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视角下道县田广洞村传统村落空间要素关联耦合策略探究
2023-10-08蒋明华姚磊
蒋明华 姚磊
(湖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设计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0)
文脉(context)一词起源于语言学,指注重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强调各类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1]。截至2023年6月,查询知网论文数据设置关键词为“文脉”,共计760篇,涉及研究对象为建筑设计、城市文脉延续、历史街区、文脉延续。由此可得,“文脉”一词最先运用于城市规划设计。在城市规划设计领域历史发展过程中,文脉被视为以文化背景为基础的人、自然环境、人工环境以及相应的社会文化背景间的一种动态的、内在的本质联系的总和。然而,在传统村落中,“文脉”的概念却极少被提及。传统村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留下特有的历史文脉,历史文脉承载着当地独特的文化、艺术与记忆,更是区别于城市或其他乡村的主要标志[2]。乡村是中华文明优秀的基因库,蕴含着丰富的文脉体系。其作为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彰显农耕文明和寄托乡愁的载体,在乡村中的重要性越发突出。历史文脉是乡村发展的灵魂和重要根基,是乡村生命活力不断延续的重要因素。
但随着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乡村建设的深度推进,城镇“大建设”高潮中的利益导向与观念偏差,大量人口流失导致了传统村落的没落,传统村落失去了原本传统的、极具人文气息的空间特色,传统文脉被割裂,模式化、程序化的建设方案导致乡村“千村一面”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基于此背景下,采用关联耦合的方法建立文脉与传统村落空间的联系迫在眉睫。
1 文脉在传统村落保护中的意义
学界一般将文脉分为显性文脉和隐性文脉,见表1,前者代表物质类可感知、有形的空间载体,后者代表内在的、无形的文化传承[3]。
表1 文脉要素构成
表2 田广洞传统村落空间要素分类
我国现阶段对于传统村落保护方式主要有“博物馆式的静态保护”和“发展旅游业为主的旅游保护”2种方式[4]。虽然这2种方式从不同方面给予了传统村落一定的保护,但是缺乏对于传统村落中的“具有特殊历史纪念价值”的保护和传统村落特色文化的深入发掘,从而导致传统村落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因此,以文脉视角切入不仅对传统村落独特的地域文化的延续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可以不断激活传统村落的吸引力和生命力,使其走向可持续发展的良性道路,从而实现乡村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之间的和谐共存和融合发展。
2 传统村落空间要素关联耦合理论
2.1 关联耦合理论
“关联耦合法”是当今城市设计的重要方法之一,并被广泛运用到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等多个领域[5]。“关联耦合”理论中的“关联”指系统中的2个要素因为特定条件而相互作用,并产生一定的规律。“耦合”则表示多个研究对象之间存在某种条件下的相互作用力,使得这些研究对象都受到相同规律性影响的概念。综合来看,“关联耦合”是研究系统间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的理论,如今已经被运用于物理、数学、经济、化学、地理、文化以及城市规划设计等多个领域[6]。
“关联耦合”在传统村落空间要素研究中的应用与城市不同,“关联耦合”不仅表现传统村落空间内物质要素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同样注重传统文化习俗、历史文脉等文化信息,是联系乡村各要素的有效方法。
国内外对于“关联耦合”思想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许多著名学者都对其进行过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1960年,丹下健三[7]在东京湾规划中提出将高速公路作为“都市轴”,强调城市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关系,突出城市轴线在城市空间秩序组织的重要性。其中体现的连接思想深刻影响了此后的城市设计。东南大学王建国教授[8]在其著作《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一书中首次明确地提出了“关联耦合分析”法,阐释了“关联耦合”的内涵;其认为关联耦合分析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基地当中的主导力线,为设计提供一种空间基准。一旦环境空间发生变化,这种基准就会发生综合作用,表现出一个恒常的关联耦合系统。将这些力线与基准作为设计的依据可以有效梳理城市运行的脉络与机制。
