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地理核心素养培育的作业创新设计研究*
——以东北地区人口地理分界线绘制为例

2023-10-09李九彬田晓月

地理教育 2023年9期
关键词:分界线东北地区绘制

李九彬,田晓月

(1.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重庆 400700;2.重庆市中小学“支点”创新实验室,重庆 400700;3.重庆市江北中学校,重庆 400020)

一、问题的提出

作业是指为完成学习方面的既定任务而进行的活动。2022 年3 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 年版)》,要求教师依据学生认识基础和成长规律,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设计多层次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自评、互评的过程中自我反思和改进,体现“教—学—评”一致性[1]。2021年7月,“双减”政策提出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使作业布置科学化、合理化[2]。由此可见,作业设计已成为新课标和“双减”政策落地的关键环节,有创新性的高质量作业设计亟需一线教师积极探索。

综合蒋艳敏[3]、吴琼[4]、陈潇阳[5]、宋彩萍、王重建[6]等的研究结论并结合日常教育教学经历,笔者发现当前初中地理作业设计存在以下五个问题。①作业设计感不足,多为完成教科书习题、填写地图、背诵知识清单等,缺少实践类和表达类作业。②作业内容较呆板,多为知识点的简单重复,缺少开放性和综合性,识记类偏多、理解类偏少,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关注不够。③作业完成时间少,受中考考试科目安排等客观因素影响,学校、家长及学生主观上对地理作业的重视程度较低,用于完成地理作业的时间偏少[7]。④作业评价主体和方式较单一,多以教师评价为主,少有学生自评和互评,且多以百分制或划分等级等终结性评价为主,少有针对学生地理思维结构水平、核心素养水平的过程性评价。⑤作业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关联较弱,作业设计的目标集中于地理基础知识的识记和地理基本技能的训练,对于如何通过作业设计培育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缺乏思考和行动。

基于此,本文构建指向地理核心素养培育的作业创新设计逻辑框架,并以东北地区人口地理分界线绘制为例开展实证研究,以期为教育教学改革新理念落地和现实困境突破提供参考。

二、指向地理核心素养培育的作业创新设计逻辑框架

指向地理核心素养培育的作业创新设计逻辑框架,包括设计依据、关键指标、实施过程和目标四部分(图1)。

图1 指向地理核心素养培育的创新作业设计逻辑框架

1.设计依据

新一轮课程改革和“双减”政策都十分注重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增强其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和责任担当,树立良好的生态观、环境观与学习观,强调“要重视多元评价,调动学生自评和互评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评价”“将评价渗透到地理教学过程的各环节”“使评价真正成为教育过程的组成部分”。因此,作业评价应做到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细分为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和最终评价四方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积极参与知识构建和积极思维的过程是有意义学习的过程[8],在作业设计时应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同时,作业设计还须精确地剖析现实困境,摸清所教学生的认知水平。

2.关键指标

指向地理核心素养培育的作业创新设计有五个关键指标。①情境真实性:作业情境应来源于真实存在的地理事物或真实发生的地理现象,追求外在形式与内在逻辑的和谐统一[9]。②问题地理性:作业聚焦的问题具有地理学科性,关注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③任务综合性:学生在完成任务时需要进行知识综合、能力综合乃至跨学科综合。④知识主干性:作业涉及的知识应是学生正在学习或已经学习过的主干知识,不能超出其认识能力和学段特征,出现偏、难、怪等现象。⑤原理科学性:学生完成作业运用的地理学或其他学科的原理必须是科学的,能够讲清楚因果逻辑,不能是主观臆断或模棱两可的。

3.实施过程

作业实施过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一般可分为五个步骤。①教师分析教科书和课程标准等文本设计并布置作业,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按要求完成并提交作业。②教师划分作业任务作答的思维结构水平层级,然后批阅学生作业,评价其思维结构水平。③教师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再对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进行即时点评,之后评讲作业并分析学生不同思维结构水平的原因。④学生反思自己的作答和相应的思维水平层级,并在规定时间内修正作业。⑤教师设计并布置同类型的强化作业,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并检验自身水平是否有所提升。

