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如何精准选择习作单元中精读课文的教学内容
2023-10-09林小青
文/林小青
引 言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编排专门的习作单元。习作单元的独立出现,丰富了语文教材中的单元组成形式,也突出了语文教学改革“强化习作能力培养”的主观倾向。语文习作单元主要由导语、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习作等板块组成。围绕学习表达方法,在习作单元教学中,教师要深化单元整体教学目标,即深入分析精读课文,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习表达方法,通过习作范文感悟方法,通过习作形成学习成果。整体来看,在习作单元整体教学中,精读课文分析是学生感悟方法、形成能力的前提和基础。但是,课文精读需要以“提出语文要素,突出表达方法”为基础,需要精准选择教学内容。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如何精准选择习作单元中精读课文的教学内容呢?
一、提高认识水平,了解编者意图
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相对简单,但是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关键时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避免并克服教学的随意性。新教材的编写不但具有科学性,而且具有针对性,关于习作单元精读课文的作用和定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指向很明确——语言表达。因此,在单元精读课文的习作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研读文本,提高认知水平,使课文教学由内容感悟转向言语表达,以突出精读课文的作用。即便是“精读”,也要提炼阅读要点,体会写作技巧。鉴于习作单元的重点是“习作”,在习作单元精读课文教学中,教师要基于课文研读了解编者意图,发现精读课文的价值,为“习作”服务[1]。
以五年级(上册)习作单元第五单元教学为例,本单元的精读课文有两篇,分别是《太阳》和《松鼠》,在学习这两篇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以“理解写作”为基础,看文章是怎样描写事物的。为了理解写法,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关注和理解“文章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用处?”这两个问题。然后,根据编者意图,使课文阅读向写法倾斜,关注文章的结构、层次,看文章在写作方面,尤其是在遣词造句、框架搭建、构思等方面,能为写提供哪些帮助。在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语文教学“有体系地拆分知识点,关注情感熏陶”的观念,根据习作要求去精读课文,尽量减少教学的“旁逸斜出”,要以课文表达方法和写作技巧为重点去解析精读课文,为接下来的梳理总结、习作例文、积累经验等环节打基础。
二、从整体角度,寻找目标要素
部编版语文教材的编著理念非常明显,除了将相关的知识、能力和策略联系起来,聚焦核心素养培养外,还将若干知识点呈序列分布在不同的单元。这些知识点既是单元篇章的语文要素,也是语文整体教学的连接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从整体视角去寻找目标要求,将单元中散落的语文要素连接起来,化整为零,进行重点训练,发挥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和功能。小学语文习作单元虽然具有特殊性,但是在编排上并不例外。在教学中,教师要以言语表达为重点,将阅读要素、写作要素结合起来,提取文本的价值、要点,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开展针对性的教学和训练,并在教学和训练中化繁为简,突出重难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以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该单元在整体上是以“说明性文章”为主线的,无论是精读课文还是习作练习都避不开这条主线。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阅读和体会两篇精读课文为重点,让学生感受两种不同的语言风格,精选话题内容,引导学生写说明性文章。鉴于小学生的身心还不成熟,许多人对说明文写作还缺少经验,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而唤醒学生生活经验的方法非常多,有生活化素材引入、情境创设、话题讨论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寻找有利于教学目标实现的要素和方法,使教学在各要素结合且高度精简的情形下呈螺旋式上升。例如,在教学《太阳》这篇课文时,在导入环节,教师要避免采用单刀直入的教学方法,而要根据学生的兴趣抛出话题:“如何才能生动详细地介绍一种事物?如果让你介绍太阳,你会从何说起?”这样另辟蹊径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带领学生顺利进入教学情境。
三、本着一致性,深入解读文本
在精读课文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对文本的研读提取文本的价值,并确保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一致性,在单元目标引领下进行有针对性的文本解读,使精读课文教学更具指向性。具体来说,习作单元精读课文教学可分为以下几步。
(一)通读全文,发现文章要素
语文教材在内容安排中,都有让学生读篇章页的要求,其目的是让学生对单元整体内容有全面的认识,并能针对一些问题进行交流,习作单元也不例外。在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根据“读”的要求,让学生通读全文,通过阅读发现单元学习目标,即学写说明文,将事物说清楚、说明白,发现说明文写作要素。
以课文《太阳》为例,教师要让学生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在阅读课文时,为了让学生深入其中,教师除了要求学生会认目标生字,会读“传说”“寸草不生”“差不多”“摄氏”“钢铁”“庄稼”“生存”“繁殖”等词语,扫清生字词障碍,还可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判断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圈点批注,将自己发现的信息记下来、写出来,如课文主要介绍的是有关太阳的知识以及太阳与人类的关系。如有条件,教师还可以提前收集资料,制作课件,让学生利用教材和课件去学习,将生字词等基础的课堂学习内容转移到课前,减轻学生的课堂学习负担,为学生在课堂上精读课文、习作练习、高效学习做铺垫。结合课文可知,本文主要介绍了两部分内容:一是紧贴“远”“大”“热”三点,介绍了有关太阳的知识,二是说明了太阳与人类的关系。这两个要素就是说明文写作常用的策略,即介绍特点、介绍关联。在学生发现文章要素后,教师可以对此做总结,为课堂向精读、写作过渡做铺垫。总之,在学生通读课文时,教师要注意通读承上启下的作用,以通读为纽带将精读、习作连接起来,使教学由浅入深,不断推进。