2.2 传统村落空间要素选取原则
2012年9月,经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将“古村落”统一更名为“传统村落”,意味着传统村落定义的标准化,同时也对传统村落的“认定标准”进行规范。根据规范,传统村落应具备建筑久远度,建筑与周边环境存在一定的完整性,具有一定的建筑美学价值,传统技艺具有传承性,承载一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村落文脉要素选取原则为相关价值要素与村落历史和重大事件的关联程度;地域文化构成要素的代表性;村落历史沿革、空间结构和形态上的关联性;村落中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传统民居的保留情况及其社会活性;村落空间中的土地价值和经济利用价值等。
2.3 传统村落空间要素选取分类
传统村落空间要素主要表现为物质、非物质2种形态。物质形态为自然环境要素、人工环境要素以及其他物质要素3种类型。非物质形态受到生活习俗、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影响,表现为多种不同的形态要素。依据传统村落文脉要素选取原则将村落空间要素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4个方面分类。具体表现为村落山水格局、空间形态、道路交通、公共空间、传统民居建筑、传统巷道、景观节点、建筑装饰、当地特色文化习俗、传统手工艺术、表演艺术和传统节日庆典要素等。
图1 田广洞传统村落文脉要素构成
2.4 文脉与传统村落空间要素关联耦合方式
根据传统村落文脉要素选取原则将筛选出来的传统村落空间要素文脉要素按照骨架性空间要素、功能性空间要素、景观性空间要素进行层级分类,从立体层面感知传统村落整体的特色景观风貌。此外,探讨传统村落文脉与空间要素之间的关系要重点关注传统村落整体空间形态的塑造,同时遵循乡村发展的历史轨迹,重新协调传统村落文脉要素之间的联系,优化各个空间要素在传统村落中的布局和形式,并分别从3个方面进行耦合。
2.4.1 骨架性空间要素耦合
自然环境、道路交通和水系是构成村落的重要骨架性空间要素。自然环境包括地形、地貌、气候、土壤等,其直接影响着村落的选址。自然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村落的生活质量和发展前景。道路系统通过分割村落空间形态形成不同时期的乡村肌理,是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和历史文脉的延续。交通网络是联系区域交通的关键桥梁,是社会、经济活动所产生的人流、物流的运输载体,是支撑乡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水系是具有重要生态和社会服务功能的绿色空间,乡村水系具体包括河流、水塘和沟渠等,是承载乡村文脉的活力空间。
2.4.2 功能性空间要素耦合
传统民居建筑、传统街巷、空间节点等要素是村落空间发展和可持续性的关键功能性空间要素。这些要素具有促进空间新旧功能转换、连接现代与传统、融合现代形式与传统形式、适应地域环境等重要功能。其作为村落空间形态中连续且反映传统历史文化与历史风貌的重要构成部分,引导人们在村落空间中的活动和行为。在保留村落原有风貌的同时,以当地居民日常生活需求为指导,加强区域要素和线索的表现,为村落的发展和可持续性作出贡献。因此,这些要素在营造独具特色的村落功能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4.3 景观性空间要素耦合
乡村景观空间要素中的耦合方式需要将不同要素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注重整体性观赏原则,这意味着要素之间应该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使得整个景观性空间具有和谐、统一的美感。通过对现有乡村资源的综合提取与连线,可以打造乡村景观带,以乡村历史文化、自然山水和人文景观为骨架,寻找视线集聚点、眺望点和观景点,并利用交通路网、绿地和水网作为视线引导的载体。在乡村景观带的构建过程中,应将各类对其有重要影响的景观性要素进行耦合,包括传统民居、传统街巷、空间节点、公共空间和自然景观等,从而形成具有乡村特色、可被感知的乡村风貌。同时,要考虑乡村景观与建筑布置和景观营造的限制和影响,以达到最终的视觉效果和延性。
3 田广洞村传统村落空间要素与文脉关联耦合研究
3.1 田广洞传统村落介绍
