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劳动教育融入专业教学的思考

2023-10-07吉晓东

高教学刊 2023年27期
关键词:劳动专业课程

吉晓东

(南通大学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1-2],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念和态度,培养良好劳动意识和素质,磨练崇高劳动精神和品质的教育,以此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为响应教育部对新时代大学生素质教育新要求,全国高校正在努力构建新的劳动教育和专业教育体系,努力实现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衔接和相互交融,为培养新时代的高素质人才,探寻新的途径。

南通大学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江苏省人民政府和交通运输部共建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南通大学自1912年建校以来始终秉承先校长张謇先生“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办学理念,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并输送高素质人才和为地方科学技术进步提供有效解决方案。张謇先生早在100 多年前就提出“将欲行之,必先习之,有课本之学习,必有实地之经验”,强调劳动实践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提倡产教融合,主张学生应参加必要的力所能及的劳动活动,以从小养成吃苦耐劳的劳动习惯[3-4]。为继承和发扬中国共产党教劳结合的优秀传统与教育方针以及秉承南通大学的百年传承,学校针对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以“在教育中实践劳动”和“在劳动中受到教育”为理念,从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的协同与融合、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方式与途径等方面来不断完善劳动教育体系结构和提高劳动与专业教育的联动效能,努力实现两者的水乳交融和齐头并进。

一 劳动教育的现状与趋势

2020年3 月和7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先后发布关于劳动教育在大中小学实施的具体意见和建议,开启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大学习和大讨论。在此背景下,高校明确了劳动教育的学时和学分要求并将劳动教育课程纳入人才培养计划。此外,高校也为学生提供了较多具有劳动教育属性的课程,如企业实践、专业实习、暑期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等。学校通过学分要求、评奖和评优的必备或优选条件等,激励学生全身心地参与这些实践活动。在学校的要求和激励下,学生除了修完必须的劳动教育课程,也开始逐渐主动地参与暑期实践和志愿者活动,如暑期科普宣传、迎新生活动等,新冠感染疫情期间,很多学生也积极响应号召,参加学校、所在社区或村庄的疫情防控志愿者活动。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高校越来越重视实践环节,并且实践环节的学分和学时占比要求也在逐渐增加。在具体的专业教学上,对学生实践(实验)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并将学生平时实践(实验)得分作为期末总评成绩的一部分,其比重也在逐渐增大。此外,高校还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磨练自己的技能;激励学生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投身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锻炼和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

当前,在国家强大的号召下,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劳动教育,大中小学正在努力研究和构建更加完善并具有系统性和建构性的劳动教育体系。罗生全和杨柳在《中国劳动教育发展100 年》中回顾了“五四”以来中国百年的劳动教育发展历程。从新时代事业发展要求的维度,发挥劳动教育在新时代的教育效能,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的要求[5]。目前,“在教育中实践劳动”和“在劳动中受到教育”是劳动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重视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以用促学,提高专业技能,完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是劳动教育的整体发展思路。为此,需要努力培养和不断提高学生积极参加劳动实践的意识,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了解劳动场景、流程和技能,通过耳濡目染逐渐养成锲而不舍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为了构建高素质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提高劳动教育的教学质量,全国各大高校正在校内校外联合优化劳动教育教学的师资队伍结构,其主要途径包括下面三个部分。①建设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和专职辅导员老师等为主的劳动教育教学队伍,课堂上为学生讲授劳动教育理论和知识,课堂外进行专业实习实训、暑期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等的指导和管理,为学生的劳动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提供支撑和保障;②利用丰富的地方人才资源,定期邀请劳动模范、优秀创业者、企业技术骨干和社区工作人员等为学生分享自己的劳动、创业经历,让学生受到劳模、创业和工匠精神的熏陶,通过耳濡目染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意志、吃苦耐劳并勇于创新的精神;③加强劳动教育教师(包括校内的专职教师和校外的兼职教师)的学习和再培训,专业教师需要学习和培训劳动教育思想,辅导员老师需要学习和培训专业知识要素,不断提高专、兼职教师的综合素养,让劳动教育教师深刻领会到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学习最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与时俱进,科学施教;最后,强化劳动教育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教师为人师表、热爱学校、尊重学生、言行得体、公平诚信,在日常教学和平时生活中发挥榜样示范和思想引导作用,向学生展示锲而不舍的意志品质和吃苦耐劳的劳动精神,润物细无声地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意识和精神。

