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机械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究

2023-10-09张艳秋黄玉王宣姜再彬

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 2023年10期
关键词:机械类专业学位硕士

张艳秋,黄玉王宣,姜再彬

(1.哈尔滨工程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2.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专业学位教育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早在1906年,美国辛辛纳提大学的施奈德教授便提出将校内学习与相关专业的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称为“合作教育”[1]。这种培养模式分为两种,其中一种是交替培养模式,即学生在完成一定时间的校内理论学习后,再以一定时间为周期交替进行企业实践和校内理论学习,最后利用半年时间完成学位论文; 另一种培养模式是平行模式,即学生每天有一半的时间进行校内理论学习,另一半时间进行企业实践[2]。德国的专业学位教育采用“双元制”,是由车间学徒的形式发展而来的。双元分别指学校和校外实习基地。德国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因而学生的大部分学习内容都是在实践基地完成的[3]。英国的专业学位教育采用一种“学习—实践—学习”的“三明治”培养模式,该模式将学校、企业和政府三方结合在一起,达到锻炼学生综合能力和积累工作经验的目的,从而提高学生就业率[4]。日本的专业学位教育开始于1960 年年底,其模式效仿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5]。

我国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起步于1991 年,但当时仅接收具备相应专业经历的非应届大学本科毕业生。2009 年,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录取正式列入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范畴。自此,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但长期以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相差不大,导致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度学术化,并没有凸显出其工程技术特色和作用。特别是对机械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而言,如果要把其培养成具备一定能力的应用型与管理式复合型人才,除了必须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之外,还必须重视其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这些能力无法通过单纯的校内学习来实现[6]。另外,目前机械类专业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仍以校内研究为主,对现代企业的最新技术缺乏了解,缺乏对当前机械制造中关键问题的深入研究,导致其所学知识与生产实际相脱节,不能学有所用。因此,机械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担忧。为此,教育部积极制定了一系列关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措施,在多方面大力推动了高校和企业单位共同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并确立了关于校企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的一些新模式[7]。

一、机械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现状

目前,我国机械类专业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模式进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校企联合培养[8]。第一种模式是采用双导师制度,即从企业引进人才兼任研究生的企业导师。这些企业导师一般都是从企业中选拔的已取得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的具备工程师以上职称的技术人员,他们主要负责研究生在企业实践过程中的指导工作[9]。第二种模式是依托某一科研项目进行校企联合培养。高校与企业之间通过项目合作,让研究生参与项目研发过程实现对其能力的培养。第三种模式是高校联合企业成立研究生培养基地。这种模式是以高校为主体,联合研发能力较强的企业和科研院所等建立一个培养新平台来培养硕士研究生,该平台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研究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机械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这三种模式暴露出如下问题。

(一)“双导师”制度流于形式,实践培养质量难以保证

第一种培养模式——“双导师”制度是专业学位研究生纳入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范围后最早开始实施的一种模式。由于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机械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大都是毕业后就直接选择在高等院校工作,缺乏相关的专业实践经验,并且为了发表学术论文,他们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指导方式和要求基本上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相同,没有明显区别。企业导师一般都是企业中具有较高职位的领导或优秀的高级工程师,工作非常忙,与学生沟通的时间极少,对学生的实践指导只是一种挂名形式,学生很难受到真正的实践训练,也积累不到经验。因此,造成“双导师”制度只是流于形式,不能培养出兼具创新和应用能力的复合型机械专业人才,不能达到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预期效果和目标要求。

(二)校企间项目合作模式重结果轻过程,实践培养效果不佳

校企间项目合作模式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始纳入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范围前便已存在,最初就是高校帮助企业攻克技术难题而普遍采用的一种合作模式,因而并不是专门针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设立的一种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实际上是高校利用企业所不具备的理论分析手段或先进的技术手段来解决企业难题,因而研究的主体是高校的教师和研究生,而企业最多就是在高校没有相应设备时提供一下设备,学生的工作主要是在校内开展,与利用学校设备进行项目研究没有明显区别,因而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不佳。

(三)校企联合培养基地模式的实施与运行不和谐

高校和企业之间在运行机制、经营管理模式和发展目标等方面都有着很大不同,使得双方存在明显的利益壁垒。其中企业所要求的是经济效益,而高校追求的则是项目立项成功与否和科研成果的数量与质量。通常情况下,这种模式的研究经费主要是由企业承担,如果研究失败,会对企业造成一定的损失,导致企业对这种合作的积极性不高。此外,考虑到自身利益,很难使企业为高校提供更大的实践平台,导致机械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实践培养难以全面开展,不能真正做到与高校联动。因而,这种模式的实施与运行并不和谐。

基于上述问题,国家教育部门一再强调没有工作经验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必须进入企业实践一年以上。但尽管如此,目前不少高校出于各种原因并没有切实地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的形式、内容、期限、条件以及评价标准等问题给出明确规定。而不少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校外实践环节也仅仅流于形式。这样的后果就是:第一,部分学生只是抱着消极的心态到工厂里去走一圈或看一遍,仅仅是为完成任务而实践,并不能真正实现实践教学的真正意义。第二,即使部分学生能够真正在进企业的环节进行实际训练和技术操作,但有些公司却不能从培养人才的角度制订具体的计划,仅仅把这部分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来使用,没有对其委以重任,去开展有创造性的研究和攻克具体难题,导致这部分学生在实践单位没有真正学习相关知识,更无从谈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以上两类现象都违背了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环节人才培养的原则,导致实际成效并不理想。

