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建“一带一路”的西部使命

2023-10-09陈小玮

新西部 2023年8期
关键词:陆海班列一带

陈小玮

共建“一带一路”,将西部曾经的区域劣势转为一种优势——完成从末梢到前沿的转身。共建“一带一路”的十年,是西部加速对外开放的十年。如今,一个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正在西部逐步形成。突破曾经的区位劣势,西部已然成为中国开放的新前沿。

2023年5月18-19日,中国-中亚峰会在古都西安举行。中国同中亚五国达成了包括《中国-中亚峰会西安宣言》《中国-中亚峰会成果清单》等在内的7份双多边文件,签署了100余份各领域合作协议。各方商定以举办此次峰会为契机,正式建立中国-中亚元首会晤机制,每两年举办一次,轮流在中国和中亚国家间举办。各方已正式建立外交、经贸、海关等部长级会晤机制,并在中国设立常设秘书处。新机制、新平台的建立,必将为深化全方位合作拓展更加广阔的空间。

十年前,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发表演讲时,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此后十年,共建“一带一路”稳步推进,经历了从第一个五年的“大写意”阶段到第二个五年的“工笔画”精雕细刻阶段。

共建“一带一路”,也改写了中国内陆西部地区的开放格局。

改革开放前三十年,作为开放前沿的东南沿海地区获得了内陆西部地区无法具有的发展先机。随着共建“一带一路”从倡议变为行动,我国西部地区转而成为新的开放前沿。有数据显示,2022年,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增长14.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8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中西部地区进出口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

丝路起点焕新机

2023年6月9日,四辆卡车从陕西西咸空港综合保税区出发,向目的地哈萨克斯坦驶去。陕西省(西安-哈萨克斯坦)首条TIR国际跨境公路货运线路的开通,将进一步促进陕西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尤其是中亚国家的多边经贸合作,推进陕西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

陕西地理位置处在中华版图的中心地带,是当之无愧的国际国内交通核心枢纽。陕西亦是我国的“时空”原点,位于陕西境内的国家授时中心和大地原点确定了我国的时间基准和空间基准。陕西被国家赋予建设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和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通道、开发开放枢纽等重大任务。陕西充分发挥区位、平台、产业等优势,加快形成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通道、商贸物流枢纽、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

西安是沿亚欧大陆桥上重要的中心城市,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联通欧亚、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重要战略枢纽。2013年,首列中欧班列长安号从西安出发,目的地是哈萨克斯坦。据哈萨克斯坦国家铁路公司统计,目前抵达西安国际港务区的货物中,40%来自哈萨克斯坦,并且中欧班列长安号运往欧洲的大部分货物通过哈萨克斯坦国家铁路公司运输。开行十年间,中欧班列长安号持续扩线、提速、增效,开行量、货物量、重箱率等核心指标连年位居全国前列,开行国际干线覆盖中亚及欧洲地区主要货源地,集结线路直达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等国内主要货源地,构筑起一条内陆地区效率高、服务优、成本低的国际贸易“黄金通道”,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29个省份的货物在西安集散。

今年3月初,哈萨克斯坦国家铁路公司的子公司——哈萨克斯坦铁路货运股份公司与西安自贸港建设运营有限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持续深化港口、码头和场站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合作。

西安区位优势突出,交通四通八达,开行的中欧班列长安号是全国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的典范,加速着丝路沿线国家贸易互通。综合考虑哈萨克斯坦国家铁路公司发展及完善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需要,哈方决定在西安国际港务区投资建设码头、场站等项目。

2022年,陕西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值突破千亿元,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23.3%,同比增长41%,远高于全国增速。今年一季度,陕西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329亿元,同比增长43.7%,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31.7%。

今年前5月,中欧班列长安号开行2122列,较去年同期增长53.4%,运送货物总重200.2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74.1%。其中5月当月,长安号开行533列,同比增长65.5%,呈现出强劲上升势头。

5月10日,陕汽重卡第200万辆下线,全球首款840马力重卡德龙X6000 17H正式发布,技术堪称行业之最,并再次刷新了国产卡车动力新高度。

2010年,陕汽进入塔吉克斯坦市场,仅占其进口重卡市场的20%,如今,这一比例已提升到80%。陕汽产品不断推陈出新,海外市场营销模式不断创新,陕汽在中国重卡出口行业市场份额持续增长,陕汽重卡在该地区的中国重卡市场份额超过40%,位居第一。陕汽不断完善中亚地区销售网络布局,渠道质量明显提升,基本形成了覆盖主销区域、高效运行的營销网络布局。目前,陕汽重卡已销往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覆盖110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海外市场保有量超过23万辆,陕汽重卡出口量和出口额稳居国内行业前列。