4.目标

目标应聚焦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即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教师根据作业的情境信息、任务要求、作答思维步骤等,将抽象的核心素养转化为具体且易于判断的知识、能力和思维关键点,及时检测学生所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以便为后续培育找准方向。

三、东北地区人口地理分界线绘制作业设计实证

1.作业设计

“东北地区人口分布”的教学多从中观的行政区尺度入手,以东北地区三个省份的面积—人口统计表和人口、城市分布图为主要教学素材,逐一分析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分布的特点及原因[10],前后知识点的联系不够且综合性不强。为引导学生从宏观的地区尺度和微观的地方尺度进行全面认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探究性,笔者根据人口地理分界线的重要意义和“东北地区”的突出特征,设计了绘制东北地区人口地理分界线的作业。

(1)人口地理分界线的重要意义

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是以我国著名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的名字命名的重要地理界线,也称“胡焕庸线”,深刻揭示了我国东南地狭人稠、西北地广人稀的事实,自提出以来一直为国内外人口学者和地理学者所引用,是科学研究和国家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影响深远。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地理学家故事,领略地理学家风采,有助于其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人口地理分界线起止点的确定彰显了综合性和科学性,与地形、降水、人口等众多地理要素密切相关[11],既是重要的人文地理界线,也是自然地理界线,还是人地关系过渡线。人口地理分界线的研究过程具有强烈的实践性,胡焕庸先生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精力,将全国4.8 亿人口用22 900 个黑点表示,逐一绘制在地图上形成中国第一幅人口密度图。使学生了解该绘制过程,使其感知科学家坚持不懈、细致入微的科研精神。

(2)东北地区人口地理分界线绘制的能力要求

东北地区人口地理分界线绘制用于培育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具有四大优势。①东北地区的人口密度分布具有较显著的区域差异,其中,西南和东北人口密度差异明显,且人口分布存在特殊、比较独立的人口稀疏地区,可用于区分学生的区域认知水平。②教材呈现了丰富的图文信息,而人口分布与地形、气候、粮食作物分布、矿产和工业中心分布都有较为紧密的联系[12],对学生的综合思维要求较高。③东北地区人口地理分界线绘制之前没有人探索过,学生没有可参考的方案,只能依靠自己的思考探索完成,可检验其地理实践力水平[13]。④通过绘制人口地理分界线,有利于学生思考东北地区产业发展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也为今后的发展建言献策,有利于培育其人地协调观。

(3)东北地区人口地理分界线绘制作业的具体要求

绘制东北地区人口地理分界线的作业要求是“选择东北地区的两个城市为端点,做一条直线,将东北地区分为差异显著的两部分,并说出划分理由”。人口分布和城市分布状况依据湘教版地理教材八年级下册“东北地区人口分布”地图和星图版地理图册中八年级下册的“东北地区人口与城市分布”地图,同时可参考东北地区的其余课文内容。完成时间为1天。

2.研究对象

此次作业的布置对象为重庆某中学初二年级1班、3班、6班学生,总计116人。学生在学习湘教版地理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第三节“中国的人口”时,已学习过人口地理分界线及其地理意义,因此,学生对此次作业任务具有一定认知基础。此外,学生还学习过世界各大洲和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具有一定区域认知意识和能力,但尚未尝试过自己进行地理区划,因此,本作业有一定挑战性和区分度。

