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场观察类真人秀的受众偏好与创新路径
——基于豆瓣数据的扎根理论分析

2023-10-08唐灿灿黄帮惠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观察团真人秀实习生

唐灿灿,黄帮惠

(1.北京师范大学 人文和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广东 珠海 519087;2.珠海魅族科技有限公司,广东 珠海 519085)

《202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告》指出,2021届高校毕业生人数909万,比2020年增加35万;2021年就业群体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总人数的92%,专科学历的仅占8%,然而就业现状却并不乐观,毕业生中成功找到工作的仅占34%,月薪也远低于他们的心理预期。[1]在就业压力异常严峻的社会背景下,2021年1月,腾讯视频推出了国内首档职场观察类真人秀《令人心动的offer》,豆瓣评分8.2分,吸引了大量受众。2021年4月,芒果TV《初入职场的我们》、江苏卫视《闪闪发光的你》、爱奇艺《上班啦,妈妈》更是呈集中爆发态势,以各自的创新点纷纷聚焦职场选秀。然而在吸引受众方面却均未达到《令人心动的offer》①本文提到的职场观察类真人秀均仅指其第一季。的水平,豆瓣评分显示,《初入职场的我们》5.6分,《闪闪发光的你》6.4分,《上班啦,妈妈》6.5分。职场真人秀的扎堆出现,体现出受众需求的确定性,然而低评分也反映出该类节目亟待改进创新的必然要求。本研究基于这三档节目的豆瓣评论数据,构建该类节目的受众感知偏好模型,并依此提出职场观察类真人秀的创新路径。

一、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

扎根理论是一种基于文本数据的质性研究方法,由社会学家巴尼·格拉斯和安塞尔姆·施特劳斯1967年在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 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一书中首次提出。扎根理论的核心在于,根据现有的文本资料进行归纳、比较、编码、检验,逐步扩充和探索,以生成新的概念和新的理论[2]136-140,适合对某一陌生或较少涉入的领域进行探索性理论构建[3]。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目前尚未有以豆瓣评论为原始数据的职场观察类节目的受众偏好研究,因此本研究使用扎根理论是比较合适的。扎根理论具有成熟的标准流程,从文本资料收集开始,通过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三个阶段对文本数据逐级提炼,建立概念之间的联系,初步生成相关的理论模型;再通过对理论模型进行饱和度检验,验证、补充资料,直到模型饱和,并对结果进行讨论。[4]

本研究采用pathon技术自编程序,对《初入职场的我们》《闪闪发光的你》《上班啦,妈妈》三档节目的豆瓣评论数据进行实时爬取,同时采集《令人心动的offer》的豆瓣评论数据作为后期验证资料。采集的内容包括节目名称、用户名称、用户ID、评论内容、评论时间等,时间范围为2021年4月6日—12月31日,主要指标数据汇总见表1:

表1 四档职场观察类真人秀节目的豆瓣评论数据基本信息统计(2021年4月6日—12月31日)

基于《初入职场的我们》《闪闪发光的你》《上班啦,妈妈》三档节目的豆瓣评论数据,笔者作了三阶段编码和感知偏好模型构建,并进行理论饱和度检验。首先是开放性编码。它又称初始编码,要求以开放的态度,在没有核心预设概念的情况下,将原始文本中的字、词、句逐一分割编码,整理成概念化标签,逐渐实现范畴化的提取过程。为保证开放式编码的可信度,笔者依据初始评论提炼相关概念,得到包括工作方式、真实性、价值观、专业度等46个初始概念。

开放性编码将文本分裂为不同类型的范畴,主轴编码是将范畴重新排列,试图恢复为有逻辑意义的整体,试图回答“哪里,为什么,谁,是什么及结果如何”等问题[2]136-140。在开放性编码的基础上,根据范畴间的逻辑关系,提炼范畴间更高层面的主范畴[5]。基于46个初始概念,根据其特征属性,归类为人物差异化的背景与气质形象、剪辑、职业、导师、实习生、观察团、主持人、节目输出、节目满足等9个主范畴。

选择性编码即提炼更具提纲性的核心范畴。围绕核心范畴探索相互支持的范畴间的逻辑关系,用以说明整个研究的目的,以此形成“扎根”于文本的理论[6]。编码1—7可分为“节目形式”与“节目内容”两大范畴,通过围绕“受众偏好”这一核心概念对上述9个主轴编码进行梳理,笔者构建出该类节目的受众感知偏好模型(参见图1)。

