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乳腺肌纤维母细胞瘤2 例临床病理分析*

2023-10-07任磊张静瞿凡何晓梁赖芋州田超

肿瘤预防与治疗 2023年9期
关键词:梭形上皮免疫组化

任磊,张静,瞿凡,何晓梁,赖芋州,田超

610041 成都,四川省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四川省肿瘤医院·研究所,四川省癌症防治中心,电子科技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乳腺外科(任磊、赖芋州、田超) ;646099 四川 泸州,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乳腺外科(张静、瞿凡、何晓梁)

乳腺肌纤维母细胞瘤(myofibroblastoma of breast,MFB)是一种来源于间质的少见良性肿瘤。临床表现为可移动、界限清楚、质韧的肿块。组织学特点在于肿瘤主要由肌成纤维细胞构成,镜下可见大量梭形细胞增生,易与其他梭形细胞病变相混淆。本病发病率较低,且临床表现以及影像学表现无特异度,最终诊断主要依赖于术后病理及其免疫表型,在临床上易造成漏诊与误诊[1]。本研究拟对2 例MFB 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总结其特点,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与诊疗水平。

1 病例资料

病例1:患者,女,42 岁,因“体检发现双乳结节6 年,右乳结节进行性增大6+月”入院。否认家族史及遗传病史。专科查体可扪及右乳9 点方向距乳头1.5 cm 处一结节,大小约3.0 cm×1.4 cm×2.5 cm,质韧,边界清晰,易推动,无按压痛。未见乳房乳头皮肤病变。术前乳房彩超检查:右乳9~10 点方向距乳头约15 mm 处腺体层内可见约34 mm×15 mm×31 mm 不均质实性结节,边界较清,形态较规则,BI-RADS 3 类,彩色多普勒(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周边可见少许血流信号。术前检验报告:肿瘤标志物 (CA125、CA153、CEA、热休克蛋白90a、TK1) 水平均在参考范围内。术前未行乳房结节组织学穿刺,行乳腺肿物局部切除术。术后病理查见,大体观:(右乳肿块)灰白不整形组织2 块,总体积3 cm×2.6 cm×1.4 cm,较小者全送病理检查,较大者多切面切开,切面灰白灰黄实性质中。初步病理诊断:腺病,灶性区域见浅染细胞浸润(图1),需除外肿瘤性病变,建议试做免疫组化协助诊断。免疫组化:Ckpan(AE1/AE3)(-)、Calponin(弱+)、P63(-)、P40(-)、SOX-10(-)、SMA(+)、ER(+)、PR(+)、C-erbB-2(0)、Ki67(-)、P53(-)、AR(+)、CK5/6(-)、GATA-3(-)、E-C(-)、TRIM29(弱+)、CD34(少量+)、RB(弱+)、CD10*(-)、Desmin(+)。术后病理诊断:上皮样MFB。

图1 病例1 患者切除标本HE 染色(×100)Figure 1.HE Stain of Excised Sample from Case 1 (×100)

病例2:患者,女,24 岁,因体检发现“左乳包块3+月”入院。否认家族史及遗传病史。专科查体可扪及左乳2 点方向大小约2.0 cm×1.5 cm结节,质韧,边界清晰,易推动,按之轻压痛。未见乳头及乳房皮肤病变。术前乳房彩超:左侧乳腺1~2 点钟距乳头约28 mm 处一大小约18 mm×16 mm×21 mm 低回声结节,边界欠清,形态不规则,CDFI:结节内探及较丰富血流信号。术前检验报告:肿瘤标志物 (CA125、CA153、CEA、热休克蛋白90a、TK1) 水平均在参考范围内。术前左乳包块组织学穿刺结果:纤维上皮性肿瘤,间质较丰富,建议完整切除病变送检明确诊断及性质。行乳腺肿物局部切除术。术后病理大体观:(左乳肿块)灰白不整形组织一块,体积3.5 cm×1.7 cm×1.8 cm,切面灰白灰黄实性质中。查见梭形细胞病变(图2),倾向于纤维上皮性肿瘤,待免疫组化协助明确诊断。免疫组化:Vimentin(+)、Desmin(+)、SMA(+)、CD34(灶+),S100(-),Ki67(+,约3%~5%)、Ckpan(AE1/AE3)(-)、EMA(-)、ER(-)、PR(-)、AR(-)、Actin(-)、β-catenin(核浆+)。术后病理诊断:交界性分叶状肿瘤伴灶性区间质平滑肌样分化或纤维腺瘤合并纤维/肌纤维母细胞性病变。

图2 病例2 患者切除标本HE 染色(×100)Figure 2.HE Stain of Excised Sample from Case 2 (×100)

2 讨 论

MFB 是一种间质来源的良性肿瘤,起源于乳腺外部位则称为乳腺型肌纤维母细胞瘤。该疾病最初由Wargotz 等[2]于1987 年描述。临床表现为可移动、界限清楚、质韧的肿块,影像学检查通常无法区分MFB 与其他乳腺良性肿瘤。该疾病好发于老年男性及绝经后妇女[3],且男性MFB 病例往往与女性乳房发育症相关。有研究者对7 例乳房MFB 的石蜡切片(5 名男性,2 名女性)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发现所有MFB 病例均表现出弥漫性(70%~90%的肿瘤细胞)的雄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和孕激素受体(progestogen receptor,PR)的核强阳性;而(androgen recptor,AR)仅表达在3 例患者(2 名男性和1 名女性)约60%~70%的细胞中,表明类固醇激素及其受体与乳腺 MFB 的发病机制有关[4]。

