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视阈下地方高校体育人力资源社会化服务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2023-10-07周兰馨
周兰馨
(广西师范大学 体育与健康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全面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已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任务之一[1]。在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背景下,地方高校利用体育人力资源为周边群众健身提供服务是高校体育融入地方发展的必然要求。为缓解公众体育需求与体育资源相对匮乏之间的矛盾,国务院和教育部提出了高校向社会公众开放体育资源的号召,高校体育资源社会化已成为高校体育发展的新趋势。高校应积极响应国务院和教育部的相关要求和号召,在兼顾高校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直接利用高校体育人力资源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服务,有利于高校体育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2]。合理开发好高校体育人力资源,高效利用好高校体育专项教师和体育专业学生等体育人力资源为全民健身提供更优质服务,能充分发挥高校体育的社会职能,缩短城乡公共体育服务水平之间的差距[3],对推动全民健身的深入开展,促进高校体育与全民健身的融合,助推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建设,走“校社融合”发展之路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人是社会活动中最关键、最主要的因素,在全民健身如火如荼开展的背景下,如何合理开发和利用高校体育人力资源,调动地方高校体育专业师生在社会服务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研究通过调查和分析地方高校体育人力资源社会化服务的具体做法和存在的现实问题,旨在解决好高校与社会在体育人力资源利用上的冲突和制约,寻求高校体育人力资源社会化服务的优化办法,对推动全民健身的深入开展,助推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建设,推动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融合发展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地方高校体育人力资源社会化服务的概念与时代诉求
1.地方高校体育人力资源社会化服务的概念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发展,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在一切社会活动中,人是最关键的因素。世界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人是我们最大的资产”[4],人力资源是社会发展中的最核心的资源。体育人力资源可以理解为接受过专业训练并且能够推动现代社会体育发展的专业人才[5]。全民健身运动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它的有序开展离不开运动的技能指导者,也离不开活动的组织管理者。高校体育人力资源是指为开展高校体育活动所需要的一切人员的总称,包括教学、训练、科研及管理人员,它是高校体育资源中首要的资源,在本研究中主要是指参与社会服务的高校体育专业师生。所谓社会化服务,即为社会活动提供适应性服务,通常是以提供劳务的形式来满足社会需求。高校体育人力资源社会化服务是指在不影响正常教学工作的前提下,高校体育专业师生直接为社会体育活动提供劳动服务,包括健身咨询、技术指导、赛事组织、裁判服务及体质监测等服务。
2.地方高校体育人力资源社会化服务的时代诉求
服务社会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最终目的和归宿。地方高校利用人才和科研为社会提供服务,促进地方经济建设是高校融入地方发展的根本所系。高校是体育人才的聚集地,汇聚了丰厚的体育人力资源,既有理论知识渊博、技能水平突出的体育专项教师;也有习得一技之长、急需参与社会实践的体育专业学生;同时还有热情洋溢,乐于参与体育公益活动的青年志愿者。全民健身逐渐向普及化、科学化、专业化方向发展,高水平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成为全民健身活动开展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在当前社会体育指导员相对匮乏的情况下,寻找高校体育和地方合作的模式是发展的必然选择[6]。通过资源整合,实现高校体育人力资源与社会共享[7],可以在一定程度缓解我国体育指导员不足的实际。合理开发和利用好高校体育人力资源为社会服务,是新时代全民健身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是高校体育发展延伸的新使命。高校体育资源向社会开放,服务于社会,是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公共体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地方高校体育人力资源社会化服务的现状调查——以湖北科技学院为例