图1 职场观察类真人秀受众感知偏好模型

二、模型阐释与研究发现

本研究所构建的职场观察类真人秀受众感知偏好模型主要分为节目形式、节目内容、节目输出、节目满足四大模块,在深层逻辑上也符合卡茨在1974年提出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即受众的心理与社会需求产生于对大众媒介的期望,不同模式的媒介接触可以满足受众不同的需求[7]。现将模型与研究发现阐释如下:

(一)节目形式

职场观察类节目的形式包括空间互动、媒介互动,人物选择以及剪辑、节奏与结构等。当下国内的职场观察类节目基本借鉴了韩国综艺节目中比较流行的“真人秀+观察团”模式,即职场与演播室的双重空间叙事。空间的交替互动使演播室理论上可以对选手在职场的真实表现进行理性点评与讨论,可以更有效地输出节目的实用价值,增强指导性。演播室与职场的互动,将观众置于观察团视角,客观上也符合布莱希特的第四堵墙理论[8],拉近了观众与职场的距离,增进了观众的沉浸感。实习生与导师的互动空间为办公室、餐厅等,多空间互动可以有效丰富真人秀的社会内容。实习生与主持人、观察团的现场互动,打破了既定的戏剧空间,可以更好地增加节目的真实感,并输出真实、实用的职场经验。这些在《初入职场的我们》《闪闪发光的你》等中均有所体现。然而,研究发现不少节目由于演播室与职场场景的时长比例分配不合理,未能达到理论上的期待效果。

媒介互动在节目中表现为场内互动与场外互动。场内以媒介关联主体互动为主,如实习生与导师在工作交流中的媒介互动,体现为PPT的制作、汇报,电话、微信交流等。多媒介互动可以真实还原职场生态,符合真实的工作情境,展现实习生、导师的性格和处事方式。场外互动包括演播室观察团与职场实习生的媒介互动,如《闪闪发光的你》中的观察团通过竞猜的方式为实习生争取额外的实习名额,竞猜的方式能够提高观众的参与感,额外争取的名额可以弥补部分观众的情感遗憾,符合节目的综艺娱乐性。此外,节目还注重与观众的互动,三档节目均充分利用场外观众与实习生、嘉宾、导师、节目组的微博媒介进行互动。观众通过微博互动,为票数最高的实习生赢得定制职业礼包,或助力实习生得到额外offer等。场内与场外的社交媒介互动能增强观众的沉浸体验感及节目的真实陪伴感。实习生和导师等利用微博分享参与节目的职场“干货”,能够吸引并维持钟情于他们的粉丝群体。理论上观众的媒介参与可以维持其对节目的忠诚度,然而由于观众的复杂性及不可控性,过多的权利赋予可能会对节目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从这三档节目看,节目组在选择参与节目的人物时均考虑了外形、学历、家庭背景、实习经历等因素,差异化的人物选择是各节目的看点与创新点之一。不少实习生的职场穿搭也是吸引粉丝持续关注的亮点。主持人的学历、业务背景,观察团的“颜值”、资历,导师是否具有代表性等,也关系到观众对节目的喜爱程度。如《初入职场的我们》邀请到知名企业家董明珠作为实习生导师亲自参与考核,《闪闪发光的你》中的导师团被网友认为是“同类节目中业务能力最强的导师团”。然而,研究发现,精英化的实习生筛选,难免会拉大实习生与受众的距离,增加现实职场的焦虑感。

职场观察类真人秀剪辑的戏剧化,已成为此类节目默认的吸睛法则之一。悬念的使用、冲突的安排可以有效增加观影的紧张感与审美期待。不少节目后期均加入多样特效,丰富了娱乐性,增加了喜剧感,如芒果TV擅长的动漫式特效、夸张的喜剧音效、二次元字幕等。然而有些刻意的悬念与冲突剪辑,却有可能使观众误读人物形象。此外,从现有节目看,节目组均能注意到单集节目的结构完整性,但就整体而言,不少节目仍呈现“高开低走”的态势。节目前几期花式的面试与阵容强大的导师团,均能较好地吸引受众,然而后续内容乏力,整体节奏失衡,尤其是结局的选择方式,引发不少网友诟病。

(二)节目内容

节目内容包括职业、导师、实习生以及观察团与主持人。作为职场观察类真人秀,职业的选择是一大核心要素,应突出专业化与界限感,越丰富的专业性越可以有效地吸引相关受众。从现有的职场观察类节目可以看出,各行业独特的面试流程是节目开场吸睛的一大亮点,不同技能的考核、题目的覆盖范围、是否能呈现面试者的专业及特点等,这些既是观众最感兴趣也是最被诟病的。同时,各节目同质化的淘汰机制也是观众的反感点之一。但节目中呈现的职业规范、工作细节、职场礼仪等则成为亮点,吸引了不少观众持续关注,体现出该类节目本该具有的职场教科书特质。

