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非高等教育合作十年回顾与展望

2023-10-09徐墨

世界教育信息 2023年9期
关键词:倡议一带一路

徐墨

摘   要:中非高等教育合作是双方友好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十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和中非合作论坛机制下取得显著成绩。在中非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双方高校发挥重要职能,积极促进双方人员往来稳步增长、科研合作项目成果显著、民间友好关系得到加强、文化交流活动蓬勃发展。目前,中国与非洲各国之间已逐步建立起教育合作机制。展望未来,中非合作有着广阔的前景与机遇。双方可充分发挥“中非大学联盟交流机制”平台作用,不断拓展合作领域、共育创新人才、加强人文交流,推动中非高等教育合作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更高质量前行,为实现中非命运共同体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

关键词:“一带一路”倡议;高等教育合作;大学使命;中非命运共同体;中非大学联盟交流机制

中图分类号:G510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672-3937.2023.09.02

中国与非洲国家是风雨同舟、守望相助的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中非合作是民心所愿、民心所盼。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中非关系。习近平主席曾数次访问非洲,亲自擘画中非关系发展的历史坐标,提出“真实亲诚”对非政策理念和正确义利观,构建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中非高等教育合作是中非友好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本文将梳理中非高等教育的合作历程、阶段成果和未来展望,以探讨中非高等教育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一、中非高等教育的合作特征

回顾过去,中非高等教育合作成绩斐然。自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以来,中非高等教育合作驶入快车道,由较为单一的互派留学生和教师交流项目,逐步发展为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多主体的交流与合作格局[1],体现出以下三个主要发展趋势。[2][3]

(一)由教育援助为主转向多元化教育合作

2000年之前,中非合作以中国向非洲国家的单向直接援助为主,主要形式为资金援助和技术支持,包括援建学校、提供教育设施、接受公派留学生和实施短期培训等。[4][5]21世纪初首届中非合作论坛的召开标志着中非关系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全方位合作方向转变,为中非高等教育合作带来新的机遇。[6]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中非合作趋向平等互利和协同发展,双方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日益广泛。目前,中非高等教育合作呈现多元化趋势。

第一,多层次多类型人才培养。中国向非洲国家提供大量奖学金名额,这些奖学金涵盖本科、硕士和博士阶段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短期项目,促进双方在各领域交流合作,夯实中非友好合作关系,为非洲培养更多精英人才。同时,中方在非洲国家开展“鲁班工坊”等职业技能培训项目,提供物资设备、技术指导、师资支持等,为非洲青年和妇女提供就业技能培训支持。

第二,知识共建共享。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的成立为非洲国家培养高级别的政府管理人才提供了重要平台。双方高等教育机构在农业、能源、环保、土木工程、软件开发等领域合作办学,推动联合培养、学科交流和科研合作等项目。同时,中非高校合作还积极组织学术会议、讲座和研讨会,促进知识共享和学术研究成果的传播。

第三,人文交流与文化传播。自中非建交以来,人员往来与交流一直是双方合作的重要体现。近年来,人文交流和文化传播在中非高等教育合作中扮演愈发重要的角色。中方大力支持非洲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的发展,鼓励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同时,双方积极促进中非青年交流,举办领袖培训班、青年创业大赛等,增进双方的了解与友谊,培养为中非友好合作作出贡献的青年人才。

(二)由政府主导转变为政府引导与高校自主相结合

1956年中国与埃及在开罗签订的《文化合作协定》标志着中非高等教育机构在政府主导下开始初步交流与合作,签署合作协议,推动留学生互派、教师与学者互访,为后续合作奠定基础。随着中非合作论坛的成立,中非高等教育合作进入全新阶段。中非合作论坛作为首个中非政府间多边磋商与集体对话机制,成为走向多元合作的重要转折点,为双方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开启崭新篇章。目前,中非合作论坛在每届会议上都制定相关文件,以指导此后三年中非合作方向与发展计划。在这一平台的支持下,除了师生互派互访,政府奖学金、自费留学生、高校姊妹校、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师资派遣、短期研修班、职业技能培训、科研共建项目等合作形式不断涌现和丰富。[7]