田广洞村位于湖南省永州市道县祥霖铺镇南部,东临江华瑶族自治县,西接江永县,北靠立福洞村、银山村,距离道县县城37km。村内地势平坦,阡陌丛横,水系发达,青山掩翠,风光秀丽。村落建设于元朝中期,距今约700多年。村内先祖福詹迁至于此开荒填方,填出平地用于居住,当时村名为填光洞,后因外围土地平坦宽阔,故改名为田广洞,寓为田地广阔之意。田广洞村传统村落位于田广洞村西北部,是村域内主要居住地。田广洞传统村落具备湘南地区传统历史村落的典型风格,2016年被列入第4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3.2 田广洞村文脉分析
根据田广洞村的自然条件、建筑特点、文化传统以及村民生活方式,最主要的历史文脉可以概括为4个方面。
3.2.1 自然山水空间格局
田广洞村位于铜山岭及其余脉所形成的盆地当中,地势平坦,阡陌纵横。田广洞坐西朝东,背靠后龙山,正对铜山岭。南面高山与村东、村北的小山连成一线,趋环绕之势。村落前面即西面和南面则是广阔的田地,村落东面正对山口,山口南北相向蜿蜒的山脉,形似2条巨龙龙,田广洞村像是一颗明珠藏于两龙之中。古村落整体形态似一头老虎,因此落内一直流传着一首诗句:“门前高山流水长,楼内卧虎藏龙久。”历史上潇贺古道从田广洞村穿过,众多来往的商贩促成了当年繁荣昌盛的景象。
3.2.2 鲜明的宗族文化
田广洞村古村落在长时间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以房族聚居为特征的聚落组合。从西至东,村落分为龙正坊、龙景坊、龙弥坊、义家坊4个片区。每个片区都以一个姓氏命名,并且一片区只居住着同姓的人,这体现了村民们对血缘关系的重视。在田广洞村内,各个房族的民居围绕着门楼和宗祠而建。门楼作为房族的象征,展示了家族的荣耀和地位。宗祠则是房族祖先的供奉场所,代表着家族的传承和尊崇。祠堂、门楼以及其他公共建筑不仅满足了日常生活的需求,也是宗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高度集中、分片展开的村落形式不仅反映了田广洞村内各宗族村民之间紧密的血缘关系,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村落社会由血缘和宗法维系的本质。
3.2.3 传统街巷民居
田广洞村内街巷格局保留完整,街巷两侧建筑古朴有致。田广洞村传统民居建筑大部分为单体建筑,小部分为二进制建筑,极少有三进制。一般由大门、影壁、天井、厢房和正厅堂等组成,以1层为主,少部分有2层。民居建筑多为楼房,建筑呈对称分布,以“四水归堂”的天井为核心,走廊垂直于对称轴,两侧尽头开有侧门,便于通风;堂屋正对天井,完全敞开,狭高的天井起着采光和拔风的作用。建筑装饰多以石木雕刻为主,图案精美,种类繁多,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3.2.4 神秘的鬼崽岭
鬼崽岭位于田广洞村东南侧栎山之上,根据《游栎头水源坛神记》碑文记载,可以认定鬼崽岭为巫教社神的祭坛,其是一处古老的巫文化遗址[9]。山岭之间布满了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石俑,当地人称为“鬼崽崽”。据相关部门专家调查统计,在地表上散布着超过5000尊的石像,而地下更是埋藏了成千上万座未被发掘的石像,埋藏最深的深度达2m左右,石像坐南朝北,按照时代先后顺序整齐排列堆积。鬼崽岭是我国迄今为止考古发现数量最大、时代最久远的石俑雕刻群遗址。由于历史久远,年代跨度大,鬼崽岭石像成因至今仍扑朔迷离,引发世人一片争论和猜想。这座规模巨大的石俑雕刻群及其未知性赋予了鬼崽岭神秘的色彩。
3.3 田广洞村文脉断裂的原因
在经济高速发展和城镇化加速推进的背景下,田广洞传统村落在现代发展的过程中,传统文化遭到破坏,历史文脉被断裂裂,其主要原因有3个。
3.3.1 村庄整体建筑风貌不协调
田广洞村新建建筑随意地分散穿插于村庄中,并未考虑村落整体布局和景观风貌效果,从而破坏原有的空间结构和视觉连贯性。由村民自发修缮的门楼与祠堂等公共建筑采用了大量与传统风貌不协调的彩色玻璃钢瓦、塑钢门窗、水泥砂浆等现代材料和工艺,进而导致田广洞村整体的传统风貌遭到严重破坏。
3.3.2 村落核心区老化衰败,失去活力
田广洞传统村落核心区的传统民居建筑多为明末清初修建,距今有近300年历史,房屋老化严重,缺乏修缮,造成破损房屋众多。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老房子缺乏水电等设施的接入,使得建筑的基本居住功能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造成原有的老宅空置;核心区缺乏供村民娱乐活动的公共空间,居民活动稀缺,使得整个核心区呈现一幅萧条衰败,失去活力的景象。
3.3.3 乡村经济发展落后,人口流失严重
随着现代经济的迅速发展,乡村地区面临着一系列问题。由于缺乏适当的就业机会,乡村地区的工作岗位日益减少;相比城市地区,乡村的工资待遇普遍偏低,因此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选择外出打工,大量的年轻人纷纷迁往大城市谋求生计。这导致了农村地区的人口结构偏向于儿童和老年人,从而使劳动力人口大量减少。这一现象使得农村地区呈现出老龄化和空心化的趋势,且日益严重。
3.4 田广洞村传统村落文脉—空间要素关联耦合
基于传统村落空间要素选取原则,分别筛选田广洞村骨架性空间要素、功能性空间要素、景观性空间要素,将筛选出来的各类空间要素重新组织于同一系统。