中亚地区油气资源富集,是“一带一路”油气合作的核心区。延长石油一直重视与中亚地区能源领域的合作,在吉尔吉斯斯坦实施油气勘探开发项目,并长期跟踪哈萨克斯坦油气项目相关合作机会。在能源全产业链合作方面,中亚地区矿产资源丰富,而延长石油具有煤油气综合利用特色技术,自主开发的煤基乙醇技术完成产业化应用,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一体化技术和产业化示范项目实现采掘业与制造业协同耦合发展,这些技术与中亚资源禀赋具有优势互补的合作机会。近年来,依托中亚地区油气管线和中欧班列等资源,油气进口和化工品出口贸易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延长石油旗下重卡客车和乘用车轮胎在中亚地区销量同比分别增长90%和25%。

由隆基绿能供应全部组件的卡塔尔800MW地面电站建成投产,成为卡塔尔首个全容量并网的大型地面光伏电站,有力支撑首届“碳平衡”世界杯举办;陕鼓EKOL公司“智慧绿色分布式能源一体化系统解决方案”在全球首发,其陕鼓系统解决方案和系统服务遍及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陕建安装集团参建的巴基斯坦卡拉奇K2/K3核电站工程两台机组全面建成投产,成为我国核电“走出去”的标志性项目;宝桥集团参建的克罗地亚佩列沙茨大桥建成通车……截至2022年底,陕西省18家企业对中亚五国累计投资8.2亿美元,占全省对外投资总额的15.1%。一批优秀陕西企业到中亚投资兴业,累计在25个国家和地区布设70个海外仓。

2022年,陕西新设外商投资企业314家,实际使用外资(FDI)14.6亿美元,同比增长37.6%,增速居全国第11位。

2023年5月,位于西安经开产业园的“一带一路”中欧合作产业园已竣工进入验收阶段。该园区将着力引进先进的智能制造中小企业,建设集科创研发、创业孵化和高端商务配套于一体的对外开放产业综合体,建成后将成为中西部地区推进国际合作的重要示范园区。

陕西在杨凌建设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与60个国家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依托上合现代农业发展研究院实施了22个中外联合研究項目,为上合组织国家培养硕博士300名,培训学员3.1万人次,在境外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8个、产业园区8个。

陕西丝路城控股集团、爱菊集团等中国企业在中亚国家设立海外仓,搭建了面向俄语区的社交电商平台,将直播带货引入中亚国家,为当地年轻创业者提供机会,平台注册用户突破60万人,仅在哈萨克斯坦就带动当地就业创业3000多人。

人文交流方面,在中国同中亚五国62对友好城市中,陕西省占7对,在陕中亚留学生数量约1000人,多所高校设有中亚区域和国别研究机构。

陆海新通道:由一条线到一张网的跃迁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诞生,将西部内陆地区与浩瀚海洋相连,为陆海双向开放再添新支点。

重庆是中国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是中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上,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长江黄金水道、渝满俄国际铁路班列在这里交汇,重庆在“一带一路”陆海联动发展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西部陆海新通道以重庆为运营中心,各西部省区市为关键节点,利用铁路、海运、公路等运输方式,向南经广西、云南等沿海沿边口岸通达世界各地,比经东部地区出海所需时间大幅缩短。

西部陆海新通道已基本形成东、中、西三条主干道,主要有铁海联运班列、跨境公路班车和国际铁路联运三种物流组织模式。截至2022年12月底,西部陆海新通道已辐射18个省份、60个城市、116个站点,通达全球119个国家和地区的393个港口,实现了从“一条线”到“一张网”的蜕变升级。三种物流形态常态化运行,2023年一季度铁海联运班列开行量已突破2.5万列;今年1-6月,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累计运输货物6.6万标箱,同比增长20.9%。

2019年8月,国家发改委印发《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2021年9月,国家发改委又印发《“十四五”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高质量建设实施方案》。国家层面已建立起省部际联席会议,西部12省区市与海南省,以及广东湛江市、湖南怀化市建立“13+2”合作机制,为西部陆海新通道快速成长奠定了基础。

