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下跨媒体艺术在非遗传承与人才培养中的创新探究
2023-10-08张家颐刘刚田陆贵芬
□张家颐 刘刚田 陆贵芬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代表着一个民族或社会的文化认同和传统知识体系,具有独特的历史、地域和文化价值。因此,为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非遗传承人才显得尤为重要。2019 年8 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中提出鼓励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技术基点,全面提升文化科技创新能力,发展适用于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时代为非遗传承与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机遇,而跨媒体艺术作为一种创新的手段,将在这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数字化时代下非遗传承与人才培养概述
(一)数字化时代的特点和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数字化时代的特点包括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的普及与便捷性、社交媒体的兴起、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以及人工智能的不断进步。这些变化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传承带来了强大的冲击,寻找保护与传承的新方法和新途径愈加迫切,数字化展示媒介恰恰为其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起到了积极作用。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一方面,加速了现代生活方式的传播,年轻一代的兴趣转向了新兴的数字文化,可能导致非遗文化逐渐被边缘化;另一方面,数字化媒体提供了更多传播非遗的渠道和方式,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给更广泛的观众。
(二)非遗传承与数字化的结合
在数字化时代,跨媒体艺术为数字化展示提供了全新的方法和手段,可以将非遗技艺以更直观、生动、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提高年轻一代对非遗的认知度,并激发他们学习和传承的兴趣。数字化平台还可以为非遗传承者提供更多的交流和合作机会,促进传统技艺的创新和发展。在数字化时代,非遗传承需要积极拥抱数字技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融合,在非遗传承与人才培养中探索更多跨媒体艺术的应用。同时,数字化的传承过程中也要注意保持传统文化的纯粹性和原汁原味。
二、跨媒体艺术在非遗传承与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一)跨媒体艺术在非遗传承中的优势
第一,激发传统技艺的创新表达。跨媒体艺术为传统的非遗技艺带来新的表现形式,传承人可以通过数字媒体,将传统技艺融入现代艺术作品中,从而吸引更多年轻观众。第二,提升传承体验。跨媒体艺术可以提供更加互动和沉浸式的传承体验,例如,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学习者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工艺的制作过程,增加学习的乐趣和参与感。第三,多元展示方式。可以根据不同的非遗种类,选择多样化的展示方式,通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互动式应用程序等形式,将非遗文化融入现代,以更好地呈现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第四,提高年轻人的兴趣。跨媒体艺术采用多种媒介和数字技术,以更丰富多样的方式呈现非遗技艺和文化,更贴近现代人的审美和娱乐习惯,使传统非遗得以在年轻一代中传播与传承。第五,跨越时空的传承。数字化手段使跨媒体艺术作品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让更多人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和了解传统技艺,保障非遗的传承与持续发展。
(二)跨媒体艺术对技艺传承的创新推动
跨媒体艺术是一种以跨越不同媒介、强调新媒体性和表演性、探索新兴媒介并打破媒介边界、审视当下并展望未来的创作表达形式。它不仅仅是传统文化与数字媒体的简单叠加,更重要的是它为非遗传承带来了创新的推动。传统技艺在跨媒体艺术的启发下,可以进行更多样化的表现与发展。传承者可以通过数字化工具和媒体创新,将非遗技艺与其他领域相结合,创造出全新的艺术形式,拓展传统技艺的应用领域,使之与现代生活更加契合。
三、技艺传承的数字化手段与工具
(一)数字化工具在非遗传承中运用的意义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可以运用数字化信息获取技术、多媒体虚拟场景建模技术和虚拟场景协调展示技术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的声音、表情,动作的捕捉、记录,形成多维数据信息,再运用数字图形图像、渲染和动画等技术手段,结合文本的三维扫描、建构、修复与仿真等方法,还原文化遗产的原貌。这些数字化工具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运用,使得表达和感知更为直观。可触摸的界面交互信息处理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更生动、直观、高效的信息服务,有效地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播。
(二)基于数字化技术的技艺传承方法
第一,数字化档案和数据库。建立数字化档案和数据库,对传统技艺的知识、技巧、历史背景等进行全面记录和整理,这样可以确保传承的准确性,防止信息丢失和传承的不完整。第二,3D 扫描与构建。利用3D 扫描技术将传统手工艺的非遗进行数字化建模,保存其三维形态和结构信息,这样可以保护非遗技艺的实物文化遗产,也为后续的研究和传承提供便利。第三,虚拟现实教学。借助虚拟现实技术,通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和混合现实(MR)等新型技术实现高度沉浸感,学习者通过虚拟现实头戴设备可以亲身参与其中,提高学习效果和兴趣。第四,在线教学平台。创建非遗技艺在线教学平台,提供数字化教学资源,让更多的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学习传统技艺,在线平台也可以促进传承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第五,社交媒体传播。利用网站、社交媒体等平台,传播传统技艺的教学视频、艺术表演和文化传承的相关内容,这样可以增加传承者的曝光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和参与传统技艺的传承。第六,跨界合作与数字化社区。构建数字化社区平台,汇聚传承者、艺术家、学者等不同背景的人才,促进跨界合作与交流,这种合作平台可以激发创新灵感,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数字化时代的传承与发展。第七,虚拟展览与展示。通过虚拟展览和展示平台,将传统技艺呈现给更广泛的观众,可以让非遗文化跨越时空和地域的限制走向世界舞台。
四、数字化时代下非遗人才培养策略与模式
(一)人才培养需求与目标设定
在数字化时代,跨媒体艺术的应用对非遗传承与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传承非遗技艺需要学员具备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情感认同,同时还要具备现代艺术创新思维和数字化技术应用能力。传承者需要了解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和精髓,灵活运用数字化技术,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传承者的培养方式不能只依赖传统的师徒传承方式,还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培训机构、在线教育等多元化途径,引导更多年轻人参与非遗传承。
(二)跨媒体艺术与技艺传承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跨学科培养。培养传承者应该不仅局限于传统技艺的学习,还应拓展知识面,学习数字化技术、艺术设计、文化传播等跨学科知识,这能够让传承者更好地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发展需求,将传统非遗技艺与数字化、艺术创意等学科相结合,培养跨领域的人才。第二,实践与创作结合。鼓励学者通过跨媒体艺术手段创作非遗作品,培养创新意识和艺术表达能力。通过与非遗传承实践基地、相关企业和研究机构合作,让学者在实际项目中参与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工作,更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和现实需求,从而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五、结语
跨媒体艺术与非遗传承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仅是培养新一代的传承者,同时也明确了非遗传承与保护工作的重要方向:保持传统核心价值的同时,要注重创新与发展,传统技艺的传承要与时俱进,使其在数字化时代得到新的传承与延续。通过制定明确的人才培养策略,推动跨学科合作与产学研结合,可以更好地培养出适应数字化时代要求、具备传统非遗技艺与现代设计能力的新一代传承者,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