1.湖北科技学院体育人力资源社会化服务活动统计
为了解地方高校体育人力资源对社会服务的现状,本研究以湖北科技学院为例,对体育人力资源情况及社会服务情况进行统计,旨在分析地方体育人力参与社会服务的途径、形式、内容及制约因素,为本研究提供案例支撑。由于受新冠病毒疫情的影响,从2020年元月份开始,高校实施了严格的防控措施,校内师生进行社会化服务受到限制,故本研究统计了湖北科技学院体育专业师生2018~2019两年参与社会服务主要活动(如表1),旨在分析湖北科技学院体育专业师生参与社会服务的途径、形式、内容、对象、时间及范围。
表1 湖北科技学院体育人力资源2018~2019年社会化服务主要活动统计
从表1中统计可以看出,湖北科技学院体育专业师生参与社会服务的途径主要有四种:一是政府委派,即通过政府部门委托高校派遣,如马拉松、龙舟赛等大型赛事,由市政府举办,委托地方高校选派裁判员、志愿者;二是校企合作,通过校企合作建立的培训、指导、竞赛等服务关系,如咸宁市体育局与高校体育学院签订合作协议,协助完成各项社会体育活动,一般采用横向课题形式进行;三是高校承办,即高校根据自身条件和社会需要自行组织的培训活动,如乡村体育教师规培、继续教育、各运动单项教练员、裁判员培训等;四是个人对接,社会群体或单位根据需要通过自行寻求影响力大、知名度高的专项教师来帮忙完成需要的业务等。从服务的形式来看,主要有技能指导、竞赛活动、社会调研三种形式,体育专项教师主要担任相关活动的教练员、组织者,体育专项学生主要担任裁判员、志愿者;从服务的内容上来看,主要有技能训练、赛事组织、竞赛执裁、体质测试、体育考试、调查研究等;从服务的时间上看,主要利用节假日或双休日,但持续较长赛事活动也占用了工作日,会对高校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从服务的性质来看,绝大多数是有偿服务,一般都低于市场价格;从服务的范围来看,主要是以高校为中心点,立足本市,辐射周边,充分体现了地方高校体育融于地方、服务地方的使命担当。
2.湖北科技学院体育人力资源参与社会服务调查统计
为更好地统计湖北科技学院体育专业师生参与社会服务情况,了解其社会服务的思想认识和态度,采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湖北科技学院体育学院15名体育专业教师(其中副院长1名、系主任1名、教研室主任3名、普通教师10名)进行访谈(如表2);对2018级50名体育专业学生(其中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各25名)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当面发放当面回收的方式,回收率100%,有效问卷48份,有效率96.0%(如表3),为本研究提供现实依据。
表3 湖北科技学院体育专业学生参与社会服务情况的调查统计(n=48)
从表2统计可以看出,在被调查的15名体育专业教师中,参与过社会服务比例达100%,并且都支持参与社会服务,认为高校在职教师通过参与社会服务,可以了解行业需求,有利于更新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水平和指导能力;而制约高校体育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主要因素依次是:教师教学科研任务重、学校支持力度不强、奖励机制不够等;体育专业教师参与社会服务主要途径是通过社会与学校对接,学校再委托相关专业教师去完成相应服务内容,或者是上级部门直接指派相关教师(占40.0%)带队完成,缺少校社对接信息平台,教师主动对接社会企业不够;服务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竞赛组织(占80.0%)和裁判工作(占66.7%),而高校教师起主导作用(指导与引领作用)却没有显现,服务层次偏低;主要存在社会服务奖励机制不够、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主动性不强等。从表3统计得知,95.8%的学生都愿意参与到社会服务中去,并且有97.9%的学生参与了与体育相关的社会服务;参与社会服务的主要途径是专选教师指派(占83.3%),主要从事裁判工作(占83.3%)和志愿服务工作(占35.4%),也有部分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到相应健身俱乐部担任教练工作。影响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的主要因素依次是劳动报酬问题(占93.8%)、学校担心学生安全问题(占83.3%)、专业能力局限(占64.6%)和学习与社会服务冲突问题(占45.8%)。
三、地方高校体育人力资源社会化服务的现实困境
1.主动服务意识不强,思想观念亟待转变