西部陆海新通道高度契合“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既破解我国西部地区国际物流难题,助推西部地区开放发展,又让沿线国家和地区共享中国市场红利。

与传统江海联运相比,西部陆海新通道节约10天至20天的物流时间。赛力斯集团过去出口货物到印度尼西亚,传统江海联运需要30天,现在走西部陆海新通道只需18天左右,运输效率大幅提升。截至2022年,赛力斯集团已通过西部陆海新通道发运整车及零部件超1万箱,货值约20亿元,涉及印度尼西亚、秘鲁、厄瓜多尔等国家和地区。

老挝红木家具、菲律宾榴莲、印度尼西亚猫屎咖啡等“一带一路”国家特色产品琳琅满目,部分产品沿着西部陆海新通道,以更方便快捷的物流方式来到了重庆;另一方面,宁夏红酒、广西螺蛳粉、新疆坚果等沿线省区市的特色产品,也正沿着快捷的西部陆海新通道源源不断走向世界。

老挝公共工程与交通运输部副部长维莱卡姆·福萨拉特说:“西部陆海新通道中老国际铁路班列的开通,在老挝和中国商品运输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推动老挝变‘陆锁国’为‘陆联国’。”

以前,老挝的商品运到重庆、四川等西部内陆腹地,至少需要20多天。如今货物搭乘陆海新通道中老班列,从老挝到重庆仅需4天。

“西部陆海新通道在区域经济发展和一体化方面正在发挥出重要作用。”马来西亚棕榈油总署署长、科学院院士拿督·巴威斯认为,陆海新通道也有助于扩大棕榈油的出口供应和销售市场,从而为东南亚国家的各类商品提供更广泛的机会,其中就包括来自马来西亚的棕榈油及其他产品。

2022年7月,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与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共同发布《新通道 新格局 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发展报告2017-2022》;2023年4月,陆海新通道职业教育研究院揭牌;2023年5月,西部陆海新通道智库联盟和陆海新通道国际交流合作中心成立;2023年5月,西部陆海新通道发展指数报告在第五届中国西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开幕式暨2023陆海新通道国际合作论坛上发布。通过一系列研究成果、权威数据和信息的发布,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全球影响力不断扩大。

企业通过使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通关环节可优化30%以上,通关时间缩短30%以上,企业综合成本下降20%以上。金融服务方面,2022年3月,陆海新通道“陆海链”数字提单首笔结算及融资业务落地;7月,全国首笔“陆海新通道贷”落地;9月,重庆银行落地全国首笔西部陆海新通道纯线上信用产品“通道e融”业务;2023年4月,陆海新通道金融服务联合体在重庆正式成立。

“计划到2027年,重庆经西部陆海新通道运行的货运量、货运值、与中欧班列和长江黄金水道的联运箱量均实现倍增,与东盟的进出口额占比稳定在70%以上。”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主任刘玮说,数字陆海新通道基本建成,综合物流成本下降20%,全程物流运行时间压缩30%,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达到全国领先,为建成经济、高效、便捷、绿色、安全的西部陆海新通道作出更大贡献。

未来重庆将优化加密西部陆海新通道国际铁路班列、铁海联运班列,同时,还将进一步加快通道与产业的融合,高水平推进并实现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的目标。

广西:向海而行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视察时强调,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

北部湾位于中国南海西北部,东临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北临广西壮族自治区,西临越南,与琼州海峡和中国南海相连,临岸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崇左、钦州、防城港、南宁和北海组成了北部湾经济区。

广西北部灣港包括防城港域、北海港域、钦州港域,地处泛北部湾经济圈、泛珠三角经济圈、大西南经济圈和东南十国经济圈,作为我国西南最便捷出海口,形成了面向东盟、辐射西南地区的资源集散优势地位。

2019年8月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实施印发《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明确提出要建设广西北部湾国际门户港,提升通道出海口功能。

为加速打造北部湾国际门户港,2019年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广西交通运输厅联合启动《北部湾国际门户港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明确将北部湾港打造成“一带一路”新枢纽、西部开放新门户、广西发展新引擎,并得到了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等部委的大力支持。