近十年来,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双方协商制定了高等教育合作行动计划,主要包括2015年在约翰内斯堡峰会暨第六届部长级会议通过的《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行动计划(2015—2018年)》、2018年在北京峰会暨第七届部长级会议通过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19—2021年)》以及2021年在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通过的《中非合作论坛——达喀尔行动计划(2022—2024年)》。这些行动计划以中非合作共赢、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为主题,高校是教育合作的主体。双方鼓励建立中非高校间合作机制,推動人员交流规模的持续增加,人员交流层次和领域的多元发展,并赋予高校更大的自主权。在此过程中,政府主导逐渐转变为政府引导,高校自主发挥作用,中非合作进入更加灵活和多样化的阶段。这种转变使得高校在相互建立合作机制的基础上更加自主地探索合作领域和方式。同时,双方还将更多资源投入到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等领域,使合作成果更加实质化,有益于中非双方的共同发展。

(三)由短期项目转变为长期可持续发展

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对于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开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而言,是必要条件。在中非教育合作中,高校扮演着关键角色,成为双方从短期人员研修培训向实现长期高等教育合作转变的主要阵地。中非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为双方搭建了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平台,不仅增进了相互了解与友谊,还加强了双方在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互信与合作。

“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于2009年提出,即中方遴选20所重点大学或职业教育学院,与非洲的20所大学或职业教育学院结为长期合作伙伴,推动中非合作院校在各自的优势学科、特色学科进行具有实质性的、富有成效的交流与合作,包括建立学历学位互认机制,联合开展科学研究、教师培训、学术访问、师生互访、课程研发、研究生培养等。该项合作计划于2010年正式启动,40所中非高校结成了“一对一”的校际合作伙伴关系,整合了中非政府和社会的资源,丰富了中非教育合作内涵,为中非高等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提供了有力的机制性保障,树立了中非人文交流合作品牌。

2018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讲话,倡议打造新时代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中非高等教育合作迎来新的契机。为进一步推动中非高校合作,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和非洲大学协会于2022年11月签署《关于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谅解备忘录》,通过建立中非大学联盟交流机制,加强中非高等教育政策的沟通与对接。以“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为基础,在该机制框架下进一步开展“中非高校百校(50+50)合作计划”,围绕人文交流、学生互换、教师互访、人才培养、高等教育数字化、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科学教育等校际合作和交流开展活动,拓展了中非高等教育合作的广度和深度。2023年7月,非洲大学校长论坛暨“中非大学联盟交流机制”成立仪式在非洲纳米比亚举行,双方明确了持续合作的共识,将落实“中非高校百校(50+50)合作计划”,优先在农业、环境化工、中医、生物医药、语言、航空航天、电子通信、矿业、教育学等专业领域开展合作,培养高端人才,共同推进中非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非高等教育合作的阶段成果

教育合作、人文交流是中非合作的重点领域,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多个方面肩负重要使命。近十年来,高校作为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引擎,在中非高等教育合作中充分展现了其重要职能,为中非友好关系带来了持久而强大的动力。

(一)中非人力资源开发合作扩大:人才培养方面合作持续深化

1.奖学金项目促进来华留学规模扩张

中国政府不断扩大向非洲国家提供的政府奖学金名额,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优秀青年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来华留学资助途径,包括“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和“中非友谊”奖学金项目等。习近平主席在2015年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上宣布,未来三年将为非洲提供3万个奖学金名额,致力于支持非洲解决人才不足的发展难题,推动自主可持续发展。随后,在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再次承诺为非洲提供5万个中国政府奖学金名额和5万个研修培训名额,同时在非设立10个“鲁班工坊”和中非创新合作中心,并邀请2000名非洲青年来华交流。截至2020年,中国已累计向非洲国家提供约12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并依托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信托基金项目为非洲国家培训超过1万名教师。[8]这些举措充分彰显了中国政府对中非高等教育合作的高度重视。

