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医药文化国际化发展路径选择
2023-10-07许静雯
许静雯 李 曼
(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5)
2016年国家出台了《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年)》,其中明确了中医药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指导思想、基本任务、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标志着中医药将与沿线国家合作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大开放、大交流、大融合。当前中医药对外传播已经进入高速高质发展阶段。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战略规划》,2021年国家出台了《推进中医药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21—2025年)》,为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提供了高质量发展路径。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医药是我们的国宝,饱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走出去的一支重要力量,多年来为发展国家间友好合作关系、造福各国人民作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必须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中医药文化交流互鉴要彰显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对外要以当地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中医药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向世界各国展现中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医药文化内涵。
1 中医药文化内涵
中医是技能、经验和哲学文化的融合,既具有实用属性又饱含文化积淀。中医药文化映射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变迁。这些传统哲学是先辈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不断摸索逐渐形成的智慧结晶。它们往往以“人”与“仁”两字为核心,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奉儒家学说为正统。从根本上说,中国哲学诸子百家中儒、墨、道、法等思想互通互融,交相辉映。各家思想都大致围绕“中”与“和”,旨在追求自然界的平衡与和谐共生,反对极端的思想和行为,更注重事物的多变性、灵活性、多重性。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与中医药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理念不谋而合。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疾病都与环境、气候、饮食等因素密切相关。另外,中医强调人体内部的整体平衡,认为人体的健康与内部的阴阳平衡、气血流畅息息相关。可以说,中医奉行整体观,强调治疗疾病,恢复健康的关键是调整和恢复人体内部的整体平衡。这些理念在中医学经典中都有所体现。《黄帝内经》强调了整体观念和天人合一的理念。其中,《素问》中的“五脏六腑”理论,认为人体脏腑之间有联系,强调了整体观念。《灵枢》中的“天人合一”理论,则强调了人体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2 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现状
2.1 国家层面
2.1.1 中医孔子学院
中医孔子学院是中国在海外设立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中医孔子学院采用传统和现代中医药与汉语教学相互交融的方式,将中医药文化和中医药专业知识传播到海外。中医孔子学院致力于满足世界各国人民学习汉语的需求,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医学的了解,将中国传统医学和汉语教学相结合,为世界各国人民了解中国文化打开了一扇新大门。在向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推介汉语的同时,也肩负着传播中医药文化和促进世界多元发展的重担,其系统规范的教学模式,更好地宣传了中华文明的瑰宝——中医药文化[1],让中医文化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起走出国门[2]。
2.1.2 中医药海外中心
中医药海外中心是指由中国政府、企业或机构在海外设立的机构,致力于中医药研究、推广和服务,旨在推广中医药文化,传播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经验,提升海外中医药服务水平,加强中外医学交流与合作,推进中医药国际化。中心拥有经费和人员配备,为本国和当地民众提供中医药服务,并积极推广中医药文化和技术。此外,中医药海外中心还可以提供中医药诊疗、培训和科研等服务[3],为推动中西医学的融合与发展,承担了传播中华民族文化和促进世界多元发展的使命[4]。
根据《推进中医药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21—2025年)》的要求,中医药海外中心建设以政府支持、民间运作、服务当地、互利共赢为原则[5]。以公益性方式对中医药技术和文化进行对外传播,让更多人接触中医药治疗理念。目前,中国政府已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日本、韩国等国家设立了多个中医药海外中心[6],为当地民众提供中医药服务和技术支持。与英国、法国、德国、荷兰等国家开展合作,建设中医药海外中心,推动中医药与当地医学的融合和交流[7]。
2.2 社会层面
2.2.1 海外中医药教育机构
海外中医药教育机构指在海外国家或地区提供中医药教育和培训课程的机构,并提供职业培训、本科、硕士和博士多层次教育。这些机构提供涵盖了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学等多个专业领域的课程,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经验,并与国内中医药教育机构和医院保持紧密联系,确保教学质量。通过相关课程和培训,培养中医药理论和实践技能兼备的中医师、针灸师、药剂师等中医药专业人才[8]。传承和推广中医药文化是这类机构的重要使命之一。
2.2.2 海外中医药学术团体
海外中医药学术团体由海外的中医药专家、学者和爱好者组成,通过传播和推广中医药文化,促进国内外中医药学术交流与合作,提升中医药在国际医学领域的影响力。这些团体包括学术组织、协会、学会、研究中心等。他们经常组织国际中医药学术会议、研讨会和学术讲座等活动,对海外中医药的传播与推广发挥重要作用。著名的海外中医药学术团体有欧洲中医药学会、澳大利亚中医药学会、香港中医学会、新加坡中医学会等。这些海外中医药学术团体与国内中医药机构、学术组织、高等院校等合作,共同推动中医药学科的研究和发展。为了提高中医药的教育和培训质量[9],海外中医药学术团体制定了相关的教学大纲、标准和评估机制,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善的中医药教育体系。
