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脆弱性研究评述与展望
2023-10-08叶丽梅刘扬
叶丽梅 刘扬
(西南林业大学园林园艺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
引言
脆弱性的概念发轫于自然灾害研究领域[1]。随后,由于资源枯竭、世界环境气候问题的愈加严峻和人类经济社会的急剧变迁,研究结果逐步涵盖了许多专业领域,包括气候变化、生态环境、资源管理、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性科学、公共健康工程学等,在专业领域的研究中,更是凭借其独到的理论和方法,为描述人与环境相互作用机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分析工具[2],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普遍重视。其研究内涵的理解则从单纯走向复杂、从一维走向多维;研究主体从自然生态环境走向以人为中心、从单一系统走向复合系统;研究方法也从过去的单一方向逐渐演变为多元化的趋势。近年来,脆弱性议题研究在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等国际性科学计划的推动下已发展成为一种基础性科学知识体系,并上升到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的高度[3-5],在诠释人地系统耦合关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传统村落作为农耕文明遗留下的活化遗产,蕴藏着珍贵且丰富历史文化资源,承载着一定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寄托着中华儿女的乡愁[6]。21世纪伊始,随着国际化、新兴城镇化、信息化和市场化的进一步传播至中国农村地区,传统乡村聚落的空间格局、资源、生态环境状态、经济形态等发生根本性转变,各类投资、信息技术、数据和意识从城市涌入乡村市场[7]。与此同时,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乡村旅游蓬勃发展,作为拥有“文化基因宝库”“活化遗产”之称的传统村落更是因其优美迷人的自然风光和浓重的文化气息而备受青睐[8],村落因此遭受空前绝后的巨大系统内外扰动冲击和严峻挑战,呈现出显著的脆弱性特征,具体表现为传统村落数量急剧减少,空心化程度加深,历史建筑毁坏,生态环境破败,人才流失,“造血”功能显著下降等“乡村病”问题,致使传统村落成为中国极其脆弱的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亦严重受阻。
作为乡村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主要组成部分,传统村落扮演着重要角色。由于地理位置偏僻、经济文化层次悬殊、交通滞后、文化传播困难等多重因素的制约,其脆弱性问题更加复杂和严重。目前,越来越多关于乡村脆弱性的研究在不同的尺度上展开,而对于传统村落脆弱性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关注度不够,理论体系研究还不够完善,相关概念内涵、致脆因素、分析框架、评价方法和研究视角、尺度等都有待深入探究。基于此,本文对国内外传统村落脆弱性研究的进展进行了梳理,重点探讨、分析与归纳传统村落脆弱性概念内涵、分析框架以及评价方法,并对其进行展望,以期为未来传统村落脆弱性的研究和乡村人地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1 传统村落脆弱性研究现状
1.1 传统村落脆弱性内涵研究
传统村落脆弱性的概念是在脆弱性概念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目前,国内针对乡村地区脆弱性的研究关注较多,逐渐上升为研究热点之一,但国内外专门针对传统村落脆弱性的系统研究仍然相对匮乏。而传统村落作为一种独特的乡村形态,产生时间较早,相较于一般的乡村地域有着较高的科学价值和历史价值,承载了大量历史信息,是历史上人们生产、生活的空间单元,记录了人们生产、生活的轨迹,是孕育独具地方特色乡土文化的载体,呈现了文化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综合[9]。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推动下,传统村落因其独特的文化积淀、气息和美丽的自然风光而成为大众领略传统文化的不二选择。然而,突如其来的旅游热潮冲击着传统村落,突出表现为文化景观渐趋消亡,呈现典型的脆弱性特征。再者,由于其地理位置偏远、基础设施落后、经济文化层次悬殊、交通滞后、人口流失严重、文化传播困难等多重因素的制约,导致其脆弱性问题更加复杂和严重。因研究对象和研究视角的差异,国内外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对传统村落的脆弱性内涵进行了界定,整理、归纳具体概念内涵详见表1。