西部陆海新通道北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南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衔接中欧班列,协同衔接长江经济带,使中国西部内陆腹地通达东盟,走向全球,成为连接欧亚全球供应链中心的运输大动脉和合作大桥梁,是国际化的陆海新通道。陆海新通道是连接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桥梁,由此可向中国、南亚和欧洲出口更多本国产品。

广西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关键节点和陆海交汇门户,是新通道建设的最早发起者、重要推动者和积极参与者,在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北部湾港开通内外贸集装箱航线75条,拥有陆路启运港退税试点政策海铁联运班列,常态化运营“北部湾港-香港”天天班航线、“北部湾港-新加坡”周二班公共航线。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均参与建设的中马“两国双园”、广西-文莱经济走廊等,合作成效显著,成为陆海新通道重要示范项目。

中新南宁国际物流园,充分利用其在国内国际、特别是航运及物流方面的资源,带动更多货物经由北部湾港进出,助力广西对外开放与合作。园区内打造的中国-东盟特色商品汇聚中心立足中国与东盟,面向RCEP其他区域国家乃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市场,积极搭建线上线下经贸往来一站式首选平台,力争成为外国商家进入中国市场的首站,中国商家拓展海外市场的窗口。

今年是中马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建立十周年。中国与马来西亚“两国双园”,开启了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对方互设产业园区的先河,开创了国际产能合作新模式;北部湾港集团和马来西亚关丹港,积极参与到共建“一带一路”中来。

全球首创U型工艺的智慧码头——北部湾港钦州自动化集装箱码头,高高矗立的蓝色龙门吊正在进行自动化作业,有条不紊地吊装船上的集装箱到智能导引运输车上,随后无人驾驶的运输车按照指令到达指定堆场卸货。通过智能化设备、智能化调度系统、智能化堆场管理系统可以实现海铁联运无缝衔接——智能导引运输车可以把从船上卸下的集装箱直接运到堆场后方的钦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吊装上班列,通过西部陆海新通道运往重庆,发往欧洲。各国的商品可以利用钦州港海铁联运便捷、高效、运输成本低的优势,迅速打开中国广阔市场。同时,通过钦州港把各国的茶叶、果蔬、海鲜、红酒、宝石和服装等特色商品运到中国进行加工,再通过陆海新通道输送到东南亚、欧洲和中亚市场。

自治区北部湾办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黄武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2022年,北部湾港实现了北部湾国际门户港建设“五个新”。

北部湾港集装箱吞吐量和西部陆海新通道海铁联运班列开行量完成新高度。完成集装箱吞吐量702.08万标箱,同比增长16.8%,连续三年增速居全国集装箱吞吐量前十港口首位。

港口建设迈向新水平。2022年新增设计吞吐能力3000万吨,为历史之最。建成运营我国首个海铁联运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全国规模最大的数字化散货堆场。

集装箱航线实现“远”与“大”的新突破。首次开行北美西航线,实现欧美远洋航线零突破;北美东航线15万吨级“中远海运喜马拉雅”轮靠泊北部湾港,刷新到港最大集装箱船舶记录;全国最大内贸集装箱船“中谷南宁”轮实现首航。

港口效率创出新记录。钦州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作业效率由17.3自然箱/小时提升至23.9自然箱/小时;集装箱船舶平均等泊时间由18小时大幅下降至5-8小时内。

港口地位和作用有了新提升。全年完成货物吞吐量3.71亿吨,同比增长3.66%,排名居全国港口第九位,为我国沿海第一大外贸煤炭进口口岸。

据统计,今年1-6月,西部陆海新通道海铁联运班列开行4500列、22.5万TEU,同比增长9%。 作为陆海新通道上的重要“一子”,广西以“一湾相挽十一国,良性互动东中西”的独特区位优势,加速向海而行。

北部湾国际门户港是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关键一环。未来,将大力推动北部湾国际门户港实现“六个升级”。一是港口能级再上新台阶,建成运营北海铁山港东港区榄根作业区1号2号10万吨级泊位,实现北海铁山港东港区开港运营。二是智慧港口建设再达新高度,建成钦州20万吨级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具备接纳世界最大集装箱船通航靠泊条件。三是集装箱航线新开10条,增开至东南亚国家航线,加密至北美远洋航线,力争开通至欧洲远洋航线。四是港口服务水平进一步优化,合力推动实现船舶进口岸审批时间压缩至12小时以内,钦州船舶检查、靠泊、装卸、查验、通关放行效率整体压缩到5小时以内。五是集装箱运输发展质量显著提升,以高附加值货源和特色货源为重点,提升配套服务能力。六是加强信息化及绿色港口建设,加快构建北部湾国际门户港指标体系,建成港航大数据资源池和北部湾国际门户港“一站式”服务平台。

