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学教材中德育资源的分析与应用
2023-10-08王倩
王 倩
(徐州市第三十中学 江苏 徐州 221000)
《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围绕核心素养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教育宗旨。在这个理念的导向下,初中生物教学应该兼顾核心素养与立德树人这两个目标。《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提出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即:“生命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这四个核心素养都是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开展的,都体现了德育内容。现今,对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研究较多,但是对教材中的德育资源的挖掘和分类研究不够深入,导致初中生物教学中实施德育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苏科版初中生物学共有四册教材,分别是七上、七下、八上、八下,共9 个单元,26 章内容,教材中设有的栏目包括:DIY 动手做、讨论、小资料、STS、信息库、探究技能等,教材中蕴藏着大量的德育资源。笔者从爱国主义教育、生命观念教育、科学精神教育、环境保护教育,健康安全教育几个方面入手分析教材中的德育资源,以及实施的途径。
1.初中生物学教材中德育资源的分析
1.1 爱国主义教育
教育之首当之无愧是爱国主义教育,每一门学科理所应当承担起爱国主义教育的任务。对苏科版四册生物教材进行分析,发现有多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对这部分内容进行归类,具体如下:(1)挖掘优秀的历史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例如在学习七下“生物的命名与分类”这节内容时,介绍明代李时珍编著的医药学著作《本草纲目》,这部著作中共记载药物1892 种,分成16 部、60 类。这种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方法比瑞典的分类学家林奈的“双名法”早了二百年,为植物分类学做出巨大贡献。(2)介绍突出的成就,激发民族自豪感。如八上“人体的激素调节”这节内容提到了胰岛素,我国科学家在1965 年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在我国粮食增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解决世界粮食短缺的问题。屠呦呦是第一个证实青蒿素可以有效抵抗疟疾的中国科学家,这一发现挽救了数以万计饱受疟疾侵害的生命,在2015 年10 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3)展示丰富的资源,加深爱国意识。七下、八下都介绍了我国地大物博、生物资源丰富,生物种类约占世界总数的十分之一,名列前茅。此外我国还有众多的稀有动植物,如被誉为我国国宝大熊猫、植物活化石的银杏、金丝猴等等。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还需要渗透环保教育,让学生认识到野生动物资源受到严重的破坏,引发学生共鸣,激发环保责任感,加深爱国意识。
1.2 生命观念教育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在这个概念彰显出生物学科与生命教育紧密相连。在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因此学生应该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形成生命观念。具体可分为以下四部分。(1)结构与功能观。这是生物学的基本观点之一,始终贯穿整个生物学科的学习。在学习七上“消化系统”时,总结小出肠适应于消化和吸收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一长、二薄、三多。一长指小肠长,长5-7 米。二薄是小肠绒毛壁与毛细血管壁薄,只有一层细胞构成,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三多是小肠绒毛与皱襞多,增加了消化和吸收的表面积;小肠内有多种消化液,有利于食物的消化。(2)进化与适应观。生物的形成与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在学习八下“生物的进化”这一节时,教材详细阐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指出该学说的核心是,在生存竞争中,适应环境的生存,不适应的将会被被淘汰,概括为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3)稳态与平衡观。“碳-氧平衡”、“生物圈中的水循环”、“神经与体液调节”都体现了稳态与平衡的观点。(4)物质与能量观。在学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时,体现了物质与能量转变,光合与呼吸作用还体现了能量守恒思想。
1.3 科学精神教育
科学精神指的是科学家在进行研究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理性、严谨、执着的态度,以及追求真理、敢于质疑、为科学献身的精神。生物学科是一门自然科学,教材中关于科学精神的教育的内容数不胜数,隐含的科学精神教育内容也不胜枚举。比如孟德尔历经八年级时间,对豌豆植株的性状进行了细致的观察,详细的记录,经过分析推理,得出豌豆植株中有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因子,发现了遗传定律,通过学习,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科学探究的过程,敢于质疑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光合作用历经了漫长的发现,多位科学家投身于对植物光合作用的认识和研究中,解密植物生长之谜,学生通过对光合作用发现史的学习,体会到科学家们敢于质疑、探索新知、挑战困难以、锲而不舍的科研精神。
