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型审计助力乡村振兴的逻辑与路径研究

2023-10-08党江艳

会计之友 2023年20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实践路径高质量

【摘 要】 研究型审计是新时代审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运用研究型审计助力乡村振兴,是“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审计领域的重大政治体现。文章首先分析了研究型审计与乡村振兴高质量推进契合的逻辑机理等基本理论。然后提出研究型审计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基本路径,以“政治-政策-资金-项目”为主线开展多层面研究;实施路径,在项目各阶段开展全过程链条研究;辅助路径,开展项目组织管理及技术方法研究;必要路径,进行项目后复盘总结研究。最后提出树立研究思维、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创建研究环境三方面的保障措施。文章主要开展了研究型审计助力乡村振兴的逻辑与路径研究,以提升乡村振兴审计工作质效,促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研究型审计; 乡村振兴战略; 高质量; 逻辑机理; 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 F239.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23)20-0020-07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做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的重大论断,进一步部署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大战略。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一号文件逐渐成为国家重视“三农问题”的专属名词。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必须坚持不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开展乡村振兴审计,就是要以有力有效的审计监督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执行、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高质量落地、保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开展乡村振兴审计是审计机关的法定职责和政治任务。乡村振兴关乎党和国家发展全局、事业根本,在推进过程中面临的现实困境、难点堵点和高质量发展要求,都需要审计机关参与其中。尤其是通过开展研究型审计,审计机关可以深入研究和破解影响乡村振兴的政策束缚、体制障碍、机制缺陷等问题,为党和政府及时提供决策参考,为乡村振兴的推进做好“参谋”和“卫士”。因此,开展研究型审计助力乡村振兴的相关理论及实践研究,有助于乡村振兴审计的高质量发展,更好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有效达成。

二、研究型审计

(一)研究型审计的提出

研究型审计自提出以来,基于审计实践的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目前已成为审计领域高度聚焦的审计理念和审计方式。2021年《“十四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指出“国之大者”关乎发展全局、事业根本,要积极开展研究型审计,系统深入研究和把握党中央、国务院重大经济决策部署。2022年,侯凯审计长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强调,深入开展研究型审计是实现新时代审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2023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继续提出坚持研究型审计,以高质量审计成果、高质量审计监督为党中央治国理政提供决策参考并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研究型审计的基本涵义

晏维龙[1]总结并提出研究型审计是将个别、现象、孤立、静止、工具的审计模式转化为一般、本质、系统、发展、体现价值的审计模式,目标是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现代化治理,实现和谐共生的价值追求。张琦等[2]认为“研究式审计”是从实践出发,分析和研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扭曲、制度性缺陷以及被审单位的管理漏洞,从而形成高质量和高层次审计实践和理论成果的过程。许芷浩等[3]认为研究型审计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认识,广义上认为是在审计过程中更注重调查研究和分析研究,目的是探究审计发现问题背后的真相、性质、规律等,狭义上是在审计过程中嵌入专题理论研究,目标是促进机制体制完善。李毅[4]认为研究型审计是将研究贯穿于审计项目或者任务的全生命周期,按照“国之大者”的要求,从顶层设计出发开展审计。王永梅等[5]认为,研究型审计是将研究贯穿于审计全过程,从而促进审计工作质效的螺旋式上升。学者们对研究型审计内涵的表述尽管各有差异,但基本认识是一致的,可以概括为:研究型审计是按照“国之大者”的要求,从顶层设计出发,将研究贯穿于审计工作全过程[4],是在审计实践中更加注重调查研究和分析研究[6],是提高审计成果质量和层次的工作模式,目标是促进审计事业的高质量发展[7]。

(三)研究型审计的特征

1.战略性——聚焦“国之大者”