表1 传统村落脆弱性内涵总结
1.2 传统村落脆弱性分析框架研究
随着脆弱性内涵的不断丰富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脆弱性成因和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分析框架。如,压力和释放模型(PAR)[18]、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SLA)、风险—灾害模型(RH)[19]、“钻石模型”分析框架[5]、人—环境耦合系统分析框架[20]和基于人地耦合系统脆弱性提出的VSD、ADV以及PSR分析框架等。纵观其发展演变可以发现,每个脆弱性分析框架的构建都旨在找寻出有关脆弱性成因以及应对策略。在针对脆弱性影响因素的探究上,都经历了由单一扰动分析转向多元综合因素影响分析、由静态关注转向更多的动态关注、由定性转向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研究,以及从仅考虑自然环境或人文系统脆弱性影响因素逐渐转向人地耦合系统的脆弱性分析的发展过程。目前,在传统村落脆弱性研究领域,多是以脆弱性框架为基础,展开传统村落脆弱性研究,常用的有VSD、PSR、SLA等分析框架。
1.2.1 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SLA)
英国国际发展部(DFID)于1999年提出可持续生计框架,可持续和生计是该框架的2个核心概念[21]。农户生计问题一直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议题,而SLA的构建旨在解决农户的贫困问题。在国家脱贫攻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乡村旅游热潮兴起,人地关系的重构,农户传统生计遭受威胁,资源利用不协调。因此,不少学者将该模型运用于乡村生计脆弱性的研究中,以比较的方式分析研究对象的生计脆弱性状况。在传统村落方面的研究上,少数学者应用此模型对传统村落生计进行分析。如,张家其等学者通过运用SLA分析框架,并结合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对旅游型传统村落的农户生计脆弱性展开评价[22]。刘帅以湘西传统村落为例,运用SLA分析框架,评价分析湘西传统村落脆弱性程度[15]。
1.2.2 人—环境耦合系统分析框架
人—环境耦合系统分析框架最初由Turner等学者提出,该框架主要考虑了人文和环境条件2个方面的内容,并关注了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扰动或压力,以及在这种情况下可能表现出的暴露、敏感性和恢复力3个层次结构;该框架的研究还探究不同尺度(世界、地区、地方)间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21]。同时,人地耦合系统分析框架主要包括VSD框架、PSR框架、ADV框架和自然—人为框架等[23]。传统村落作为地方尺度最基础且特殊的研究单元,其脆弱性问题至关重要。尽管人—环境耦合系统分析框架在乡村地区应用广泛,但目前在传统村落脆弱性的研究还相对较少,较常使用的有VSD和PSR框架。
1.2.2.1 暴露度—敏感性—适应能力分析框架(VSD)
Polsky提出的VSD分析框架将脆弱性分为3个核心维度:暴露度、敏感性和适应能力[24]。该框架流程规范清晰,能有效地融合自然与人文要素双重扰动,可以更全面、准确地评估系统的脆弱性,在国际上得到广泛认可和应用[25]。另外,利用VSD分析框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量化系统面对不确定性和风险时的表现以及应对策略,进而帮助决策者更好地制定政策和管理方案。在传统村落脆弱性研究层面,目前只有邹君等通过运用VSD分析框架研究湖南地区3种不同类型传统村落(务工型、旅游型和工贸型)的脆弱程度[26]。而国内多将VSD模型应用于乡村脆弱性研究。
1.2.2.2 压力—状态—响应分析框架(PSR)
“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是环境质量评价学科中的重要模型,主要关注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其与环境质量之间的相互影响[27]。PSR模型在传统村落脆弱性研究中的引用,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探析人—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度量传统村落脆弱性程度,促进了乡村可持续发展以及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基于此,部分学者开始展开相关研究。如,何艳冰等运用PSR模型,对河南省传统村落文化景观脆弱性进行量化评价和分析,并划分出不同类型的脆弱性[28]。在此研究基础上,何艳冰等继续探索,并深入研究了不同类型传统村落文化景观脆弱性的内在差异[29]。这些实证研究不仅拓展了PSR模型在脆弱性评估领域的应用,还为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1.2.3 其他分析框架
