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养成路径
2023-10-09闫子真
我国各族人民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所彰显出的中国速度、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是培养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宝贵素材。针对公共卫生事件突发背景下中国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内涵及养成路径进行探讨,以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高素质人才。
家国情怀是一种源自内心的质朴情感,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对大学生来说,只有常怀感恩之心、砥砺家国情怀,才能自觉地把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社会紧密地融合在一起。[1]为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实现理想育人效果,更要对公共卫生事件突发背景下家国情怀的新内涵展开研究,探索培养大学生家国情怀的有效路径,激荡大学生的家国情怀,使其厚积薄发,在奋斗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丰功伟绩。
公共卫生事件突发背景下家国情怀的新内涵
家国情怀源于“家国一体”的传统文化思想,蕴含着由家及国的递进关系,其将三种关系,即个体自我发展、家庭团结和睦以及国家稳定繁荣紧密结合在一起。具体来说,包括家国同构、仁爱之情、共同体意识。[2]家国情怀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一直支撑着中国人民走过艰难险阻,抗击困难和挑战。
2020年初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然而,面对突发事件,全国各族人民不畏艰难险阻,积极配合,有的人与家人分别,默默坚守工作岗位,有的人不远万里筹集物资,表达对家乡对祖国的深情厚谊,雷神山、小汤山等医院的火速建设,更展现了独属于中国的速度和力量。在应对突发事件的过程中,无数大学生自觉请命成为志愿者,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配合社区工作,尽最大努力为抗疫贡献力量。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最快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将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失降至最低,这充分体现了家国情怀的内涵与本质。在公共卫生事件突发背景下,对个人来说,家国情怀是激发个体艰苦奋斗、以身报国的精神动力,在家庭、祖国处于困境时,置个人利益于不顾,逆向前行。对家庭来说,家国情怀是弘扬优秀家风、巩固家庭关系的情感支柱。对国家来说,家国情怀是价值凝聚,使逆境中的民族依然铿锵屹立。
公共卫生事件突发背景下大学生
家国情怀的具体表现
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中国大学生用行动阐释了他们对家国情怀的理解。社会和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家国情怀时,应充分肯定他们的优秀品质,让其感受到被尊重和认可。
1、坚决抵制有损国家利益的不良信息
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具体表现之一是坚决抵制有损国家利益的不良信息。特殊时期学校停课,大学生积极通过互联网搜索与事件相关的消息,时刻关注事件的发展情况。网络上有不法分子散播谣言时,许多大学生能够在看到有损国家威严和党组织形象的信息时自觉举报,避免因不实信息造成社会恐慌。多数大学生具备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坚定理想信念,不仅自己做到不信谣、不传谣,并且能够积极宣传,提醒长辈不要轻信谣言,要关注国家权威机构发布的信息。
2、不顾个人利益,勇于担当
在应对突发事件期间,无数医护人员战斗在抗疫一线,与病毒抗争,与时间赛跑,积极救治患者,为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全而不顾个人利益。虽然一线医护人员以资深专家和医生为主,但也能看到很多大学生的面孔,这些大学生组成了一支新生队伍,在抗疫工作中发挥着重要力量。很多医务人员是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有些甚至还处于实习阶段,但他们不畏艰险、干劲十足,跟随有经验的医疗工作者奋战在一线。中国大学生不顾个人利益的精神品质,为祖国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3、具备振兴祖国之责任感
中华民族在上千年的发展历程中衍生出了无数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品质,每当遇到严重危机时中华儿女都能众志成城、凝聚力量,共同克服危机、走出困境。公共卫生突发时,全国各地医务人员自觉写下请战书,主动前往抗疫一线,其中有许多大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在相关领域开展抗疫工作,他们将祖国利益放在首位,不畏艰辛,甘愿付出自己的时间甚至是生命,他们在祖国需要时不顾个人利益、义无反顾、挺身而出,这充分体现出其关心祖国命运的浓厚家国情怀,以及保家卫国、振兴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中国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养成路径
“家国情怀”这一中国人素有的思想情感,在抗疫中发挥出强有力的支撑作用,凝聚起同心同德、共克时艰的伟大力量。[3]家国情怀应该是大学生刻在骨子里的一种使命,也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公共卫生突发背景下,培养大学生家国情怀,能够激发其爱国主义精神,强化责任意识,提升大学生自身修养,让其在学习文化知识、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深化对集体观念和民族精神内涵的理解,将家国利益融为一体。为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意识,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高校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多措并举,厚植大学生的家国情怀。
1、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文化认同感
在公共衛生事件突发情况下,很多大学生能够管理好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严格约束自己,自觉承担起作为一名大学生的职责和使命。为更好地培养大学生家国情怀,高校要利用多种方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根本上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家国情怀的认知和理解,增强学生文化认同感,让学生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家国情怀是支撑传统文化发展至今的强大力量。[4]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阵地,应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发展健全的人格,为其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内容都可以指引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对学生思维启迪和行为引导具有积极作用,是文化软实力的体现。公共卫生事件突发情况下,高校更要在日常管理和教育教学中发挥育人作用,将家国情怀渗透于学生内心,让学生接受家国情怀的良好熏陶。在高校思政教育和课程思政中,教师要借助真实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给予学生启迪和引导,让学生自觉学习、弘扬和传承优秀品质精神,在抗疫环境下树立正确思想观念,尽全力为抗疫工作贡献力量,彰显大学生的素质和魅力。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家国情怀育人体系
