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学科中“深”“浅”教学方式的探讨

2023-10-09郑真贞

教师博览 2023年4期
关键词:周瑜读后感课文

郑真贞

(灌云县伊山中心小学,江苏 连云港 222200)

随着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与提升目标的日趋明确,“学习”一词的内涵也得到了拓展与丰富。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要“知道什么”,还要能做到“学得深、学得透”。这落实在语文学习上,就体现在“学知识、学文化、提能力、练思维”等上。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郭华教授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在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已有经验之间架起通畅的桥梁,通过有效的实践活动去理解知识,激活静态的知识,全身心地体验知识本身蕴含的丰富复杂的内涵与意义。

笔者认为,我们在组织学生开展语文学习实践时,要把握好“深”与“浅”的度。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不能一味追求“深度学习”,忽视甚至回避“浅认知”,而应在实现学生对知识的占有之后,再去引导他们理解、迁移、运用,如此处理,方能让学生对学习有兴趣、有信心、有发展、有提升。

一、删繁就简,浅深兼顾

很多教师对“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通过语文实践才能提升”等理念的理解较为偏执,认为所有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都必须亲身体验、反复尝试,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教师应该意识到,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为主的语文教学,更应当强调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传承,对很多既成的共识大可不必去一个个寻根究底,凡事都从头体验一番。比如,古典名著中一些距离现今生活很远、学生一时难以理解的词句,像《红楼春趣》中提到的“窗屉子、丫鬟、高墩、籰子”等词语,课堂上,我们只要学生知道大致意思即可,完全没有必要花时间收集相关图片供学生学习、理解,因为它们的存在与否,对学生阅读本篇课文影响甚微;还有文言文中的一些生僻字,如《自相矛盾》一文中“楚人有鬻盾与矛者”中的“鬻”、“物莫能陷也”中的“陷”,学生若是自己能理解,我们也没必要赘言。

这也就是说,语文学科的根本育人目标及主要学习内容,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务必删繁就简、提质增效。温儒敏先生说得好:“不要每一本书都那么抠字眼,不一定全都要精读,要容许有相当部分的书是‘连滚带爬’地读的。”名师课例中收录的王崧舟执教《红楼春趣》一课的教学实录,就能让我们清晰地看到深教与浅教的课堂引领智慧。课堂上,王老师首先从本单元的“交流平台”入手,让学生在阅读交流中概括出阅读的四种方法:联系课文,猜测意思;难解语句,暂且放过;借助资料,扩大了解;结合影视,加深理解。接着,他从全文中只挑选了两个重点句子,分别出示给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时,王老师轻情节梳理,重人物特点品味。阅读时,他让学生聚焦人物,特别是紧扣宝玉的言语、行为,去体会其特点,如让学生从还风筝的举动中读到他的善良;从想要的风筝都被人拿走了的反应读到宝玉的随和、宽容……接着,王老师抓住宝玉放美人风筝时的“说、放、摔、指”,让学生通过动作和语言感知宝玉的率真;引导学生思考假设不是美人风筝,而是大鱼风筝、大螃蟹风筝,宝玉会怎么做,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曹雪芹写《红楼梦》的主旨。

由此可见,语文学科中的每一类知识,都应当符合学段目标,契合教材单元语文要素。教师要善于删繁就简,真正聚焦语用,需深则深,可浅则浅,从而让文本的教学价值得到最大化体现,课堂时间得到充分、合理的安排。

二、聚焦思维,由浅入深

一直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都是以问题为主导,学生在思考、回答教师的问题时,完成一篇又一篇课文的阅读、理解和感悟。其实,语文阅读教学是不应该有那么多琐碎的问题,而且教师的发问反而让学生渐渐变得不会提问、不想提问、不习惯提问。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是靠教师提问形成的,而是他们自身在积极的质疑中发展和提升的。有学者提出,“会不会提问”可以作为评判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评价量规。在实际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将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灵活运用起来,不要总是抢在学生前面提问,用琐碎的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例如,在指导学生学写“读后感”(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时,笔者改变了以往先给学生建模的教学方式,采取了让学生独立阅读、自我分析、做出判断、得出结论的教学策略。课上,笔者先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编者的论述,然后尝试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什么是“读后感”,一篇读后感一般由哪些部分组成。接着,笔者以一篇范文为例,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理解和标准去尝试评判,最后总结出读后感的写作思路。此时,学生对读后感的认知还处于形式的理解层面上,可以说是“极浅”的学习。但是,这样的环节却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没有这样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学生在之后的实践中就会被教师提供的模板框住,或者表现为无所适从。

再如,在学生积极思维、归纳总结、形成一定认知后,笔者以《草船借箭》一课为例,先让学生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给他们展示两种叙述,让他们去比较这样的表达与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有什么不同:①“在《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我读到了一个宽容大度、能化干戈为玉帛的诸葛亮。你看他面对周瑜的刁难,不动声色,反而答应周瑜的要求,这让周瑜暗喜。随后,他巧借天时,并利用鲁肃的忠厚、曹操的多疑,成功完成了获得十万支箭的任务。其实,作为蜀国的军事家,诸葛亮来到东吴寻求合作,可见其诚意之足。面对周瑜的发难,他完全可以不理会,质问周瑜为什么不从战略上和自己讨论,反而把自己当作工匠来使用。他也可以找孙权去评理,直接揭露周瑜的居心叵测。但他没有正面和周瑜斗气,而是顺从地接受任务,以更大的智慧去战胜周瑜,让他输得心服口服。”②“读了《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后,我深深地被诸葛亮的智慧所折服。你看他多么善于识人:周瑜一开口,他就看穿了周瑜的险恶用心,将计就计,看似屈服,实则是反击;他选择了忠厚老实的鲁肃作为自己的队友,为计划的实施做了非常稳妥、充足的准备;他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趁着大雾骗来十万多支箭,轻松完成了周瑜交给他的任务,回去前还不忘再气一气曹操……”