1.4 环境保护教育
环境保护教育迫在眉睫,我们生存的地球面临着诸多环境污染问题,比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音污染等。教材中多次提及环境保护文字及图片,保护环境迫在眉睫。在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作为教师要把这一理念融入到教学中,合理利用教材中能教育学生环保的内容,帮助学生认同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同时鼓励学生从自身做起,为环保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比如,“生物与环境”及“生态系统”这两章内容,蕴含各国现阶段存在的各种环境问题,教材中指出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是环境污染中最突出的问题,大气污染会诱使我们呼吸困难,得呼吸系统方面的疾病。水污染会极大的危害身体健康,为了人类有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我们应该爱护和保护环境。通过对“生物圈Ⅱ号”的学习,帮助学生认同地球是我们共同生活唯一的家,保护环境,从点滴小事做起。
1.5 健康安全教育
食品、药品、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都在影响着我们的健康。生物教材中涉及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关注家庭生活安全,远离烟酒、拒绝毒品,急救措施,基因安全教育等多处关于健康安全的内容,从生物学的角度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健康,并学会如何克服生活中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在学习“现场急救”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模型现场演示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急救方法,学生分组练习,掌握急救方法。在这个教学活动中,学生不单单收获到生物学科知识,也体会到生物学科与健康是息息相关的。
2.初中生物学教材中德育资源实施途径
2.1 整合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打造德育课堂
教材中的DIY 动手做、讨论、小资料、STS、信息库、探究技能等栏目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整合这些栏目中的德育资源,体现育人价值。通过对素材进行“科学前沿”“动手制作”“健康在线”“周边发现”“情感园地”5 个模块化的整合分类,充分利用德育资源,体现不同的育人价值(如表1)。
表1 教材中德育资源分模块化整合
5 个模块设置统一规范化的标题格式,以便引导教师更好地了解怎样合理恰当地选用及使用素材,提高生物课堂的教学效率,发挥育人价值。
2.2 重视生物学实验,增加德育体验
实验课是生物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可以在实验中提高动手能力,也能够通过动手实践明白事物发展的原理,帮助学生理解细胞机理,遵循生物学科规律。受疫情的影响,线上教学的开展会打乱生物学实验的进度,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家利用材料和器具开展微型生物学实验,通过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与合作意识。实验结束后,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提升劳动素养,可以组织学生清洗、整理实验仪器,打扫实验室。
2.3 利用实践活动,内化学生良好品德
开展德育实践活动,通过社会调查、自制模型、参观访问、生产劳动、绘制思维导图等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进行德育教育。
(1)自制生物模型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提出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其中包括“科学思维”,科学思维中的关键能力包括“模型建构”。依托生物模型,学生对生物知识和概念进行探究,解释生命现象和生命规律等,揭示生命观念中的结构与功能观。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以及动手能力。组织学生利用现有的材料和用具制作模型自制,更好的帮助学生学习理解生物的结构和生理过程,有些模型的制作使用废旧物品,比如饮料品、习惯、纸板等,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课外活动
在课外组织进行生物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体验,并且可以把所学、所感用于实践。这些课外活动可以包括组织学生认识校园中的植物,种植树木,制作动植物标本,带领学生参观纪念馆,感受我国的传统文化,也可以是做社会公益活动,去街上宣传健康生活的常识等。在学生积极参与的过程中,不仅仅提高道德水平,还可以愉悦学生身心。
初中生物教材中的包含众多的德育资源,教师对这些资源进行挖掘、分类、汇总。利用课堂,设计“科学前沿”“健康在线”“周边发现”“情感园地”“动手制作”5 个模块化的整合,把握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内容;开展德育实践活动,通过自制模型、课外活动等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在亲身体验中进行德育教育;实验课上通过观察、探究实验培养道德情感。通过以上实施途径,落实新课改对生物学科进行德育教育提出来的要求,丰富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