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参与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
2023-10-09柔金措毛
青海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十年来,紧紧围绕五通要求,秉持着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加强沟通协作,突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投资合作、贸易流通,把国家战略与青海发展结合起来,综合运用人文优势、战略通道、特色资源乘势而上,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在下一个十年,青海将抓住共建“一带一路”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再上台阶。
2013年9月和10月,由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倡导建立新型的国际合作模式,得到了国际社会广泛响应。2015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使得中国各省市区在“一带一路”建设下有了清晰明确的定位。而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更是提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发展目标,为青海参与共建“一带一路”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青海省是“一带一路”主要节点区域,“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不仅为青海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台,也为与其他地区和国家进行互鉴、交流合作带来了巨大历史性机遇。同时青海特殊的地理位置、文化源渊、资源优势和生态功能,使得青海在我国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开放战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十年来,青海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未来,青海将以更加崭新的面貌,在深度融合中發挥自身比较优势,拓展对外合作新空间,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新格局,真正成为新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青海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成效
(一)政策沟通,强化多层对接
“政策的沟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保障。”①政策沟通在推进战略对接、凝聚发展共识、促进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政通”才能“人和”。因此,青海省积极响应“一带一路”,持续加强政策支持。
一方面,强化顶层设计,于2013年12月27日成立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并于2015年12月制定了《青海省参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实施方案》,明确了青海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即将青海建设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通道、综合物流枢纽、重要的产业基地和重要的人文交流基地”。2016年在《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之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中进一步明确了青海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总体发展思路。同时制定和印发《青海省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发展规划及行动计划》,为推动文化贸易提供规划引领。2021年发布《青海省2021年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重点工作分工方案》等,通过顶层设计为青海融入“一带一路” 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各项政策沟通工作。青海结合当地实际,进一步加强与友城交往交流,健全友城工作机制,以文化、旅游、体育、医疗卫生、科技、青少年交流等有利于双方民众增进了解的领域为交流重点,丰富交流形式,邀请外方来青访问参展,鼓励藏医药、民族特色产品、拉面经济等“走出去”,促进双方高层次宽领域合作。密切高层交流互访。根据外交部安排部署,优先保障赴“点对点”对象国、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执行专项任务、开展学术交流、大美青海推介等团组出访。加强与外交部和驻华使领馆对接,适时邀请外国驻华大使和外国记者来青参观访问。持续推进对口援建工作。充分发挥对口支援帮扶机制和平台作用,深入实施《进一步深化支援帮扶工作机制的意见》,落实“6+2”政府协议,持续深化人才科技、产业就业、乡村振兴、生态环保、改革开放等领域的交流交往与互利合作。全力推动青海“一带一路”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二)设施联通,优化区域格局
设施联通是“一带一路”强大推进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以来,青海地区同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区域联动发展和共同繁荣得到了不断提升。十年来,青海紧紧围绕“五通”的要求,充分发挥能源大省优势,主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统筹铁路、公路、水运和机场建设,扩大交通网络规模,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强化枢纽功能,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
完善铁路民航基础设施。加快西成铁路建设,青藏铁路西格段提质工程,开展西宁至玉树至昌都、格尔木至成都铁路前期研究。推进西宁机场三期扩建和玉树机场改扩建工程,开展支线机场项目前期研究工作。扎实推进空中廊道建设。加密广州、上海、南京、杭州、厦门、济南等海上丝绸之路国内重要城市的航线航班,开通常州、扬州、南通等中小城市航班。加密西宁至乌鲁木齐航班,开通和田、喀什、阿克苏等新疆内航点。
大力推进公路网建设。着力构建由兰州、西宁、格尔木至拉萨公路向西南延伸至加德满都,连接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由兰州新区经互助、海晏、德令哈、茫崖至新疆若羌,通过吐尔尕特、伊尔克斯坦口岸连通中亚、欧洲地区的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推进新青川大通道建设,由库尔勒、格尔木、玛沁、久治至成都等地区,形成连接三省区、沟通西北、西南地区的高速大通道,使青海省成为进疆物资运输主通道,连通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连接甘肃张掖、青海西宁、四川汶川,打通丝绸之路与藏羌彝走廊。