3.5 田广洞传统村落空间要素关联耦合策略
3.5.1 完善村落整体骨架道路体系
乡村道路是乡村建设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基础,对于改善居住环境,提升公共设施和出行条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田广洞村现有道路体系的基础上,分别对村内车行道、人行道进行梳理,具体内容如下。
为了改善车行道的流畅性和交通状况。及时清除垃圾、残留建筑材料和其他障碍物,可以提供更宽敞的车道空间,改善车辆的通行条件;依法拆除违规建设的或占用道路的建筑物,以恢复车道的正常宽度和通行能力,提高车辆通行效率;在适当的位置设置明确的指示标识,包括道路名称、方向指示、重要景点等信息,可以帮助游客快速到达目的地,降低道路拥堵造成的交通压力;缓解违章停车带来的街巷拥堵问题。在合适的位置增设停车位,引导车主合理停放车辆,避免出现违规停车现象,减少车辆在街巷中停放导致的交通阻塞。
乡村人行道是乡村居住区内重要交通通道,为了提升乡村人行道的质量和功能,同样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清理闲置和废弃物品可以确保乡村人行道的干净整洁,为行人提供舒适的步行环境;打通、重组以及增加连廊来增加乡村人行道的路网密度,将零散的人行道连接起来,形成更完善的路网系统;通过打通农田间隔断的区域并重新规划人行道布局,可以有效增加人行道的长度和覆盖范围,提高乡村居民的通行便利性和可达性;在满足基本的通行需求的同时,宽阔的乡村人行道还可以为居民提供交流和共享的公共空间。在一些宽敞的乡村街道或社区中,可以设置休闲区、户外休息点、公共座椅等设施,为居民提供休憩和社交的场所。这样的设计不仅增加了乡村人行道的趣味性,也促进了邻里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营造出更加活跃和温馨的乡村氛围。
3.5.2 划分村落特色的功能体验区
根据对田广洞村自然环境状况和社会经济条件的了解,结合村落空间要基本功能将田广洞村划分为6个功能区。分别为入口集散区、传统民居历史风貌区、民俗文化体验区、水稻生产区、鬼崽岭神秘文化体验区、滨水游乐区。选定历史价值较高的传统村落古建筑片区作为田广洞村主要的历史文脉展示点,以潇贺古道为核心串联龙正坊、龙景坊、龙弥坊、义家坊4个房族居住生活的片区,合理设置游线连接门楼、祠堂、陈家大宅及其周边开放空间等多处节点。重点打造田广洞传统民居历史风貌区。
划分不同的功能区有助于合理规划乡村土地资源,促进经济发展,改善居民生活质量,保护乡村的生态环境。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提升乡村地区的整体繁荣与发展。
3.5.3 构建极具感知度的景观轴线
在景观设计领域,景观轴线作为一种常用手法,具有引导参观者视线和感知方向的能力,使其能够动态地体验空间序列关系,实现空间元素串联和层次递进。在传统村落景观设计中,景观轴线不仅仅是一种空间序列的设计手法,更是一个能够连接空间、展示文化内涵和讲述历史故事的重要工具。通过对田广洞传统村落的实地考察,选取具有田广洞传统村落特色的景观节点,从而构建人文景观轴线和自然景观轴线。
人文景观轴线上的景观节点主要由入口广场、村委会(游客服务中心)、潇贺古道遗址、传统古建、迎圣祠、禹王庙遗址、鬼崽岭祭祀遗址等节点组成。人文景观轴线上的景观元素和景观节点布局,依次展示了田广洞村丰富的人居文化、宗族文化和神秘文化。
自然景观轴线为环绕村落周边的自然环境组成,通过栈道、玻璃栈桥、亲水游步道和田间小道将周边的山、水、田、林连接起来,形成一条环形自然景观带。
田广洞村落景观轴线承担着空间串联、文化展示和欣赏自然风光等多重功能。通过巧妙地运用景观轴线,可以创造出一个丰富而有意义的参观体验,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传统村落的独特魅力。
4 结语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大量人口流失导致了传统村落的没落,传统村落失去了原本传统的、极具人文气息的空间特色。传统村落文脉要素日趋碎片化和离散化,模式化、程序化的建设方案导致“千村一面”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本文从文脉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文脉要素的特点和价值。结合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独特性,提出了创新性的观点,即利用关联耦合理论来整合传统村落各类空间要素。分别从骨架性空间要素、功能性空间要素、景观性空间要素3个方面对村落整体空间形态设计、村落特色功能区塑造和提升村落整体景观质量提出了可借鉴的理论及思路,以湖南省道县田广洞传统村落为例,具体通过完善村落整体骨架道路体系、划分村落特色的功能分区、构建极具体验度的景观轴线等3种方式,加强对地方特色的认同感,突出地域文化,提升乡村的品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