用题[1,加大了对数学应用、数学建模的考查力度,有力推进了新课标、新课程实施,鲜明地引导着高中数学教学注重数学应用,注重对学生数学建模核心素养的培养.

1 数学建模活动中的师生行为分析

目前,在国内外文献中,很难找到一种能提高学生数学应用题解题能力的有效教学策略,为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新课标提出了数学建模活动,新教材也增加了数学建模活动的案例,拟将该活动在课内、课外有机结合起来.但在实际教学中,应用题却几乎是所有学生学习的痛点.因此,策略实施起来也比较困难.

从学生的角度上看,目前很多学生因为应用题文字叙述多、实际背景陌生等,对其存在恐惧心理.首先,这类学生缺乏耐心和信心,不能专心读题审题;其次,学生生活阅历不够,生产劳动经验缺失,无法理解题意,如无法理解核酸检测、冷链食品等背景;第三,阅读能力偏差,无法抓住题中关键词,不明题意.

从教师的角度上看,首先,教师对应用题重视不够,往往为赶进度,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没有真正提供较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读题——审题——建模——解模,常常只做讲解,核对答案;其次,教师对应用题的教学方法陈旧,没有借助多媒体、图形等进行过程性引导,教师往往只做自我讲解,学生常常一知半解;再次,教材编写的应用题,一段时间后,未能贴近实际和关注社会热点,落后于时代,学生觉得应用题学习枯燥无味;最后,新应用题(考题)常常伴随新背景,教师自身也未必理解到位,所以也囫囵吞枣,留下烂尾工程.这是多年来困扰高中数学教学的难题之一,也是使很多考生高考失分多的原因之一.

2 应用题教学“三读两模”设计的思路

2.1 习题教学要注重“三读”能力培养

在应用题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认真读题,要求至少读三遍.第一遍泛读,大概了解题意;第二遍细读,排除没用、干扰的信息,划出关键词,从而明白题意;第三遍精读,实现建模,找到题意与所学知识之间的关联,为解题找到突破口[2.以上笔者把它简称为“三读”.

教学实践证明,这种“三读”的能力培养最好在课堂上或测试中,另外甚至要精选题目很长的应用题.通过学生“三读”和教师点评,慢慢地把学生审题耐心和审题能力培养起来.我们反对按题型分类训练,也反对机械刷题,提倡用一定时间训练“三读”能力培养.

2.2 课堂互动要注重“两模”能力培养

在应用题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建模能力和解模能力的培养.通过“三读”读懂题意,我们才能把相关数量与大脑中已有的模型(知识)挂钩,从而用所学的高中知识进行解题.另外,在建模后,必然涉及计算,这就是解模的过程.而且正确计算后,还要检验答案是否满足题意和实际生活情况[3.我把上面这两项过程简称为“两模”.

在建模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自主思考、分析、实践,产生模型意识和反射弧,不能为赶时间,直接提供帮助.要学会放手,让学生动手,教师最多适时点拨[4.同时,计算也是学生的软肋,要求学生亲力亲为,不能包办,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解模(计算)能力.

3 应用题教学“三读两模”设计的案例呈现

本案例是笔者在一节省级公开课《怎样解数学应用题——以空间中的测量为例》的教学设计,体现以“三读两模”设计的课堂路线图.以此为例,可以窥探应用题教学中的课堂实践思考.

3.1 内容解析

空间中的测量问题(距离、高度、角度、三角形的计算),主要是引导学生建立三角形模型,综合运用三角函数知识以及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来解决实际问题,把实际问题数学化,以此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5.

3.2 教学设计

Ⅰ课前热身

目前,中国已经建成全球最大的5G网络,无论是大山深处还是广袤平原,处处都能见到5G基站的身影.如图1,某同学在一条水平公路上觀测对面山顶上的一座5G基站AB,已知基站高AB=50 m,该同学眼高1.5 m(眼睛到地面的距离),该同学在初始位置C处(眼睛所在位置)测得基站底部B的仰角为37°,测得基站顶端A的仰角为45°.

(1) 求出山高BE.

(2) 如图2,当该同学面向基站AB前行时(保持在同一铅垂面内),记该同学所在位置M处(眼睛所在位置)到基站AB所在直线的距离MD=x m,且记在M处观测基站底部B的仰角为α,观测基站顶端A的仰角为β.试问当x多大时,观测基站的视角∠AMB最大?