在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之下,越来越多的非洲优秀青年选择赴中国学习深造,非洲来华留学生规模不断扩大。2013—2019年非洲来华留学生人数逐年攀升,由33,357人增长至81,562人,中国逐渐成为非洲国家重要的留学目的国家之一。根据教育部公开的数据,2018年非洲来华留学生数量前十的国家包括尼日利亚、加纳、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津巴布韦、赞比亚、南非、苏丹、卢旺达和摩洛哥。这一趋势的背后有多方面因素的推动。一是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和丰富多样的学科和专业体系。中国的高校在许多学科领域具有国际影响力,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学生前来学习。中国高校的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备受认可,留学生在中国可以接触到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同时也能够体验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二是非洲国家的高校也在不断发展壮大,拥有自身的学科优势和特色。例如,开罗大学在文化学、人类学和考古学等领域具有较高的研究水平,达喀尔大学在海洋生物學和非洲学等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这些非洲高校在本土文化传承和学科研究上扮演着重要角色。中非高校之间的学科互补性较强是促成合作的重要动因。两地高校在不同领域拥有独特的优势和发展潜力,通过合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互通有无。

2.对非师资培训提升教育公平与质量

师资培训也是中非人力资源开发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采取多种方式推动非洲师资培养,提升非洲国家的教师水平。一方面,中国通过举办培训班等方式,为非洲国家培养教育官员、学校管理人员和一线教师,提升非洲的教育治理水平和教学技能。例如,2017年4月,商务部主办、吉林大学承办的“发展中国家教育官员研修班”,吸引来自埃塞俄比亚、肯尼亚、马拉维、南苏丹、苏丹、乌干达、赞比亚等非洲国家的精英人才。在培训班中,与会学员与海内外专家学者及教育管理者共同探讨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分享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经验。这些教师培训活动不仅促进知识与经验的分享,还为中非高等教育交流提供实质性的平台,为中非两国长期友好合作关系的发展培养更多的合作伙伴和意见领袖。另一方面,中国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展中国援非信托基金项目(China Funds-in-Trust),落实和加强对非洲国家的师资培训。2012年,中国政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签署一项800万美元的信托基金框架协议,核心目标是提高教师培训机构的能力。依托教育技术创新,该项目开设培训班、购置设备、开发教学材料,举办培训和研讨会、学习考察、地区会议和知识共享,促进了非洲国家的教师职前培养和教师专业发展,有助于缩小非洲国家教育质量差距。在项目第一阶段取得积极成果后,中国政府提供400万美元的额外资金,用以支持第二阶段的项目运行。当前,中国援非信托基金项目已进行至第三阶段,惠及科特迪瓦、埃塞俄比亚、塞内加尔、坦桑尼亚、乌干达、多哥、赞比亚等十余个非洲国家。

3.“鲁班工坊”树立中非职业教育品牌

此外,中非双方在职业教育领域大力推进交流合作,共同打造“鲁班工坊”项目,旨在培养适应本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人才,为共建“一带一路”贡献力量。天津市率先提出“鲁班工坊”計划,其目标是传承工匠精神,培育高水平技术人才,打造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品牌。2019年12月,天津城市职业学院、中国华为公司与肯尼亚马查科斯大学合作共建了肯尼亚的首个“鲁班工坊”。该工坊主要设立云计算和信息安全管理本科专业,学制为四年。内部设置空中课堂、数据中心、云网融合和智慧城市四个教学区,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同时为当地企业提供相关技术培训。[9]2020年11月,埃及“鲁班工坊”正式揭牌,由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天津交通职业学院、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和开罗高级维修技术学校联合建设。在艾因·夏姆斯大学,工坊开设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新能源应用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在开罗高级维修技术学校,“鲁班工坊”开设数控加工技术和汽车维修技术专业,首次实现工坊内部的中高职有效衔接。[10]中方为埃及培训本土教师,并指导上述专业的课程标准、教材编写、培训大纲等。作为非洲“鲁班工坊”的样板工程,埃及“鲁班工坊”是天津市在非洲建设规模最大、专业数量最多的工坊,面向本土青年提供职业技能培训,积极响应埃及对汽车运用与维修、新能源、数控等领域的应用技术人才需求,不仅有助于埃及本土产业的发展,还促进中埃在职业教育领域的深度交流合作。

