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地区渔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研究报告

2023-10-09汤理思

中国水产 2023年9期
关键词:观赏鱼金鱼渔业

◎ 文/汤理思

我国渔文化源远流长,北京市渔文化以传统宫廷金鱼文化为代表,逐渐衍生出观赏鱼文化、休闲渔业文化等方面内容。本文对北京市渔文化的类型和特征、传承与保护渔文化的举措等内容进行分析,提出弘扬发展渔文化的对策建议,对促进文化传承和都市型渔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悠久的渔业发展历史孕育出的独具特色的渔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渔文化的保护传承研究,对发展乡村产业、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赓续农耕文明具有积极作用。2023年7月,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渔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工作的意见》,文件提出要进一步加强渔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

随着历史演进、渔业生产方式变化、人们对文化功能的需求提升,以及对渔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渔文化得到长足发展,地域覆盖范围上相对广泛,涉及的民族更加多元,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也发展出了不同类型。北京市渔文化以传统宫廷金鱼文化为代表,逐渐衍生出观赏鱼文化、休闲渔业文化等多方面内容。

一、渔文化定义

(一)渔文化产生

渔业是人类早期直接向大自然索取食物的生产方式,先人以水域为依托、利用水生生物的自然繁衍和生命力,通过劳动获取水产品。随着人类对鱼类习性和捕捞技术的了解,从简单到逐渐复杂的生产中,渔文化的积累和发展也相应随之而来。在渔业生产漫长岁月中积累发展形成的渔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和推动历史进步的精神动力。

(二)渔文化定义

渔文化既表现为人们为利用渔业资源而创造的鱼叉、鱼钩、网具、渔船等物质文化成果,也包括人们由此所形成的作业方式、生活习惯、民风民俗、诗词歌赋、文化符号等非物质文化成果。因此,渔文化是人类在渔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总称。狭义而言,渔文化主要指人类在渔业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总和,基本上以非物质文化形态存在;广义而言,渔文化是人类在渔业活动中所创造出来的人与渔业资源、人与渔业、人与人之间的各种有形无形的关系与成果。

二、北京地区特色渔文化类型

(一)观赏渔文化

我国古人很早就开始了观赏鱼的养殖和赏玩。金鱼起源于我国南方,其祖先是野生鲫鱼,随后传入宫廷之中。自明朝起,北京皇宫内院中开始养育金鱼,繁盛时,北京城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都饲养金鱼。经过多年培育,金鱼在鼎盛时期曾多达四大类300多个品种。北京市作为传统宫廷金鱼的养殖地区,为金鱼品种繁育和金鱼历史文化延续提供了丰富的技术与物质支撑。传统金鱼养殖衍生和创造了悠久灿烂的北京金鱼文明,在北京市朝阳区、通州区等地得以发展壮大。

北京市朝阳区黑庄户地区利用盆池饲养金鱼可以追溯到清朝,是饲养金鱼供奉朝廷的基地,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这一地区产出的金鱼在国内历届展览、大赛中屡获金奖,品牌效应与日俱增,产品出口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外闻名的“金鱼之乡”。近年来,黑庄户乡围绕“都市农业”战略,制定了大力发展以金鱼养殖为主的观赏鱼产业、建设精品农业产业带发展规划,成立黑庄户乡金鱼协会,引入“专业合作社(产业协会)+农户”的经营模式。

但随着地区功能定位的调整、宫廷金鱼进货渠道少、锦鲤等经济效益高且养殖条件要求不高的品种市场份额日益增大之后,金鱼养殖业者迅速转型、数量骤减。目前,宫廷金鱼产业发展陷入停滞,传统金鱼产业带给人们的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正逐步消失。

(二)休闲渔文化

休闲渔业是一种新型渔业经营形式,可以结合当地传统文化、历史背景和渔风渔俗,设计相关休闲活动和空间来满足大众体验渔业的需求,为弘扬传统渔文化提供新契机。休闲渔业通过垂钓观赏、游船观光、渔家文化展示等一系列体验式渔业活动吸引游客。北京市所拥有的历史景观、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是发展休闲渔业重要资源。

根据2022年调查统计,北京市13个涉农区共有休闲渔业经营主体203家,总面积3325亩,以个体经营为主。多数休闲垂钓经营场地规模较小,垂钓品种以大宗淡水鱼为主。目前这种情况也在逐渐发生变化,为了增加趣味性,个别垂钓场新增螃蟹和小龙虾垂钓项目,受到群众的欢迎。过去三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北京市休闲渔业模式由原来“垂钓+住宿+餐饮”模式逐步转变为单一的垂钓模式,目前正逐步恢复中。

(三)鲟鱼文化

随着养殖体系日渐成熟,北京市鲟养殖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已成为全国鲟、鲑鳟种质资源中心,鲟苗种产量占全国70%,鲑鳟鱼占30%,对全国鲟产业兴起和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