2.3 个体层面
2.3.1 新媒体平台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YouTube、Instagram、TikTok、Twitter等新媒体平台层出不穷,让使用者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和选择权,极大地改变了人际交往和信息传播的方式,同样也为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开辟了新的传播渠道和无限可能。以YouTube为例,个人发布者的视频热度即浏览量远高于组织机构[10]。相比后者,个人发布者的视频选题丰富多样,而且大都会考虑受众的信息需求,因而制作的视频播放量更高。中医药文化传播的主体中,央视官媒仍然是主力军,对中医药文化感兴趣的国外个人用户和国外中医商业机构紧随其后,国内个人用户较少。这与中医药语言翻译难度大有关。一些优秀的中医从业者有意在类似的国际媒体平台上推广中医药文化,但由于中医药语言翻译难度大而受阻。从视频总数上看,国外个人用户发布的中医药主题视频数量大于国内用户,这反映了国内用户未能充分使用国际社会化媒体进行中医药文化推广[11]。
2.3.2 海外中医诊所
随着中医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海外中医诊所逐渐兴起,为当地人民的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当前中医药已在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留下足迹,许多国家明确了中医药的法律地位,并将其纳入医疗保险范畴;一些国家成立了专门的中医药管理机构,中医(针灸)诊所成为许多国家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主要场所和模式。目前,新加坡有800家中医诊所,1 500名中医师;日本有15 000名的汉方医学相关从业者;德国有30多家中医诊所;法国有2 600多家中医诊所,针灸医师近万名[12],全球中医诊所达30多万间[13]。总体而言,海外中医诊所的数量规模和影响范围正在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和接受中医。
3 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困境
5W传播模式是拉斯韦尔于1948年在其《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提出的传播过程模式。拉斯韦尔按照顺序从5个维度解构了传播过程,形成了广泛应用于传播研究的“5W模式”。这5个W回答了传播过程中的五个问题:Who(谁是传播者?);Says what(传播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传播?);To whom(向谁传播?);With what effect(预期达到什么传播效果?)[14]。因此,笔者参照5W传播模式,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受众和传播效果五个维度发现目前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面临以下困境。
3.1 传播者学科素养和传播能力有待提高
传播者作为传播行为的发出者,决定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中医药文化凝聚着数代中医的智慧,提炼了中华文化的精华,设置了较高的理解门槛。在此背景下,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主体主要为中医从业者和中医翻译从业者。中医从业者虽具备了扎实的学科知识基础,但往往被语言和文化差异牵制,难以有效开展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中医翻译从业者又在中医学科知识方面有所不足,缺乏高层次人才。目前,在全国24所中医药高等院校中,只有13所开设了中医英语本科专业,其中仅6所设立了中医英语硕士点,尚未有高校设立中医英语相关方向的博士点。虽然有部分中医药院校开设中医英语专业,但数量有限且缺乏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医药翻译人才稀缺,翻译质量有待提高。
3.2 传播内容覆盖面窄,翻译标准有待统一
传播活动围绕着传播内容进行。传播内容是在传播过程中生产出来的。传播者需要谨慎选取传播主题,建构传播话语体系。目前,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内容主要为中医药基础理论知识,鲜有涉及中医药哲学文化和养生理念。传播话题相对狭窄,侧重在中医药基础理论知识,凸显了中医药的科学性,却忽视了其人文性,对中医药的哲学思想、健康理念和核心价值等传播不足。另外,中医药对外传播自然离不开翻译。然而中医语言表达不甚精准、文学色彩浓厚,而专业化、标准化程度低等特征,这无疑极大地增加了翻译的难度。当前,中医药术语使用不规范和翻译标准不统一等问题,让同一术语“万人万解”,为海外民众了解学习中医药设置了障碍,阻碍着中医药文化的有效传播。
3.3 传播媒介传统单一
传播媒介是传播过程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传播得以实现的前提。传播媒介的使用决定了传播的覆盖面和接受度。目前,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媒介以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为主,未能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搭建数字化、智能化和多模态的传播平台,吸引更多潜在受众。社交媒体方面,尚未充分挖掘国际社交平台的传播潜力,影响广度和深度都有待提高。在Facebook、YouTube、Instagram、TikTok、Twitter等 大型国际社交平台上传播中医药文化的个体发布者少之又少,传播影响力有限。
3.4 受众意识薄弱
受众既是传播过程中的信息接受者,又是信息二次传播的主体和传播活动的反馈源,是传播活动得以完成的根本原因。国际传播的受众是一群文化习俗、政治倾向、教育背景和收入水平都各不相同的群体。因此,他们对于信息有着不同的兴趣偏好、认知能力和需求。不分重点、没有层次的传播方式,很难取得理想的传播效果。目前,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活动中,传播者往往缺乏受众意识,因而未很好地实行差异化传播和精准化传播。同时,缺乏有效的传播反馈渠道。部分传播者认为受众只是被动接受信息,忽略了国际传播活动中受众的主体性,未能及时根据受众反馈调整传播过程。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着中医药文化传播效果的提升。
3.5 未能有效增强中医药文化认同
传播效果是指传播者发出信息经媒介传至受众,而引起受众思想观念、行为模式的变化。因此,传播效果主要体现在传播行为能否改变受众固有立场或观点。成功的中医药国际传播不仅会让受众了解中医药知识和文化,更会促使其认同中医药文化并正确使用中医药。然而,各国在文化习俗和价值观念方面的差异,为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带来了巨大挑战。海外民众普遍认为中医是西医的补充或替代,以中医为代表的传统医学只能起到辅助作用。中医药国际传播出现了技术与文化割裂的现象。他们了解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却对中医药代表的中华优秀文化知之甚少。
4 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对策
