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阶段宿州市“四化同步”发展问题研究

2023-10-09窦祥铭

新西部 2023年8期
关键词:宿州市工业化城镇化

“四化同步”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本遵循,是后发地区加速崛起、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对新阶段安徽省宿州市“四化”发展现状以及“四化同步”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及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全面总结其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宜该市“四化同步”发展的有效路径。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鎮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并将“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作为目标之一。

就安徽来讲,要想确保自身获得高质量的发展,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持续深化对皖北地区的发展。2021年10月召开的安徽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会议明确要积极推进皖北振兴。以此为导向,还专门制定了相应的战略发展规划,表明要在严格遵循“四化同步”的基础上,以国家相关政策内容为导向,积极构建完善且有效的皖北地区综合绩效评价体系,加大对各区域发展现状的评价,尽快盘活各区域发展驱动力。在这次党代会上,省长王清宪同志在参加宿州市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在新的社会发展阶段下,加大实施“四化同步”,能够为皖北地区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保障和方向指引。宿州市应充分认识“四化”所表现出来的内在关联性,发挥“四化同步”的并联作用,系统设计,整体打包若干项目,最大限度提升各项资源的高效调配。[1]

“四化同步”的内涵、机理和意义

1、内涵

“四化同步”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本遵循,是后发地区加速崛起、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所谓“四化同步”,实质上指的是“四化”之间的深层互动,具体表现在“四化”过程的叠加、项目并进、彼此赋能和动能倍增层面上。

2、机理

从本质层面来看,“四化同步”,具体指的是要充分发挥工业化在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引领和带动效能,要充分发挥城市化发展对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助推效能,要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赋能效应,农业现代化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支撑和保障。通过积极践行“四化”,不仅能够对各区域现有发展格局予以优化调整,同时也有利于进一步拓宽各区域发展空间,为区域间社会发展、能级转变带来巨大的助推作用。

3、意义

推进“四化同步”发展是加快宿州市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遵循。在当下发展阶段中,宿州市无论是工业化,亦或是城镇化,其进程普遍较快,且处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的关键期,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风口期”,这些特点说明了目前宿州市正是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的最佳“窗口期”。新阶段能否抓住这个难得历史机遇,跑出“四化同步”的加速度,事关宿州市高质量发展的大局全局。

宿州市“四化”发展现状

1、新型工业化步伐显著加快

近年来,宿州市紧扣发展目标、方向和路径,锻长板、补短板,聚焦新调整的“5+5+N”产业布局,完善产业图谱,建强产业链条,搭建产业平台,打造产业生态,不断深化发展产业集群,由此带动了全市工业的迅猛崛起,实现了规模、质量、能级的三方面协同创新的利好局面。“十三五”期间,宿州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企业发展由规模扩张向提质增效转变。2020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数量达1027家,其中超10亿元工业企业达18家,比“十二五”末增加7家。2021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5%,高于全省0.6个百分点。[2]

2、新型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

近年来,宿州市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全省首个“5G”连片试验区、“云计算”产业链应用平台、“智慧宿州”建设等取得明显成效,数字产业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持续壮大。与此同时,宿州市有关部门还专门推行了相应的政策,以支持引导企业加强信息化建设,助力企业转型升级,提升竞争优势。根据2020年全市2279家“四上”(规模以上工业、资质等级建筑业和房地产开发经营业、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业、规模以上服务业等四类规模以上企业的统称)企业信息化基本情况的调查显示,企业信息化基础进一步巩固,信息化管理水平明显提升。

3、新型城镇化率逐年提高

近年来,宿州市高度重视城镇化工作,在坚持遵循“人”这一核心要素基础上,不断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步伐,不仅进一步拓宽了城区覆盖范围,更提升了人口承载能力,且随着户籍改革的持续实施,有力促进了城镇化率快速提升。2020年末全市户籍人口660.55万,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532.4万,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233万,占43.76%,与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65.9万,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2.6个百分点。“十三五”时期,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呈现出不断增长之势,年均增长幅度高达1.24%左右。2021年末全市常住人口532.5万,比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增加0.06万人,城镇化率45.03%,比上年提高1.24个百分点。

4、农业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

近年来,宿州市立足资源禀赋优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在推进农业现代化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在农业领域内,机械化应用程度得到进一步增强,尤其是小麦、玉米、大豆机收率分别在99.9%、93%、97%以上,全市机械化水平达89.68%。农业标准化建设有序开展,根据有关资料,截至2021年,全市范围内已建成的市级以上畜禽养殖、蔬菜、水果标准化园区分别达到154、120及86个之多,另设有约32个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示范场。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2021年度全市6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跨年度实施)48个项目已全部开工。