二 劳动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在国家强大的号召下,高校越来越重视劳动教育,但劳动教育在高校的具体组织及有效实施等方面仍然面临诸多问题。例如,虽然大家思想上都很重视实践活动,但教育各方的实际关注点却不真正落在劳动实践上。教育受众方学生对于企业实践、专业实习等实践活动,更多的抱着参与的心态,仅仅为了完成学时和学分要求,而忽略了企业实践、专业实习的真正目的和价值;对于暑期社会实践,学生的心理亦是如此,更多的是流于形式,未能达到真正的劳动锻炼目的;虽然,在评奖、评优必备或优选条件激励下,学生开始逐渐主动地参与志愿者活动,但整体的参加踊跃度和参与率还比较低。另外,教育的实施方教师的关注点还更多的停留在课堂教学上,并且仍将理论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因而,学生也将理论学习作为学习的“主战场、主阵地”,更多关注自己理论学习的成绩,参加实践(实验)的意识和投入度还不够。最后,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度还不够深入,专业教学的劳动属性元素还未能充分利用,无法在专业教学上引起学生对劳动的兴趣,距离实现劳动教育的目的和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造就了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全自动生产线、人脸识别支付、自然语言生成和识别等已开始替代人的劳动,未来能够替代的人类劳动会越来越多。因此,社会对于劳动的认知似乎出现了某种程度上的偏差。在家庭层面,劳动教育开始被淡化;在学校层面,劳动教育也出现了被弱化的趋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需要更加科学和全面地去设计劳动教育的“细枝末节”。目前,从高校层面,劳动教育在实际组织实施上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一方面,学校在教学上仍然更多停留在理论知识讲授和思想教育层面,实践方面的教学安排仍然偏少;另一方面,学校组织实施的劳动教育还更多地局限在校内的宿舍大扫除、内务整理等简单的个人事务性“体力”劳动,或者图书馆、体育馆、实验室等公共场所的清理工作,还没有挖掘出专业教学的劳动属性元素,实现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因此,针对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需要从劳动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的一体化建设、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方式与途径等方面展开思考与研究,解决劳动教育在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的有机融合问题。

目前,高校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还相对孤立,缺乏整合效应、联动效应,在专业课程的劳动教育资源建设以及与地区发展实际相结合的劳动课程资源开发上,仍然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在人才培养体系上往往更多地强调德智体美四位一体的体系结构,相对缺少劳动教育内容。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上,仍然考虑更多的是德智体美四个方面。2019 年以后,虽然大多数高校设置了1 学分的劳动教育课程,但劳动课程设置还不够连贯、不联动,实施方式也不衔接、不兼容,使劳动教育的实效大打折扣,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此外,缺乏与地区发展实际相结合的劳动课程资源,未能打造出具有地区特色的课程体系,劳动教育课程特色也不够明显。高校往往是在第一课堂上进行专业理论教学,强调学生的智育培养和专业能力提升,但专业课程教育却缺少劳动教育元素。在第二课堂的实训实践方面,也主要强调围绕专业知识方面的操作训练,强调的仍然是专业技术,而不是有针对性的对劳动的实践。

目前,高校的劳动教育主要包括学生思想层面上的熏陶和实际行动层面上的实践,其形式还比较简单或者单一,其主要内容更多停留在个人事务的“体力”劳动,缺少“创造性”的智力劳动或生产实践。对于学生思想层面上的劳动熏陶,一般选择在校内课堂进行实施,授课主体是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等,授课内容也往往脱离专业教育。对于学生实际行动层面上的实践,一般也只是局限在校内进行,往往会选择宿舍大扫除、内务整理等简单的个人事务性“体力”劳动,或者图书馆、体育馆、实验室等公共场所的清理工作。实际上,劳动不仅仅包括个人的工作性劳动和公共的社会性劳动,还包括简单的体力劳动,以及复杂的智力劳动等。因此,目前形式简单或组织单一的高校劳动教育,造成学生对于劳动概念的理解普遍简单化、单一化,偏离了教育的初衷,也直接影响了教育的效果。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各项教育事业也得到快速发展,高校的综合实力也得到显著提高。但是,高校的师资力量,特别是劳动教育师资力量,仍然有欠缺。高校专业化的劳动教育教师数量仍显不足,整体力量还比较薄弱,队伍结构也很单一,主要以校内教师为主,校外教师参与度不高,影响了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其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教师更多地还是专注在理论教学和科研工作上,并且随着高校扩招,专业教师的工作量大大增加,很难对每名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培养,因材施教的难度增加。教师的素质和能力还有待提高,全员投身劳动教育的积极性仍然不高,主动性还不强,制约了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虽然,专业课教师均是各自专业领域的专家,普遍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但对专业的劳动教育培训和学习动力不足,对于劳动教育思想、方式和方法的了解还很欠缺,更加无法深入理解劳动教育的实质内涵。

