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融入高中数学教学探究
2023-10-08周义昌郭民
周义昌 郭民
【关键词】课程思政;新教材;新高考;课堂融入
一、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018年0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继续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教育改革,加快补齐教育短板,教育事业中国特色更加鲜明,教育现代化加速推进.”2022年0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共青团成立100周年的讲话中对新时代共青团员提出新的要求,他重点强调:“新时代共青团员要做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模范;要做刻苦学习、锐意创新的模范;要做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模范;要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模范;要做崇德向善、严守纪律的模范.”
2022年10月22日党的二十大顺利闭幕,会议上习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把“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提高到了国家高度.因此每个人的思想政治素质都将关系到了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学校思政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还能转变学生的思想,树立学生正确的科学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由此可见,教育的根本目标和任务是立德树人,而“课程思政”的理念就是为了协调好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方面的问题,打造立体化课程体系,实现“三育新人”.
从目前已发表文献来看,国内学者对于课程思政的研究有不同的观点,但是从教育目标、思政融人的必要性、长远育人功能等众多基本要素上,各位学者的观点保持一致,邱伟光在《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中提出“课程思政”重在建设,教师是思政融人的关键,而教材是开发思政元素的基础,只有不断地挖掘资源才能更好地做好思政教育.因此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秉持“始终围绕教材,以数学知识为出发点,多渠道挖掘课程思政资源”的原则,朱梦洁在《“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以专业课为视角》一文中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等方法,从教师和学生两个不同角度,研究他们对待课程思政的看法,对待思政的重视程度,教师如何在教学中理解思政,学生如何在学习中体会思政带来的影响,进而提出课程思政的新思路和方法,张奠宙在《数学学科德育——新视角新案例》中提出以热爱数学为基础,从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个性道德品质三个方面来切入,用数学文化及数学故事、数学美及数学感官、数学史及数学现实等方面来落实.他认为数学思政不是简单地喊口号,也不是将数学素材与数学的故事简单地拼凑就算融人教学,这样做不但没有育人效果,甚至可能会影响这节数学知识的教学目标达成.
在基础教育中,数学学科是重要的基础学科,课时多,课业重.很早就有研究者关注数学学科的育人功能.张彬在《“课程思政”视域下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研究》中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爱国主义情怀、科学人文素养、良好个性品质这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进行课程思政的高效融人课堂实践研究.在函数模块内寻找与这四个切入点相匹配的内容,进行思政融人研究,并给出教学设计和效果反馈分析,从而把高中数學课与思政元素有机整合.徐洪超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融人数学文化问题的探究》中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当前数学文化教育的现状,了解教师和学生对数学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得出在当前形势下数学文化对教育的影响.陈晓春、陈彦恒、胡焱合作发表的《数学史与数学文化课程中的思政教育探讨》一文中认为在数学文化与数学史学习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渗透尤为重要.他们回顾了我国数学发展的历史,多位数学家的励志故事,高中数学中的思想与方法,数学的美育价值,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方面,这些对于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锻炼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有很大帮助,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将思政教育更高效地融入常规教学,
二、新教材与新高考题中的思政元素
从2018年开始,全国各地开始逐渐进入新高考模式,并从高一开始使用新教材.高中数学新教材有如下变化:首先,每一章开头都设置了章首语,这些语言不仅提到本章学习的知识内容,更回溯数学起源,呈现数学史料,讲述数学故事,提示知识中蕴含的思想、精髓和本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既是工具,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体现了数学的育人价值.其次,教材增加了很多的“文献阅读与数学写作”,通过阅读文献资料和撰写相关论文,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数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发展过程、数学符号的产生由来等,从而理清科学发展规律,端正自身认识,形成正确的奋斗观.最后,教材在很多章节结束后单独开设了数学建模版块,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的应用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良好的数学习惯,锻炼了数学思维与能力,通过数学建模联系实际,教师能够培养学生树立刻苦钻研、学以致用的良好科学之风,
从2020年开始,八省实施新高考,三年来高考数学题目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突出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创设现实情境,突出应用价值,发挥高考育人功能.密切联系当前重大时事,彰显时代气息,引导学生关心时事,加强考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设置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情境,领略民族智慧,设置科技背景,凸显我国国防科技的发展,树立民族自信心,有机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具体数据见下表:
由该表可以看出,创设情境题占了很大比重,背景涵盖优秀文化、科技发展、经济建设、环境保护、文体活动、医疗保健、公共卫生等众多领域,突出高考的育人功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三、思政元素融入高中数学课的价值探究
(一)课堂导人环节融入思政元素
导人是一节课的开端,一个好的课堂导入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人不仅从内容上引出该节课所讲的知识,更具备以下两个功能,一是激发学生继续探索新知的兴趣,二是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思想个性品质.
如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以“蓝蓝的天空中,一群鸟在欢快地飞翔;茫茫的草原上,一群羊在悠闲地走动;清清的湖水里,一群鱼在自由地游弋……”为开篇,再配一幅优美的画图,让整个呈现是一种诗情画意的动态图景,图中的“生物圈”产生“类别”的意识,从而引出集合概念,在美学中让学生体会数学.再如讲到“任意角”时,教师可以播放全红婵打破世界纪录夺得2020东京奥运会跳水冠军的跳水视频,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教师通过讲解全红婵的励志故事,引导学生树立吃苦耐劳、不懈拼搏的精神,讲到函数概念的时候,由教材的例题1可以引入我国高铁的发展历程,通过介绍我国高铁的质量和数量位居世界首位这一事实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国家集体荣誉感,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
(二)融人数学文化,发挥育人功能
数学文化的内涵从广义上来讲是人类社会在实践过程中通过活动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的财富总和,狭义上是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等一切意识形态,数学就是人类社会在生产生活中创造的精神产物的一部分,《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数学文化应融人数学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有意识地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将数学文化渗透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将数学文化融人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提升数学学科核心素养,高中数学课中的数学文化包括数学故事、数学家轶事、数学发展历史、数学与时代的关系等,数学文化是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有效融人数学文化能更好地实现育人作用.