(二)关注表达,在品读中感悟方法
习作单元精读课文教学的第二步,是品读课文,通过品读感悟写作方法。每篇编入教材的文本都有其特殊的价值和品质,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尤其如此。从价值来看,习作单元精读课文的价值在于呈现语言智慧,揭示表达的奥秘,为言语表达提供参考的价值。要想发挥精读课文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在精读课文教学中,教师就要关注文本的表达特色,以学生为主,构建以欣赏、体验、表达为主的教学模式,基于文章创作方式探讨和分析,让学生去思考、发现、感悟文章写作方法。如五年级(上册)习作单元的两篇课文《太阳》和《松鼠》,都是说明文,但是前篇是科普说明文,在说明事物时用到了举例、列数字、做比较、打比方等方法——前两种方法是科普说明文科学严谨特色的体现,后两种方法的运用使抽象、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更有利于读者在阅读时明白一些知识概念;后篇是科学小品文,抓住松鼠乖巧、驯良的特点,借助拟人手法对松鼠进行了形象化描写。在教学中,针对《太阳》这篇课文,教师要删繁就简,让学生品读课文,就科普说明文如何兼顾科学的严肃性和表述的灵活性,将文章写得通俗易懂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或者教师可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品读课文,给课文列提纲,看每段都写了什么,作者运用了哪些方法去说明事物,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处理分歧,汇总说明文习作方法,直至学生对说明文有深刻的认识和见解。然后,教师再结合学生的回答补充相关知识,或者借助图表将科普说明文写作方法罗列出来,让学生对科普说明文的写作技巧、方法一目了然。在《松鼠》一文的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写作对象的特点,重点介绍生动描写和简练说明的作用和策略,以此为模板介绍从哪些方面以及如何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去描写小动物,帮助学生抓住说明文写作要点。
四、读写一体化,关注习作实践
虽然小学语文习作单元的最终指向是语言输出活动和语言能力培养,但是在习作单元教学中,精读课文的引领、资源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毫不夸张地说,正是因为精读课文的存在,学生才更亲近文本,才更能发现写作的乐趣。如果说精读课文基础教学,是对言语表达典范进行解析的过程,那么精读课文教学的更高层次,就是教师以闭环思维发现教学的梯度性,并本着读写一体化原则,通过精巧勾连将写作渗透到教学中,将核心素养教学目标和“双减”精神落实到习作实践中[2]。
以《太阳》一课为例,在课文品读的基础上,教师要将精读课文教学回归作文训练场,结合《太阳》一文的写作框架提出说明文的写作要点:写清楚事物的主要特点;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去说明事物;分段介绍事物的不同方面。如关于太阳,课文虽然字数不多,篇幅简短,但是用了三个自然段写了太阳的远、大、热。然后,教师可以指出写作方向,让学生拟定作文题目,或从教师给出的题目中选择,仿照《太阳》一课的写作手法去写作。如教师可以出示自己提前收集的月球、海洋、河流的资料,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模仿课文介绍事物的特点。根据说明文写作要点,在学生习作练习中,教师要尊重、信任学生,给学生松绑,将学习的自主权交到学生手中,允许学生自己拟题,或者根据自己的知识视野、意愿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点,也要给出自学提示,以免学生在构架写作框架时“跑偏”。
五、逐层深入,增强读写的针对性
习作单元教学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以写作能力培养为重点,培养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但是关于“怎么教”,人们莫衷一是。五年级(上册)习作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不同类型的说明文学习,了解说明文的特点,试着写说明文。所以,这一单元的教学目的非常简单,就是让学生知道写什么、如何写,并将说明文“说明白”为标准进行写作练习和评价。要想让学生明白写什么、如何写,教师需要以精读课文为例,详细讲解说明文的种类,对比精读课文的语言风格,梳理说明文的表达顺序,通过不同角度的技巧解析让学生知道如何去写说明文。然后,教师将精读课文教学与习作例文(《鲸》和《风向袋的制作》)结合起来,让学生自己去分析习作例文的种类、特点、说明方法。如《鲸》和《太阳》一样,是一篇用词准确,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的科普说明文,也可以说是实物说明文。《风向袋的制作》是一篇重点从方法、流程方面进行提示的流程性说明文。在例文学习中,教师要指引学生灵活运用说明文解读方法去剖析例文,再次感受说明文的要点和特征。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参考课文、习作例文的写作方法、特点,以自主练笔的形式去介绍风筝、万花筒、酸菜的制作过程,介绍自己熟悉或喜爱的动物,并要求学生参考说明习作方法,分段介绍事物的不同面,写清楚事物的特征。在学生完成自主练笔后,教师要为学生搭建交流、互动的桥梁,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习作互评,并让各小组选出优秀作文在全班展示。教师可以作文抽查的形式,了解学生对说明文的掌握情况,并在评价方面及时跟进,通过各环节的紧密衔接,提高读写教学的有效性。
结 语
综上所述,在习作单元教学的精读课文教学中,教师也要将习作教学贯穿始终。要想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基于教学目标的指引,坚持对教学的整体关照,同时适当精简教学内容,突出重难点,搭建阅读与习作的桥梁,引导学生精读精练。唯有如此,才有利于教学目标达成,使“双减”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