“国之大者”关乎全局、关乎长远、关乎根本。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及“國之大者”这个重要概念。2020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要自觉讲政治,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关注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审计机关作为政治机关,就必然要求审计工作要具有高度的政治属性,做到党的重大决策部署到哪里、审计监督就覆盖到哪里。开展研究型审计,要善于从讲政治的高度看待经济社会问题,聚焦“国之大者”并贯穿审计研究始终。

2.现实性——解决“重大现实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上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开展研究型审计,一方面要重点研究分析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关键点、瓶颈和亟须破解的“重大现实问题”,审计工作和审计研究要主动寻求切入,寻求破解方案;另一方面,在众多基础问题的审计研究中,也要将分散独立的研究成果向如何解决“重大现实问题”汇聚,形成研究反馈机制,通过众多研究成果构建起系统的解决思路,力求解决“重大现实问题”。

3.系统性——解决深层次问题

研究型审计不是简单就各个分散的问题进行孤立的个体研究,而是需要从系统整体的视角去思考和研究审计工作。从系统的角度开展研究型审计,就是要从整个经济监督体系层面出发,坚持国家治理和经济监督视角,协同推进审计监督与其他监督职能发挥;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深入研究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批示、国家“十四五”规划对相关行业和领域的战略安排等;不只是孤立地就问题说问题,而是通过深入系统地研究问题背后存在的深层次原因,提出针对性、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4.创新性——创新审计理念及方法

研究型审计本质上是坚持用发展的观点审视问题和研究问题,跳出传统思想和固守思维开展审计工作,主动求变。坚持创新发展观念,创新审计理念和审计模式,科学、系统地研究关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问题,切实发挥审计“治已病、防未病”的作用。在开展审计工作的同时运用研究的思维和方法,达到将审计理论和审计实践工作相互促进、有效衔接和共同提升的目标[8]。要求审计人员通过研究,变被动吸收为主动思考,运用新的审计视角、审计技术,总结事物发展的規律,实现审计工作的主动性突破。

5.建设性——提升审计价值

研究型审计注重对审计价值的提升,注重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开展深层次研究,从现象说明深入本质揭示。研究型审计不能简单、片面地解释审计发现的问题,要从审计项目的立项背景、预期实现的审计价值、政策法规和体制机制等角度全面审视、研究审计工作,精准寻找审计着力点和发力点,切入问题本质,有效推进国家治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以高质量的审计监督服务于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充分体现审计价值。

三、研究型审计助力乡村振兴的逻辑机理

与传统审计模式相比较,研究型审计更突出战略性、现实性、系统性、创新性、建设性的特点,通过将研究思维融入审计工作,能够寻求到更有效的问题破解思路和途径。根据研究型审计的特点与乡村振兴战略高质量推进的需求所具有的契合性,本文进一步明晰了研究型审计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逻辑机理。

(一)研究型审计的“战略性”助力提高乡村振兴政治定位

开展研究型审计,要立足“国之大者”,坚持审计工作的政治属性,深入研究国家政策方针背后蕴含的战略考量和实践需求,严肃对待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中的现实问题,不断提高审计工作的政治性、全局性和前瞻性。对于关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乎国家战略推进、关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大问题,要求充分利用有限的审计资源进行科学调查研究,在“谋研究”“能研究”“会研究”上持续发力。立足“国之大者”,聚焦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过程中的重大政策落实和重大改革问题,助力乡村振兴。

(二)研究型审计的“现实性”重点聚焦乡村振兴突出现实问题

研究型审计以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定位为中心,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重点研究分析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难点、瓶颈和亟须破解的“重大现实问题”,主动寻求切入,力求在解决“重大现实问题”方面实现突破。研究型审计的现实性在于及时发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重大问题,从产业发展、环境保护、民生保障、扶贫稳固、投融资机制建设等方面发现遇到的关键、亟须破解的重大难题,进一步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三)研究型审计的“系统性”深入挖掘乡村振兴深层次问题

