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对策研究
2023-10-07莫晓梅严云艳
莫晓梅, 严云艳, 朱 姣, 王 艳
四川省科技交流中心,四川 成都 610041
0 引言
“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和西部大开发为四川的国际科技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对四川融入全球经济发展大格局以及促进四川开放创新合作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近几年,四川通过搭建开放平台,举办国际展会、交流会、国际技术转移对接等活动来促进四川省与国外产学研机构间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建立了中国-欧洲中心,举办了中国(四川)-以色列科技经贸交流推介会、绵阳科博会、中意创新合作周、四川国际友城合作与发展论坛、中韩科技论坛等重大科技交流会、展览会及论坛;开展了国际技术交流,签署了多项合作协议或备忘录,大大促进了国际科技合作。
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是国际科技合作重要载体。目前,四川省认定了81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涵盖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轨道交通等领域,聚集了国内外技术、人才等创新资源。四川每年设立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用财政经费引导支持四川科研院所、企业与其他国家联合申报国家和省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从而提升四川对外合作能力。成都作为四川省省会,与法国、德国、意大利、韩国等国家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已建成中法、中德、中意、中韩等国际合作园区,成都已成为吸引国外企业投资、国际科技合作发展的首选城市。
1 四川发展“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的优势
1.1 地理区位优势明显
四川是西部地区大省,是我国的人口大省,更是经济和科教大省。四川既是西部的中心,也是沟通亚欧的重要交通要道;既是内陆开放的前沿、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心,也是“一带一路”有效衔接的重要通道。如今,四川形成了向西以中欧班列为核心连接中亚及欧洲地区,向北对接中俄蒙经济走廊,向南融入中巴、中印缅、中南半岛等经济区,向东开拓长江黄金水道的战略发展格局。
四川拥有良好的自然地理环境、丰富的国土资源,目前已形成良好的经济基础。四川是内陆开放前沿阵地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依托,随着“一带一路”的深入实施,为四川的开放合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
1.2 政策支持力度大
自2016年起,四川先后出台了《创业四川行动实施方案(2016—2020 年)》《四川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2017年工作计划》《四川省技术创新工程实施方案(2017—2020 年)》《关于加快构建国际门户枢纽全面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意见》《成都市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成渝地区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创新政策,为四川省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打造了良好的基础,推进了全省“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构建了“四项拓展、全域开放”的全面开放的新格局。
1.3 创新要素聚集发展
在开展创新活动和吸引外资方面,2020年四川的企业开展的创新活动数量为13 747个,较2019年有所增加,创新活力日益增强。截至2022年3月,312家世界500强企业入驻成都,外商投资实际到位504.5亿元,新设或增资1 000万美元以上的重大外资企业138家。成都有21个国家设立领事机构,并建立了104个国际友城和国际友好合作关系城市。可见,成都对国外官方机构和企业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在吸引创新人才方面,自2020年开始,四川陆续通过国家和省级引智项目柔性引进了百名外国专家,省政府专门设立“天府友谊奖”来鼓励在四川工作的外国专家,截至2021年,已有87名外国专家获此殊荣。这些措施对四川省实施“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以及引进国外高端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国际合作等方面产生了良好的效应。在《2020中国互联网行业中高端人才报告》我国大中城市互联网行业中高端人才净流入率20强中,成都挺进互联网人才净流入前10名,净流入率超过6.70%,并且外籍人才日益增多。
成都作为四川的省会,在打造创新环境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2021年12月,《成都市强化创新突破建设稳定公平及营商环境标杆城市实施方案》出炉;在“2021年中国城市营商软环境竞争力排行榜”中,成都竞争力指数位列第12名(见表1),在金融、人才、技术创新环境等方面支撑明显,具有较好的竞争力。
表1 2021年中国城市营商软环境竞争力排行榜
2 存在的问题
四川虽然在政策环境、创新要素聚集、国际科技合作等方面具备良好的基础,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仍然存在现有国际合作体制和机制不完善、科研经费投入不足、国际科技合作高端人才缺乏、人才引进难度较大等问题。
2.1 科研经费投入强度不高