3.作业评价

东北地区人口地理分界线绘制作业评价流程分为四步。①课堂内的学生自评:学生自主展示所选界线的起止点,并详细陈述理由。②课堂内学生互评:学生在听取别人的区划方案后,通过提问或辩论的方式评价其优缺点,也可提出修改建议。这两步是促使学生自主探究、思维碰撞与深入参与,展现学生在课堂中主体地位的重要方式。③课堂内的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展示过程中的主动性、语言的流畅性、线路的正确性、控场能力、观察地图的角度、对地图分析的深入程度等各方面进行评价,涵盖了德育、智育、美育等方面,及时指出学生的优点与不足,具有实时诊断性。④课堂外的终结性评价:由教师结合学生的综合表现,分析各种界线的优缺点,最终评定学生相应的思维结构水平层级。

根据学生作答情况,结合线路的走向和界线所划分区域内部相似性以及区域间的差异性,笔者将界线分为了六种类型,如表1和图2所示。统计发现,富克山—图们线的占比最高,接近一半,黑河—临江线其次,约五分之一,其余四种占比均较低。

表1 东北地区人口地理分界线绘制作业六类代表线路分析

图2 东北地区人口地理分界线绘制作业六类代表线路

通过分析以上六类线路的优缺点,笔者发现其关键点在于几个人口密度小于10人/km2区域的归属,这关系到人口稠密区内部的相似性、人口稠密区与人口稀疏区之间的差异性。因此,依据是图中四块人口密度小于10人/km2的人口稀疏地带所处区域(图2①②③④),将学生提出的线路进一步划分为四个水平层级。当只有区域①位于人口稀疏区时,四块人口密度最为稀疏的地带中有三块都位于人口稠密区,人口稠密区内部混乱,相似性很小;当区域①②位于人口稀疏区时,四块人口密度稀疏的地带两两分散在人口稀疏区和人口稠密区,划分较为均匀,人口稠密区和人口稀疏区内部相似性显现,两区的差异性更为合理;当区域①②③位于人口稀疏区时,人口稀疏区和人口稠密区内部的相似性进一步提高,两区之间的差异性进一步提高;当区域①②③④位于人口稀疏区时,人口稀疏区和人口稠密区内部相似度达到最高,两区之间的差异性达到最高。

表2 统计了四种层级所对应的人数与百分比。53.45%的学生思维水平层级达到3级及以上,75%的学生思维结构水平层级达到2级及以上,体现了较好的地理素养。同时,只有4.31%的学生达到了4 级水平,比例相对较低,还需要引导水平3 级的学生进一步提升;25%的学生处于1 级水平,亟需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成因分析和教学应对措施。

表2 东北地区人口地理分界线绘制作业思维水平层级

4.问题分析

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可发现学生在作答时存在三个突出问题。①无视区域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随意划分:25%的学生划分出的结果面积比重严重失衡,区域内部差异性极大,如鸡西—大连一线以西的人口稠密区占整个东北地区八成以上面积。②过于关注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忽略区域内部的相似性:21.55%的学生在划分时,只关注到①②两块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小于10 人的地区,而忽视了③④每平方千米人口密度小于10人的人口稀疏地带,49.14%的学生忽视④每平方千米人口密度小于10人的人口稀疏地带。③无法在多条界线中辨识出最合适的界线:有位学生画了8 条界线,如运用东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图划线乌伊岭—营口;运用东北地区主要工业分布图划线富克山—龙井、讷河—绥芬河以及讷河—绥芬河、讷河—密山;运用东北地区主要农作物分布图划线黑河—临江、黑河—鸡西、黑河—和龙,但无法进一步提炼。

根据课堂观察、作业评价和抽样访谈,发现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有三个方面。①学生对地理区划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原则理解不透彻,导致在划线时,目的和方向感不强,不能充分调动所学知识、仔细研读材料。②学生的地图认知能力不足,对分层设色地形图的观察和运用不够细致,在观察分层设色地形图时,学生更多地关注到面积较大的色块,而对面积较小的色块有一定程度忽视,对地图整体感知强于部分特殊地方,导致挖掘地图信息不充分。③学生地理综合思维较弱,核心要素和主导要素不易把握,人口分布的影响要素众多,而以单一的地理要素为指标制定出的最佳界线会有不同,导致学生在判定各地理要素重要程度时存在困难。