比如,教师在讲到二项式定理的时候,可引入杨辉三角;讲到圆的面积公式时引入割圆术等;讲到圆周率一定离不开我国伟大数学家祖冲之,他在刘徽开创的探索圆周率的精确方法的基础上,首次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第七位,而欧洲直到16世纪,才由阿拉伯数学家卡西才打破了这一纪录.教师可利用这些数学家的历史小故事,引导学生建立对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历史自信.同样,在讲到向量投影的时候,教师可以引进华罗庚先生的一维几何射影定理的结论和故事,激励学生学习华罗庚先生的研究精神,学习他学业有成后为祖国奋斗的高贵品质.
(三)专业知识链接思政教育,实施“以德育人”
1.培养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高中生应当具有辩证唯物主义思维,运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世间万物,数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足够的辩证唯物主义元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以培养他们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例如,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第三章中讲到函数概念时,会讲到什么样的函数是同一函数,此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用辩证的思维来分析该问题,即函数的解析式可以变化,也可以多样性,但是该函数的本质对应关系是不变的,让学生体会变化中蕴含不变,不变是变化的根本;利用函数的单调性定义引导学生理解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同时变大为增,反之为减;对于二次函数在给定区间上的最值问题,教师需要利用分類讨论思想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等.
2.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数学是探索现实世界万物内在和外在关系的重要手段,数学起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可以应用生活中各个领域,比如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北斗系统、手机鸿蒙系统,自主研发的新能源汽车等.教师围绕《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要求的教学知识,根据知识点的需要将思政元素进行有效融入.比如,讲到函数概念可以引用“复兴号”列车,讲到圆锥曲线中的抛物面可以引用“天眼”,讲到圆的方程可以引入“天宫1号”的轨迹等.把能展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科技高速发展、有说服力和教育意义的时代背景数据以及统计资料当作实际解决问题的情境,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又可以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怀.
3.培育良好的个人行为习惯
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它需要有严谨的逻辑性、完整的理论性以及相对应的大数据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它可以培养学生理解科学知识、分析科学数据的能力,它能培养学生去伪存真、崇尚真善美的人文素养,例如,讲到选修3第8章《成对数据的统计分析》时,教师可以利用相关性分析来分析吸烟的危害,引入健康运动以及良好生活习惯对身体健康指标的影响.
4.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每名学生都是独立、完整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品质,如何通过思政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首先,教师要借助数学教学中的思政教育增强他们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增强他们对各种事物的兴趣程度:其次,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和追求,明确什么才是美好人生的意义;最后,借助数学探究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勤奋、自信、认真、细致等性格特征,并养成互帮互助、共同协作、遵守纪律的集体主义精神.例如,讲到奇偶性可以引进中国剪纸“窗花”,讲到解析几何可以引进现代建筑“小蛮腰”等,引导学生领悟图形的对称之美,理解不对称的缺陷美,进而感受数学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在美的感染下,丰富精神内涵,提高个人高尚道德品质.
(四)作业中的思政引领是课堂思政的延伸
一方面,在作业中加入适当的情境创设题,既对接了新高考题型,又实现了知识的复习巩固,还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育人功能.另一方面,作业的设计可以多样性,不仅可以利用情境题,还可以直接在每道题的开头加入“题首语”,比如,一道函数单调性的题目前可以加入“日日有精进,月月有成长”来激励学生坚持不懈;如果是立体几何题,可以加入“万丈高楼平地起,辉煌只能靠自己”来引导学生需要脚踏实地,勤学苦练才能成功.
四、教师的身教大于言教
在学生面前,教师就是标杆,标杆的高度越高,学生所能达到的高度也就越高.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师的作用虽然是有限的,但“示范”“引领”作用是无限的.因此教师应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育学生的同时与学生一起养成良好的习惯.
《师说》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每一名教师,不仅要做到“学高为师”,更要做到“身正为范”.教师每天都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上班,这种情绪无形会感染学生,影响学生,让他们充满自信和阳光.平时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要求,教师都要先于学生做到,比如,早上到班时间,如果教师每天都提前5分钟,到达教室学生看到了也会慢慢早到,这样坚持下去就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如果教师每次评讲试题时都不能规范书写板书,那么学生就不会重视答题规范,因此教师不仅仅要教给学生如何规范答卷,试题出错了怎么修改等,更应该在讲解过程以身示范,包括自己书写的备课本、试卷等,学生就会模仿教师认真书写,规范答题、坚持订错等.教师以身作则能够让学生学会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情,养成严谨细致的良好品格.
五、结论
“课程思政”不是要改变数学专业课程的本来属性,更不是要把专业课改造成思政课,而是充分发挥数学课程的德育功能,运用德育的学科思维,提炼数学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
首先,课程思政要展现的就是一种科学思维,它强调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去看待事物.尤其是在当前国际社会意识形态领域风云变幻,各种社会思潮观念激烈交锋的背景下,教育要顶住压力、抵住侵蚀就需要进一步加强在各门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教书育人,为学生构筑起牢固的思想防线,抵制各种错误思潮、错误言论对学生的危害.其次,课程思政所展现的是一种创新思维,它强调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外的课程中融人思想政治教育,这是以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未曾关注到的.最后,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过程中,需要创新思维,以新思维催生新思路,以新思路谋求新发展,以新发展推动新方法,以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实现课程思政的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