职场观察类节目的初衷是服务与指引,对学生或职场新人来说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因此专业导师的选择至关重要,如《闪闪发光的你》中拥有不凡资历与学历的强大导师团。观众都十分期待看到导师的领导力、工作方式、考核方式以及与实习生的日常交往,因此像《初入职场的我们》即便创新地选择了明星经纪公司为实习地点,却因导师个人化的工作与考核方式影响了观众对节目及相关行业的评价。导师在节目中应该起到支撑的作用,在自身工作及与实习生的互动中都应体现专业本色和符合相关职业文化的形象。

“素人”实习生是观众愿意收看节目的原因之一,观众试图通过观看真实的“素人”职场活动,获得自我确认及职场认知。实习生的个人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日常交往以及与导师的互动等都成为观众关注的焦点。不少素人实习生的优秀能力能够起到明星效应,吸引观众持续关注。实习生的日常交往也成为观众自我察观、重新审视职场的一面镜子,有些实习生在职场压力下的情绪化表现也能引起观众共鸣或构成节目悬念。

观察团与主持人是观察类节目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担着点评与讨论真人秀内容的作用,也可以调整气氛,引导观众对某些话题进行讨论与思考。主持人既要有较丰富的知识储备,体现出点评的专业度,也要能恰到好处地引导观察团发言。因此各节目均慎重选用主持人,如《初入职场的我们》的主持人蒋昌建是耶鲁大学的博士后,《闪闪发光的我们》选用了知名主持人马东,《上班啦,妈妈》的主持人陈铭博士在武汉大学教书。然而在观察团的组建上,节目组多选择有一定名气的明星、艺人担任嘉宾,以吸引更多观众的关注,但也有观众并不满意明星嘉宾的言行。因此,观察嘉宾的选择是该类节目是否能够创新与吸引观众的重要环节。

(三)节目输出

美国行为学家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认为,影响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因素分为两种—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两种因素相互独立,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人们的工作行为。[9]保健因素是指与不满意情绪相关的因素,有了员工也不一定会满意,但没有会不满意;激励因素是指能够引起人们满意感的因素,这类因素可以更好地激发人们维持积极的状态,从而更好地调动员工积极性。双因素理论同样可以用在节目价值的输出上,职场观察类真人秀首先应确保节目的真实性与专业度,二者构成节目的保健因素,具备了观众不一定会满意,但不具备就会引起观众的不满意。观众的目的是想看到真实的职场,节目传递的价值观也是其应具备的合理保健因素。信息量和话题性则构成激励因素。节目除了传达应有的职业态度、价值观外,还传递了职场面试技巧、工作作风、职场穿搭、社交礼仪等信息,信息量越丰富越可以增加观众对节目的关注度。职场热议话题的持续呈现,也是维持观众期待的激励要素之一,如“面试时应该暴露自己的野心吗?”“找工作时如何谈薪酬?”“职场女性的生育成本有多大?”嘉宾对这些话题各抒己见和热烈讨论的氛围能够吸引观众对节目内容的持续关注。

(四)节目满足

使用与满足是大众传播的最终目的。只有使受众在观看后获得满足感才能实现节目制作与传播的意义。卡茨等人从大众传播媒介的心理功能出发,将受众需求归为35种,并将其分为5大类:认知的需要、情感的需要、个人整合的需要、社会整合的需要、舒解压力的需要。[10]职场观察类真人秀具有真实性、专业性、娱乐性三大属性,节目所满足的受众需求符合使用与满足理论(参见图2)。

图2 职场观察类真人秀的受众需求

真实性中的求新,指节目能够传递最新的职场资讯、行业动态等;求真,指本着真人秀的原则,节目真实呈现普通人的职场生活,如真实的工作场景、职场人际关系、职场机遇、职场感悟等;求实,指节目能够呈现或传递行业职场经验,如专业性的点评、如何提升职场技能等。专业性中的求美,既包括人物的职场穿搭、办公环境,也包括职场温暖的人文氛围;安全,指通过获得真实有用的职场信息,减少自身犯错的概率,提高自身安全感;自我实现,指通过观察他人的职场生活,反观自身,进一步弥补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实现更好的自我。娱乐性中的好奇,指揭示行业或明星偶像、知名人物等鲜为人知的一面;窥私,即节目呈现出的近乎全方位、多角度的拍摄,满足了观众的窥视欲;娱乐,是综艺节目的一大本质属性,戏剧化的剪辑方式和多种特效与音乐的融入,使真人秀变得剧情化,增强了节目的代入感;社交,指基于节目热点媒介与热点话题的带入,更多的受众或主动或被动地参与其中,节目成为一种社交资源。

