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以学为中心的地理课堂教学转变
2023-10-09刘仙红
刘仙红
(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实验学校,江苏 苏州 215021)
美国著名教育家泰勒说过:“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发生,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些什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之前的教师“满堂讲”到后来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精讲多练”模式,课堂经历了从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到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重大转变。
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会根据自己的意愿和情感去主动学习,主张以人的发展为本,认为学生可以自主学习,实现自我发展。学习是学生自己的活动,课堂应以学习者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毫无疑问,课改的主阵地是课堂,而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因此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是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结果。
毋庸置疑,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以生为本的理念推进了教育改革,也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但是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今天在不少学校,许多常态课由于考试压力和教师的“急功近利”心理,课堂上以教师教授为主的固化模式依然随处可见。学习方式的转变远远没有实现,从改进“教”到优化“学”还有很长的一段路需要走,还有许多途径需要去探索。
一、从关注教学目标到关注学习目标的转变
陶行知曾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学时,教师首先要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了然于心。但是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所有教学目标的设计都是为了学生的学,是为了学生学到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品质。因此,教学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样学、学了有什么用。想要回答这些问题,教师必须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看得懂的学习目标,这是核心素养在课堂落地的首要环节。学习目标的制定要站在学生的立场,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
以“影响世界气候的主要因素”为例,课程标准与本课对应的要求是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气候知识是自然地理的重点也是难点,是分析区域地理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的基础,因此气候一章的学习在整个地理课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节课的学习是在学习“气温的变化与分布”“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之后,因此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读图技能,重在归纳与总结。同时,由于影响气候的因素往往并不是单一的,本节课重在分析主要因素。据此,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如下。
1.运用图表,通过比较,说明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增强读图、析图的基本技能。
2.运用模拟实验、图文资料,探究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提升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的地理实践力。
3.学会归纳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能够初步运用综合思维分析地理问题。
4.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身边的地理现象,领悟人地协调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学习目标的制定,首先要有目标主体和目标内容,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其次要有外显的行为动词,比如“说明”“分析”“归纳”“领悟”等,这样才能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本节课要学到什么程度;最后要明确具体目标的实现途径,比如“运用图表”“运用模拟实验”“运用所学地理知识”等,让学生知道怎样学。
二、从关注活动到关注核心任务的转变
活动是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游戏、角色扮演、模拟实验等。在活动中学生能更好地认识、感悟身边的世界。合理的活动是进行情感体验和知识建构的有效载体。然而,有些课堂仅仅是为了活动而活动,课堂活动一个接一个,学生的参与度比较高,学生的体验感也比较强,但仅仅是简单活动的叠加,看似热闹的场面很难引发学生持续深入的思考与真正有效的探究。
因此,课堂中除了需要关注活动本身,还需要关注活动能否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各方面综合品质的组合。要提升学生的综合品质,教师需要提供涵盖多种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载体。活动仅仅流于形式,过于简单和琐碎,都不足以引发学生的深度学习。为了在课堂上提升活动的品质,更好地达成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教师可以设计相对综合和复杂的核心任务,以此促进学生有意义的建构。
以“影响世界气候的主要因素”为例,本节课上有观看视频、模拟实验、动画演示、景观欣赏等活动,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的热情和参与度也比较高。但是如果这些仅仅是零散的活动,没有一根主线,没有具有挑战性的核心任务,可能就会像散落的珍珠一样不实用。因此,为了让学生进行真正有意义的探究,课堂中可创设如下情境。
沿着万里茶路,我们经过了水乡、荒漠、雪地,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些地方或多雨,或干旱,或寒冷的呢?今天我们沿着万里茶路一起探究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沿途经过了汉口、张家口、克市等,所经之地气候特点有何不同?结合地图、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各地气候的主导因素是什么,概括影响世界气候的主要因素。设计的问题如下。1.观察比较:汉口与张家口的气温有什么差异?