2022年,广西开工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骨干工程——平陆运河。这一世纪工程建成后,平陆运河将有效补充西部陆海新通道海铁联运、江海联运等运输形式,开辟广西内陆及中国西南、西北地区运距最短、最经济、最便捷的出海通道,为区域协调发展和对外开放注入强劲动力。建成后将会加强中国各省市之间的互联互通,乃至世界的互联互通。

特色即优势

2023年7月3日,为期5天的第十九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以下简称“西博会”)在成都闭幕。这是时隔两年的再聚首,也是我国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后,西部地区共同举办的首场国家级重大展会。

在这场国际盛会上,有56个国家(地区)3500余家企业参展,举办各类活动达50项。本届西博会还特别设置了中国西部投资说明会、中国西部国际采购商大会、中国(四川)-南亚东南亚国家工商领袖峰会、“西部智造”专场对接洽谈会等活动,为企业搭建了投资、交易、交流平台。今年的西博会线上线下参会境内外嘉宾、客商总数达到了6万余人,线上线下参展逛展观众更是超过了70万人次。

成都抢抓“一带一路”建设重大机遇,全面深化对外开放合作,成为继上海、北京之后拥有两座国际机场的城市,开通国际(地区)航线131条,开行国际班列累计超1.6万列,通达67个海外城市,缔结国际友好城市100多个,与全球22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关系,国际门户枢纽功能不断提升。

2019年12月,第五版《四川省中医药条例》颁布实施,明确推动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的方式。2020年4月,四川省发布《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构建四川中医药“健康丝绸之路”。2021年1月,四川省出台《中医药强省建设行动方案》,明确实施推进中医药助推双循环行动。2022年5月,印发《关于推进四川中医药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的实施意见》,提出开展各具特色、多种形式的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

四川先后与中东欧、南亚、北美、俄罗斯等30余个国家地区和部门建立合作关系,签署多项政府间中医药合作协议;带动一批特色突出的中医药机构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中医药交流与合作,建成5个四川中医药海外中心,诊疗量达6万余人次。

古代丝绸之路,建在驼背上、建在经贸文化交流上,将中国与世界联通。而新时代的丝绸之路——“一带一路”,不仅在海路、陆路上联通,还包括了数字信息的互联互通,这对于承载着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重任的贵州尤为如此。

2023年3月,首个“一带一路”数字化展销网络在贵阳市白云区宣布揭牌。负责运营该中心的贵州致愿国品文化有限公司利用过往在信息化和大数据技术上积累的先发优势,结合国家建设“一带一路”软基建项目的政策导向,以数字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技術方式,开启了与151个“一带一路”国家商贸往来的展销网络运营。

随着“一带一路”数字化展销网络的完善搭建,贵州将成为“一带一路”商品贸易的品牌中心、选品中心、在线电子订单中心、跨国结算中心与物流管理中心。一系列贵州优质文化产品、生态产品、旅游服务将翻山越岭、远渡重洋,借助“一带一路”极具国别特色和区域特征的消费品和文化产品的聚合发展,融入到“一带一路”国家无数家庭的消费浪潮之中。 同时,“一带一路”人才发展大数据中心是公司的另一个项目。中心将通过整合“一带一路”沿线各国高等教育资源,搭建学业互通数据体系、标准数据化申请体系,打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等教育申请平台,链接“一带一路”企业的多向就业岗位,帮助中国以及沿线国家人才在“一带一路”经济人文发展中获得更优质、更开放、更多元的学业成长机会与职业发展机会,为“一带一路”企业的发展提供规模化的人才供应,也让更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才交流来中国、来贵阳交流合作、共享共赢。

共建“一带一路”也为宁夏提供了对外开放的新机遇。

新时代十年,作为不沿海、不靠边的内陆省份,宁夏主动融入和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全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支点,不断扩大提升对外开放发展水平。借助中央赋予宁夏中阿博览会永久举办地的重要开放平台,宁夏已成功举办五届中阿博览会,累计签订经贸合作项目1024个,成为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有力平台。目前,宁夏已经与186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经贸交流合作,在35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156家企业。跟随“一带一路”的引领,宁夏走向世界的脚步越发稳健。