三、研究结论与创新路径

本研究基于豆瓣评论数据借鉴扎根理论分析构建职场观察类真人秀的受众感知偏好模型,包括节目形式、节目内容、节目输出、节目满足四大模块。节目的综合输出对受众感知有着重要影响,其中包括节目形式与节目内容两个模块,节目形式与内容相互渗透,相辅相成。人物差异化的角色选择,会直接影响受众对节目的审美期待。不同空间的互动节奏、内容与机制会影响节目内容的表达、价值观的呈现及信息量的传达。多形态的媒介互动可以增强节目的真实性以及与观众的互动感。剪辑导致的蒙太奇效果会影响单集节目的节奏,进而影响整体节目的内容结构安排,从而对观众的思想感知与审美期待产生重要的影响。主持人、观察团所处的演播室,导师、实习生所处的职场,这些不同的空间与角色均承担着各自的叙事功能,传达着多元的职场信息,节目应在互动中更好地突出其价值效用,从而使内容与形式完美融合。多样有效的价值输出与适当的空间切换,都是满足观众需求的必要元素。鉴于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可供参考的创新路径。

第一,节目形式:极点创新,黏性互动。节目组应寻找形式本身的吸引力,充分开发模型板块中不同元素的功能,于同类节目中寻找单极或多极创新点。以形式吸引观众,以形式带入观众,进而实现黏性互动。以形式吸引观众,首先体现在叙事主体能指符号的选择。叙事主体的选择对受众的观看行为起到决定性作用。根据拉康的镜像理论,电视屏幕构成了一个想象的世界,观众凝视屏幕类似于婴儿在镜中寻找自我认同的情景。[11]除了现有的选手海选差异化原则、外形要求外,可以放大差别阈限。如创新选择标准,由现有的精英化转为覆盖面更广的草根化、平民化。从学历、能力、特长、综合素养等多角度来筛选草根优秀实习生,以赢得更多普通受众的认同。导师的专业性与行业代表性是吸引受众的另一个极点。对于导师来说,专业实力、社会地位、声望所赋予其名字的能指力量本身就可成为节目的创新名片。寻找有行业知名度的导师,可以有效维持细分领域的更多受众。优化观察团的组成结构,充分发挥观察团角色的意义,在结构上实现创新。除了邀请人气明星,多角度的专业点评更可以赢得观众好评。观察团成员除有资历的知名主持人外,嘉宾的构成可以是跟节目内容相关的行业人士、学术界人士或者饰演过相关角色的有知名度的演艺界人士、在网络上有影响力的意见领袖,等等。观察团的结构应突出专业性,兼顾娱乐性。重视叙事主体的形式吸引力,是吸引观众的前提。

节目以形式带入观众,形成多空间互动,赋予形式多维意义。导师与实习生在工作场域内的不同环境的多空间互动,可以深度呈现公司的原生态文化,体现职业吸引力。工作场域外社会环境的多空间互动,可以丰富职业内涵与社会意义,亦可多方位展现实习生与导师的性格。其目的是以多元化的空间情境效果,还原更真实的职场生态、更多元的人物性格,以捕获更多受众使其在群像中寻找自我认同。主持人与观察团适当的多空间互动,可以突破原有节目的既定框架,打破戏里戏外的既有观察模式,拓展观众的期待视野,增加节目的真实性。

黏性互动离不开节奏的紧凑与整体结构的跌宕起伏。在节目形式的设置中既要有新颖独特的面试开场,也要有激荡人心的大结局,在经过层层拼杀后的晋级环节同样要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而在节目进行过程中,考核方式、内容与前后的安排,既应考虑单集里的环环相扣、张弛有度,也应考虑整体结构的起承转合。戏剧性叙事技巧的应用是维持观众期待的重要法则。个性化的特效和音乐是细分受众后,结合节目内容、风格与受众主体特点可供创新的点。多媒介介入与受众行为的易入性,是黏性互动的必要条件,主要体现为场外观众的主动参与。在节目播出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当下热门的媒介,使互动便捷,吸引受众参与。如制造热门话题、明星的参与、设置有奖竞猜等,通过网站弹幕、微信摇一摇等常用方式,观众可以实时互动,从而增强观看的沉浸感与收视黏性。节目播出后的微博、豆瓣、知乎等媒介的话题讨论、明星粉丝互动等亦可持续维持节目的热度。

