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庆市再生稻种植历史、现状及发展建议

2023-10-08陈再高

安徽农学通报 2023年16期
关键词:单季稻季稻安庆市

王 东 陈再高

(1桐城市农业农村局,安徽桐城 231400;2安庆市农技推广中心,安徽安庆 246000)

1 再生稻种植历史及现状

安徽省安庆市地处长江中下游北岸,温光水资源丰富,在水稻种植上属于一季有余、两季紧张地区,适度发展再生稻有利于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和促进农民增收。为此,自20 世纪80 年代起,安庆市就开始再生稻种植试验研究,但由于当时的水稻品种分蘖能力差、市场上稻谷过剩价低卖难等原因,再生稻生产技术研究一直停滞不前。2000年以后,随着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的出现,农民种植农作物的规模越来越大,加上进城务工人员越来越多,农村劳动力减少,留在农村的劳动力人数、体力、文化素质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导致改种植“双季稻”为种植“单季稻”,双季稻种植面积不断减少,单季稻种植面积越来越大。据统计,2000 年安庆市双季稻种植面积为29.2 万hm2(其中早稻14 万hm2,双季晚稻15.2 万hm2),单季稻种植面积4 万hm2,种植面积在3.33 hm2的规模种植比例占5%。到2022年,全市双季稻种植面积下降到9.86 万hm2(其中:早稻4.53 万hm2,双季晚稻5.33 万hm2),单季稻种植面积猛增到16.67 万hm2,种植面积在3.33 hm2的规模种植比例占66.8%。尽管单季稻产量明显高于早稻和晚稻,但单季稻年产量却比双季稻低15%~20%。

为此,自2013 年开始,安庆市开展了再生稻生产技术研究和开发,通过品种筛选、栽培技术配套研究,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合理的再生稻栽培技术模式,实现“一种两收”,再生稻种植面积也因此有所扩大,一条粮食增产新途径基本形成,为沿江江南地区粮食丰收奠定基础(见表1)。由表1 可知,2019—2022年安庆市再生稻种植面积分别为0.26万、0.62 万、1.4 万、2.05 万hm2,再生稻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单产分别为11.35、11.47、11.65、11.87 t/hm2,总产分别为2.99 万、7.11 万、16.24 万、24.37 万t,再生稻产量也逐年增加。

表1 2019—2022年安庆市再生稻种植情况

2021年安庆市县共建33.33 hm2以上示范片6个,共建面积226.75 hm2,平均年产量12.19 t/hm2,最高达到12.98 t/hm2,较种植单季稻多4.1 t/hm2,增幅46.17%。2022 年全市再生稻市县共建33.33 hm2以上示范片增加到7 个,共建面积237.87 hm2,在高温干旱交汇的大灾之年,平均年产12.65 t/hm2,比对照单季稻增加0.46 t/hm2,增幅达到3.77%。同时,安庆市农业农村局连续3年分别在桐城市、怀宁县、望江县召开了全市再生稻生产现场会,组织数以万计的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到再生稻示范点片观摩学习,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植再生稻的热情,农民种植再生稻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2 再生稻种植对水稻生产技术的贡献

2.1 提升了水稻育秧技术

再生稻育秧一般在3 月中下旬,与早稻育秧处于同一时期,此时气温较低且变化较大,必须实行地膜育秧或大棚育秧。而再生稻推广之前,早稻育秧多是地膜育秧和小拱棚育秧,单季稻多是湿润育秧,育秧条件差、秧苗素质差。再生稻在3 月中下旬播种育苗,必须实行保温、增温栽培,即实行农膜育秧或大棚育秧。随着再生稻种植面积的扩大,安庆市水稻工厂化大棚育秧得到快速发展。2021年桐城市新建5 000 m2智能化育秧大棚7 座,每座大棚可供333.33 hm2的大田用秧;怀宁县新建6个3 000 m2以上的育秧大棚,每座大棚育秧可移栽大田200 hm2。育秧工厂建立后,播种流水线、育秧基质生产和应用都上了一个等级,确保了再生稻秧苗素质。在早春不利天气情况下,这些育秧大棚育秧表现出损秧少、秧苗长势好、秧苗素质高的特点,为全市再生稻丰产丰收奠定了良好基础。

2.2 增强了水稻生产技术培训力度

为了促进再生稻生产发展,安庆市每年都开展技术攻关和培训,邀请省、市水稻专家对再生稻生产进行培训和指导。仅2022 年就举办再生稻生产技术培训35 场次,受训人员4 000 人次。通过技术培训,再生稻生产中的科技含量大大增强。随着水稻生产技术培训力度增加,一些水稻生产新技术得到推广应用。据统计,全市再生稻测深施肥机插秧同步技术应用面积1.47 万hm2,机插面积1.9 万hm2,苗期应用多效唑、壮秧剂和旱育保姆增育壮秧面积2 万hm2。规模种植再生稻的大户有657 户、面积0.55 万hm2,其中规模种植33.33 hm2以上的大户22 个、面积0.08 万hm2。