加快网络强省建设。积极开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持续优化4G网络覆盖,加快5G网络布局和应用,推动4G/5G网络协同发展。完成数据中心、云计算、IPV6升级改造,加快推动“双千兆”网络面向重点场所优先覆盖,加强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建设,拓展根镜像服务器业务,提升互联网基础服务能力,持续推进能源输送基地建设。
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加速建设清洁能源示范省,继续扩大海南、海西两个千万千瓦级可再生能源基地规模,有序推进新增光伏、风电并网发电。进一步提高青豫直流输送效率,加快布局青电外送第二通道,提升省际间电力互济能力。
(三)贸易畅通,搭建合作平台
青海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决策部署,立足自身优势,紧紧抓住历史机遇,积极推进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努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并实现新突破。如积极将藏毯展会的发展纳入“一带一路”大格局中进行谋划,致力于打造永不落幕的藏毯展会,使之成为青海紧密联系世界的纽带和开展经贸合作、人文交流的重要平台。
积极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推动青海省“走出去”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合作,探索在马来西亚、蒙古等重点贸易国举办项目对接活动,密切跟踪服务水电四局、黄河水电等企业在境外的高速公路、水电站、光伏发电等重点项目,鼓励盐湖化工企业与沿线国家开展合作,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鼓励优势企业开拓境外生产基地和农畜产品出口基地,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外贸发展。深挖自主商品出口潜力,鼓励外贸企业对接电商平台,组织省内大型商业企业与外贸企业开展订单直采。利用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开展“一企一策”贴身服务,引导基础较好的外向型企业拓展欧洲、中亚、南亚和西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巩固传统特色商品出口,培育新兴产业出口产品。
不断加快推进综合保税区建设。推进西宁综合保税区早日验收封关,制定实施支持综合保税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引进一批省内外加工及配套企业入驻。积极推进青海自贸试验区申报工作,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投资、贸易、金融等改革举措先行先试。借助行业协会、异地商会资源优势,持续拓展利用外资领域。积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节点城市参加或者举办青海品牌商品推介会,切实增强我省企业品牌创建和运营能力,持续促进我省企业与国内外企业和国内国际市场的交流与合作。
(四)资金融通,强化金融支持
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青海省结合自身优势和资源,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金融领域的合作,健全多元化的融资模式,推动落实《关于大力发展青海省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实施意见》,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提升跨境人民币业务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同时继续推动落实《关于外汇管理支持青海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争取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试点落户青海。围绕省内龙头企业,协助梳理海外发展规划、筛选优质投资项目、设计融资方案,做好开发性金融的“融资+融智”综合服务。加大与“丝路基金”的沟通对接,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一带一路”建设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并争取在民族文化等具有竞争优势的进出口传统主导产业加快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如亚洲开发银行贷款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生态治理与保护项目青海省子项目在青海省启动实施,又如在曹家浦保税物流中心B型试点进行进出口活动的企业中,推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通过发放股权、债权的形式帮助本土企业解决融资困难的问题。加快推进小微企业和农村信用信息库家网建设的进度,引导金融机构根据绿色贷款专项统计制度调整信贷方向,推动四大普惠的综合发力,构建良好金融生态环境,提升金融服务能力,服务“一带一路”金融需求。
(五)民心相通,加强人文交流
民心相通是青海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举措,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是“一带一路”国家民众心灵相通的纽带和理解包容力量的源泉,更是顺利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坚实民意基础和社会根基。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至今,青海省充分依托独特的人文优势,积极在文化、教育、体育等领域开展一系列人文交流与合作,并取得了較大的进展。
第一,通过旅游、文化、教育等各种人文项目促进交流,加强相互之间的信任。充分利用境外旅游宣传平台赴境外开展宣传促销活动,在韩国、英国、意大利、日本等境外客源地市场提升“大美青海”文旅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探索文化旅游国际交流合作的新路径。印发《青海省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发展规划及行动计划(2018-2025)》并协同北京市人民政府、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青海省文物局等协办《山宗·水源·路之冲——“一带一路”中的青海》文物展。同时,锚定“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重点任务,线上线下推介青海文化旅游资源,不断加快建设“大美青海”文旅品牌。环湖赛、国际冰壶精英赛、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等品牌赛事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成立藏医药国际合作基地,深化医疗卫生领域合作交流,持续组织医疗队赴布隆迪开展援外医疗任务。可可西里申遗成功,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青海文化周”和“大美青海”系列活动,组织国家级和省州级工艺美术大师走出国门参与“一带一路”人文和民间交流,推进优秀文化产品走出去。
