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
2023-10-08黄文华
黄文华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策略
小学生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教师不能用抽象的方式进行数学教学.小学生对直观的事物感兴趣,对直观性的教学能够产生真切体验,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学,可以使學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的理解.问题情境具有直观形象性,可以将学生代人情境当中促使其进行积极思考与探究.问题能够促使学生将已有知识与生活经验参与到新知识的建构活动中,教师要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情境,挖掘学生创新潜力.
一、小学数学教学问题情境创设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不注重结合学生特点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生自制能力较弱,并且存在着有意注意时间短的问题,这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表现得特别突出.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特点设计教学过程,用问题来引起学生的思考,激活学生思维.问题是驱动学生进入探究过程的有效措施.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可以发挥自身的潜能,让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积极探索,发现与总结数学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不断积累与丰富数学知识,提升数学核心素养.但是目前,教师总是以讲解灌输的手段来进行数学知识的传授,部分教师认为小学生的心智还不成熟,只要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其进行记忆与理解,在考试中能够取得理想成绩就是达成学习目标了.在这种以考试为中心的观念的支配下,教师不注重结合学生的实际及认知能力来提出问题,就让学生进入问题情境进行思考,学生在遇到相关问题时也只是机械地套用相关公式,或是根据教师的解题示范来进行答题.
(二)学生缺乏问题意识
教师在教学中一味运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会使学生失去了主动思考和自主进行知识建构的机会.因而,学生没有时间对知识进行深入思考,问题意识也无法形成,学生缺乏问题意识的另一重要原因是教师在教学中不注重设计问题并运用问题驱动学生思考和产生探究动力,学生常常是根据教师的教学思路被动地学习,是教师教学活动的配合者,教师不注重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以及通过不同的手段来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学生缺乏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过程,这种教学方式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难以提高,只是能够记忆与背诵相关知识点,而缺乏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问题情境创设不合理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提出问题,不能盲目提问,提出的问题也要与学生的知识结构相契合,要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然而目前教师在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创设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问题难度掌握不合理,小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但是毕竟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可是教师创设的情境与学生的认知能力不相吻合,或者超出了学生所掌握知识的范围,致使学生对于问题失去兴趣,也丧失了学习信心.二是教师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合理,不能运用相应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更好地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如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不组织合作学习等方式来让学生积极探究,就无法发挥学生的智慧,使其进行互动交流,从而进行有效的借鉴,就无法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三是时间的设置不合理,教师在问题情境创设之后,提出问题后给予学生的思考与探究的时间较少,学生还没有得出探究结果,教师就进入了下一个教学环节.
(四)不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通过问题的解决来总结知识点,就说明教师的教学思想还处于传统灌输知识的层面,不能调动学生主动性,没有落实生本理念,如在学生通过自主思考或者合作学习等方式解决问题之后,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对于过程进行反思,不注重让学生对蕴含于其中的知识点进行归纳与总结:不注重让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成果展示是问题情境教学十分重要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可以更好地梳理知识,发现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更好地建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更好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二、情境创设应遵循的原则
(一)情境要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
问题情境可以增强教学的形象性,也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置身于情境当中进行思考,发挥学生形象思维的优势,并使其对知识形成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概括与总结上升为抽象的认知,掌握数学规律,但是情境的创设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一是情境要与教学内容密切联系,切忌脱离教学主题,并且一定要具有思考的价值所在,不能随意提问,避免脱离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问,二是情境创设必须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还要与学生的水平相吻合.三是情境要与教学环节高度融合,如果太突兀就会影响教学实效,要抓住适当时机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实现教学环节间的平稳过渡.因此,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能力,并结合教学内容和目标设计教学过程,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如果按传统教学的步骤,一开始就向学生讲述三角形的概念以及三角形的构成的元素,这样的理论说教会使学生失去兴趣.所以,教师可以改变这种教学方式,而是让学生观察生活当中的三角形,从而让学生先在直观上形成对三角形的概念,然后让学生用数学的语言叙述和理解三角形的概念,随着对三角形的探究的不断深入,教师再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三条边满足怎样的条件时才能构成三角形?在怎样的条件下就不能构成三角形?学生在教师提出问题后,纷纷拿出小木棒或者小纸条来摆放三角形.通过实际动手和观察,学生总结归纳得出三角形的三条边的关系,接下来教师继续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就很容易回答这类问题.通过对问题的进一步探究,学生的探究还涉及了三角形三个角与三条边关系等方面的知识,数学知识的探究进入了更深的层次,从而激发起学生对数学更浓厚的学习兴趣.以上教学情境的创设与学生的学习内容密切相关,教师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与学习内容密切结合的情境,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情境要促进学生联想和思考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要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并且能够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有效的发展.