审计的实质产生于国家治理的需求,是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型审计秉持系统理念,坚持问题导向,从整个经济监督体系层面出发,坚持国家治理和经济监督视角,协同推进审计监督与其他监督职能发挥,实现信息共享、联合开展等各种监督活动。“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要实现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而脱贫攻坚审计中发现的诸如扶贫对象不精准、资金使用不规范、资金使用绩效不高等问题,为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仍然需要审计监督的有效跟进。

(四)研究型审计的“创新性”协同创新乡村振兴审计理念及方法

研究型审计立足新时代审计工作的新使命、新定位、新要求,深入研究国家政策措施所涉及的事项、项目、资金等,围绕国家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创新审计理念和审计模式,坚持用发展的观点审视问题和研究问题,可以跳出传统思想和固守思维开展审计工作和审计研究,突破相关制度瓶颈,为乡村振兴政策制定和改进提供依据。同时由于乡村振兴审计存在面广、线长、项目多、资金量大,面对的审计客体众多的特点,运用创新性审计思维、模式和技术可以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五)研究型审计的“建设性”全面提升乡村振兴审计价值

研究型审计的“建设性”注重审计价值的提升,要求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在全面准确揭示问题的基础上,从以合法合规审计为主,改变为注重绩效审计、注重分析违法违规问题出现的深层次原因;从就事论事的微观审计,转变为具有宏观全局视野的研究型审计;跳出简单的账务审计,关注从经济监督中体现的政治导向和政治要求,充分挖掘审计价值。要深入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积极建言献策,发挥研究型审计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设性。

四、研究型审计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基于以上理论研究,本文从基本路径、实施路径、辅助路径及必要路径四个方面对研究型审计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进行了研究:基本路径,以“政治-政策-资金-项目”为主线开展多层面研究;实施路径,从项目立项、实施、报告、结果运用四个阶段开展全过程链条研究;辅助路径,开展项目组织管理及技术方法研究;必要路径,进行项目复盘总结研究。充分发挥研究型审计的战略性、现实性、系统性、创新性和建设性特点,将研究型审计的高质量开展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高质量推进。具体路径演示图如图1。

(一)基本路径:多层面主线研究

基本路径是以“政治-政策-资金-项目”为主线开展研究型审计,注重把握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过程中的政治责任、政策目标、资金使用和项目实施这四个层面,将主线研究正反双向贯穿于审计全过程,实现研究型审计的战略性。

1.提高政治站位,把握政治大局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党的二十大做出的重要部署,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重大的政治责任和任务。在深刻理解乡村振兴政治站位的基础上,做实乡村振兴的研究型审计,需要牢牢把握党的二十大精神对乡村振兴做出的重大指示,心怀“国之大者”,结合乡村振兴审计的重点内容开展研究型审计。审计机关在审计实施过程中,要深刻把握党和国家对乡村振兴的新要求、新举措,加大耕地保护审计、民生审计、资源环境审计等,促进党中央政策落地生效,维护农民群众切身利益。

2.进行政策研究,明晰政策方向

研究型审计的开展需把握宏观、中观、微观环境,把握国内、国外相关政策。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政策性极强,需把握国家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各项政策落地实施情况及政策制定演变历史规律,对我国经济环境和政治环境进行了解和学习,通过搜集国内外有关数据,透彻分析研究政策方向,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做出准确把握。通过研究,找准重点、难点和关键环节,寻找政策法规依据,切实提高审计实施质量、提升审计效率。各地乡村振兴审计工作的開展,离不开对本地区乡村振兴政策的学习和研究,从“业审融合”角度,聚焦本地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和具体行动,找准研究型审计的方向。

3.关注资金流动,聚焦主责主业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涉及多层级、多方面、多系统的内容,国家财政性资金占主导地位,资金的流动性大、覆盖面广、使用周期长。因此,要聚焦主责主业,通过经济视角,对审计项目涉及的资金投入、资金流向、资金使用、资金管理、资金绩效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风险点进行分析。在审计部门公告中,违规使用扶贫资金,扩大资金使用范围、资金使用绩效不佳等问题不时出现,因此,审计工作的开展要紧紧围绕资金的拨付、使用、结余和绩效,贯穿资金流动链条,全面分析评价乡村振兴政策落实情况。