二、构建入企实践的校企协同培养模式

为了实现上述关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环节培养目标,最有效的途径便是通过入企实践的方式去解决企业内部的技术难题,利用学校和企业各自的资源优势,在校企“双导师”制和“双平台”制的配合下进行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并行培养,实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和协同育人的目标。同时,以该技术难题为载体,结合重要需求来孕育科研项目,进而促进校企的进一步合作,如图1 所示。这样既能真正解决企业内部的实际问题,又可以真正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图1 入企实践的校企协同培养模式示意图

(一)“双导师”制度

哈尔滨工程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根据机械专业的特点制定了“双导师”制度,由企业提出一系列相关技术难题输送给学院,专业导师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选择相关难题,并联系企业导师,将学生派往该企业,通过入企实践对该技术难题进行攻关。其中,由校内专业导师负责学生的理论知识、技术方案和毕业论文指导等,而校外企业导师则负责提供学生进企后的实践场所,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操作技巧和工艺流程等指导。另外,校内专业导师要经常与校外企业导师进行沟通,以便于在培养实践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将实践与理论知识融会贯通,更好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创新能力。

(二)“双平台”制度

对于机械专业而言,企业一般具备更多先进的加工设备和较完备的生产线,而高校则具备更加精良而全面的测试分析设备和高水平的检测技术。因此,哈尔滨工程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通过校企联合建立了“双平台”制度。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学校科研平台掌握现代实验方法与分析测试技术;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企业科研平台了解企业需求,掌握专业技术和生产工艺流程。这种“双平台”制度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完善的实践条件,使学生将专业技术与分析测试技术有机融合,便于从中发现问题关键所在,从而更好地实现对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孕育科研项目

在校企合作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过程中,有些技术难题并非短时间内或小投入便能解决的。企业追求的是经济效益,不太愿意投入人力、财力和时间用于重大问题的攻关。只通过一年的专业实践过程能够解决的问题毕竟有限,但可以发现其中的科学价值和发展潜力,从中酝酿科研项目,通过校企联合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联合基金和重点研发计划等长周期项目进行专项研究。这样,既可以解决高校对项目立项和科研成果的需求,又可以减轻企业负担,提高了校企双方的积极性,对校企双方的进一步合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入企实践与创新培养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参与解决企业技术难题的可行性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参与解决企业技术难题的措施固然对学生和企业都是有利的,但具体实施起来并非易事。对于企业来说,每天都有各种生产任务,人员的调配和设备的使用均需要按指令执行,每道程序均需经过审批,不能像学校内部那么方便。对于学生来说,由于在企业内部没有编制和上岗证,无法按正规流程实施各种实验,导致创新能力的发挥受限。因此,高校与企业之间需要制定相关协议,为入企实践的学生提供相应的便利条件。另外,校外导师多数在企业内部处于重要岗位,每天都有大量的重要工作安排,很难抽出足够的时间对学生进行细致的指导。因此,两位导师还要教育学生入企后不要完全依赖企业导师,要求他们学习企业文化,学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随时跟身边的同事学习相关技术,了解拟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的具体情况。

(二)实现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与创新两种能力的并行培养

传统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入企实践只是参与生产实践环节,一旦将大块时间用于生产实践,便很难有时间从事创新性的研究,因为创新性研究需要耗费很多的脑力和时间用于学习和探索。这就需要探索一种新的培养方案来实现两者的并行培养。这种方案应该能使学生将两者相互结合并协调好主次关系,同时还要分配好时间。由于企业内部的科研氛围远不如学校内部,研究生很容易受环境影响出现懈怠心理。因此,校内的专业教师不能把学生交给企业就不管了,要时刻与学生保持联系,跟进实践研究的工作进展,为学生答疑解惑,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还要与企业导师保持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在企业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与企业导师协商解决措施。另外,校外的企业导师也要参与辅导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撰写,把工程实践元素融入毕业论文内容,使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类的毕业论文有所区别。只有将所学知识落实到文字上,才能真正了解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构建入企实践与创新培养模式的意义

通过这些入企工程实践模式,不仅能够让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了解产品制造的工艺设计和生产过程,增强技术创新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种工程实践,还能够帮助其更好地了解将来工作岗位的基本情况,提高对工作的认识,培养良好的纪律意识与时间观念、端正的工作态度和团队协作意识,为将来步入就业岗位作好充分准备。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入企参加工程实践的推广将培养研究生独立思考、自主操作和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工作的艰辛,锻炼他们的坚强意志,同时也使学生积累一定的社会实践与工作经验。这些经历会变成他们的“无形资产”,能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另外,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工程实践的推广也响应了我国对于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的号召,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将对其自身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结论

随着研究生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环节培养将最终回归其设立的初衷,即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实践应用与创新能力,为企业输送更多具有综合能力的优秀科技人才。因此,未来机械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环节的培养趋势必将是以真正参与企业的专业实践为导向,通过与企业合作攻关技术难题,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领域上均受过高水平正规训练的高层次人才。

猜你喜欢

机械类专业学位硕士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基于OBE理念的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机械类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报告定量分析计算若干问题探讨
机械类“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教学研究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与启示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
基于“零距离就业”的机械类“CAD/CAM”技能培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