(二)中非高校学术合作成果丰富:科学研究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2018年,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开幕式上宣布中非合作“八大行动”,其中第七大行动涉及人文交流活动,包括设立中国非洲研究院、推动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等。为落实上述行动计划,中非高校以及学术研究机构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合作,包括互设研究中心、共建智库、学术交流等,重点支持开展治国理政、发展道路、产能合作、文化与法律等领域的课题研究,并积极分享和传播其研究成果,以促进中非学术研究力量的不断壮大。[11]

首先,中非高校及相关机构互设研究中心,双方学术研究合作的成果显著。其中,中非联合研究中心作为中国政府在境外设立的首个综合性科研和教育机构,于2013年5月在肯尼亚乔莫·肯雅塔农业技术大学正式成立。该中心由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主管,肯尼亚乔莫·肯雅塔农业技术大学承担非方管理职责,与中国、坦桑尼亚、乌干达、卢旺达、埃塞俄比亚等非洲国家的科教机构联合,打造面向整个非洲地区的国际学术合作平台,解决非洲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诸多挑战,如粮食短缺、环境污染、传染病流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2018年12月,肯尼亚教育部与中国科学院签署《关于发展运营中非联合研究中心的谅解备忘录》,提出以中非联合研究中心为平台,深化双方在农业、医疗卫生、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监测、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科研合作。截至签署该备忘录,中非联合研究中心已与十多个非洲国家的近20家高校以及学术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在合作过程中,中非联合研究中心已启动45个合作研究项目,联合出版学术著作6部,合作发表研究论文78篇,并取得11项专利。[12]此外,该中心还培养122名非洲各国研究生和160余名培训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为推动中非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13]与之相对应的,对于重点实施对非合作“八大行动”中“人文交流行动”的首要任务,中国非洲研究院于2019年4月在北京成立,为共同构筑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根据中国非洲研究院官网的数据,截至2023年7月,该研究院已与30余家中非高校以及学术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启动两批次共18项合作研究项目,合计发表学术论文121篇,出版学术专著15部,发布研究报告40篇,重点研究领域涉及基础设施建设、经贸合作、减贫惠民、生态环保、和平安全、文明互鉴等。相关研究成果在中国非洲研究院中英文官网以及《中国非洲学刊》中发布和传播,凝聚中非学术界的力量,共同讲好中非友好合作的故事。

其次,中非智库合作受到双方高度重视,双方智库间的合作交流机制不断完善。中非智库合作平台主要包括中非智库论坛以及“中非智库10+10合作伙伴计划”等。中非智库论坛成立于2011年,由外交部和商务部提供指导和支持,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主办。该论坛秉承“民间为主、政府参与、坦诚对话、凝聚共识”的宗旨,每年在中国和非洲交替举办会议,致力于促进对非研究,增进中非双方的了解,为中非关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库支持和宝贵建议。截至2023年7月,中非智库论坛已在中国或非洲国家召开十一次会议,涵盖和平安全、脱贫发展、金融投资、经贸合作、人文交流、低碳环保等多样化的主题。此外,2013年10月,在中非合作论坛的框架下,启动“中非智库10+10合作伙伴计划”,成为中非智库交流合作的重要新阶段,标志着中非学术交流迈入全新发展时期。[14]该计划由10家中方智库和10家非方智库结对建立伙伴关系,开展交流合作活动。这一合作伙伴计划与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和中非智库论坛相互结合,助力提升中非学术交流的深度和广度,最大程度地汇聚中非双方智库机构的智慧,形成中非在更多领域和议题上的共识。

最后,中非高校大力开展学术交流项目,双方学者和师生的研究视野得到丰富。作为中非合作论坛的重要成果之一,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于2010年3月正式启动,围绕中非事物、涉非问题以及中非关系等议题开展课题研究、学术交流、研讨会和著作出版等项目[15]。截至2021年11月,该计划共吸引80余家中非智库学术研究机构积极参与[16],支持相关中非联合研究项目百余个,推动中非学术交流数千人次[17]。中国政府还通过开办教育展会等交流项目,积极对接双方优质教育资源,挖掘合作潜力,为教育工作者、院校领导、专家学者等带来更为宽广的合作空间。例如,2017年5月,在摩洛哥穆罕穆德五世大学举办“2017年中国高等教育展”由中国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与摩洛哥国家教育部联合举办,包括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天津大学在内的22所中国高校参展,专业覆盖理工人文众多学科。展会方及参展高校系统介绍了中国招收来华留学生的政策以及各自学校的特色优势,为当地学生提供全面和深入了解中国高校和高等教育的机会,帮助他们做出更明智的留学决策。[18]