4.落地项目开展,推进项目实施

在乡村振兴审计实施过程中,要融入研究,结合乡村自身特色,聚焦本地区乡村振兴的重点项目,利用研究型审计助推项目落地生效。在审计实践中,充分把握乡村振兴政策落实情况,根据配套政策措施,对各项扶贫资金、建设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密切关注政策有效落实、资金合规使用和项目高效运营,及时发现问题、揭示违法违规行为,从事前项目论证、资金预算管理及政策措施效应等方面分析原因、提出对策,调整和优化项目开展,确保乡村振兴项目顺利开展。

(二)实施路径:全过程链条研究

基于审计项目立项、实施、报告、整改全过程的不同阶段,开展研究型审计的全过程链条研究,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

1.审计项目立项阶段

(1)研究被审对象和业务

做到“业审融合”是开展研究型审计的基础。首先要研究党和国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政策导向、改革目标等;然后要深入调研各相关单位及人员,广泛听取意见,研究乡村治理的模式和政策执行情况,查找被审单位内部控制漏洞和制度缺陷;还要研究不同地区、不同阶段被审计对象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要点和目标。同时审计机关要结合具体审计内容,认真梳理近年来被审计单位项目总体情况,点面结合、从面上入手,确定抽查对象,确保审计目标、审计重点更加精准聚焦,切实把研究做在前、做扎实。

(2)审前调查

审计机关在充分调研被审计对象基础上,以现场调研、重点人员谈话、问卷调查、线索举报等方式,做好审前调查分析,就可能出现的重点问题、重大风险点进行预判;分析以前年度的审计成果、整改情况、行业水平、理论研究资料等,预判审计对象的基本情况;采取专家精准培训、审计案例分析、数据筛查比对等方式组织开展审前调查和培训,扎实做好审前各项准备工作;调查研究被审计对象的发展战略规划、年度计划落实情况、内部控制建设和执行情况等,分析可能存在的问题。

(3)方案制定

审计机关要对标省、市重点工作安排,组织全体审计组成员学习讨论审计实施方案,谈方法、谈思路,谈重点。根据审前调查情况,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总体思路,分析归纳审计内容和重点,强调突出乡村振兴中的主要问题,盯紧主要矛盾,通过分析研究项目的重要性程度、复杂程度,分配审计资源和安排审计时间,制定审计方案,明确审计目标、审计程序、审计方法、审计范围和审计重点等,对于需要特别关注的审计事项,需研究特殊的审计应对方案。

2.审计项目实施阶段

(1)聚焦重点

根据审计署相关政策意见,乡村振兴审计要突出重点,紧紧围绕乡村战略实施中的重难点问题开展政策落实跟踪审计,按照重点突出、步骤有序、成效突出的原则开展乡村振兴审计全覆盖[9]。审计人员应结合项目实际情况,把准制约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关键环节和短板弱项,分析不同项目在审计过程中的差异性,聚焦审计重点,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开展审计。

(2)发现问题

审计机关应该从乡村振兴规划制定、各项政策措施落地效果、经费投入绩效和资金合规使用等方面着手,运用恰当的审计技术,包括大数据分析、审计画像、卫星遥感技术等,把新的研究成果融入到审计项目中,判断可能出现的问题。加大对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过程中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顽固性问题的研究分析力度,及时进行集体研讨和广泛式调研,综合运用调查、分析、求证等研究方法开展审计,提升发现问题的精准度。