随着火车的一声长鸣,2021年12月15日,全国首列“青海海东-西藏日喀则-尼泊尔”公铁联运南亚班列缓缓驶出海东市平安区平安驿铁路货场,奔赴远在2800公里外的尼泊尔。这只是青海全力以赴贯通对外开放“毛细血管”的系列举措之一。十年来,青海对外经贸合作水平明显提升。培育出盐湖化工、农畜产品、光伏组件、文化产品等10余种出口千万美元产品,设立了3个国家级和11个省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与55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外贸进出口总额达184.58亿元,经贸往来持续深化。

依托中亚、西亚等周边国家和地区的需求,引导企业“集群出海”,对外投资业务已拓展到29个国家和地区,对外投资2.35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达22.7亿美元,外派各类劳务人员近5400人,在酒类生产、畜牧养殖、贸易投资等领域广泛开展国际产能合作。

十年来,青海借国家深度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良好发展机遇,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格尔木国际陆港建设,扩大中欧班列、南亚班列开行,高效运营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全力推动全省经济步入开放型发展轨道,构筑起与国内外接轨的外向型经济“走廊”。

甘肃被国家赋予国家陆港型物流枢纽、商贸服务型物流枢纽、国家一体化大数据中心枢纽节点,这些都为甘肃向西开放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带来不竭动能。

目前,兰州兰石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兰石集团”)手握国际订单2.69亿元,主要来自中东地区及泰国、印尼等国家,这是集团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深化经贸合作结出的硕果。

兰石集团制造基地位于兰州新区,主要生产炼油化工和新能源领域各类装备。这些装备中,仅销往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的就有60余台(套),均将通过国际货运班列陆续发运。

近年来,兰石集团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从过去主打国内市场转为内外并重、走向全球。不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传统化石能源重要开采地,兰石集团在新疆哈密建立了面向中亚、西亚的大型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很多国家的企业都向集团表达了深化合作的意愿。

甘肃与很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自然气候条件相似。在寒旱农业、戈壁农业、种业发展等方面,甘肃已经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了广泛合作。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院长马忠明长期从事农作物肥水高效利用和节水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推广工作,他表示,无土栽培技术能突破土壤条件的限制,只要方法科学,即使在荒漠中也能种出高产作物。这项技术适宜干旱地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农业合作潜力巨大。

这几年,甘肃省农科院和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马来西亚等国家有关机构广泛开展农业科技合作,包括技术合作、人才培养等。甘肃省农科院正成为甘肃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农业科技合作的重要平台。

借助文旅资源优势,甘肃与“一带一路”沿线60多个国家,在文物保护、文化传承、数字技术、人才培养等方面广泛开展合作交流。举办各类以丝绸之路和敦煌文化为主题的文物外展30余次,以国际化视野建设“敦煌学研究高地”“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典范”。2021年,敦煌市成功入选“东亚文化之都”,开启了弘扬敦煌文化的新起点。

2022年,甘肃省新开通21条国际货运班列线路、11条国际货运包机航线,中欧班列常态化运营。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设立13个商务代表处,建立121个国际营销服务网点、海外仓和商品展销中心。跨境电商交易额从2018年的0.6亿元增加到14.3亿元。建成运营7个海关指定监管场地。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进出口贸易额达到180亿元,比2017年增长76.2%。全国首例进口铁路运输铜精矿监管通关模式落地金昌。“一带一路”蓝图更加清晰、枢纽地位更加明显、开放格局更加完善。

边陲之地不再是开放末梢

远离海岸线的西部边陲曾很长时间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末梢,但共建“一带一路”完全将这一局面改写。

2021年12月3日,首趟中老铁路列车从昆明南站缓缓开出。一路向南,“钢铁丝路”跨越山河,一条连接中老、辐射东南亚的国际物流黄金大通道从云南出发,走向世界。

“中老铁路开通运营,降低了水果运输成本,从泰国果园枝头采摘的新鲜榴莲通过中老铁路运抵昆明,仅需要7天。”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安策说,中老铁路正助力中国消费者实现“熱带水果自由”。

中老铁路自开通运营以来,客货运量持续增长,旅客出行更加便捷,“黄金大通道”作用日益凸显,为促进中老经济走廊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一幅区域互联互通的图景愈加清晰。