宿州市“四化同步”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1、工业化质量不高,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协调

首先,与发达地区相比,宿州市工业经济体量较小,表现为产业小、企业小、项目小,从产业看,目前宿州市尚无千亿产值产业。从企业看,产值超10亿元企业屈指可数,产值超50亿企业基本没有;从项目看,制造业投资项目大都为亿元及亿元以下项目,总投资超10億元很少。

其次,宿州市工业经济支柱产业大都为食品、鞋服、板材、建材、机械加工等传统低端产业,无论是当下市场竞争程度,亦或是抗风险水平,均未表现出明显优势,且整体附加值普遍较低。即便已经兴起了众多战略性新兴产业,如生物医药、云计算大数据、新能源等,但目前还比较弱小,宿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只占全部产业的16%,在全省占比最低。从当下阶段的工业化水平现状来看,同样处于较低水平,市场薪酬给付标准并不凸显,难以实现对优质人才的吸引力,致使众多人才纷纷流向外地,未起到良好的城镇化带动效应。

宿州市农业较为发达,农村地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限制,过于看重农业种植,鲜少关注工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地区的工业化进程。从最近几年的实际发展成效来看,一些农村地区虽然逐步加大了工业化投入力度,也获得了一定成效,但受制于既有的土地、人才、设施等资源条件,发展持续性普遍不足。

2、信息化产业相对薄弱,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赋能受限

在最近几年间,随着宿州市信息化产业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一是基础设施的构建尚未得到完善,仍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尤其是5G基站、数据中心等的建设情况,仍处于较低发展水平。

二是信息化产业的发展程度仍较为滞后,且大都局限在软件服务领域。从各相关企业的整体发展现状来看,无论是规模,亦或市场竞争力,均未表现出明显优势,难以实现对优质人才的吸纳。

三是产业信息化水平相对较低,产业类型仍遵循传统模式,侧重资源及劳动密集型产业类型,缺乏较高的创新力,信息化发展水平普遍较为低下。除此之外,在工业互联网建设,亦或对现有产业链的改造方面,投入程度相对较高,但也由此造成很大一部分企业在信息化改造方面的积极性并不高,仍有待于政府及外部资金的引导和刺激,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产业信息化的进一步深化。宿州市信息化产业相对薄弱,直接导致其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赋能受限。

3、城镇化发展相对较为滞后,无论是空间分布,亦或时间进程,产、城、人均存在偏失

对照新型城镇化的要求,目前宿州市城镇化发展仍然面临一些问题。

一是自2010年以来,宿州市城镇化水平总体偏低,与全省的差距在不断拉大,从2010年相差11.99个百分点扩大到2020年相差14.57个百分点,宿州市城镇化率处于全省下游水平,与各市差距明显,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

二是从宿州市现有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来看,虽然已获得显著成效,但社会保障机制并未得到有效完善,无法实现对产业发展的有效助力,尤其是对进城务工农民的保障体系更为缺失,致使很多农民进城后反而无法寻找到更好的工作,生活条件始终无法得到改善,不仅降低了他们进城的积极性,更限制了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进程。

三是城镇及产业布局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失衡现状,很大一部分园区并未构建完善的配套设施,乡镇产业空心化问题相对较为突出,无论是空间分布,亦或时间进程,产、城、人均表现出明显的偏失,难以实现对城镇化发展的有效助力。

4、农业现代化进程相对较为滞缓

存在严重的人多地少且分散化耕作现状,难以推进大规模发展。

一是在当下阶段,宿州市农业现代化进程相对较为滞缓,且长期受传统农耕认知理念的限制,致使很多留守农民鲜少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工业技术等来开展规模化耕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地区农业现代化进一步发展的步伐。

二是现有的科技水平相对较低,而之所以会出现这一现状,究其原因仍在于该地区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无法实现对农业科技水平的有效助力,科技在耕作领域中的应用程度非常低下。

三是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尚存在滞后性,现行布局侧重点局限在原料、生产、销售层面上,缺乏进一步的深加工投入,产业链科技发展程度相对较为有限,没有良好的市场竞争力。

宿州市“四化同步”发展对策建议

1、以工业化为引领,建设高质量发展增长极

要坚持以工业化为“四化同步”的逻辑起点,以本地工业企业为基础,充分发挥宿州市的区位、交通、政策、农业、人口等方面的优势,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坚持工业强市总体战略,强力推进产业高效发展。