(3)分析问题

审计人员要厘清审计思路,确定延伸重点,落实审计疑点,切实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针对发现的重大问题和疑点,就问题线索的切入角度、法律法规政策的研判、证据链条的完整和准确性等进行充分的讨论和研究;对于审计中发现的多发性问题,要通过分析行业整体情况、上级主管部门要求、相关政府部门的政策等进行剖析,挖掘问题背后的根本性原因[7];对于偶发性问题,要深挖被审计对象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风险和漏洞。

(4)对策建议

乡村振兴审计本着“既把握政策又促进发展,既发现问题又促进整改”的原则,提出具有价值的对策和建议。研究型审计在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基础上,必须深挖问题背后的原因,提出对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实用性、战略性、预警性和建设性的对策建议。通过反映现状、揭示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建议,进一步促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源头治理,服务宏观决策。

3.审计项目报告阶段

(1)精准画像

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其涉及面非常广。首先,审计报告的撰写阶段要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这个目标,提炼具有价值和促进作用的审计成果;其次是要对审计对象进行综合性评价,既有对项目的整体性评价,也要对重点问题进行重点分析;最后是审计报告要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多维度和多角度地去总结审计发现的问题。

(2)报告撰写

报告撰写要注重以下方面:一是提出问题,从产业发展、环境保护、民生保障、扶贫稳固和投融资机制建设五个方面归纳总结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定性描述,审计问题要与证据链形成闭环;二是提出审计建议,建议是经过研究和分析之后的一种规律性的提炼,能够具备可操作性;三是提示被审计对象可能存在的重大风险,并针对性地提出预警和对策,这也是审计报告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3)报告质量

保障审计报告质量需要强化审计质量控制,实行三级复核制度,构建规范有效的审计质量管理体系,以保证审计意见的正确性和规范性。审计报告要通过研究分析,破解影响乡村振兴推进的政策束缚、体制障碍、机制缺陷和制度缺失。审计报告既要充分听取被审计单位的意见,也要加强同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及农村基层组织的沟通,提高审计报告质量。

4.审计结果运用阶段

(1)审计问题整改

审计人员首先对审计发现问题进行研究和分类,并对乡村基层整改事项进行指导,提出可行性、建设性的整改建议,促使问题及时有效得到整改;要充分发挥审计整改效能,通过“举一反三”式排查、完善内控、化解风险等方式,督促被审单位高质量完成问题整改;针对审计实施过程中发现的制度障碍,及时纠正执行偏差,防止政策变形走样。

(2)审计结果运用

研究型审计同样注重如何能使审计结果得到充分运用,以真正发挥审计工作的质效。要多渠道加大审计信息公开的力度,尤其是针对出现的热点、重点、难点和疑点问题;要多途径促进审计结果运用,研究审计结果运用的方式方法;研究与其他各类监督对审计结果运用的贯通共享机制,实现“整改问题点、规范问题面”的目标。

(三)辅助路径:组织及技术研究

通过对乡村振兴审计的管理制度研究、项目组织管理、审计技术方法、审计大数据信息化建设研究四个方面,不断提升审计管理和技术的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水平,提高审计的独立性、权威性和有效性,聚焦主责主业,发挥国家审计经济监督职能,拓展乡村振兴审计全覆盖,提高审计质量,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1.审计管理制度研究

各级审计机关立足研究型审计全过程,全面加强配套制度建设,促进研究型审计质效提升。一是计划环节,加强对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办法、业务流程等方面的梳理,保证审计计划落地;二是实施环节,从加强研究型审计现场管理、审计工作监督、审计绩效评价等方面完善审计制度;三是成果和结果环节,在审计发现问题整改办法、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反馈等方面融入研究型审计理念;四是内部管理方面,完善审计人员激励机制和审计项目管理规定等。