作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工程,中老铁路建成通车,在我国和东盟间构建起一条便捷的国际物流通道,跨境货物运输时间大幅压缩,物流成本显著降低。其速度快、运量大、受气候影响小、更加安全等优点,受到国内外货主的青睐,国际物流需求日益旺盛。

依托中老铁路,云南积极推动“南出、北上、东连、西接”大物流通道建设,正在形成以昆明为集结中心,东连西部陆海新通道、西接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南出辐射东盟国家、北上连通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开放格局。目前,国内20余个省份先后开行了中老铁路跨境货物运输,已覆盖老挝、泰国、缅甸、马来西亚、柬埔寨、越南、孟加拉国、新加坡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使中国与中南半岛国家拥有了便捷陆运新通道,货运时间相比传统海运缩短了近20天,从中国昆明到泰国曼谷最快55个小时即可到达。铁路部门将积极探索“澜湄快线+跨境电商”“中老铁路+中欧班列”“中老铁路+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等铁路国际运输新模式,增强中老铁路辐射效应和跨境货运能力。

随着中老铁路的开通运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尤其是云南省的周边国家,成了新的投资热点,合作机遇更加凸显。云南正在按照大通道带动大物流、大物流带动大贸易、大贸易带动大产业、大产业带动大发展、大发展促进大开放的思路,加快实施中老铁路三年行动计划。

西藏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与印度、不丹、尼泊尔等国家接壤,是连接南亚的重要窗口,也是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载体。西藏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定位为“南亚大通道”,历史地赋予了西藏发展“新空间”,赋能西藏开放型经济跨越式发展。

2017年5月,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通过并发布《西藏面向南亚开放重要通道建设规划》,这是西藏自治区贯彻落实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把西藏建设成为国家面向南亚开放重要通道”的顶层设计,是西藏自治区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对接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构建环喜马拉雅经济带,推动西藏开放型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

“南亚大通道”是由通道、口岸、城市和产业有机集成的西藏全面开放战略体系,依托西藏与尼泊尔、印度、缅甸、不丹等周边国家密切往来的城市和口岸,连接中国内地经济区,形成经济交流大通道。

尼泊尔是中国建设“一带一路”南亚大通道的重要合作国家,也是西藏深化对外开放、扩大对外交流的重要合作伙伴。“尼泊尔与中国西藏自治区有长达1414公里的共同边境线。尼泊尔人民将从尼中两国达成的运输协定中受益。”尼泊尔跨喜马拉雅友谊协会主席拉吉夫·库马尔·贾说。中国西藏自治区和尼泊尔同位于喜马拉雅山系,各自独特的文化资源使得发展旅游业潜力巨大。

地处亚洲腹地的新疆,自古就是丝绸之路上连接东西方的重要枢纽。从古时的陆路通道,到如今越织越密的立体化交通网络,随着中国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西部大开发、共建“一带一路”等方面建设的深入推进,新疆从相对封闭的内陆变成对外开放的前沿,正在努力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

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喀什经济开发区、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近年来,国家在新疆先后设立了13类55个国家级重点开放平台、产业发展平台,赋予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随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新疆成为产业西进的重要承接区和各方人士投资兴业的热土。

在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安家落户”的三一西北重工有限公司,是三一集团有限公司在中国的第六个产业基地。三一西北重工总经理刘振中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推进,三一集团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打通了一条连接中国中西部至中亚、欧洲的工程机械营销、服务、物流大通道。

于成忠是新疆霍尔果斯金亿国际贸易(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20世纪90年代,他即在霍尔果斯口岸做果蔬进出口贸易,如今经营范围不断扩展到跨境电商、餐饮、影院、观光农业。“2010年,中央政府决定在霍尔果斯设立经济开发区,2014年霍尔果斯建市,2018年,霍尔果斯第六代国门正式启用。同时,国家和自治区赋予企业所得税‘五免五减半’政策,为促进招商引资、吸引产业聚集创造良好条件。”于成忠见证了霍尔果斯口岸从“通道经济”转变为“产业经济”“口岸经济”的高速发展过程。

2010年,中央政府批准设立喀什经济开发区,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的南疆支点。截至去年7月,已有市场主体4559家,初步形成包括电子组装加工、纺织服装、现代物流、商贸物流等产业集聚,解决就业超过4.2万人。