参考数据:sin 8°≈0.14,sin 37°≈0.6,sin 45°≈0.7,sin 127°≈0.8.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现场读题建模,使同学们回忆起解三角形的基本流程.第一个问题,提问学生1,他从解Rt△BDC入手,设BD=x,在Rt△ADC中,DC=AD=50+x,然后在Rt△BDC中,利用tan 37°=BD/DC求出x,进而求得山高BE;接着追问,大家还有其它解法吗?学生2,他从解△ABC入手,利用正弦定理求得BC,再利用Rt△BDC求得BD,进而求得山高BE.两种解法展示,达到复习初高中解三角形基础知识的目的.第二个问题,求∠AMB最大,一开始,大部分学生没思路,通过教者启发求最值通常怎么办?进而联想到基本不等式,由∠AMB=β-α,加上两个直角三角形,一部分学生能联想到正切,通过tan (β-α)和基本不等式公式的运用进行解决.最后,教者让学生3小结,解数学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Ⅱ回眸经典

如图3,树顶A离地面a m,树上另一点B离地面b m,在离地面c m的C处看此树,离此树多远时看A,B的视角最大?(详见2004人教A版必修五P101B2)

设计意图: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刚才的问题实际上是来自于课本,所以,一轮复习要重视回归课本.然后教师介绍这是几何史上著名的米勒问题.米勒,德国数学家,1471年,他向诺德尔教授提出了如下有趣问题:在地球表面的什么部位,一根垂直的悬杆呈现最长(即可见角最大)?此问题载入世界数学史上100个著名极值问题.通过此数学史的介绍,提高学生解应用题的兴趣.

Ⅲ范例解析

某游樂场过山车轨道在同一竖直钢架平面内,如图4所示,矩形PQRS的长PS为130米,宽RS为120米,圆弧形轨道所在圆的圆心为O,圆O与PS,SR,QR分别相切于点A,D,C,且T为PQ的中点.现欲设计过山车轨道,轨道由五段连接而成:出发点N在线段PT上(不含端点,游客从点Q处乘升降电梯至点N),轨道第一段NM与圆O相切于点M,再沿着圆孤轨道MA到达最高点A,然后在点A处沿垂直轨道急速下降至点O处,接着沿直线轨道OG滑行至地面点G处(设计要求M,O,G三点共线),最后通过制动装置减速沿水平轨道GR滑行到达终点R.记∠MOT为α,轨道总长度为l米.

(1) 试将l表示为α的函数l(α),并写出α的取值范围.

(2) 求l最小时cos α的值.

设计意图:通过泛读——细读——精读,排除干扰,把握关键.

(1) 利用多媒体展示图形,明确有关量:PS=130,PA=70,PQ=120,R=60,CR=60,∠MOT=∠NMF=∠CGO=α.

(2) 问:轨道由哪五段连接成的?

(3) 追问1:哪一段最难求?(NM怎么求?)

(4) 追问2:α的取值范围怎么求?

在课堂上通过教者引导,学生参与思考,自己动手计算,充分展示应用题解决的全过程,做到水到渠成.

Ⅳ归纳小结

设计意图:给予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充分回顾刚才应用题中的解题一般步骤“审题——建模——解模——验证”要诀以及解决过程中要注意的若干问题.

Ⅴ课堂检测

(2021年全国甲卷理8)2020年12月8日,中国和尼泊尔联合公布珠穆朗玛峰最新高程为8 848.86(单位:m),三角高程测量法是珠峰高程测量方法之一.如图5是三角高程测量法的一个示意图,现有A,B,C三点,且A,B,C在同一水平面上的投影A′,B′,C′满足∠A′C′B′=45°,∠A′B′C′=60°.由C点测得B点的仰角为15°,BB′与CC′的差为100;由B点测得A点的仰角为45°,则A,C两点到水平面A′B′C′的高度差AA′-CC′约为(  ).(√3≈1.732)

A. 346

B. 373

C. 446

D. 473

设计意图:追求现场解决应用题的效果,让学生有一定的紧张感、压迫感和仪式感,使其再次经历应用题的解题全过程,达到训练的目的[6.

4 应用题教学“三读两模”设计的实践感悟

4.1 注重消除学生心理障碍和语言障碍

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有耐心,选题求质不求量,通过师生不断沟通,化解题意不懂和错误理解的障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理解,积极联想构建数学模型,正确运算,不断获得成功喜悦感,从而逐步消除学生心理障碍.

【例1】 (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T20)一医疗团队为研究某地的一种地方性疾病与当地居民的卫生习惯(卫生习惯分为良好和不够良好两类)的关系,在已患该疾病的病例中随机调查了100例(称为病例组),同时在未患该疾病的人群中随机调查了100人(称为对照组),得到如下数据:

(1) 能否有99%的把握认为患该疾病群体与未患该疾病群体的卫生习惯有差异?