2.审计项目组织管理研究

在实践中,强化项目组织管理研究,统筹分配审计资源,对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审计至关重要。一是要加强各级审计机关的联动机制,包括上级机关和下级机关,从项目计划、审计方案制定到组织协调,进行统一规划,避免浪费审计资源;二是要扩大审计监督覆盖面,加强审计信息互通共享,通过大数据审计,形成疑点筛查、分析复合、数据统计、成果互享的新格局,节约审计资源、加强审计项目组织管理,实现“一审多项”“一审多果”“一果多用”[10]。

3.审计技术方法研究

开展乡村振兴审计工作,需要审计人员在手段、技术、方法上与时俱进,不断增强审计的技术本领。利用大数据、农业遥感监测、地理信息测绘等技术开展乡村振兴审计,坚持多部门电子数据核对与重点调查相结合、疑点筛查与实地核查取证相结合,提高审计质量和效果。利用各种技术手段,研究总结乡村振兴战略审计过程中出现的一般性、本质性、系统性、发展性等问题,出具专项报告。例如,在高标准农田项目审计中,利用地理信息技术(GIS)进行图斑比对,筛查出疑点区域。

4.审计大数据信息化研究

一方面对数据疑点进行集中分析处理并下发至各县区,另一方面针对疑点数据的滞后性或不准确的现象,及时调取主管部门的最新系统数据,将疑点数据与系统数据关联对比,确保数据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发展和创新大数据环境下的乡村振兴审计方法,进一步探索“整体分析、疑点汇总、具体核实、系统研究”的数字化、智能化审计模式。

(四)必要路径:复盘总结研究

审计项目结束后,要对项目进行全面复盘和梳理,提炼经验方法,查漏补缺,反思不足,归纳总结好思路、好技巧,探索形成一套适用于乡村振兴审计项目的方法案例,推进审计工作高质量开展。

1.审计理论实践研究

《“十四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开展审计研究是审计理论和审计实践的创新,用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提炼理论,是新时代审计工作的新要求、新特点。审计机关根据审计实践的过程和结果,创新和完善审计理论,有助于审计理论进一步指导实践;同时在审计项目结束后应该继续提炼实践价值,对于发现的典型问题可以汇总为“负面清单”,供其他主体排查使用[11]。

2.审计项目库建设

以审计案例、審计项目研究的方式落实项目库建设,集合乡村振兴审计中的优秀审计案例、审计技术、审计方法,定期将理论研究与审计实践相结合。用项目库中的成功案例和审计方法指导审计项目开展,借助审计项目丰富项目库建设,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对于已经完成的审计项目,形成研究报告或者研究结论;对于正在进行的审计项目,及时进行跟踪研究。

3.审计案例和课题研究

研究型审计注重研究成果运用,通过集中优秀审计案例、开展审计课题,从突出审计成果中汇编典型案例,加以推广、借鉴、学习,在各级审计机关中开展审计案例和课题的学习研究,提高审计人员的研究思维和职业素养。鼓励项目组成员参与课题立项和研究过程,借助审计人员的实务经验和审计成果,转化成优秀的案例汇编或研究成果,丰富研究型审计理论产出成果。

4.审计数字档案资源开发

建立健全审计档案,可以有效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同时可为司法机关、巡视巡察提供证据或相关材料。乡村振兴审计的涉及面广,充分利用审计数字档案资源能够有效整理历年审计数据,如审计发现的问题和整改情况等,按照省、市、县全覆盖要求建立审计数字档案,规范乡村审计标准化管理。利用档案资源进行计划编制和方案制定工作,能够快速提高审计质量,为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审计打下坚实基础。

五、实施研究型审计的保障措施

当前,乡村振兴研究型审计实践中存在大多数审计人员研究思维能力不足,不能很好地从机制、体制、法制、管理的思维和高度去评价乡村振兴微观审计中所碰到的问题;乡村振兴审计存在部门衔接多、政策性强、审计链条复杂等特点,对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极高,但目前审计人员的数量、知识结构、审计水平与审计需求还无法有效匹配;乡村振兴审计地点处于环境复杂的农村,农村信息化比较薄弱,同时还没有形成适用乡村振兴各种情况的审计标准和评价标准,研究基础环境较差。