2020年,四川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的研发经费投入达1 055.3亿元,基础研究投入较少,仅占研发投入总经费的5.6%。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仅为2.17%,低于全国平均科研经费投入强度2.4%。从科研经费投入强度(国际上衡量一国或一个地区在科技创新程度的重要指标)来看,四川在科技创新能力方面有待加强。
2.2 本土高端人才匮乏,引进国外人才难度大
四川缺乏高端人才,尤其是复合型高端人才。四川拥有博士生约1.4万人,仅占科研人员总数的8.2%,博士和硕士生合计约5.7万人,占科研人员总数的33%。可见,高学历高层次科研人才占比不高,高端科研人才在国际舞台的影响力尚不明显。
另一方面,四川虽然通过国际科技创新开放合作机制引导,与亚欧等国家地区建立了稳定、长期的合作机制,但仍存在现有创新合作的体制和机制不完善、投入不足、渠道不畅等问题,在吸引国际一流人才、项目面向世界招标等方面与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四川本地高端人才缺乏,同时也缺乏复合型、高端的国际人才,在国际科技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与一线城市差距明显[1]。
2.3 引才渠道狭窄,智力资源保障不足
目前,四川在创新人才方面的竞争力还存在很多不足。首先,尚未建立成熟完整的人才信息平台。成都仅是初步完成了人才库基础数据、启动“大数据全球人才搜索系统”与“招商云网”数据共享,而许多发达城市都已建立了成熟的国际人才中介组织,通过猎头公司和完善的人才信息平台,精准引才。其次,对外籍人才的引进力度不足,没有充分发挥市场调控机制的作用。最后,在人才保障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在移民签证办理的难度上、经费资助的力度上、待遇条件吸引力上存在差距。针对人才引进的结构和服务有待优化和改善[2]。
3 对策与建议
四川省在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中应通过集聚创新要素、加大研发投入、建立健全人才保障机制、积极搭建国际科技创新平台等措施,深化“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努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带一路”科技开放创新枢纽。
3.1 加快推进创新要素聚集
集聚创新资源,加快引进全省急需的高端专业人才和创新团队,为更多主导产业、龙头企业提供优质环境和服务。充分发挥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资金效应,吸引跨国公司、国际企业研发中心落户成都,实现“政产学研”和“项目-人才-基地”模式的有机结合。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与合作,在跨境研发、创新要素流动、创新创业资本合作方面改革创新,构建良好的制度保障和优质的合作环境。
3.2 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力度
2020年,四川研发经费投入达1 055.3亿元,但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仅为2.17%,低于全国平均强度,四川应进一步加大研发经费的投入。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和企业是科研活动的三大实施主体,这三大主体要持续加大科研投入,才能激励创新要素的开发,从而提升科技创新程度。一方面要进一步提升企业研发经费中政府投入所占的比重,提高政府研发经费支出占政府财政支出的比重;另一方面,扩大科研活动的界定领域和范围,增强基础研究的投入占研发投入的比例,激发原始创造力[3]。
3.3 建立健全人才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培养和保障制度,确保国际科技合作的顺利开展。利用国际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加大力度引进能够承担技术创新工程和重大科研任务的海外高端人才,简化外籍人才签证手续办理,提高海外人才补贴,实现医疗保险互联互通,为人才在我国工作提供便利条件;建设人才引进示范基地,集聚一批高层次的国外人才和团队,引领和推动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培养国际科技合作复合型人才,充分调动积极性,鼓励开拓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与交流,凸显四川科研人员尤其是中青年科学家在国际舞台的影响力;进一步优化完善人才信息库,实现人才信息互通、共享、交流。
3.4 扩大和优化合作平台
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应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和基地建设,积极拓展和优化合作开放平台,充分发挥四川省在互联网金融和大数据等方面的优势,采取线上线下方式,为跨境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提供科技支撑。通过国际技术展会、技术交流与对接等活动,促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积极引入国际优质创新资源,吸引国际科技组织、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服务机构等来蓉设立分支机构、研究中心、实验室和技术转移中心等,充分发挥国际技术展会、国际创新论坛、“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交流活动的集聚功能,打造影响力大的国际性科技创新交流平台;搭建国际科技成果信息化平台和国际技术交易平台,形成线上线下双重结合的技术交易体系,促进“一带一路”国际科技成果转化。
4 结束语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四川要发挥优势,弥补自身的不足,积极融入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中去,充分发挥四川省的国际科技合作竞争优势,建设具有四川特色的国际科技合作模式,这对于四川省深化改革发展、促进科技进步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