近年来,鲟鱼产业发展势头十分迅猛,其中蕴含的渔文化也为渔业发展锦上添花。例如将一条鲟身上不同部位制作成不同菜品,如香酥鲟骨、垮炖鲟头、软炸鲟排、酥炸鲟皮和白灼鲟片等“鲟八吃”,增加了渔文化中饮食文化的内容。鲟鱼加工业也发展出了一系列周边产品,将特色鲟籽酱以及鲟骨丸等产品带入“APEC峰会”“世锦赛”等活动现场。北京市还通过各种国际渔业博览会,将特色鱼片以及鱼糜制品推向国际市场,这是继承发扬渔文化的直观成效。

三、传承与保护渔文化的举措

(一)完善渔文化保护机制

全方位、多层次夯实渔文化保护传承的根基,推动渔文化发扬传承,推进相关文化遗产认定,深入挖掘北京市宫廷金鱼文化资源,培养传统技艺的传承人,对现有渔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和修复。通过开展教育和宣传,以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提高公众对渔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制定政策法规,加大财政资金和资源投入,支持渔文化保护和传承项目开展,培育渔文化品牌,推动区域特色品牌建设。

(二)推动渔文化与特色产业融合

拓展渔文化创意产业,丰富文化产品,增强渔文化生命力。创新渔文化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挖掘渔文化的丰富内涵,鼓励发展特色产业,推动渔文化主题休闲垂钓、民宿美食和科普教育等产业发展。拓展创意产业,深化艺术创作,研发优秀渔文化创意产品,增强渔文化的呈现力和体验感,提升渔文化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

(三)弘扬渔文化的生态理念

关注环境保护和渔业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推动渔业高质量发展。强调渔文化中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生态理念,倡导渔民采用科学合理的养殖方式,严控养殖污染导致的环境恶化,确保养殖水体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引导市民关注北京市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通过生态旅游等方式提升民众的环保意识、科学放生意识,践行环保行动,维护水域生态系统的平衡。

(四)传承特色北京金鱼文化

在北京,一谈到观赏鱼,人们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就是金鱼。“捞金鱼”或“钓金鱼”是许多人童年的美好回忆,而走街口串巷卖小金鱼的行当依然存在于市井文化中。金鱼文化是北京渔文化乃至中国渔文化中极具特色的部分,北京市大力开发观赏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其产业表现出了巨大的生产、生活、生态价值,在带动京郊渔民增收致富的同时,为谱写和谐美好的社会篇章做出新的贡献。

四、弘扬发展渔文化的对策建议

(一)凸显渔文化的历史文化价值

北京市渔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具有浓郁深厚的地域和民族特色。北京市以宫廷金鱼为代表的渔文化具有金、元、明、清的历史脉络,其文化沿袭得到相对完整的保留,成为北京都市型现代渔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建议政府相关部门组织相关单位共同开展实地调研,召开会议协商,制订专门实施方案,做好招商引资工作,持续关注北京市金鱼产业发展,争取在发展都市型现代渔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壮大金鱼产业,传承历史、发扬文化。

(二)促进渔文化与市民消费贴合

渔文化贴近民众生活,具有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提高,文化消费需求日益增长同时,消费需求也更为多元。建议相关部门注重将渔文化的多元价值与群众消费需求有机呼应,将渔文化与休闲运动、餐饮美食、娱乐体验、观赏展示、文化宣教等有机结合,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推动渔文化成为产业赋能与提升的重要抓手。

(三)推动休闲渔业发展

建议开展观赏鱼进城入园等休闲渔业宣传推广活动,宣传推介渔文化、普及渔业知识。提升休闲垂钓产品质量,扩大休闲垂钓产业规模,丰富鱼类品种,结合北京市特色水产种业发展要求,选择兼具观赏性、食用性、营养性的品种开展休闲垂钓活动。促进休闲渔业和文旅产业有机结合,实现产业提档升级。打造系列休闲渔业主题文化节,开展观赏鱼展览、比赛等活动,绘制渔闲文化地图,打造渔文化地标,开发观赏鱼主题文化创意产品,促进一二三产业高效融合,从而实现北京地区特色渔业文化的弘扬与发展。

(四)推动特色观赏鱼产业转型发展

建议进一步加强北京传统观赏鱼品种保护利用。结合宫廷金鱼养殖基础,探索水产苗种繁育新品种、新技术,增强观赏鱼养殖品种选育和研究水平,力争将北京观赏鱼产业发展成为全国技术领先、籽种优质、配套完善、市场成熟、种质丰富、可传承文化的都市渔业支柱产业,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全国观赏鱼产业示范区、全国观赏鱼种业基地。与此同时,深入挖掘观赏鱼文化内涵,系统整理观赏鱼文化的起源与演变,推进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建设金鱼博物馆,开展金鱼历史、文化等静态信息展示,引进国内外精品金鱼进行活体展示,并通过科技手段实现市民互动等,为传承和改进金鱼养殖技艺、弘扬和发展金鱼文化助力。

猜你喜欢

观赏鱼金鱼渔业
浅析我国观赏鱼产业发展及鱼种变化(上)
海洋鱼养殖与旅游观赏的互联性——评《观赏鱼养殖技术》
可爱的小金鱼
欢迎订阅2020年度《河北渔业》
观赏鱼喂食须知
小金鱼
中菲渔业合作重启 菲渔业代表团来华培训交流
小金鱼
湖南省渔业协会成立
有些观赏鱼只能看不能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