一是加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深化徐宿现代产业园、萧泉工业园等产业一体化发展平台和载体建设,加速承接徐州产业一体化发展项目。将长三角产业转移合作纳入到重点实施工作行列范围,全面对接上海张江高科,深化与马鞍山、当涂合作共建工业园区,加速先进制造项目引进;进一步谋划与江浙沪发达地区的产业合作,推动先进制造项目承接落地。

二是进一步深化传统产业的升级发展,通过建立完善一系列相应的激励举措,不断推动产业转型步伐,同时在借助当下产业链现有资源的同时,还应着重打造迎合现代化发展的产业集群。拓宽企业融资路径,帮助其切实解决在转型、升级环节当中所存在的资金短缺困境。加大对优质人才的吸纳,尤其是要给予外出务工返乡创业者更多的激励,不断深化当地工业化创新。

三是持续推进招大引强。以“工业强市”发展为核心导向,加大同长三角地区之间的深化协同发展,以建设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推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契机,深入分析沪苏浙产业转移趋势和特点,结合宿州市产业发展重点,制定重点产业招商路线图,围绕大企业大集团大项目,多路出击,重点招引一批投资额10亿元以上的高行业知名度、高产业领导性、高投资体量及高成功率的关键项目。

四是坚持工业项目向园区集聚。要聚焦工业园区发展经济主战场,进一步降低企业入驻成本,将支持政策、保障要素向园区集中,推进工业项目向园区集聚,以此来加快推进本地区产业集群的搭建。

五是要持续深化工业化产业布局模式,要立足工业城镇发展具体导向,借助既有资源条件实施产城一体化建设,以此来达到助推城镇化、工业化发展的目的。

2、以信息化为支撑,提升数字赋能水平

“四化同步”要想得到切实践行及落实,最为关键的一环即为信息化,也就是说,一方面要加大对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搭建,发展高端聚集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另一方面要把信息化融合、渗透到产业转型、经济增长、城乡发展、城市运行和社会进步的方方面面,推动数字经济提速增长。

一是紧抓杭州-宿州结对合作的机遇,大力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不断整合数字技术同三次产业之间的深化发展,打牢云计算、数字产业、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加强农林水利等领域数字化应用,推动农业设备设施智能化改造,以此来实现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目标的达成,并最大限度发挥数字助推经济的效能,不断擦亮“云都宿州”名片。

二是鼓励企业在研发、生产、管理、销售、服务等环节使用云技术,使数字技术渗透于生产价值链全过程,优化生产流程,提高协同能力,探索个性化定制,提升生产效率。聚焦打造“三地一区”工程目标,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资本链、人才链、政策链“多链协同”,着力以数字赋能经济发展,高标准打造长三角区域数字经济基地。

三是坚持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为企业发展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结合本地实际,围绕数字经济产业和高新企业更深度融合,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数字经济平台建设,鼓励企业自主创新,跟踪服务企业困难,切实为企业排忧解难。

四是用好用足多重政策叠加优势,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人才服务水平,在人才引进的待遇、环境、考核等方面大胆创新、精准施策,吸引留住人才,补齐中高端技术人才短板。

3.加快推进城镇化,促进产城融合、城乡一体发展

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实质就是产城互动,最终落脚点在于推进产城关系和谐、城乡一体发展。

一是紧紧抓住加快皖北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优势,促进宿州市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的大发展,留住人、集聚人,挤兑大城市的各种资源过度集中呈现的“抢人大战”的“虹吸效应”,在城镇化内涵的提升上做文章,让经济发展成为城镇化的原动力,让产业支撑促进城镇化发展。

二是坚持统筹规划、优化布局、分工协作、以大带小,深入推进“大宿城”建设,积极构建“绿心引领、一轴两带、宿城极核、两翼联动”联动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发展格局。

三是以市县域为整体,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三权不变”基础上,加强政策引导,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加大就业支持力度,保障农业转移人口的各项基本权利,创新城乡基本医疗保险管理制度,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农业转移人员平等地享受城镇基础公共服务,解除农业转移人口的后顾之忧,使更多农业人口有动力、有能力转移到城镇地区。

四是实施现代化中小城市培育工程,推动各县城按照中等城市标准,规划建设高品质现代化I型小城市,加快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进一步补齐县域医疗卫生设施、教育设施、养老托育设施、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市政交通设施、冷链物流设施等短板,促进县城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产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