4.1 优化培养体系,培养高层次中医药传播人才
首先,要系统、规范地培养培训中医药翻译人才和传播人才[14],建设良好的师资队伍。鼓励教师通过访学进修,增加中西医专业知识储备,积极开展中医翻译实践,提升翻译水平和跨文化能力,以培养出能够准确理解和传播中医药文化,经受住多元文化冲击的高端复合型中医药人才[15]。同时,加紧建设和优化中医药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体系。一则重视中医药专业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培养,开设跨文化交际和中医药翻译课程,提升学生跨文化意识和国际传播能力;二则规范中医英语专业的开设和发展,增设中医英语硕博层次培养点,增加中医药专业课程,帮助学生系统掌握中医药基础理论知识和中医药常用术语,培养高质量中医药国际传播人才。其次,深化国内外教育资源的交流与合作,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合作,引进外籍教师和专家进行中医药文化的教学和研究,促使中医药教育与国际接轨。
4.2 丰富传播内容,加强中医药翻译标准化建设
首先,要丰富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内容。一是创新官方机构和个体传播者的传播内容。丰富传播主题,不再局限于中医药的基础理论知识,而是从受众的信息需求、交际需求和娱乐需求出发,以文化人,以情动人,以多样化的方式呈现中医药的医疗技术、哲学思想、历史渊源和文化习俗,引导海外受众充分理解中医药文化。传播内容不仅涵盖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宏观议题,还包括情感细腻的中国人与中医药的故事,引发受众共情。让文化认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升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成效。二是创新海外中医药教育的教学内容。中医药海外中心和海外中医药教育机构可以开设中医药文化体验课程和跨文化交流课程,大力传播中医药文化。将中医药文化融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流程和教学评价,全方位帮助学生学习中医药文化知识和哲学思想,提高他们的文化适应能力和文化叙事能力。
其次,规范使用中医术语,统一中医药翻译标准。加强对中医典籍的翻译研究,规范使用中医药术语,提高中医药翻译的准确性和可读性。加强中医药翻译国际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积极与沿线国家合作,推动中医药翻译标准化建设。海外中医药学术团体可以组织相关研讨会和工作坊,邀请翻译专家分享经验和研究成果,推进中医药翻译标准统一。通过学术交流,提高学术团体成员对中医药翻译标准化的认识和应用水平。同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和机构的活动,推动中医药翻译标准的国际认可和互认。
4.3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建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平台
通过现代化移动互联网手段,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平台、视频媒体平台和新闻媒体平台,开展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第一,鼓励机构和个体传播者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在各大平台上发布文章、图片、音频或视频,多角度、多手段地展示中医药文化。利用大数据技术挖掘更多潜在受众,增强中医药文化传播影响力。第二,充分利用中医孔子学院和海外中医药教育机构等中医药传播阵地,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平台:线下举办中医药文化讲座和中医药文化体验活动,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众体验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线上提供在线学习资源,同步直播宣传活动,让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突破地域限制。
4.4 增强受众意识,开展差异化、精准化传播
首先,增强受众意识。针对各国文化习俗、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实行一国一策,开展差异化传播。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府和学术机构展开合作,开展受众分析,厘清受众心理、行为模式和信息需求。从性别、年龄、教育背景和职业背景等多个角度分析受众特点。在此基础上,基于受众需求对其进行分类,了解受众对信息来源、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和传播形式的偏好,开展精准化传播。其次,推动各类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平台建设受众反馈渠道,增强平台与受众的互动交流。基于受众反馈,传播者能够及时根据受众需求调整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给予受众参与感和获得感,优化传播效果。
4.5 构建中医药文化话语体系,增强中医药文化认同
为了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推动海外受众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的转变,增强中医药文化认同,必须建构新的中医药文化话语体系,获取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话语权。目前,西医作为世界主流医疗体系,有着自己独有的话语体系和研究框架。两者本就不同,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不应削足适履,强行以西医视角解释中医原理和文化。我国学界应该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研机构和学术团体开展积极合作,构建中医药文化话语体系和研究框架,全面宣传中医药的独特价值,让更多海外民众了解中医药的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的疗效,促进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和理解。
5 结语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国际社会对中医药的认可度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关注中医药文化,积极探索中医药的应用。另一方面,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也面临着文化差异、语言障碍、法律法规等多方面的挑战。展望未来,通过建立国际合作机制,加强中医药文化的学术研究与交流,推动中医药文化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以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力,可以更有效地传播中医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