如学习“圆的认识”时,教师从生活人手,让学生观察常见的自行车并提出问题:自行车车轮的圆心在哪里?如果偏离了圆心,自行车在行进时会出现什么问题?教师让学生根据情况进行实验,课堂氛围十分有趣,让学生认识到圆心到圆周的距离是相等的,半径的长度一样,这是保障自行车稳定顺滑行进的条件.接下来引入半径、直径等概念,教师给出一些物体的半径,让学生猜测这种半径的物体可能是生活中的哪种物品.如对于16cm的半径,学生就想到生活中的盘子、披萨等,根据半径140m时,联想到圆形的小操场、圆形的大花坛等,这样的情境给学生提供了联想的空间,使学生认识到圆的大小取决于圆的半径的大小,促进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三)情境要生动形象以激发学生认知欲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具体生动、直观真切的情境.如学习“分数的意义”时,为使学生理解单位“1”的内涵,教师用一个橙子、一盒橙子、一箱橙子来演示计量单位的变化,使学生认识到一个物体或计量单位等都可以平均分,从而理解了分数意义中单位“1”的内涵.再如,小学数学“平均数”的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点,本节教学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建立平均数的概念.但是传统教学中教师口头讲述平均数的概念时,学生往往对于平均数概念模糊不清,遇到有关平均数的问题也不会正确运用概念进行分析与解决.其主要原因是教师只是将平均数的理论讲述了一遍,而处于形象思维阶段的学生是很难产生直观认知,更谈不上深刻理解.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特点,创设适合学生生活特点和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在课堂的导人环节,教师就组织学生展开游戏活动,教师将学生分成两个小组:第一组是6人,第二小组是3人,要求并在相同时间内拍球,最后看哪个小组拍球数最多,当教师这样分配完以后,有许多学生提出了意见,认为这样有失公平.教师故作惊讶地问大家:怎么有什么问题吗?这样比赛不是很好吗?大家表示:这两个小组的人数是不相同的,是人数多的小组拍球数会多于人数少的小组.“那么怎么才能公平呢?”,教师进一步追问学生.这时,有的学生提出:为了公平,就需要两个小组的人数相同,再进行比赛,教师启发学生:“有没有两个小组人数不一样,但是可以进行比较的方法呢?”,学生们陷入沉思当中,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时,教师趁机引入“平均数”的概念.学生们结合有趣的教学情境,再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就更直观与深刻了.这种情境创设,不仅使学生积极思考与参与,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有利于促进学生由旧知向新知的过渡,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策创设策略
(一)鼓励学生辩论,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教学中要允许学生提出相反意见,可以让学生进行辩论甚至是争论,教师要抓住这一良好契机,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在辩论中获得真知.例如在学习“商中间或末尾有零的除法”这一知识点时,学生们提出问题:为什么十位、百位上的数不够除时要以0补位?不补不行吗?学生在学习除法时有这样的疑惑,就会导致其除法计算结果出现错误.所以,教师必须给予充分引导.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也自然进入了数学的问题情境当中,因此,教师就“需要不需要补0,及补O有什么作用”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学生们边辩论边进行实际演算,在辩论及演算中他们发现:0可以发挥占位的作用,并且了解了被除数与除数相除时商有什么变化.了解商中间的0是不可以随便去掉的,数学计算中往往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必须认真仔细而严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以此创设问题探究的情境,根据情况组织学生互动或辩论.学生互动与辩论的过程,实际上是不断思考与纠错的过程.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抓住数学的本质,明确数学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并且,在学习中养成严谨、细致的思考习惯,改变似是而非的错误认知,促进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并提出问题
数学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是为学生理解知识服务的,而情境的创设可以由学生自主完成,这样学生遇到知识可以结合具体的情境去理解知识,这是情境创设的较高境界.数学教学中通常运用复习旧知识的方法来过渡到新知识的建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自主尝试学习新知识,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不能解决新的问题时,就会产生认知的冲突,从而产生探究的欲望.如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学生会提出余数是怎样产生的等问题,教师可以开展等分东西的活动,通过变换不同的条件,会产生除不尽的现象,学生经历了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形成过程,加深了理解.
(三)用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并得出正确结论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树立不经过思考不要轻易下结论的观念,让学生在解答问题后不满足于所采用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到一题存在多解可以由多种方法解答.如在学习圆柱的侧面积时,教师让学生推测:如果用刀切割圆柱体,会得到什么形状的图形?有的学生会想当然地回答圆形,但是当学生竖直方向割开圆柱体时却发现截面一个长方形.通过这样的发现,促进学生对圆柱侧面的新的认识,在以上教学情境中,教师先让学生猜测问题的结果,然后让学生实际操作.在具体解答之后将结果与预测结果进行对比,看计算前的预测是否正确,这样就在训练前设置了悬念,学生就会带着检验预测结果的心理去进行实际推算,这样的训练过程更有趣味性与自觉性.
四、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应注意的问题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在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身心可以得以放松,并且全身心地投入到对知识的探究,从而进入知识探究的更深层次.首先,问题情境的创设要结合学生生活,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探究新知识.其次,教师要注重对于学生的创新性想法进行肯定和激励,使学生逐渐养成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最后,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兴趣,教师要多让学生自主思考,多提供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
(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是问题情境创设的宗旨,数学教学必须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使每名学生都能够获得最理想的发展,提高核心素养,因此,情境创设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以豐富的教学手段和多样化的问题情境,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提出问题时教师必须考量新旧知识的联系、概念的形成、规律的总结等都与学生的认知相契合.
结语
教师要注重反思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教学存在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优化教学情境创设过程,提升数学教学效率.教师要创设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教学情境要能够引发学生的联想与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要鼓励学生辩论,引导学生自主创设问题情境,并在教学中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以问题驱动学生思考与探究,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问题情境教学中要注意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以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升学生数学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