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视角下大学生思政教育传播途径研究
2023-10-08施昶佺全湛威
施昶佺 全湛威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智慧+”思政教育成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创新方向和传播途径。文章从“智慧+”的角度对大学生思政教育传播途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应用研究,梳理了传统思政教育的传播途径,总结了传统思政教育傳播面临的困境,重点探讨了“智慧+”思政教育传播的理念和特点,提出了“智慧+”思政教育传播的创新应用策略。最后,文章展望了“智慧+”思政教育传播的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优化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传播途径,为推动大学生思政教育传播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智慧+”;大学生思政教育;传播途径;创新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实施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根本目的。然而,传统的思政教育传播途径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亟待创新。研究传统思政教育传播途径,分析传统思政教育传播途径面临的困境,从“智慧+”的角度提出思政教育传播途径创新应用策略,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效的必由之路。
一、传统思政教育的传播途径与面临的困境
(一)传统思政教育传播途径的概述
思政教育的传统传播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课堂教学。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教师通过课堂讲授,传授思政理论知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其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二是辅导员讲座。辅导员通过组织讲座、座谈会等形式,向学生传授思政教育内容,提供相关的思政教育资源和指导。三是书本知识。高校通过编纂思政教育相关的书籍,并基于书籍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使学生通过阅读书籍提升思政教育的理论水平和思考能力。四是学术讲座和研讨会。高校通过组织学术讲座和研讨会开展思政教育,邀请专家学者就思政教育相关的话题进行讲解和探讨,从而提升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认识和理解。五是思政教育活动。高校通过组织思政教育活动,如主题班会、座谈会、读书会等,提高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兴趣和参与度。
(二)传统思政教育传播面临的困境
在互联网时代,传统思政教育传播已落后于社会发展,不利于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且存在诸多问题[1]。一是传播方式较单一。传统的课堂、讲座等思政教育传播方式比较单一,导致部分学生兴趣不高、参与度低,思政教育效果不佳[2]。二是沟通内容单一化。传统的思政教育主要是以书为媒,但书本知识与实际问题缺乏联系,不利于大学生用书本知识联系实际。三是传播效果有限。部分学生对传统思政教育方式缺乏兴趣且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且部分传统思政教育活动仅仅是形式化的活动,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四是时效性不足。传统思政教育传播途径不适应学生的需求和社会问题的不断变化。这导致传统思政教育传播途径的时效性不足,无法及时跟进社会变化和学生需求。五是缺乏个性化和定制化。传统思政教育的传播方式过于注重标准化,无法满足学生的差异化需求。高校需要采用个性化、定制化的思政教育传播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这些困境,高校需要创新思政教育传播途径,以多样化、互动性强、个性化的思政教育内容和形式提高思政教育传播效果、满足学生需求。
二、“智慧+”思政教育传播的理念与特点
(一)“智慧+”思政教育传播的理念
“智慧+”思政教育传播主要表体在:以智慧化、数字化、网络化为基础,将先进的信息技术与思政教育相结合,通过应用创新的方式和工具,提供个性化、多样化、互动性强的思政教育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3]。
1.智能化
在“智慧+”思政教育传播中,高校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通过智能学习系统和个性化推送算法,根据学生的兴趣、水平和需求,定制针对学生个体的学习计划,提供学生个体最需要的思政学习资源,满足学生个体学习需求。
2.数字化
在“智慧+”思政教育传播中,高校利用数字化技术将思政教育资源数字化,提供在线教育平台和教学资源库,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同时,高校也可以通过多媒体、动画、虚拟现实等技术,丰富思政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3.网络化
高校应用多平台、多手段拓宽大学生思政教育传播渠道,在“智慧+”思政教育传播中,高校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方式,借助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平台开展思政教育传播。
“智慧+”思政教育传播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高校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打破传统思政教育传播途径的壁垒,注重个性化、互动性、创新性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对促进思政教育创新、提升思政教育质量意义重大。
(二)“智慧+”思政教育传播的特点
“智慧+”思政教育的传播有以下特点。一是学习过程个性化。在“智慧+”思政教育传播中,高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需求和学习情况,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通过智能学习系统和个性化推送算法,高校可以了解学生个体的学习进度与知识理解程度,为学生个体定制学习内容,满足学生个体化学习需求。二是学习方式多样化。在“智慧+”思政教育传播中,高校通过多媒体、动态图像和互动性强的教育活动,能够丰富思政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三是学习过程互动性强。在“智慧+”思政教育传播中,高校通过网络讨论、社交媒体平台、虚拟现实技术,能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合作,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智慧+”思政教育传播的特点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个性化、互动性强、实践性和跨界性的教育理念。应用这一理念有助于高校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激发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兴趣,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三、“智慧+”思政教育传播的创新应用策略