第一个问题考查独立性检验,学生非常熟悉,解决起来没有困难.第二个问题涉及条件概率,学生刚看题目背景很新颖,又是不经常考大题的条件概率,心里有点怵.通过“三读”,学生能很快按图(已建模)索骥,按照条件概率计算公式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4.2 注重生活化应用题的训练

高中数学的教材,编写一版往往会用好多年,久而久之,应用题背景往往落后于时代.这与现在应用题(尤其考题)贴近生活实际,关注社会时政热点有悖,而且学生对老掉牙的应用题也不感兴趣.复习教学中,教者要精选一些背景新颖的应用题,把学生兴趣、知识面、能力等培养起来.

【例2】 (2021年北京高考T18)为加快新冠病毒检测效率,某检测机构采取“k合1检测法”,即将k个人的拭子样本合并检测,若为阴性,则可以确定所有样本都是阴性的;若为阳性,则还需要对本组的每个人再做检测.现有100人,已知其中两人感染病毒.

(1) ① 若采用“10合1检测法”,且两名感染患者在同一组,求总检测次数.

② 已知10人分成一组,两名感染患者在同一组的概率为1/11,求检测次数X的分布列和数学期望E(X).

(2) 若采用“5合1检测法”,检测次数Y的期望为E(Y),试比较E(X)和E(Y)的大小(直接写出结果).

学生通过“三读”以及自身参加核酸检测的体会,可能在一定时间内,能把题意读懂.“10合1检测法”,现有100人,检验一遍就得10次;若两名感染患者在同一组就得检验20次;若两名感染患者不在同一组就得检验30次.只要理解有一点偏差,下面做出的答案都是错误的.所以,提供生活化应用题,一方面能提高学生学习应用题的兴趣,另一方面,也与当前高考的方向一致,提高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4.3 注重发挥图形的辅助作用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相当一部分老师和学生对应用题很感冒,在心理上表现出非常不喜欢,而且觉得解题很费时间,得分率也不高,心理阴影面积很大,这也是我们长期解决不好应用题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在应用题课堂教学中,教师从读题审题到建立模型过程中,往往需要辅助手段,而图形就能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它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题意,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3】 (2017全国卷Ⅰ理科T16)如图6,圆形纸片的圆心为O,半径为5 cm,该纸片上的等边三角形ABC的中心为O.且D,E,F为圆O上的点,△DBC,△ECA,△FAB分别是以BC,CA,AB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沿虚线剪开后,分别以BC,CA,AB为折痕折起△DBC,△ECA,△FAB,使得D,E,F重合,得到三棱锥.当△ABC的边长变化时,所得三棱锥体积(单位:cm3)的最大值为___________.

通过图形,把有关量标在图上,联想已知与所求问题的关系,能更快找到解题思路.在课堂教学中,宜在多媒体上提供较大的图形、彩笔等,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也许解决问题的路径马上出来了.

5 实践总结

要做好高中数学应用题有效教学,教师既要反对反复操练、机械训练某类应用题,也要反对解题方法模式化、套路化[7.提倡教师给学生一定时间训练解题,强调在“三读两模”的实践,让学生们读懂并正确理解题意,抓住其考查的数学本质、思想、方法,利用其所学的知识建模解模,从而解决学生害怕应用题这一痛点问题.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深化高考内容改革 加强教考衔接[J].中国考试,2022(7):16.

[2] 方亚斌.一题一课 源于世界数学名题的高考题赏析[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

[3] 林相.建立和求解导数模型 提升数学建模素养[J].福建中学数学,2022(3):3942.

[4] 郑建庆.“核心素养”视域下提升教学设计能力的实践研究——以《椭圆的定义与标准方程》教学设计为例[J].数学之友,2022,36(4):3637.

[5] 吴紫娟.平板电脑在函数教学中应用的课例与反思[J].数学之友,2022,36(4):8183.

[6] 徐翠萍,孔德宏.2021年全国高考数学甲卷理科第21题的解法及变式探究[J].数学之友,2022,36(4):8789.

[7] 張倩,沈威.一道中考销售类试题蕴含模型思想的探究[J].数学之友,2022,36(5):57.

猜你喜欢

实践思考应用题
应用题
有限制条件的组合应用题
有限制条件的排列应用题
应用题的「多余条件」
对高中体育篮球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加强油田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统筹财政支农政策培训教材编写的实践与思考
对高校传统音乐教育落实到教育实践的思考
国有企业落实中纪委“三转”要求的实践与思考
微课教学在成人教育中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