2.3 提高了优质品种比例

2013 年安庆市在开展中稻品种试验的同时[1],从中选择准两优608、准两优527、深两优5814 等高产品种作再生稻品种。这类品种产量较高,但品质差、口感不好,再生稻米连种植户都不愿意吃。为解决高产不优质的问题,笔者在望江县、桐城市、怀宁县等地进行了一系列的品种比较、筛选试验,从中选择高产优质的水稻品种作再生稻种植品种;怀宁县对推荐的再生稻品种实行专家推介和供种招标制度,杜绝了一些种子经销企业虚假广告宣传给农民造成损失。2019年开始,农业部门引导农户选用徽两优898、丰两优香1号、天两优616[2]、徽两优1898、野香优航1573等中籼稻品种作再生稻品种,2019年优质再生稻品种0.1 万hm2,占0.26 万hm2再生稻面积的38.46%;2020 年优质再生稻面积0.37 万hm2,占0.62 万hm2再生稻面积的59.68%;2021年再生稻中有0.8 万hm2是优质杂交品种,占1.4 万hm2再生稻面积的57.14%;2022年全市2.05 万hm2再生稻有80%是达到部颁三级优质米标准的品种。

2.4 提高了种植效益

再生稻的头季稻产量从最初的9 t/hm2增加到2021 年的9.5 t/hm2,高产田块达到11.25 t/hm2。再生季稻产量也从2.35 t/hm2增加到3 t/hm2以上。桐城市昊农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在范岗镇晓棚村流转耕地从事再生稻种植,由2013年的13.33 hm2发展到2019年的26.67 hm2,2019年种植的品种为徽两优898,当年头季稻产量10.25t/hm2,再生季3.02 t/hm2,年产量13.27 t/hm2,产值2.25万元/hm2,扣除成本,纯收入1.05万元/hm2,较种植单季稻增收0.45万元/hm2。2020 年再生稻种植面积扩大到40 hm2,品种为徽两优898。安徽省推广总站组织专家对再生稻进行年产量测产,结果显示头季稻实产9.88 t/hm2,再生季实产4.33 t/hm2,年均产量14.21 t/hm2,经济效益较好。桐城市青草香米业公司按照2.8 元/kg 稻谷收购,较市场收购价高0.3 元/kg,头季稻增收2 964.15 元/hm2。合作社对再生季稻加工销售,大米销售价10 元/kg,稻谷的整精米率为50%,再生季加工销售产值2.16 万元/hm2,而中稻价格2.56 元/kg,产值1.11 万元/hm2。相较之下,再生稻增收1.06 万元/hm2,两季共增收1.35 万元/hm2[3]。

2.5 提高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种植再生稻投入产出比高,经济效益高,省工、省力、省种、省肥、省药、省秧田,与单季稻种植管理用工错开,解决了当前农村劳动力不足问题。再生稻头季稻留桩较高,割后稻草量少,再生季稻稻草也少,有效缓解秸秆焚烧造成环境污染问题。再生季稻灌浆期间温差大,有利于营养物质积累,且生长期间不施药、少施肥,米质和安全性明显优于单季稻。桐城市将再生稻与富锌稻、有机稻米等功能稻米发展结合起来,前景更广阔。

3 对策建议

3.1 制定再生稻生产扶持政策

3.1.1设置再生稻种植补贴再生稻能够确保粮食种植面积基本稳定,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因此国家要将再生稻生产纳入相关补贴范围并给予重点补贴。目前安庆市大多数县(市、区)就在稻谷补贴中切块对再生稻生产实行补助;有的粮食生产大县还从国家给予的粮食生产大县奖励资金中切块给予规模种植户以补助,这也是安庆市再生稻生产快速发展的重要“助推器”。建议国家将再生稻作为双季稻纳入稻谷补贴、一次性补贴和政策性保险等强农惠农政策中;同时,在现代农业发展资金、粮食大县奖励资金中切块用于再生稻生产发展。

3.1.2增设再生稻配套设施补助种植再生稻要早播早栽,必须搭建育秧大棚、添置播种流水线和插秧机等,实行设施育秧。要增加生产成本,还要承担前期气温多变带来的影响(往往会出现烂种、烂秧现象),给种植再生稻的农民在添置再生稻生产育秧、插秧、烘干、储藏等配套设施上给予补助。建议对规模种植再生稻面积达到33.33 hm2以上的大户自愿建立育秧工厂的一次性给予20 万~30 万元的配套设施建设补助,让其能够建立3 000~5 000 m2的育秧大棚,确保能够按时育秧和储藏稻谷。