第二,节目内容:细分市场,精耕垂直领域。对年轻受众来说,职场观察类节目的服务性、养成性有着天然的吸引力。对题材的精耕细作,尚未被现有的律政、金融、演艺、市场营销等题材穷尽,未来仍可在职场领域进行大量细分挖掘。立足社会现实,细分市场,挖掘区别于现有节目的题材,突出专业性和细致性,次题材优势首先圈定该领域的大量受众。

在内容的传达上,突出专业化与精细化。在符号所指上实现特色化传达与细节化创新。避免面试规则、淘汰机制、晋级方式等节目结构的雷同。在技能的考核与试题的覆盖面上,突出专业性、全面性与规范性。多样、全面、仪式化的考核与汇报会成为该类节目观众的审美期待之一。在细节中所呈现的该领域的职场规范、职场文化、职场礼仪等,既可以如镜像般对现实职场形成观照,也可以对未步入职场的受众构成理想参照。

导师在与实习生的日常工作交流中,以真实的差异化个性形象传递专业素养体现职业与人格魅力,也是赢得受众认可与关注的创新点。导师对职业内涵的形象诠释将起到某种专家效应,在受众群体中形成一定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其专业能力与社会地位及个体符号所蕴含的职场文化对特定群体的受众来说必然具有强大吸引力。实习生在多任务考核过程中所传递的团队合作精神、处理问题的方式与技巧,也将成为特定群体受众期盼学习的参考。

第三,节目输出:专业赋能,娱乐与共。形式与内容融合决定了节目输出的最终效果。受众之所以选择某个节目,很大程度上可以由个人的需求与兴趣加以解释[12]。节目制作方在拍摄与剪辑时,应立足受众的需求,以真实为中心,弱化“演”的成分,多角度还原职场生态。以内容为本,专业赋能,娱乐与共,多向传播。节目的输出既应重视职场内容的专业特点,同时也应避免枯燥的说教。专业为本,娱乐为辅。尊重职场的神圣性与仪式感,在规范中多面向输出职场文化;在剪辑、特效、空间设置等形式技巧中实现趣味性与娱乐化。叙事主体的理性交锋与细腻情感的真实流露相结合,多面还原真实人物,丰富节目的人文内涵,使更多的受众能够实现共情与自我认同。

在考核的进程中尽可能构建真实职场拟态话语体系,生动传达专业内容,以真实、专业、规范满足特定受众的专业认知需求。同时在考核任务的设置上,应结合社会热点或普遍现象,将专业还原于生活,突出职业的社会意义,吸引更多受众关注,满足更多受众出于好奇的认知需求及社交需求。注重捕捉叙事主体的自然情感流露,能够引起更多职场人士共鸣。叙事主体的行为互动,主持人观察团的深度点评,正向输出多维价值,能够满足受众的情感需求,达到价值引导、启迪思想、滋养心灵的目的。拟态职场空间中带有社会普遍性的主体行为演绎,与演播室对职场话题的敏锐输出、多维点评,并在热门媒介持续参与话题的讨论、与粉丝互动,能够起到衍生舆论场域、增加节目的真实性与吸引力,从而利用多媒介扩大节目的传播效果。

后疫情时代,就业形势的复杂使得职场观察类真人秀仍有非常大的垂直领域空间,也有一定的受众保证。当下不同平台的职场真人秀依然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创新永远是节目的生命力。本研究基于2021年豆瓣评论数据构建了由节目形式、节目内容、节目输出、节目满足四大模块组成的该类节目的受众感知偏好模型。并依据理论模型,提出职场观察类真人秀的创新路径,包括极点创新,黏性互动的形式突破;细分破题,精耕垂直领域的内容创新;专业赋能,娱乐与共的输出综合考量。本研究对未来职场观察类真人秀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也为该类节目的理论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猜你喜欢

观察团真人秀实习生
火卫一上的真人秀
儿科临床医学实习生与住院医师结对带教模式的探讨
一场史无前例的乐队真人秀
真人秀节目的本土化
户外明星真人秀为何火?
中草药房实习生带教工作探讨
儿科实习生四诊能力的培养
最牛实习生
阿盟观察团继续留在叙利亚
本期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