(三)对非教育援助反馈积极:社会服务方面拓展民间友好关系

中国为非洲高校援建图书馆等教学设施,对提升非洲高校的教学和学术水平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受到非方赞誉。以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大学为例,作为坦桑尼亞最重要的学府之一,该大学面临着教育设施不足的挑战。为缓解这一问题,中国于2016年在达累斯萨拉姆大学主校区建设了一座图书馆、孔子学院和中坦文化交流园。新建图书馆占地近2万平方米,成为非洲规模最大、设施最全、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图书馆之一。除了图书馆本身,该项目还为达累斯萨拉姆大学的20名土木专业学生提供了2个月的现场实习机会。这一举措不仅使学生们拓宽了专业知识,学习了中国的建筑理论和技术,同时也有助于在坦桑尼亚推广中国的技术和标准。这种互利合作不仅增进了中坦两国之间的友谊,还为坦桑尼亚的教育和建设领域带来了可喜的成果,受到坦桑尼亚三大主流媒体《卫报》《公民报》《每日新闻报》的报道,以及坦桑尼亚领导人和达累斯萨拉姆大学校长的高度评价。在当前不断升级的中非交流阶段,中非教育合作已经超越了简单的援建校舍,更加强调社会力量的协同帮扶。这种合作模式鼓励中国青年志愿者前往非洲,为实现中非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截至2020年,中国政府已积极与53个非洲国家的100多个妇女机构建立联系和交流。此外,在毛里求斯、莱索托、吉布提、津巴布韦和苏丹等国,中非妇女友好交流(培训)中心的成立进一步促进了中非妇女之间的交流合作。同时,中国还派遣484名青年志愿者到16个非洲国家,为当地社区和人民提供服务。[19]这些举措充分展现中国在拓展民间友好关系方面的积极作为。

(四)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促进中非人文交流: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截至2019年,中国已支持30余所非洲大学设立中文系或中文专业,配合16个非洲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并在非洲合作设立了61所孔子学院和48个孔子课堂。[20]其中,南非成为非洲设立最多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的国家,且已将汉语纳入其国民教育体系。这些机构作为对外中文教育和传播中华文化的平台,为促进中非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

顺应中国职业教育“走进非洲”的中非合作大趋势,孔子学院积极探索“中文+职业技能”的高等教育崭新实践,逐步找准自身特色发展定位,促进办学主体多元化,为中非之间的人文交流提供了发展基础。这一探索不仅拓展了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的办学路径,推动了非洲国家中文教育的特色化发展,还增强了非洲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的办学活力,扩大办学的区域影响力。然而,非洲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也面临一些挑战,如配套政策不完善、经费保障难到位、课程建设滞后和高素质师资短缺等问题。为应对这些挑战,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通过《中非合作论坛—达喀尔行动计划(2022—2024年)》,提出“未来非洲—中非职业教育合作计划”,以“支持非洲各国在就业、职业培训、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合作,并进一步支持非洲各国开展中文教育”[21]。可以预见,非洲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将继续履行其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职责和使命,以“中文+职业技能”教育为抓手,加强中非高等教育合作,使其向着制度化、规范化、有序化、常态化方向发展。