高校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思想意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场所,教师要在党组织的领导下为学生构建思政育人的成长环境,通过环境和氛围影响学生的思想及行为。校园文化建设是促进高校综合办学质量提升的有效途径,高校要利用丰富多样的手段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让教师成为大学生模仿和学习的榜样,构建家国情怀育人体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和影响。校园文化包括物质、精神、制度等多个方面,高校领导和教师要从多个方面展开分析,做好各个方面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
一要做好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工作,在校内建设文化广场、发扬寝室文化、楼梯文化等,在生活区、学习区、办公区等学生经常出入的地方张贴与家国情怀相关的故事、案例、图片等,随时随地吸引学生关注,增强学生对家国情怀的理解和认同。
二要做好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工作,在校园内开展与家国情怀教育相关的文化活动,如辩论赛、演讲比赛、文藝汇演等,让学生以表演、歌舞、诗朗诵等不同形式表达自身对家国情怀内涵的理解,达成育人目标。
三要做好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工作,建立健全家国情怀育人体系和相关制度,通过具体的校园规章制度约束学生的言行举止,避免学生因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做出不恰当的举动。还可以利用校园广播、校园刊物、校园网站等宣扬一些抗疫英雄人物事迹,让学生深入理解公共卫生突发背景下家国情怀的新内涵,传承和弘扬优秀抗疫精神。
3、借助地方历史资源,根植家国情怀使命担当
每一个城市和区域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征,其中包括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资源,如英雄人物、杰出楷模、会议遗址等,高校为了强化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力度,保证培养效果,要充分发挥地方历史资源优势,将家国情怀根植于学生内心,促进学生爱国爱家。我国有着上千年的发展历史,各个区域都继承下来了很多优秀文化和精神品质,这些精神品质在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等场所中都能够看见,对于后人来说是非常珍贵的精神财富,能够指引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
高校教师在深刻理解公共卫生突发背景下家国情怀新内涵的基础上,要以地方历史资源为依据,积极探索培养中国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具体路径,定期组织学生参观本地历史资源场所,让学生在参观中体会优秀精神品质的内涵,深刻理解家国情怀本质,立足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在继承优秀精神品质的同时以实际行动彰显抗疫精神,将抗疫精神与家国情怀相融合,自觉树立承担时代使命、传承家国情怀的思想意识。
4、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保证家国情怀培养效果
对于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高校教师要将理论和实践充分融合,为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指明方向,积极组织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保证家国情怀的培养效果。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份子,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大学生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如果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就无法发挥大学生的力量和作用。教师可以结合抗疫现状寻找适当时机,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家国情怀新内涵,以自身实际行动传承使命、弘扬精神。
当前,我国抗疫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基本保证了一切在可控的范围内,许多在抗疫一线奋战过的医务人员已经平安归来,高校可以与这些医务人员进行沟通协商,邀请他们到学校为学生分享一线抗疫的真实故事,让学生从当事人视角体会抗疫工作的艰辛,感受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这种教育方式能够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使其在真实事件中受到启迪,更加深入理解抗疫赋予的家国情怀新内涵。
5、营造良好网络环境,创建家国情怀网络平台
21世纪是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时期,对于公共卫生突发背景下对中国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高校要积极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创建家国情怀网络教育平台。
大学生习惯通过网络搜索信息,了解事件最新进展,这在保证了便捷性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某些不法分子在网络上发表不实言论,造谣生事,更有甚者某些国家会编造污蔑中国的谎言,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大学生造成思想上的不良影响。因此,高校需要加强网络环境的治理工作,积极利用校园网站宣传和弘扬正能量的信息,发挥互联网的舆论引导作用。
高校要在抨击网络不良信息的同时,利用互联网多样化功能发布信息。高校可以在微信、微博、抖音等大学生普遍使用的网络平台上发布与家国情怀相关的励志故事、历史事件、英雄传记等,让学生在阅读和浏览过程中体会家国情怀的内涵,接受良好的熏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以“家国情怀”或“抗疫精神”为主题拍摄短视频、创编小故事等,将其上传到校园网站、校园抖音号、校园公众号等线上平台,强化学生学习体验,带领学生走进家国情怀深处,体会家国情怀的内涵和价值。
结 语
在当前时代的发展趋势下,社会各界要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充分认识到公共卫生事件突发背景下大学生家国情怀培养的现实意义,分析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具体表现,探析家国情怀的新内涵。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应用好中华文化资源,积极探索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养成路径,促进大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明确历史使命,为祖国发展培养爱家爱国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周德睿:《青年当永葆家国情怀》,载《人民日报》,2018-11-7(09)。
[2]田雪梅、闫红、李珍珍:《重大疫情应对中家国情怀的内涵、呈现与育人效用》,载《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1):1-6页。
[3]周飞舟:《从疫情看中国人的家国情怀》,载《光明日报》,2020-06-19(11)。
[4]张忠家、杨值珍:《论文化自信的构建》,载《江汉论坛》,2018(05):5-15页。
作者简介
闫子真 西安思源学院国际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跨学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