教育的艺术在于唤醒、激励、鼓舞。教师以不同形式的表达,去激发学生思考,引导他们通过以上两种表述的比较,选择教材中自己印象最深的部分、一两处感触最深的内容写出自己的感想。教学进行到这里的时候,可再向学生提出:“读后感要围绕一个主题去组织文章内容,有选择、有侧重地概述观点。”他们就能比较轻松地接受。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正式写读后感,所以在真正动笔时,他们肯定还会遇到重重困难。这些问题仅靠教师预先的指导是不能解决的,也是难以在教学之前就能估计、预料到的。笔者的做法是:先让学生进行写作实践,而后给出时间,让他们将自己在写作时遇到的新问题、新想法进行整理,再次向教师、同学请教。应该说,这时候学生的问题都是他们遇到的真问题、真难题,教师在学生急于知道答案的情况下进行启发引导,他们会听得格外认真。

读后感的写作重点在于“感”。写作时,不光要写出自己对所读内容的“感”,还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实践经验。面对这类“感”的表达,很多学生提出“这里与平时我们写人、写事的作文是不是一样”的困惑。这其实正是读后感写作的一大重点,也是一大难点。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他们是在“真思考”。为了解决学生的这一困惑,笔者给学生出示两篇到三篇读后感范文,依然以比较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辨别,并做出自己的判断。如此,他们发现读后感中需要联系生活所举的事例,也需要有选择、有侧重点地讲清楚事情的经过;与平时写人、写事的文章所不同的是,读后感中的讲述,不需要过多的细节刻画、具体铺陈,只要概述事件的过程即可。

可以说,重视学生学习中的“浅”,就是尊重学生的已有经验,就是教师在努力“弯下身子”,走近学生的认知“最近发展区”。这样的贴近式引领,更能有效地为学生搭建成长的支架,引领他们更稳、更实地迈向学习、思维的更深处。

三、迁移运用,深化实践

学生在教师引领下的“学”,终究属于“浅”的范畴,只有将他们所学运用于实实在在的实践中,方能内化为能力,沉淀为素养。可以说,从学会到会学,从理解到运用,才是学习由“浅”走向“深”的必经之路。同时,重视知识、能力的迁移,注重学生的语文实践,离不开教师精心预设的实践活动。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教师为学生设计的语文实践任务,不应是一种机械的、重复的简单运用,而应在积极暗示下,调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全身心融入其中,且乐此不疲。如常见的字词默写,我们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师报默、看拼音写词语等枯燥的模式,而以语境填空等形式,去调动学生书写、表达的兴趣。笔者曾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时,放手让学生结合诗歌画面感强、语言简洁、想象丰富等特点,练习描述自己的生活。抛开了平时习作的长篇大论,他们更喜欢篇幅短小、自由想象的诗行。他们受《绿》《在天晴了的时候》等诗歌的启发,写下以下诗文。

诗1

晨 光

静悄悄的黎明,

被几声清脆的鸟鸣叫醒;

一道闪亮的晨光,

挤入方方正正的窗棂;

无意识的混沌,

渐渐被这声光消弭;

暖暖的幸福,

瞬间洋溢我的心灵。

诗2

花儿开了

金黄的油菜花开了,

和国旗上五颗星一样生动的颜色;

雪白的梨花开了,

和负重前行的“大白”一样纯洁的颜色;

粉红的桃花开了,

和美丽的梦想一样蓬勃的颜色;

心中的花儿开了,

和新时代一样铿锵的颜色。

教师应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抛开刻板的套路和模式化的问题,以与生活密切关联、富有一定语境的话题,去激发学生的个性化、有创意的思考,让他们在分析、判断、审美、鉴赏等高阶思维活动中实现学习深度和广度的突破。如学习《刷子李》一课后,笔者没有让学生去“贴标签式”地概括刷子李这一人物的特点,而是让他们思考:“①刷子李真有个性,你读到他的‘无比自信’了吗?你认为他的自信从何而来?②如果刷子李生活在现在,他的生意会一如既往地抢手吗?③如果让你来讲讲刷子李的故事,你会重点挑哪些事例来讲?”这些问题关联学生切身的生活经验,打开他们的脑洞,他们的兴趣必然会大大提高,思维活动也会更加主动、积极,学习的深度和效度也就自然有了保证。

总之,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深”与“浅”是由课堂学习目标和内容所决定的。我们不回避“浅”思考,不进行无“浅”做铺垫的断层式“深”思考,而提倡聚焦素养提升的“学中做”“教学做合一”。这样,学生的深度学习才“有基可撑”,在循序渐进的思考、探究中,拓宽学生学习的深度、广度和提高学习的效度。

猜你喜欢

周瑜读后感课文
春意盎然——《春》读后感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抉择——《给我一个拥抱吧》读后感
一气周瑜(二)
一气周瑜(一)
“读后感”等十七则
《没头脑和不高兴》读后感
背课文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