三 劳动教育的思考

教学研究发现,24 小时后的学生知识留存率只有5%;而实践练习可将之提高到75%,内容立即运用更可将之提高到90%[6]。因此,将理论和实践紧密衔接,着重开展实践环节的课程开发是提高劳动教育建设水平的主要途径。

目前,教育界一致认可“在教育中实践劳动”和“在劳动中接受教育”的理念。在理论指导下进行实践锻炼,在实际锻炼中开疆拓土,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相互促进、齐头并进。加强校企合作,利用好与地区发展实际相结合的劳动课程资源,努力将专业教育,如专业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专业实习实训等,与劳动教育进行有效衔接和相互交融,在专业教育中努力发掘能融入劳动教育的重要成分,将劳动教育与专业知识学习、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创新创业、学科竞赛及就业指导等有效衔接、融会贯通,让大学生在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体会到劳动教育,润物细无声地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意识和精神。

(一)打造结合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地方高校须要重视劳动教育与专业教学的有效衔接和融会贯通,探寻和利用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的劳动课程资源(如,本地知名企业家、劳动模范的典型事迹等),将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衔接和融合,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和志愿者活动,引导学生参加教师的科学研究与工程项目开发,帮助学生尽快融入社会大环境,让大学生在劳动实践活动中得到全面的提升和发展。

(二)创建产学研融合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与产业骨干企业、高新企业紧密合作,共建深度合作的实习实训基地,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项目、企业实践、企业教师带教等形式,培养学生兢兢业业、脚踏实地的劳动观念和勤劳质朴、任劳任怨的劳动意识,以及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劳动品质。一方面,为学生的创新创业保驾护航、创造条件;另一方面,鼓励并激励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活动,不断提高创造新价值的意识和能力。

(三)打造校内与校外、思政和专业、工程和科研,多元的师资队伍

以专业化的劳动教育教师、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等为主,同时,利用丰富的地方人才资源,聘任劳动模范、优秀创业者、企业技术骨干和社区工作人员等作为兼职教师,校内、校外联合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劳动课程资源,让学生受到劳模、创业和工匠精神的熏陶,通过耳濡目染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意志、吃苦耐劳并勇于创新的精神。强化劳动教育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教师为人师表、热爱学校、尊重学生、言行得体、公平诚信,在日常教学和平时生活中发挥榜样示范和思想引导的作用,向学生展示锲而不舍的意志品质和吃苦耐劳的劳动精神,力争达到“化云为雨、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四 结束语

劳动教育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念和态度,培养良好劳动意识和素质,磨练崇高劳动精神和品质的教育,也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及养成良好生活作风的教育。“在教育中实践劳动”和“在劳动中受到教育”是未来各类高等学校劳动教育的关键理念;“将欲行之,必先习之,有课本之学习,必有实地之经验”是南通大学的百年传承,也是全国各地方高校劳动教育的发展方向。地方高校须要利用好与地区发展实际相结合的劳动课程资源并结合专业的优势和特点,打造校内和校外、专业和劳动紧密衔接和深度融合的劳动教育教学新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多教育资源和参与劳动锻炼的机会。整合校内外资源,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校内对辅导员和专业教师进行劳动教育培训,校外吸纳优秀的劳动教育师资,壮大教师队伍,优化和完善教师队伍结构,促进教学质量提高,实现劳动思想教育与劳动实践教育的同向同行、协同并进。

猜你喜欢

劳动专业课程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