在调查中发现,地方高校对社会的服务往往是“被动的”,主要体现在高校体育专业师生很少主动“揽活”,缺乏主动服务意识。高校体育专业师生对社会的服务绝大多数是由当地政府、体育局、社会企业联系学校,再由学校根据体育活动的性质和需求,择优选派相关专业教师带队,学生辅助共同完成。这与社会上营运性俱乐部存在很大差异。盈利性俱乐部为了生存,需要运用营销的方式来扩大服务范围,以此来创造利润。高校作为一个培养人的机构,始终把教学科研放在首位无可厚非,但从终究目的来看,服务社会是其最终目的和归宿。在校师生直接参与社会服务与通过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目的是一致的。所以,亟待转变观念,在兼顾正常教学的前提下,要积极联系社会,发挥高校人才优势,提高社会服务意识,促进地方高校与社会协同发展。
2.服务内容较为单一,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从师生为社会提供的服务来看,服务内容主要集中在赛事组织、裁判工作及志愿者服务上,并没有真正深入群众中开展定时定期的健身技术指导,服务内容较为单一,而且服务层次较低,主要体现在解决的实际问题“难”的程度与高校的“高”字不匹配,指导率不高。市级及以下级别的比赛,对裁判的要求相对较低,志愿者工作“含金量”不高。因此,主要从事这些单一的社会服务不能真正发挥高校的优势。高校的“高”应该突出“引领”作用,即在思想上引领体育新时尚,在行动上引领区域文化发展,帮助社会企业解决真难题是高校的价值引领。从这一点来看,地方高校应立足当地,发挥智囊团、人才库的优势,致力于当地经济建设。如地方高校体育人力资源可以通过国培、省培计划,解决乡村体育教师继续教育问题;通过开发体育旅游资源,发展农村经济助力乡村振兴;通过与市教育局、文体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等。
3.信息化程度不高,校社之间沟通不畅
从对高校体育专业教师的调查来看,社会各企业与高校在社会化服务上缺乏计划性,尤其是对全年的活动缺乏整体规划,主要体现在全年社会体育活动“忽忙忽闲”,出现有些月份体育活动扎推,高校师生忙不过来;而有些月份又无事可做。这种缺乏整年规划的体育活动严重扰乱了高校教学秩序,为完成任务高校师生只能疲于应付,服务质量难以提高。鉴于此,社会体育活动主管部门应与高校体育主管部门接洽沟通,做好高校服务社会发展的协同合作[8],提前做好年度体育活动规划。由于部分社会体育活动具有时间特性,如一些与传统文化习俗相关的体育文化活动: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举行的龙舟比赛、8月8日全民健身日举办的广场舞、每年“秋分”农民丰收节举办的各种农民体育文化活动等,这些大型体育活动都有固定日期,可以在全年活动计划中单列将其固定,其它体育活动也要作好全年规划,便于高校师生做好统筹安排。
4.缺乏服务激励机制,地方特色不鲜明
高校体育的主要职责还是体育教育,通过体育教学强化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和体育生活习惯的养成,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至于开展其它社会性的服务虽然也是高校体育应尽的社会责任,但目前教育文件上还没有明确的规定或要求。很多高校体育教师组织的校外体育活动、训练、竞赛及相关社会指导等都是无偿的,或报酬低于相应标准,带有公益性质。学校没有出台相关的奖惩激励机制,这些社会活动既不算额定工作量,也不纳入年终绩效,甚至与职称评审没有关联,影响了体育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积极性[9]。在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下,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仅靠教师的“责任心”“讲奉献”是难以推进社会体育工作高效、持续发展的。此外,地方高校在社会服务中没有起到引领作用,不能突出专业在社会服务中的作用,彰显不出地方高校的地方性特色。
四、高校体育人力资源在社会服务践行中的优化策略
1.转变师生观念,提高服务意识
服务意识是自觉做好服务工作的一种观念和愿望,体现在工作中的“主动性”和“热情、周到”的服务欲望。高校体育人力资源社会化服务必须转变体育专业师生的思想观念,提高服务意识。首先是贯彻“共同体”理念,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服务思想,在教育中渗透社会服务观念[10],促进相互服务的意识革新;其次是以“全民健身”为切入点,建立服务标准和目标,将“全民健身”与“健康中国”战略深入融合,并将其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11]。在保障高校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把师生专长与全民健身的内容相结合,让其在社会服务中发挥自身的作用,体现独特的价值,彰显高校智囊团、人才库的优势。三是端正心态,摆正位置,从实际出发看待工作本质。高校是社会的一部分,理应主动融入社会,突破高校与社会的壁垒,加大高校与社会的联系与合作,主动对接社会需求,履行社会服务责任,推动社会进步。
2.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行业技能