大体上,MFB 多表现为黄色或灰白色的实性结节,有着良好的边界,无包膜。组织学上,MFB 主要由淡染的梭形细胞组成,此外还包括部分脂肪细胞以及肥大细胞,间质特征表现为束状排列的玻璃样变性胶原并穿插于细胞间[5-10]。根据镜下细胞成分、生长模式、细胞外基质的不同,MFB 包括多种亚型,有研究者发现,MFB 可进一步划分为经典型、细胞型、浸润型、上皮样型、蜕膜样型、胶原化型/纤维型、脂肪瘤型、粘液样变异型以及混合变异型[11]。免疫表型上,多数的肿瘤细胞弥漫强表达CD34 、vimentin 以及Desmin;大多数情况下存在激素受体(ER/PR/AR)、SMA 以及bcl-2 蛋白的部分表达; CK、S-100、CDK4、MDM2、EMA、以及Ki-67 几乎表现为低表达或不表达[5,12-15]。在所有MFB 的亚型中上皮样亚型较为罕见。Magro 等[16]统计了4 例上皮样亚型的MFB,发现其中有3 例镜下特点表现为存在散在分布的上皮样细胞组成的细胞巢,与其他研究者报道的上皮样MFB 的镜下特点[17]以及病例1 患者术后病理镜下特点是相符的(图1)。且Magro 的研究中统计病例中的免疫组化表达结果与患者1 的免疫组化结果是几乎完全相符合的,因此不难得出病例1 患者上皮样MFB 的诊断。但是在本研究中,病例2 患者术后病理镜下虽可见梭形细胞增生(图2),免疫组化结果CD34 仅为灶状阳性,与大多数MFB的表达结果存在差异。此前已有文献报道并描述了肌纤维母细胞瘤伴平滑肌分化这一概念[18],案例中肿瘤细胞vimentin 和desmin 弥漫阳性, SMA、actin 和h-caldesmon 阳性,但CD34、雌激素和孕激素受体局灶性阳性。结合组织学及免疫组化特点,病例2 的诊断可能存在争议。

在遗传学上,MFB 与13q14 区域缺失相关的染色体异常密切相关。研究表明[19],MFB 与梭形细胞脂肪瘤、富于细胞的血管纤维瘤均具有染色体13q的部分区域缺失,最终导致Rb 基因的表达缺失,这可能为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揭示了来源。

由于MFB 的确诊主要依靠术后病理诊断,且其临床病理特点和组织形态表现存在较大的异质性,除需与常见乳腺良性肿瘤相鉴别之外,还需要与以下梭形细胞病变鉴别,包括:(1)细胞性血管纤维瘤。肿瘤大多数发生于外阴以及腹股沟区,大体上多表现为白色或淡黄色实性结节。其镜下特点是广泛分布淡染的梭形细胞,肿瘤内胶原纤维较稀疏和纤细,内含大量圆形的中小血管,常伴血管壁玻璃样变性。免疫组化上瘤细胞多数时候表达 CD34,但几乎不表达 Desmin 以及S-100[20];(2)梭形细胞脂肪瘤:肿瘤大多数发生于肩后部和颈部上背区,发生于乳腺的较为少见。镜下表现为成熟的脂肪细胞和梭形细胞混合分布在胶原样细胞组成的基质中,内含有折光性的胶原纤维束[21]。瘤细胞大多数表达 CD34,但几乎不表达Desmin[22];(3)乳腺肌样错构瘤:为乳腺错构瘤的一种极为罕见的亚型。临床上肌样错构瘤通常表现为坚硬、活动、边界明确、无触痛的肿块,镜下可见明显的梭形细胞束以及平滑肌细胞。免疫组化显示SMA、desmin 和vimentin 阳性,S-100 阴性[23]。

在治疗上,由于MFB 是间质来源的良性肿瘤,预后一般较好。因此,在诊断明确的基础上,采取足够切缘的肿块切除术是最佳的选择。

综上所述, MFB 较为罕见,正确诊断可能较为困难,因此需要积累病例,为临床上对该疾病的诊治积累经验。

作者声明:本文全部作者对于研究和撰写的论文出现的不端行为承担相应责任;并承诺论文中涉及的原始图片、数据资料等已按照有关规定保存,可接受核查。

学术不端:本文在初审、返修及出版前均通过中国知网(CNKI)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的学术不端检测。

同行评议:经同行专家双盲外审,达到刊发要求。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文章版权:本文出版前已与全体作者签署了论文授权书等协议。

猜你喜欢

梭形上皮免疫组化
肾脏黏液样管状和梭形细胞癌1例报道
夏枯草水提液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
婴幼儿原始黏液样间叶性肿瘤一例及文献复习
结直肠癌组织中SOX9与RUNX1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含裂纹的梭形薄壁圆柱壳结构应力强度因子分析研究
子宫瘢痕妊娠的病理免疫组化特点分析
CXXC指蛋白5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手部上皮样肉瘤1例
应用梭形趾腓侧皮瓣修复指端缺损
FHIT和PCNA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