2.思考分析:汉口与张家口气温差异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3.观察比较:莫斯科和克市的气温和降水有什么差异?
4.思考分析:莫斯科和克市气温和降水差异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5.观察比较:武夷山从山麓到山顶的气温有什么变化?
6.思考分析:武夷山东西两坡同一自然带的最高海拔有何不同?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笔者基于真实情境,以万里茶路沿途风光为切入点,以探索沿途气候为主线,设计了“分析万里茶路沿途气候特点,并探究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核心任务来贯穿本节课的学习。由于这一核心任务比较复杂,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挑战性,为了完成这一核心任务,课堂上笔者将任务进行了分解,为了给初学地理的学生搭好台阶,设计了六个子任务。学生在完成核心任务的过程中既要集思广益,又要自主学习,深入思考,在合作中一步一步完成任务,获得成就感。
三、从关注问题设计到关注问题解决的转变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知识的建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课堂中的问题构成了学习的核心,教师以问题来驱动学生学习。提出问题是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重点,它为学习者提供了明确的目标。问题的提出和设计固然重要,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学生探究的内容和方向,与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学生素养的形成息息相关,但是核心素养的培育离不开生活,离不开丰富的问题情境,真正的学习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生的。在新课程理念下,除了掌握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古人云“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说的就是教师要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绝不把最终结果端给学生。因此,面对问题的解决,教师要讲究方法和技巧,否则课前精心设计优质问题,课堂中却由于引导不当教学效果不理想。
以“影响世界气候的主要因素”为例,在分析汉口与张家口气温差异的主导因素时,为了让学生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用科学的语言来表达”。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可见语言作为师生交流的工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地理是一门自然和社会兼备的学科,在知识内容、学科术语、逻辑结构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体系,地理教学中语言表达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概念的阐述、逻辑的推理上。解决上述问题首先需要明确“主导因素”的概念:影响气候的因素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而且复杂的,这里探讨的“主导因素”乃是有直接因果关系的因素。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地理问题,如本节课采用了地理学科的基本方法——读图析图法。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总结学习方法,如下图所示。
每一次解决不同的地理问题,教师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和收获,平时的积累也可以丰富我们的经验,好让学生在问题的解决中收获更多。比如,为了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需要直面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只有在解决真问题的过程中,才能提高应对未来挑战的技能和基本素养。同时,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不同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比如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乐于探究、团结协作的良好习惯和地理学习品格。
四、从关注排疑解惑到关注激疑启思的转变
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坦的“问题思维理论”指出,思维的核心是创新,思维起始于问题,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而且是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但是一堂课中,问题的解决并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人类社会就是在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进步的。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人类的每一项发明和每一项创造,都是以“提出问题”为起点的。能否敏锐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重要尺度。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真正有效的课堂学习不是教师一味地提问,学生机械地作答,而是提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教师的启发提出更有深度、更有价值的新问题。学生由于质疑,学会了思考;由于质疑,拓宽了思路;由于质疑,活跃了思维。在质疑的过程中,也培养了求真务实的精神和开拓创新的能力。
以“影响世界气候的主要因素”为例,在完成核心教学任务之后,留出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质疑。学生可以当面提问,也可以在存疑栏目中记录本节课的疑难问题。比如,有哪些因素影响武夷山茶区的气候条件?决定汉口与克市降水不同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这些问题,可以提供材料让学生自主解决,可以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解决,甚至根据情况留待解决。这一活动的安排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学生的持续学习和综合思维的培养。
面对快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和竞争激烈的当今形势,传统的教育方式显然已经无法适应“信息爆炸”的当下。教育理念、教学方式的变革也势在必行。在地理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课堂,建立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师不再是传统的说教者,而是帮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引导者和领路人。高效课堂主张用“新三本”替代“旧三本”,即用“以人为本”替代“以知识为本”,用“以生为本”替代“以师为本”,用“以学为本”替代“以教为本”。从“教”走向“学”是高效课堂的重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