第二,不断提高民生项目的数量和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包含了越来越多的民生项目,包括应对贫困、 农业、教育、卫生、环保。这些民生项目不仅改善当地居民生活,也促进了青海与周边地区人民的民心相通。
第三,青海还积极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应对地区面临的共同问题,用实际行动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进一步加强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国家公园建设国际交流合作。实施林业碳汇基线调查,开展碳排放达峰行动和碳中和研究。通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建森林、荒漠、湿地等生态保护与恢复科技信息和种质资源共享平台,推进林草资源培育与高效利用、荒漠化防治等联合科技交流。十年来,青海的人文交流合作持续深化,生态保护国际合作务实推进,“绿色丝路”建设取得实效。
青海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青海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正处在一个重要而关键的发展时期,既面临诸多困难挑战,更蕴藏着重要战略机遇。同时,青海省受自身的地理区位、基础设施、产业模式、发展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对外开放程度较低,经济发展水平较慢,综合能力亟待提升,参与共建 “一带一路” 高质量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总体发展水平较低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地理位置偏远,交通较为不便,资源相对匮乏,经济发展起步相对较晚,人口相对较少,且区域人口分布不均,这使得青海总体发展水平较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时所提出的:“青海发展底子薄,任务重,发展不足仍然是主要矛盾,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比较突出。”因此,青海省充分发挥在“四地”建设中的综合优势,积极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主动融入新发展的格局。
截至2023年上半年,青海全省生产总值1798.32亿元,同比增长6.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7.05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795.76亿元,增长6.5%;第三产业增加值945.51亿元,增长7.2%。三次产业结构为3.2∶44.2∶52.6。青海省外贸进出口总值21.6亿元,比上年同期(下同)增长17.5%,其中,出口12.4亿元,增长31.3%,进口9.2亿元,增长2.9%。进出口、出口、进口增速分别高出同期全国平均水平12.8个、23.2个和2.4个百分点,分别居全国第9位、第7位和第15位。②主要出口产品为有色金属矿产品、红枣、棉花等,出口贸易总体呈现逐年稳步增长的趋势,但仍处于起步阶段,进一步发展潜力较大。加之,全省90%国土面积为限制和禁止开发区城,设施建设滞后,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医疗保障水平有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尚未完全形成,非公经济占比仅为36.5%,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对外贸易中贸易结构不合理,出口产品单一,产业门类和产品门类不齐全,大宗商品贸易较为缺乏,外贸投资规模小,仍需要通过拓展出口产品种类和市场,提升出口贸易的规模和质量。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着青海融入“一带一路”的步伐。
(二)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由于受到地理位置、综合发展水平、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弱、生态环境脆弱等诸多要素的影响,造成青海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及维护成本较高,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难度较大、工期慢、欠账多等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现实,成为制约青海发展的重要瓶颈。一方面,青海省对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投入不足,在水电、燃气的产供;水利、资源、环境和公共设施的建设;干线铁路、城市交通、地下管网设施和骨干水利工程建设和投资等均滞后于其他地区。2022年,青海省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下降7.6%。从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9.8%,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1.5%,第三产业投资下降22.3%。其中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下降13.3%,工业投资增长21.6%,水利固定资产投资45.11亿元,交通固定资产投资249.55亿元。③2022年广东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2.6%,其中交通运输固定资产投资达38545亿元,水利固定资产投资超800亿元。与广东省相比,青海在这些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投入仍然相对滞后。与此同时,青海省基础设施领域的境外投资占比较少,需要进一步加强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经贸合作。
另一方面,青海省口岸数量较少、而且口岸的级别也较低,总体规模均偏小。青海口岸建设起步发展较晚,2006年国务院正式批准青海省西宁航空口岸对外国籍飞机开放,2007年正式成立了青海省人民政府口岸管理办公室,2008年西宁航空口岸通过国家验收,2010年9月,西宁航空口岸获得《关于对外开放西宁曹家堡机场及新辟国际航线的批复》,标志着青海省口岸正式对外开放。十年来,青海省不断加快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先后建成口岸联检综合楼、T1国际航站楼改造及配套设施、国际货运临时场所和口岸检验配套工程、边防部队营房及办公大楼等项目。建立青海电子口岸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运行,口岸基础设施的服务保障能力显著提升,但是在口岸開放和海关特殊监管区建设方面,航空口岸联检通道不足,设施陈旧,不足以满足保障国际货运航班正常安全开行的要求,尚未形成支撑“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口岸体系,与新时期青海参与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三)人力资源开发不足