除上述比较常用的脆弱性分析框架,根据研究视角、研究尺度等的不同,也有学者从其他方面构建分析框架。如,邹君等构建了包含“内损性—暴露性”2个维度的分析框架,以湖南省新田县3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进行量化分析[12];随后又以张谷英村为例,采用解释结构模型分析旅游型传统村落脆弱性影响因素[13]。郑梦秋等以“物质—非物质”为框架,科学评价了兰溪村火灾脆弱性等级。另外,可尝试性引入乡村脆弱性研究方面的分析框架。如,杨晴青等从人地系统脆弱性的视角出发,为开展乡村人居环境系统脆弱性进行测度而搭建的“基础维度—主导维度”分析框架[30],还可引入敏感性—适应能力(SA)分析框架。目前,由于传统村落脆弱性相关研究还不够充分、成果较少,故在分析框架的选择和构建方面也存在欠缺的情况,且整体上缺乏系统性、整合性和创新性。综合而言,传统村落脆弱性研究分析框架的发展面临多种挑战和机遇。
1.3 传统村落脆弱性评价方法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1.3.1 传统村落脆弱性评价方法
传统村落脆弱性评价是传统村落脆弱性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当前,在传统村落脆弱性研究中,常采用综合指数法来对其脆弱性进行评价,而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OPSIS)[29]、解释结构模型法(ISM)[13]与参与式农村评估法(PRA)[15]应用于传统村落脆弱性的研究,是目前的新颖尝试。在脆弱性研究领域中,较为成熟的评价方法还包括图层叠置法、函数模型法、BP人口神经网络模型法、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法(GWR)、系统聚类法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等,这些方法亦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从不同角度对传统村落脆弱性问题进行量化评价和定量描述,还需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同时为了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国外一些学者在评价传统村落脆弱性时采用了多种方法的综合分析。如,Liu等采用GWR和OLS模型共同对地质灾害影响下传统村落历史环境的脆弱性进行了分析[17]。另外,还有学者尝试性地引入其他领域或者改进后的评价方法来评价古村落的脆弱性。如,Carlo Lo Re等通过改进的Papathoma海啸脆弱评估模型(PTVA)模型来量化西西里岛西海岸Marzamemi古村落建筑物对海啸灾害的脆弱性[31]。
1.3.2 传统村落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
传统村落脆弱性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是基础,其选择与建立对研究结果产生重要影响。因不同学者对传统村落脆弱性内涵的不同理解而产生多种不同的体系。其中对指标的选取方法多样,包括专家推荐法、数学分析法、反推法、信息量法等;权重的确定一般有专家打分法、模糊综合评价法、主成分分析法、熵值法等[32]。当前,指标的选取主要从暴露度、敏感性和适应能力这些脆弱性因素入手,同时也从传统村落文化、社会、经济、资源等多个方面进行考虑。指标的选取需要综合考虑现行环境背景(城镇化、旅游开发)、自然灾害、基础设施、思想观念、聚落环境、资源状态等多个因素,并根据具体情况构建相应的指标体系。目前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尚存在一定的缺陷,今后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以建立合理、科学且可操控的评价指标体系。
1.3.3 传统村落脆弱性评价指数计算
传统村落脆弱性指数的计算结果直接反映了传统村落脆弱性程度大小,由于传统村落脆弱性分析框架和评价方法的不同,所用到的计指数算方法也存在差异。本文对传统村落脆弱性指数计算方法进行归纳、整理,具体见表2。根据综合整理的指数计算方法可知,传统村落脆弱性指数的计算方面主要针对传统村落景观脆弱性[12]、文化景观脆弱性[28,29]、人居环境脆弱性[14]、传统村落脆弱性[26]与生计脆弱性。
表2 传统村落脆弱性指数计算方法
2 传统村落脆弱性研究评述与展望
2.1 研究评述
传统村落脆弱性研究的目的在于更好地保护、利用和开发传统村落宝贵的景观资源,以满足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回顾相关文献可以发现,乡村脆弱性研究正逐步成为研究热点之一,研究内容也不断扩展。然而,对于传统村落脆弱性的研究还相对匮乏,未来需要继续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2.1.1 传统村落脆弱性研究视角较局限
