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数学实验的开发和教学实践
2023-10-09柯雪峰
新课标大背景下的小学数学实验教学资源的开发,需要教师付出更多努力。数学实验内容丰富多样,内容来源更为广泛,教师需要做整合分辨处理,对数学实验内容进行科学归类,为学生创造更多探索的机会。学生对数学实验比较感兴趣,教师从教学实际出发展开教学设计,优化数学实验教程,做好实验活动组织,及时给予技术指导,确保数学实验历练效果,有利于促进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优化实验设计,精选课程内容
小学数学实验丰富,教师设计更多适合的实验方案,促进数学实验课程的建设,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成效。针对数学教材中一些带有数学实验属性的案例信息,教师可以研究实验内容,推出实验方案,结合学生生活认知展开实验素材收集,创设实验情境,以提升学科教学品质。教师组织学生参与收集整理适合的实验内容活动,展开实验优化设计,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训练契机。
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轴对称和平移”一课为例,教师可以设计展示内容,利用手边的物件进行平移操作,让学生理解平移概念。为激发学生数学思维,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拿出一张方格纸,利用橡皮等小物件,根据教师设定做平移操作,如向右平移5 个单位,再向下平移3 个单位。学生通过平移操作,对平移概念有了直观认识。教师可要求学生根据实验操作体验,列举生活中见过的平移运动和现象。学生对这个内容比较感兴趣,能够积极展开思考和梳理,很快就有信息反馈。各种车辆的直线运动、人员走动、物体的直线移动等,都带有平移属性特点。教师要对学生列举的案例进行具体分析,对一些运动现象做深入分析,让学生对平移现象有更深入的理解。
教师利用展示机会引导学生解读平移概念,然后用方格纸做平移实验,并针对生活中的一些移动现象做具体判断,为学生提供实验操作机会,对实验现象做专业分析和讨论,能够使学生形成学科认知。教师优化实验设计,对接生活,组织学生拓展思维,能为学生顺利实验创造良好条件。数学实验内容丰富多样,教师借助生活经验展开对应设计,助学效果显著。
二、强化实验组织,丰富活动形式
教师在推出实验方案后,需要进行有效调整,针对学生实验认知基础展开教学组织,推出更多适合的实验机会,为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数学实验程序大多比较简单,借助生活材料就可以完成操作。教师针对数学实验内容展开深度研究,能为学生创造更多实验机会,满足学生的探索需求。教师有意识地创新实验形式,能对学生多种感官造成一定冲击,助学效果更突出。数学实验形式多种多样,教师应注重优化设计,推出多种新鲜的实验形式,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学习需求。
学生对实验设计有个性追求,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参与实验方案的研讨,可以有效激活学生学科思维,使学生形成崭新的学习体验。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整合教材相关内容,解读一些数学概念,然后找出事先准备的剪刀,现场剪出一些多边型图案,通过折叠,将多边形分解成大小不同的三角形,然后用直尺测量相关数据,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计算多边形面积,最终推导出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学生对数学计算公式进行专业推导,操作难度可想而知。教师可适时观察学生学习表现,及时出手,帮助学生找到操作方向,确保公式推导顺利进行。经过一番操作和思考,学生逐渐进入实验核心,在尝试中寻求操作路线,逐渐推导出多边形面积公式。
在组织学生开展数学实验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做实验成果梳理和总结。学生在实验操作中能够通过梳理和总结,自然形成学科认知。教师对实验操作要领做针对性指导,组织学生对实验成果和结论做反复推敲和分析,这是比较有价值的教学设计,能使学生养成理性思考的习惯。
三、深化实验研讨,提升操作品质
在数学实验方案推出后,教师要提出具体的要求,给出一些操作建议,确保实验顺利进行。学生对实验操作比较感兴趣,但在操作中会遇到一些困惑和问题。教师针对学生实验操作情况展开具体指导,为学生提供更多学法支持,无疑能够发挥重要的助学作用。数学实验研讨带有学术性、专业性特点,考虑到小学生没有相关知识储备,教师要做好具体的设计,组织学生展开深入研究。如果有需要,教师可以与学生展开多重互动,帮助学生顺利完成数学实验操作任务。
教师设计数学实验方案要充分考虑学生接受实际,能够有效提升设计品质,使学生自然启动生活认知思维和数学思维,展开创造性学习和探索。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这节内容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相关图示,对多边形形状特点做具体观察和讨论,理清多边形图形的基本特点和概念,然后开始布设数学实验操作任务:在我们身边有不少组合图形,同学们不妨进行实地观察和测量,计算其实际面积,以促进学科认知的内化。学生对实地观察和测量学习任务比较感兴趣,自然能够积极响应。教师带领学生来到校园中,寻找一些组合图形案例,如花园、操场上的运动场地、道路等。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观察和测量,计算出其实际面积,然后展示计算结果,看哪一个小组的实验结果更精确。学生有主动探索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的实验认知基础有客观判断,设计实验程序,提出实验要求,确保实验顺利开展。
教师要求学生展示实验数据,这一对比过程无疑是研讨反思性学习。学生从实验设计、实验观察、实验测量、实验计算等环节展开实验认知和思考,自然能够形成实验认知基础,在充分思考和互动中提高数学实验操作能力。教师注重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能使学生的反馈更积极主动。
四、内化实验认知,建立学科素养
数学实验带有探索性,教师充分把握学情,推出实验方案,给出具体要求,设定明确的目标,能为学生顺利开展实验创造条件。学生有实践经历,学习认知积累也开始丰富起来。教师要做好实验总结,组织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学习反思,将实验学习成果有效转化,促进学生实验认知的顺利内化,提高学生学科素养。数学实验需要知识的支持,教师从学生学科认知基础出发,展开教学设计,引导学生逐渐进入实验操作环节,组织学生展开研学行动,无疑能够获得预想效果。
学生对趣味性实验内容比较感兴趣,因此,教师不妨借助一些简单的生活材料和物品,展开实验设计,以激发学生的实验学习主动性。以“可能性”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拿出一个黑色袋子并告知学生:这个袋子里有两种颜色的乒乓球,谁来摸球呢?看看摸出红色球的概率有多高。学生纷纷报名,游戏活动顺利开展。每个学生有10 次机会,他们摸出红色的概率大多相当,都在50%左右。通过摸球操作过程,学生对“可能性”数学概念有了一定的直观认识。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准备一些硬币,让同桌两人展开实验操作,投抛这些硬币,先做猜想,然后投放,看谁猜中的概率更高。学生根据教师要求展开实验操作,记录投抛次数,并对投抛结果做梳理归结,得出实验结论:硬币投抛实验,硬币正反面出现的概率几乎对等,相差甚小,投抛次数越多,相差概率越小。教师组织学生对实验结论做深度研讨,归结出实验规律。
教师以游戏形式推出数学实验,成功调动了学生的参与主动性。学生在投掷硬币实验中,对投掷命中概率做统计,也会逐渐形成实验结论。数学实验未必在苛刻的条件下展开,一枚小小的硬币便可为学生创造难得的实验操作机会。学生对游戏性实验感兴趣,教师应设定实验方案,做出具体安排,帮助学生明确操作路线,指导学生展开实验讨论,给学生提供深入研学机会。
数学学科有众多实验内容,教师以实验课程开发为契机,推出更多实验教学内容,能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指导,确保数学实验顺利展开,让更多学生顺利进入数学实验环节,在具体操作和思考中形成学科认知能力。教师针对学生学习实际展开对应指导,能够创造丰富学习契机,以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学习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