5.教学举措

针对上述问题和原因分析结果,笔者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以下教学举措。

①引导学生描绘分层设色地形图分界线,加强学生对分层设色地图的认知。引导学生先描绘“东北地区人口分布”分层设色地图上4个密度层级之间的分界线,将作业难度从“线面关系”降低为“线线关系”。再提醒学生关注人口稠密和稀疏的特殊区域,进一步感知区域位置、区域特征、区域联系和区域差异,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强调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区域间的差异性。此外,引导学生在绘图过程中,完整有条理地观察和表达地图信息,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②与大学专家联合研讨,展示最佳界线的确定过程,起到核心素养示范作用。为保证东北地区人口地理分界线绘制的科学性,笔者请教了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的专家。首先,根据区划的基本原则筛选出3条合理的界线,分别为讷河—图们、富克山—珲春和讷河—珲春;为保证黑龙江西北部在区划后的完整性,确定讷河为其中一个端点。然后,对东北地区的各类地理要素进行叠加分析,叠加“东北地区的城市与人口分布图”后,发现辽宁东部一带自西向东有和龙、龙井、延吉、图们、珲春5个城市,考虑到人口密度与城市的相关性后,确定珲春为另一个端点。最后,运用“东北地区主要经济作物分布图”“东北地区主要工业分布图”和“东北地区主要农作物分布图”,对此线进行验证,发现人口稀少的东北半壁工业分布和粮食作物分布也较少。综上,确定了讷河—珲春一线为东北地区的人口地理分界线。

③布置同类型强化作业,迁移应用所学,及时巩固提高。笔者印发重庆人口密度图,要求学生结合重庆其他地理要素分布图,绘制重庆的人口地理分界线。在此次绘制中,学生更加注重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以及地理区域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也更加关注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完成作业的思维结构层级有一定提升,间接培育了地理核心素养。

四、作业创新设计的建议

1.提升作业形式的多样性

教师可挖掘书内和书外的各种地理素材,设计基础性与时代性、学科性与生活性兼顾的作业。可采用自然地理考察、人文地理调查与地理实验等方式,通过撰写报告、拍摄照片、录制视频、绘制科学笔记、制作模型等多种形式表达成果,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作业完成过程,提高其地理学习兴趣,并逐渐浸润培育地理核心素养。

2.加强作业内容的系统性

教师可结合地理学科认识世界的独特视角,分要素设计系统的作业。以校园周边或学生家乡为研究区,设计地貌、水文、植被、地质、土壤、建筑、饮食、聚落、人口等主题的考察或调查,了解地理环境的空间差异;以二十四节气为时间标尺,选取固定地点,持续进行物候、农业生产、水位涨落、天气、空气质量等主题的观察和记录,了解地理环境的时间变化;以《地理中国》《航拍中国》等纪录片或科普文字为素材,学习地理探究过程的设计、记录与呈现手法,提升地理作业成果的表达能力。

3.增强作业评价的多元性

教师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评和互评机会,让学生在自评与互评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和相互学习,同时,教师的即时点评和建议有助于迅速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还可鼓励学生参加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相关赛事,如教育部、科技部等主办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主办的“环境小记者新闻作品大赛”,中国地理学会主办的“地球小博士地理科技大赛”,重庆市教委等主办的“梦想课堂自然笔记大赛”,在与科学家及同龄人的广泛交流以及对方给予的评价中及时反思,进一步提升完善自己。

猜你喜欢

分界线东北地区绘制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神回复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超萌小鹿课程表
放学后
余有画说
东北地区2016年第三季度ML≥3.0级地震目录
在转变中绘制新蓝图
登秦岭太白山 观南北分界线
Brand Value: Excavating and Management of Tourism in the Rural and Village Reg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