三、中非高等教育合作的未来展望

当前,中非高等教育合作在推进中还面临着一些挑战。其一,语言障碍是突出问题。虽然非洲国家大多以英语或法语为官方语言,但其本土语言众多,且来华留学生中文水平参差不齐,这便造成中非学者、教师和学生受到语言方面的交流限制,相互沟通不畅、理解不到位,信息传递可能出现失真和低效。[22]为解决这一问题,急需增设语言衔接课程,培养既掌握对方语言、又拥有专业技能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其二,学科发展和科研合作应受到更多重视。当前,中非高校教师与科研人员的流动尚处于起步阶段,合作项目大多集中于语言教育和人文研讨,而理工科、商科、医科等领域交流不足,质量有待提升。[23]对此,可结合经济发展需要,将双方高校的学科建设领域重点拓展至“一带一路”建设急需的应用型领域,逐步在非洲建立起中国的课程体系和知识体系[24],努力产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积极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其三,文化差异是挑战之一。中国与非洲国家存在显著的文化差异,不同的价值观、社会风俗、工作习惯、教学方法和学术研究方式可能影响双方合作的顺利进行。在合作项目中,需要双方具备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和技能,理解并尊重彼此的文化差异,以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25]其四,资源投入不均衡是值得关注的现实问题。中国与非洲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状况有所不同,对高等教育投入的资源各异。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教育资源相对较为充裕,但很多非洲国家面临教育资源匮乏、基础设施不足、师资短缺和水平不高等问题。这种不平衡可能导致双方开展高等教育合作项目的过程中出现教育资源或资金不足的情况,影响合作项目的可持续性和公平性。

为应对上述挑战,中非以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理念为遵循,以双方优势高校和优势学科为载体,依托前沿的数字化技术,优化人才联合培养、推动科研合作、坚持服务本土、增进双方人文交流,为新时代的中非高等教育合作创新提供更多可能性。

(一)搭建新平台,充分发挥中非大学联盟交流机制作用

中非高等教育具有良好的合作背景,中非大学联盟交流机制将发挥积极作用,为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该交流机制当前实施的优先事项包括以下五点:一是推动“中非高校百校(50+50)合作计划”,中非双方基于有关合作领域遴选机制成员;二是开展中非卓越教师专业发展计划,推进教师教育合作及教师交流培训;三是发起中非高等教育年会论坛及配套活动,建立重大活动互访机制;四是筹建中非高等教育联合研究院或研究基地,打造中非教育研究网络;五是畅通中非高校、教师、学生间的交流通道,促进双方人文交流。中非大学联盟交流机制将继续提升中非之间高等教育的国际合作影响力,开展中非高校务实合作,形成中非高等教育合作的智库平台,为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开展高等教育合作作出示范。

(二)讲好新故事,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与文明互学互鉴

202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球文明倡议”,旨在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中非大学联盟交流机制秘书处设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负责遴选和对接机制成员校,搭建中非高校间学术信息交流平台,为高等教育从业人员和管理人员提供短期培训,整合和规划中非高等教育合作资源,协调中非各类高等教育合作项目等。秘书处将着力支持中非高校合作,促进对各自文明的研究阐释将创新青年学生的交流形式,提高各领域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中非双方在共建中非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不仅要讲好“中国故事”,还要发掘“非洲故事”,增强各国学生对共建中非命运共同体的理解和认同。

(三)聚焦新技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高等教育创新人才

以中非大学联盟交流机制的设立为契机,中非高校将围绕人文交流、师生互访、人才培养、高等教育数字化、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科学教育等领域,聚焦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兴数字技术领域开展合作,发挥资源联动优势,增设相关专业,融合学科交叉研究。此外,还要利用信息化手段搭建培养新时代中非青年人才的智慧教育平台,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大力培养精通中非国家语言、熟知中非社会法则、具备国际视野和数字素养的复合型创新人才。通过实践就业资源,力求把语言翻译、文化互鉴、技术开发有机融合,为中非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铺平道路。

四、结语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非盟《2063年议程》的提出和逐步落实,中非发展战略高度契合、深度对接,中非友谊牢不可破、坚如磐石,中非合作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在中非双方各领域的合作互鉴进程中,中非高校有望依托中非大学联盟交流机制,深入研究中非高等教育合作模式的发展走向,破除语言文化壁垒,打造符合中非国情、互利共赢的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李军,田小红.“一带一路”背景下中、非大学的国际合作与发展[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25(1):73-75.

[2][5]楼世洲.从援助走向合作:基于“中非大学20+20合作计划”的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4,36(5):1-5.