喀什综合保税区2014年9月经国务院批复设立,2015年4月正式封关运营。近年来,喀什综合保税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融入国家向西开放总体布局,持续推进保税加工和商贸物流协同发展,逐步成为喀什对外开放的综合性平台。保税区已成为喀什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和支撑外向型经济發展的“新引擎”,也是近几年南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和体现。今年1-5月,保税区完成进出口贸易总额161.1亿元,同比增长248.5%,在全疆4个综保区中位列第一,占喀什地区进出口总值的54.7%;完成跨境电商进出口货值3亿元,同比增长173.2%;今年前五个月,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三位数增长。

2021年2月,南疆地区首票跨境电商货物在保税区顺利通关,全年实现跨境电商货值3.5亿元;2022年全年实现货值12.9亿元、同比增长268.5%;今年与新疆邮政合作,在保税区口岸操作区建成国际邮件互换局,为电商等新兴贸易业态的快速发展打开空间。随着跨境电商零售出口、跨境电商保税出口、跨境电商保税进口等5种模式落地保税区,跨境电商正从“有”到“优”蓬勃发展。

2022年7月,13个国家在华工商界代表到新疆考察。他们表示,新疆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区位优势突出,发展潜力巨大,期待与新疆开展更多务实合作,积极促进所在国家加强与中国新疆各领域合作,推动实现互利共赢发展。

新疆持续提升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各国的设施联通水平,开通了双边国际运输道路118条、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新疆至欧洲高速公路全线贯通,与哈萨克斯坦第二条铁路建成运营,建设跨境国际光缆26条,公路、铁路、民航、管网、通信“五位一体”的互联互通网络体系初步建成。

目前,新疆已同25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21项合作协议,与17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缔结国际友好城市45对。对外投资已经覆盖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成4个境外经贸合作园区。

乌拉特后旗地处内蒙古西北部,是内蒙古二十个边境旗(市)区之一,过去一直以矿山资源工业为支柱产业。随着“乌拉特后旗号”中欧班列的常态化运行,当前乌拉特后旗正依托巴彦淖尔的农畜产品资源优势与俄、蒙等国的矿产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商贸物流、资源精深加工等高附加值产业。

向北向西开放是内蒙古落实国家开放战略、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并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内蒙古的优势所在、发展需求所在、责任担当所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内蒙古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扎实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双向直接投资合作,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不断增强,助推自治区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23年5月末,自治区企业在28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境外投资企业354家,占全区境外投资企业的74.37%,中方协议投资总额36.26亿美元;来自20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外国投资者在自治区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05家,占全区外商投资企业的13.29%,投资总额21.7亿美元,自治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双向直接投资朋友圈不断扩大;自治区在蒙古国、俄罗斯、南非等国家和地区设立近200个境外资源勘探开发、境外制造加工及带动出口(含境外带料加工)项目。

共建“一带一路”推动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取得实效。内蒙古紧抓共建“一带一路”机遇,与俄蒙两国地方政府建立起多层次互访和协商会晤机制,主动承接落实中俄、中蒙开放合作重大任务,不断完善涉俄蒙产业园区、边民互市贸易区、跨境经济合作区、综合保税区及中蒙博览会等各类合作平台,着力推动与俄蒙两国双向直接投资在更高水平、更深层次务实合作。2022年,内蒙古对沿线国家累计进出口金额达132.74亿美元,同比增长29.99%。同时,进出口品类更加丰富,共涉及92个品类,较上年度增加4个。整体贸易结构优化。截至2023年5月末,自治区企业已在俄蒙两国设立境外投资企业288家,占全区境外投资企业的60.5%,中方协议投资总额22.76亿美元;来自俄蒙的外国投资者在内蒙古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9家,占全区外商投资企业的4.94%,投资总额1.33亿美元,内蒙古在“中蒙俄经济走廊”的核心枢纽地位已经建立。

风驰电掣的中欧班列打开向西开放大通道,畅通无阻的西部陆海新通道成为向南出海的新动脉……如今,一个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正在西部逐步形成。突破曾经的区位劣势,西部已然成为中国开放的新前沿。

猜你喜欢

陆海班列一带
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今年开行破1000班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赣州港开通两趟中欧班列
陆海统筹推进海岸带地质调查
“汉新欧”班列再扩容
В первом квартале 2016 года через КПП Маньчжоули прошли 220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х грузовых железнодорожных составов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
首趟“义新欧”中欧班列抵达义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