五是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以乡村振兴为基本导向,持续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为城乡间各相关发展要素的自由流通创造良好的市场条件保障,最大限度整合各地区既有公共资源,并予以高效调配,尽可能降低城乡发展之间的差异性,打造城乡之间的优势互补、工农协同发展的良好合作关系。

4、进一步创新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

“四化”中最为核心也是最为基础的一环即为农业现代化,这也是宿州市推进“四化”过程中面临的重点难点。

一是立足宿州市既有资源优势,不断创新农产品经营发展模式,打造适宜本市沿用的特优新产业模式。通过夯实绿色农产品生产基础、推动农产品加工提档升级、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以长三角为核心区域范畴,建立区域内优质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二是大力推进各地区产业发展步伐,以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为基础导向,尽快搭建规范且系统的“三链”体系,为各地区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及流通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保障,以此来进一步增强农产品的整体价值水平。

三是打造乡村地区“四化”建设,从设施化、机械化、绿色化、数字化四大视角为着力点,打造一个现代化、智慧化及生态化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

四是重点培育四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立足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龙头企业的基础上,持续深化创新乡村地区农业经营模式,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效益、为农服务能力、现代化农业的深化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切实搭建联农带农经营运作体系。

五是进一步深化农业科技创新,以现代农业发展为基础,加大机械化在乡村地区农作物种植中的应用深度,创新耕作技术手段,深化农业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打造“宿字号”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

5、坚持改革开放,全力营造更加良好的发展生态

“四化同步”既是发展问题,也是改革问题。应坚持把改革创新贯穿于各个环节,以体制改革“拆除”妨碍“四化同步”的樊篱,以制度建设铺就“四化同步”的新路。要勇于探索,不断改革创新,积极探索更加适宜、更加先进的政府管理模式,持续深化政府职能的创新及转变,逐步迈向服务型、创新型政府行列。要以开放的眼光来看待市场化发展及变化,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资源优势,加快观念、作风的全面改进和创新。要尤为关注宿州市发展核心领域及环节的改革深度,立足本市发展需求,不断优化和完善“四化同步”发展机制,最大限度增强“四化同步”发展活力。在借由市场逻辑、资本资源优势等的基础上,积极引入各行业领域内的优势企业及资本投入,切实落实“双招双引”,通过制定种种激励和优惠扶持政策,加大对优质企业、人才、资本等的吸纳力度,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四化同步”建设。[3]

6、积极准备、先行先试,申请设立宿州市“四化同步”示范区

坚持“四化同步”发展为推动新阶段宿州市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建议宿州市申请设立宿州“四化同步”示范区,更高水平、更深层次促进宿州市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走出一条具有宿州特色的“四化同步”发展现代化建设之路,实现宿州市第六次党代会擘画的“打造‘一城两区三基地’,奋力冲刺全国百强市,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宿州”的宏伟蓝图,进而为皖北乃至全国同类地区加快现代化建设探索路径。

主要思路为:用好平台的思维,把宿州市“四化同步”示范区放在长三角一体化、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的大坐标中进行谋划和整体设计,在国家规划获批前,要积极准备,不等不靠,以宿马园区作为起步区先行一步,主动对接先行先试。起步区可借鉴中新嘉善现代产业园以苏州工业园区为蓝本,在嘉善打造的一个苏州工业园“升级版”的经验,利用起步区独特的区位交通优势,在上海、杭州等地设立“四化同步”示范区人才科技孵化“飞地”项目中心,形成“孵化在沪杭、产业化在宿州”“研发在沪杭、生产在宿州”“前台在沪杭、后台在宿州”的协同创新模式。在起步区的管理上要彻底解放思想,坚持问题导向,以去“行政化”改革为突破,系统推进起步区体制机制重构,推动起步区管委会向开发区开發运营集团公司转变,真正发挥市场机制在起步区建设与运营效率方面的优势,甚至可以全盘引进上海、昆山园区管理团队整体托管起步区。

参考文献

[1]吴量亮:《坚持“四化同步” 推进高质量发展》,载《安徽日报》,2021-10-30(01)。

[2]《宿州:打造安徽北部发展新标杆》,北青网,https://t.ynet.cn/baijia/33088414.html,2023-8-14

[3]吴量亮:《以“四化同步”激活皖北发展内生动力》,载《安徽日报》,2021-11-02(06)。

作者简介

窦祥铭 中共宿州市委党校理论研究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史

猜你喜欢

宿州市工业化城镇化
宿州市昆仑种业有限公司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拼 搏
揽 月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宿州市2000国家坐标系转换方法的研究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