[3]王玉玨,吴一诺,卢丽珠.新时代中非高等教育合作的思考与展望[J].世界教育信息,2020,33(9):29-37.

[4]李萍萍.中非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5:25-27.

[6]张忠祥.中非合作论坛在非洲发展中的作用[J].探索与争鸣,2008,230(12):83-85.

[7]齐平.中非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历史进程与发展研究(1949-2006)[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3:26.

[8]外交部.波澜壮阔二十年 奋楫破浪创新篇——王毅国务委员兼外长在中非合作论坛成立20周年纪念招待会上的讲话[EB/OL].(2020-11-12)[2023-07-23].http://newyork.fmprc.gov.cn/web/gjhdq_676201/gjhdqzz_681964/zfhzlt_682902/zyjh_ 682912/202011/t20201112_9387529.shtml.

[9]李佳宇,万秀兰.肯尼亚文化教育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2:200-201.

[10]吴旻雁,黄超.埃及文化教育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2:262-263.

[11][16][19][21]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时代的中非合作[R/OL].(2021-11-26)[2023-07-23]. http://www.scio.gov.cn/ztk/dtzt/44689/47462/index.htm.

[12][1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国和肯尼亚签署谅解备忘录——搭建中非科研合作新平台[EB/OL].(2018-12-20)[2023-07-24].http://big5.www.gov.cn/gate/big5/www.gov.cn/xinwen/2018-12/ 20/content_5350393. htm.

[14]刘鸿武.中非关系转型提升进程中的智库角色——在中非智库论坛第三届会议暨“中非智库10+10合作伙伴计划”启动仪式闭幕式上的总结讲话[J].非洲研究,2014(5):10-26.

[15]王珩.非洲智库发展与中非智库合作[N].光明日报,2016-08-24(16).

[17]王珩,寿天石.打造中非智库合作交流“升级版”[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11-18(02).

[18]新华网.中国高等教育展首次亮相摩洛哥[EB/OL] (2017-05-12)[2023-07-24]. 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7-05/12/c_1120962519.htm.

[20]胡登全,王丽平.非洲孔子学院研究述评(2006—2019年)[J].中国非洲学刊,2021,2(1): 134-153,160.

[22]顾晓燕,游滔.加蓬文化教育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2:202.

[23]王晶,刘冰洁.摩洛哥文化教育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1:298-299.

[24]田小红,程媛媛.印度对非高等教育合作的路径、特点及对中非高等教育合作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 2020,42(1): 105-112.

[25]朱睿智,楊傲然.莫桑比克文化教育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1:195-196.

The 10-year Anniversary of China-Africa Higher Education Cooperation: A Review and Outlook

XU Mo1,2

(1.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9, China;

2.Deputy Secretary-General in China for the China-Africa Consortium of Universities Exchange Mechanism, Beijing 100089, China)

Abstract: China-African higher education cooperation constitutes a significant aspect of the China-Africa friendship and cooperation. Over the past decade, it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strides under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nd the Forum on China-Africa Cooperation. With strong support and guidance from the respective governments, universities from both sides have played crucial roles in leading to a steady increase in personnel exchanges, fruitful research collaborations, strengthened people-to-people relationships, and vibrant cultural exchange activities. Currently, a comprehensive and well-structured educational cooperation mechanism has taken shape between China and African countries. Looking forward, China-African cooperation holds vast prospects and opportunities. Both parties should be able to unite and leverage the full capacity of the China-Africa Consortium of Universities Exchange Mechanism, continually expanding the scope of cooperation, jointly nurturing innovative talents, strengthening cultural exchanges, and propelling China-African higher education cooperation to deeper, broader, and higher-quality levels of engagement. Such endeavors will inject vitality into the long-term sustainability of the China-African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Keywords: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Higher education cooperation; Mission of the university; China-Africa community with Shared Future; China-Africa consortium of universities exchange mechanism

猜你喜欢

倡议一带一路
全球发展倡议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浙江向全行业发起廉洁自律倡议
保护一半倡议: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景和实践
A Dialogue about Innovation in Global Economy Governance in Chongqing
“一带一路”倡议需人才护航
发起携手共赢合作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