十年来,青海省坚持教育对外开放,积极融入世界教育潮流。以服务“一带一路”为根本,以促进中外民心相通和文明互鉴为宗旨,共同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繁荣向上。随着青海省教育文化事业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青海省的人力资源开发程度有了较大的提升。但从青海省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来看,青海省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力资源的开发程度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由于受到自身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青海省的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教育发展水平和质量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教育投资和相关设施的投入不足、教育理念相对滞后,人才总量不足、高端人才缺乏、复合人才欠缺、体制不活,创新人才“引不来、留不住、用不好”,加之青海省人才培养能力和条件有限、跨境教学合作项目等对接不足、引进人才工作机制欠缺,加剧了人才缺乏的现状,尤其是涉及“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所需的国际贸易、专业技术人才、服务人才和高级经济管理人才较为匮乏,这使得青海省自身所具备资源优势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加剧了多层次人才需求与人才结构不合理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制约青海经济发展的突出因素。
青海地区参与共建“一带一路”
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调整高质量发展思路,大力推进经贸发展
根据参与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并结合青海省自身的实际来调整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
第一,在观念层面,应该进一步践行高质量发展思路,贯彻落实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抓住重点,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的观念,促进相互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不断提高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发展水平来凝聚共识,提高自身的参与度。
第二,抓住机遇和挑战,深度融入区域价值链,不断强化与周边地区和国家的设施构建以及合作交流,加强政策对接,优化合作机制,同周边国家进行高效的跨国协调,从而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建设。可以从各方面支持和鼓励具有青海特色的青海盐湖化工、光伏光热、高原特色农牧、藏医药等优势产能走出去,不断拓展合作范围。
第三,不断推动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优化产业结构。青海参与共建 “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构建开放型城市体系。以西宁、格尔木等重要的节点城市为重点,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推动与周边城市群健康均衡发展,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结构,助力开放型城市体系的建设。不断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大通道的建构。提升与尼泊尔、巴基斯坦及中亚五国等毗邻国家的合作支撑能力。可以将尼泊尔作为青海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深化对外开放的主战场和突破口,打造成国际合作的典范;将融入“中巴经济走廊”作为青海开拓国际市场的重要阵地,将中亚五国作为青海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选择,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不断拓展与中亚国家的贸易关系与人文交流。
同时,需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推进产业“四地”建设。结合自身优势发展以技术、质量和服务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加快推动传统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构建优势产业集群,精准对接国内国际市场需求,建立外贸外资外经与省内产业协同发展的联动机制,形成传统与新兴产业融合、开放水平更高的外向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做强做优生态农牧、盐湖化工、中医藏药、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产业,提升附加价值与竞争力,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战略新兴产业,提升全产业链国际市场竞争力。
(二)夯实开放发展基础,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必备条件。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④因此,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和对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要求,紧扣“三个最大”省情定位,瞄准青海参与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所需领域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建设高质量的基础设施来夯实青海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以此来推动青海更好地参与共建“一带一路”。