国外的研究者更加关注特定环境背景下(如洪灾、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以及气候变化)乡村社区的生计、生态的脆弱性,仅有少数专家学者关注古村落历史建筑和历史环境脆弱性。相较于国外,国内在脆弱性研究方面起步较晚,尤其针对传统村落而言,国内学者主要从文化景观、人居环境、生计、火灾与景观等研究内容方面入手,测度不同类型传统村落的脆弱性。而对于传统村落资源脆弱性、生态环境脆弱性和聚落景观脆弱性等方面的研究涉及匮乏。由于不同的传统村落各具特色,其脆弱因素和程度也各不相同,因此需要更多的脆弱性研究,及时保护这些宝贵的传统村落资源。
2.1.2 传统村落脆弱性评价技术方法上较单一
在传统村落脆弱性评价方法选取方面,常用综合指数法,比较单一,缺少对传统村落生态、社会价值和文化的综合考虑,但也尝试性引入创新性的评价方法。传统村落脆弱性分析框架的选择上,因村落系统的复杂性、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以及传统村落脆弱性概念的多样化,框架的构建较少考虑人地耦合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除此之外,传统村落脆弱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分析村落脆弱性影响因素和量化评价方面,而在制定调控对策方面的研究还不够充分。
2.2 研究展望
2.2.1 注重研究内容和研究视角的多元融合拓展
传统村落作为一种独特形态的乡村,既拥有丰富的历史资源,也较一般的乡村更加脆弱。因此,未来研究内容上可以多关注传统村落脆弱性研究,如综合人文、自然资源进行脆弱性研究,还应多聚焦传统村落生态环境、聚落景观和人居环境等脆弱性研究,同时扩大研究的空间尺度和时间跨度。
2.2.2 注重理论体系的完善
明确传统村落脆弱性的概念界定是准确把握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前提和基础。多样化的传统村落脆弱性概念容易导致研究方向和评估方法的混淆,使不同领域脆弱性研究成果的交流受到影响。为此,未来需要构建更加完备的理论体系,在传统村落脆弱性的研究中加强学科交流和合作,形成协同机制,以促进各学科之间知识和经验的共享及整合,形成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模式,深入探讨和解决古村落脆弱性问题,进而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2.2.3 注重技术方法的综合多样
传统村落脆弱性分析框架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核心内容,而评价方法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指标体系构建的准确度和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因此,未来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拓宽研究视角,明晰乡村脆弱性的影响因素,构建更加完备的分析框架。评价方法上,需要借鉴世界各国的实践经验,加强交流与合作,不断改进、探索、科学选择与运用评价方法,切实提高传统村落脆弱性评价的有效性。在指标体系的构建中,应全面考虑乡村社会、经济、生态、文化等多个方面,采用综合评价的思路,将各类指标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可操作性强、覆盖类型广的乡村评价指标体系。另外,在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建设中,还可引入新兴技术和方法,如GIS分析、数据挖掘技术和多智能体模型,以提高传统村落脆弱性评价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实现对传统村落脆弱性问题全面、精准、动态的评估和管理,为促进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2.2.4 注重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结合
在乡村脆弱性评价的研究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十分重要。未来需要继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的经验分享,不断拓展乡村脆弱性研究的范畴和深度,并将研究成果运用于实践中,为乡村治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支持。建立脆弱性动态评价、监测和预测系统,预测和预警乡村脆弱性的变化趋势,为制定应对措施提供有力支持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