社会化服务内容单一,从侧面反映了高校体育教师知识结构的不合理性,不能引领区域体育行业发展。应该完善知识结构,加大力度培养“双能型”教师,提高其社会化服务水平,培养和提升在校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和责任感[12]。一是适应社会需要,优化专业结构。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积极发展新兴专业,加快改造传统专业,优化专业结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二是主动对接行业需求,凝练科研特色。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立足学校学科、人才优势[13],整合科研力量和研究资源,组建并重点建设一批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链条式发展的科研团队,为当地体育事业发展服务;三是聚焦转型发展,创新人才培养。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和地方需求,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应用型体育人才的培养方案,培养适应社会体育需求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形成学校的人才培养特色。高校体育要结合社会需求,在全民健身中发挥指导作用,引领区域体育行业发展。
3.搭建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校社沟通不畅是高校体育专业师生社会化服务主动性不够的一个重要原因。信息的不对称性是学校与社会彼此隔离的最大障碍。在实施高校体育资源社会化服务的路径上,高校要主动联系社会,多渠道开展社会服务。一是做好整体规划,建立高效立体的信息共享平台。体育信息服务是实现“学校、社会”体育资源信息共享的重要媒介。高校为扩大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必将利用已有的优势条件,创造良好的环境来展现自我,以赢得社会的赞誉。二是借助高校平台承办各类体育赛事,为社会提供交流平台,促进体育运动的宣传和开展;三是借助高校搭建的健身交流平台,促进各类商业展销活动的开展,在组织形式上选择以俱乐部模式开展,在运作和管理方式上呈现因地制宜、多元多样的特点。此外,利用高校的信息资源为人们提供各种体育健身活动方面的信息,为各类体育活动提供智力支持和保障[14],实现资源共享。
4.健全激励机制,主动融入地方
地方高校要践行好为社会服务的职能还应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办地方特色高校,主动融入地方促发展。一是要建立健全为社会服务的激励机制,将社会服务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和教师工作量,对作出重大贡献的教师要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在评优评先以及职称晋升等方面应优先考虑;二是地方高校在办学上要以需求为导向,构建地方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即在办学定位上要坚持地方性,融入地方发展战略,积极参与区域建设。地方性在某种程度上的确限制了学校的发展空间,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也是形成学校办学特色的独特优势。要主动对接地方经济发展规划,服务地方产业优化升级,做到校地紧密结合、深度融合,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增强学校综合实力、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同时增强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社会治理和人民身心健康的能力,增强学校对地方的贡献力。
五、结语
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是当前高校主要职能之一。在不影响正常教学工作的前提下,地方高校体育专业师生直接为社会体育活动提供劳动服务,是推进高校与社会融合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新时代全民健身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是高校体育发展延伸的新使命,对推动全民健身的深入开展,促进高校体育与全民健身的融合,助推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建设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应积极贯彻共享发展理念,立足新时代,顺应“全民健身”“健康中国”“体育强国”发展的新形势,全面优化配置自身体育资源,强化体育资源社会服务意识,在满足学校健康发展需求的前提下,推动高校与社会体育资源融合发展。地方高校应突出“地方”特色,利用高校资源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履行社会责任,始终坚持“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积极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接,深化改革推动地方高校体育转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