第一,进一步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进入新发展阶段,青海应该以产业、城市和人口为导向,统筹推进城乡、区域协同建设,不断强化以5G、物联网等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进一步融合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融合的基础设施。在此基础上创新基础设施,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来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第二,加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优化基础设施布局和结构。青海地区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达地区相比具有较大的差距,制约着后期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应以青海地区的中心城市、对外口岸、主要的产业园区等核心区域为重点抓手加大信息基础设施,积极推进5G、千兆光网、IPV6、物联网及卫星互联网建设,全面升级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加快布局安全先进的算力基础设施。加快推进算力基础设施建设,积极稳妥发展人工智能数据安全体系。融合新型基础设施以及创新基础设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 随着青海地区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备,基础设施的布局和结构的优化成为需要重点关注的主要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加强与周边沿线地区重大战略骨干通道建设和连接,不断畅通城市内部交通网络等相关设施,着力构建四通八达、内畅外通,接通南亚、中亚、西亚的现代綜合交通运输体系,并促进传统基础设施网络改造升级,构建现代化的交通及能源设施网络,提高其综合交通运输能力。
第三,促进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具有重要的“乘数效应”。十年来,虽然青海地区的基础设施水平有了大幅提升,但是其“乘数效应”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受到了一定的制约。进入新发展阶段,顺应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潮流,迎合经济结构转型的规律和趋势,围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扩大基础设施有效投资、优化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支持和资源要素保障、更好发挥基础设施的协同效应,着力创新投资机制,依靠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应通过促进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建设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让青海外向型产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从而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应有的“乘数效应”。
(三)推进人才交流,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交流是加深青海与沿线国家之间相互了解的主要手段之一。因此,青海需要进一步加强“一带一路”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人才交流。
一方面,要聚焦“高精尖缺”高层次人才精准施策,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青海省需要进一步加强人才竞争政策,积极构建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持续完善人才引进、激励、融入等相关举措,积极搭建人才交流平台、人才培养载体平台。进一步推动产学研、内外资多主体协同创新创业发展,完善产学研用结合、产教融合的协同育人模式,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另一方面,要以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为导向,加大本土人才培养。要让本土人才积极了解国际学术最前沿信息,与专业领域世界一流大学、机构开展实质性交流学习,加强与沿线国家地区之间的高校合作与交流,探索培养、访学、借调等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快推进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整相关专业的设置,结合“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需求设置一些助益“一带一路”建设的专业课程,培养一批国际经贸、国际翻译、技术应用等相管专业的国际性复合人才。
“一带一路”倡议是统筹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一项长远而又重大的国家战略,给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青海应以开放、包容、积极、合作的态度,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推进青海地区的发展与进步。
注释
①李天籽:《地理距离、边界效应与中国沿边地区跨境次区域合作——兼论珲春国际示范区的发展》,《东北亚论坛》,2014-04。
②③青海省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qh.xinhuanet.com/20230620/8d137fa2fda3436b960a5a98dd797269/c.html。
④《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第27-28页。
参考文献
[1]李光辉、黄华:《“十四五”时期我国边疆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载《国际贸易》,2021(10)。
[2]吕越、马明会、李杨:《共建“一带一路”取得的重大成就与经验》,载《管理世界》,2022(10)。
[3]吴海昆、李勇:《青海思路战略研究》,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16。
[4]孙发平、杨军:《青海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研究》,载《青海社会科学》,2017(02)。
[5]季志业、桑百川、翟崑等:《“一带一路”九周年:形势、进展与展望》,载《国际经济合作》,2022(05)。
[6]张蕴岭:《“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新型合作发展》,载《人民日报》,2017-5-15(11)。
[7]刘国斌:《民族地区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困境与突破》,载《青海民族研究》,2017(02)。
[8]张磊:《“一带一路”战略与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6(04)。
作者简介
柔金措毛 青海师范大学法学与社会学学院教师,主要从事民族学、文化学、民族法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