(一)基于人工智能的个性化学习推送
高校基于人工智能的大数据分析对大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推送,是“智慧+”思政教育传播的创新应用策略之一。
1.资料分析和学生画像
高校通过采集学生的学习数据和行为数据,准确了解学生个体的学习兴趣、学习水平、学习习惯等,再应用机器学习算法和数据挖掘技术,对所有学生信息等进行数据分析,从而建立学生个性化学习画像。
2.个性化学习资源推荐
基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画像,高校应为学生推荐适合的学习方式,提供相应的个性化学习资源。
3.自适应学习路径设计
智能学习路径是根据学生个体目前的学习进度而设计的。高校可以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表现、测试成绩等来确定学生的知识掌握状况,然后根据这些信息调整学习内容、难度和进度。
4.实时反馈与互动
高校运用AI技术,为学生提供实时的学习反馈以及互动的途径。这可以通过聊天机器人、智能问答系统等来实现,学生可以随时向系统提问、寻求帮助。该系统也可以根据学生的问题和反馈提供相关的解答和指导。
5.持续优化和改进
在基于人工智能的个性化学习推送过程中,高校应收集学生学习过程的相关信息,接收学生个体提供的信息反馈,不断优化和改进个性化学习推送系统。高校也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到思政教育中
当前,虚拟现实技术越来越成熟,高校将其运用到思政教育中能够获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虚拟现实场景模拟
高校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思政教育场景。通过虚拟现实场景,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观看相关事件的发生过程,增进对思政教育内容的理解。
2.视觉化与沉浸式学习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高校可以为学生提供沉浸式的学习体验,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可以通过与虚拟人物进行互动,从而提升学习效果。
3.实践与模拟训练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高校可以解决思政教育传统传播方式难以与实际相结合的困境,为学生提供一种新的实践与模拟训练方式,从而大大降低实践活动的成本。例如,学生可以在虚拟现实环境中参与团队合作、决策思考、伦理问题探讨等活动,从而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4.跨学科合作与资源共享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高校可以实现跨学科合作和资源共享,将思政教育与其他学科和领域相结合,从而丰富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推动思政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高校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思政教育,可打破传统思政教育传播途径的诸多局限。该技术有助于提高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教育效果,为学生提供更好、更符合自身的实践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整合在线教育资源,实现跨地域传播
整合在线教育资源,实现跨地域传播是“智慧+”思政教育传播的创新应用策略之一。通过整合并利用在线教育资源,高校可以实现思政教育的跨地域传播和覆盖。以下是具体的步骤。
1.资源整合与共享
高校可以整合各地区的优质思政教育资源,包括教学课程、教材、案例分析、讲座等;通过建立统一的在线教育平台或资源库,将这些资源进行共享,在全国范围内供学生和教师使用[4]。
2.线上教学与学习
高校应积极利用在线教育平台开展学习活动。这样能使学生通过网络学习思政内容,参与在线讨论和互动,完成作业和考试等。教师可以通过在线教育平台进行教学和评估,在线上指导学生学习,更好地开展思政教育。
3.直播与录播推广
高校可以利用直播技术将思政教育的讲座、研讨会等活动的实时画面传输给偏远地区的學生。同时,高校还可对这些活动进行录播,并通过在线教育平台进行推广和分享,供学生随时观看和学习。
4.跨地域合作传播
高校通过建立跨地域的合作关系,可推动思政教育的跨地域传播。例如,不同地区的高校可以合作开展在线研讨会、学术交流活动等,通过线上协作和互动,实现思政教育的共同发展和资源共享。通过整合在线思政资源,高校可实现跨地域传播,进一步拓宽思政教育的传播渠道和受众范围,提高思政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这有助于推动思政教育的发展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5]。
四、结语
当今时代,“智慧+”思政教育传播途径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一是提升思政教育的效果。二是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增强学生的互动性。三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亲身参与实践,如实践项目、跨学科合作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四是推动思政教育创新发展。在“智慧+”思政教育传播中,高校可以借鉴其他领域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实现跨界合作和资源整合。未来“智慧+”思政教育将呈现多元化的传播形式、个性化学习,强化互动与参与、跨界合作与资源共享以及强化评估与反馈机制等发展趋势。这将促进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开展方式的创新,并为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赋能,进一步提升思政教育工作的质效。
[参考文献]
[1]李娟.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创新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07):73-75.
[2]孙志海.关于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思考[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5):82-84.
[3]李春,黄鹏宇,刘家贵.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构建研究[J].教师,2022(28):15-17.
[4]李爽.“融媒体”时代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模式[J].山西青年,2020(11):131.
[5]李源泉.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管理研究[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03):110-117.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新招录培养制度下公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JG18DB514)。
[作者简介]施昶佺(1982—),男,吉林通榆人,中国刑事警察学院讲师;全湛威(1994—),男,辽宁新宾人,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