因此,要将研究型审计模式与现有的审计工作模式有效衔接,需要从树立研究思维、加强审计人才队伍建设和创建研究环境三个方面采取措施。首先是樹立研究思维,即审计人员要善于运用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去开展审计工作,将研究思维贯穿于整个审计项目全过程,并为开展研究型审计做好知识储备和实践思考;其次是进一步加强审计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判断力、领悟力和执行力,培养审计人员能查能说能写本领,尤其是在乡村振兴审计供需矛盾突出的情况下,培养乡村振兴相关审计人才的需求迫在眉睫;最后是创建研究环境,一是加强农村的信息化建设,二是审计工作要营造开展研究的氛围,通过组成研讨团队相互交流,定期召开审计项目研讨会议、充分咨询专业人士建议等方式形成良好的审计研究工作环境。不断深入培植研究型审计理念,为研究型审计作用的发挥提供良好保障。

六、结语

本文明晰了研究型审计助力乡村振兴的逻辑机理,提出研究型审计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包括四个方面:基本路径——多层面主线研究、实施路径——全过程链条研究、辅助路径——组织及技术方法研究及必要路径——复盘总结研究。最后提出保障措施,系统性构建了研究型审计助力乡村振兴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框架(如图2所示),其中主要开展了研究型审计助力乡村振兴的逻辑与路径研究。

着力推动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是党的二十大报告的关键词,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审计工作开展研究,要紧紧围绕“国之大者”,聚焦党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而乡村振兴正是审计工作需要聚焦的重大领域。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过程中开展研究型审计,可以准确把握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的进程和政策落地等情况,更深入地认识问题,更准确地揭示问题,更透彻地分析问题,更好地为党和政府提供决策参考。国家审计进入到中国式现代化治理的新阶段[12],做实做细做深研究型审计将助推国家审计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更好地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保障,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审计力量。●

【参考文献】

[1] 晏维龙.关于开展研究型审计的几点认识[J].审计观察,2021(11):34-40.

[2] 张琦,彭亮,刘侠.关于“研究式审计”的若干问题——审计署特派办审计理论研究会(组)秘书长座谈会综述[J].审计研究,2012(5):32-35.

[3] 许芷浩,胡友良.关于开展研究型审计的几点思考[J].中国审计,2020(12):64-65.

[4] 李毅.研究型审计开展路径探讨[J].国际商务财会,2021(16):82-83.

[5] 王永梅,许莉,周旭东,等.研究型审计:内在逻辑与实践探索[J].会计之友,2022(1):119-123.

[6] 戚振东,张紫璇.研究型审计:一个理论分析框架[J].会计之友,2022(6):118-124.

[7] 党江艳.内部审计开展研究的实践框架探索[J].会计之友,2022(16):146-152.

[8] 郑世娟.关于开展研究型经济责任审计的探讨[J].财经界,2022(36):144-146.

[9] 苑丰.乡村治理视角下乡村振兴审计风险的表现、特征与管理[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21(6):96-101.

[10] 陆经秀.发挥审计监督作用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J].审计与理财,2021(9):18-19.

[11] 宋心.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农村审计要素研究[J].会计之友,2021(4):146-150.

[12] 陈汉文,张笛,韩洪灵.自我革命、防腐败和国家审计[J].审计研究,2023(1):12-16.

【基金项目】 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审计重点课题研究项目“研究型审计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实践路径探索”(2022HZ0041)

【作者简介】 党江艳(1978— ),女,陕西合阳人,高级会计师,陕西省行政事业类会计领军人才,陕西省第一届会计咨询专家,西安工业大学审计处处长,西安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审计、内部控制、管理会计等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战略实践路径高质量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党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层治理创新
论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底蕴
创新探索农村家政职业教育的有效模式
浅谈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和思考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