3.1.3完善再生稻种植保险制度再生稻生产受自然灾害和病虫害影响较大,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减产甚至亏本。因此,要充分发挥农业保险分散化解生产风险作用,引导再生稻种植农户整体参保,对参保者投保费用按照政策性保险标准给予补助,对再生稻参与农业保险按照两季水稻进行保险和补贴。同时,在财政扶持、贷款等方面实行优惠、优先,在资金扶持上给予更多的倾斜。

3.1.4及时收购再生稻稻谷再生稻头季收获一般在8月上中旬,此时早稻收获结束、单季稻尚未开镰,而种植大户多数没有仓库储藏,只能即收即售。否则,收获的稻谷只能霉烂或者贱卖,农民得不到较好的收入。因此,政府在有再生稻种植的区域要及早启动保护价收购,特别是要启动国家粮食大库的导向性收购,让农民种植的再生稻能够卖得掉、价格好、效益高。

3.2 把握技术关键

3.2.1加强再生稻苗床管理再生稻播种必须在3月上中旬,而每年这个时期总是寒潮、低温相伴出现,对在田秧苗生长十分不利,这就要实行工厂化集中基质育秧[4]。同时,加强秧田期的管理,防止寒潮冻苗、高温烧苗、缺肥瘦苗等现象发生,确保秧苗清秀无病虫,实现壮苗移栽,奠定高产稳产基础。

3.2.2适当增加再生稻移栽密度大量的田间调查数据表明,再生稻产量不高的原因之一是大田密度不足,生产上一般都在18 万穴/hm2以下,而大田密度达到22.5 万穴/hm2以上就能够实现高产,年产量达到12 t/hm2以上(其中,头季8.25 t/hm2,再生季3.75 t/hm2)。因此,在再生稻移栽时,要加强宣传,引导农民插足插好基本苗。

3.2.3加强再生稻中后期施肥由于生产水平不同,不少田块出现中后期缺肥早衰现象,导致结实率低、粒重下降,进而产量不高不稳。因此,要指导农民增加高氮高钾肥和硅肥的使用量[5],在再生稻头季稻的幼穗分化期的二、三期和齐穗期[6]增施1次肥料,确保灌浆结实所必需的养分供应,实现穗大粒多,进而实现丰产丰收。

3.2.4加强再生稻后期病虫害防治安庆市地处沿江,再生稻抽穗扬花期与梅雨期相遇,造成后期纹枯病、稻瘟病大发生[7]。因此,在做好病虫害预测预报的基础上,要早作准备,防止后期病虫害暴发,实现青秆黄熟、高产稳产的目标。

3.3 完善早稻和再生稻生产发展服务

3.3.1多措并举开展指导服务,提高产量水平按照“稳产量、提品质、增效益”工作思路,提升保障粮食安全能力和服务水平[8-9]。一是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确保高产稳产、旱涝保收。二是调优品种结构,按照“单一品种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单收、单储和单加工”模式,强化优质专用再生稻品种推广。三是大力发展育插秧社会化服务,以生产主体、专业化服务组织为主导,突出抓好工厂化集中育秧和无人化机械作业,力争在3 月底前抢时播秧。四是推进配方施肥,做好病虫监测预警。五是推广先进农机装备应用,提高生产效率和产量水平。

3.3.2助力农民发展订单生产,组织农业部门搞好技术指导在早稻生产关键时期,省、市、县(市、区)、乡(镇)各级农业技术人员要分片包干,特别要做好种植大户的技术服务工作,避免技术不到位造成减产减收,解除农民种植早稻的后顾之忧,同时,通过订单增加经济收入[10-11]。

3.3.3引进新型机械,开展社会化服务现行水稻收割机机收后轮压面积达30%以上,若将轮压面积降至10%以下,可以提高再生稻产量25%。因此,应试验示范新型农业机械,减小头季稻收获时对稻桩的压值。有条件的地方要组建病虫害综合防治服务队、配方施肥服务队、统一供种技术服务队、水管服务队等,为农民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3.3.4开展再生稻米市场开发,提高农民种植效益再生稻的再生季生产少施肥、不打药,所产稻谷安全卫生;灌浆结实一般在9—10月份,此时气温由高转低、昼夜温差大,所产稻米米质优、营养丰富;再生稻因米质优、安全卫生深受消费者欢迎。建议对有一定规模、有市场销路的再生稻种植者或者加工者给予资金支持。鼓励将再生稻米同富硒、富锌米开发结合起来,推向市场。

猜你喜欢

单季稻季稻安庆市
再生稻绿色丰产增效技术
我想养一只猫
安庆市小精灵画室抗疫作品
安庆市水产路桥梁设计方案研究
头季稻与再生稻稻米品质比较试验
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绍兴市单季稻机插项目通过专家组验收
十年辛苦不寻常:记安庆市关工委常务副主任殷成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