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制造业转型升级背景下教研双馨的结构化“双师型”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

2023-10-07石皋莲韩念梅

高教学刊 2023年27期
关键词:双师型双师技能

耿 哲,石皋莲,韩念梅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104)

国家正在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制造业处于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改造关键期。先进制造技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对技术技能岗位能力素质提出了向多元化、复合型方向发展新要求,亟需跨界、跨学科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1]。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迫切呼唤高水平职业教育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

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是职业教育适应社会和产业发展,开展提质培优、增值赋能高质量发展内涵提升的关键环节,是深化职业院校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的硬核举措。《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探索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 年)》提出“实施新一周期‘全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提升教师‘双师’素质”。2021 年10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要求“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在国家政策引领和支持下,按照《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高职院校纷纷组织实施了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从组织形式构建[2-3]、双师素质提升[4-5]、团队成员个体成长[6]、团队高质量发展[7]、团队绩效评价[8]、体制机制保障[9]和团队创新能力建设[10]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和实践。然而,目前团队建设仍然存在团队构建逻辑思路不清晰,成员教学科研能力提升举措不得力,团队管理水平不够高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基于制造业转型升级背景,探讨和明晰教研双馨的结构化“双师型”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意义、建设目标、建设路径,将为厘清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思路,深化“三教”改革,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为先进制造业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一 教研双馨的结构化“双师型”教学团队内涵

《辞海》(第七版)对团队的释义是,由一些知识技能互补、彼此承诺协作完成一项共同目标或一系列绩效目标的成员组成的特殊群体。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必然属于上述概念范畴,团队成员包括优秀专业学术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校外专家。优秀教学团队应聚焦战略性重点产业领域,具备共同建设目标、合理团队结构、高标准教学能力、知识技能互补、良好沟通协调、有效团队协作、稳定性、开放性、适应性与历时性等特点,致力于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服务于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双师”是团队成员的属性特质

“双师”概念可以广义理解,“双师”要求教学团队成员一方面是坚守立德树人初心,担当传道、授业、解惑使命的教师,另一方面可以是具备项目管理、产品研制等丰富实践经验,掌握企业制造先进前沿技术的工程师,也可以是有能力开展技术,技能培训,提升企业员工、社会人员技术技能的培训师,抑或是拥有某方面高超技术技能,能够传授技艺、带领学徒的技术能手和技能大师。“双师”是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典型体现,是职业教育教学创新团队区别于其他类型教学创新团队的特质之一。

(二)结构化是团队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的统一

团队空间结构体现在成员知识、技能、年龄、学缘、专业、学历和职称等结构,也体现在成员来源方面,例如来自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学者、专家和技术技能人才[11],因此,团队空间结构化是成员“互补”性的充分体现。团队时间结构体现在随着时间推移和时代进步,团队成员角色、责任发生变化,知识、技能不断积累进步等。结构化是团队组织化、有序化的重要标志,是团队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功能性的基础与前提。每个成员承担不同角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肩负共同责任;团队任务必须每个成员共同努力、积极协同才能完成,其绩效水平大于个体绩效总和[12]。

(三)教研双馨是团队高水平的象征

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提出“提升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促进教师职业发展”。在人工智能赋能先进制造和职业本科教育呼之欲出的背景下,专业优先在高端产业、新技术革命领域布局,加之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如火如荼地开展,对教师技术技能研发、创新创造能力要求日益突出。教学创新团队一方面需要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及时引入教学,开发新课程教材,同时重构教学流程,将人工智能、5G+、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开展项目化、情景式、工作过程导向教学,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另一方面需要加强智能制造领域岗位链关键技术技能研究,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拓展四技服务和社会培训,并推动科研反哺教学,成员相互协作使模块化教学落地。教研双馨的教学团队才能培养出解决行业企业一线技术难题并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增值赋能做出贡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 教研双馨的结构化“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价值意蕴

(一)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发展的时代呼唤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催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都将对高职院校教师教学理念和方法、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方式和手段、教学评价与诊断和科技创新与服务带来革命性影响,亟需组建高质量教学团队,聚焦战略性重点产业领域和民生紧缺领域专业,成员提升高水平专业素养,升级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能力,熟练信息化应用本领,提升国际化合作水平。

(二)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中坚力量

团队建设是模块化教学改革需要:“双高计划”提出“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探索教师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为教学创新团队发展指明方向,带来新理念。团队建设是专业群质量提升需要,新兴产业发展迅速,产业、岗位界限日趋模糊,要求教学创新团队适应产业集群式发展趋势,对接岗位标准,创新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专业群高质量发展。团队建设是“三教”改革需要,“三教”改革是系统工程,需要教学创新团队凝成教改合力,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直面解决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团队建设是教师综合素养全面提升需要,通过教学创新团队与外界广泛交流沟通,把握行业企业发展最新趋势,补齐教育知识和能力短板,快速更新专业技术知识和能力,促进教师自身职业长足发展。

(三)技术技能工匠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

产业发展亟需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1+X”证书制度倒逼职业院校主动适应科技发展新趋势和就业市场新需求,不断深化“三教”改革,提高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教师单打独斗难以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则需要教学团队通力合作完成“书证融通、育训结合、多元评价”等多方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分工协作开展模块化教学,共同合作提升教学科研能力,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和新要求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主动适应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教学场所的变化。

三 教研双馨的结构化“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目标定位

(一)高效率团结型分工协作的共同体

社会生产的分工协作能创造出新的生产力,是马克思著名的论点。紧密联系的分工协作可以突破个体局限性,节约劳动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创造更多价值。教学团队成员需要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成员协同性是团队整体性和最优化的条件。在智能制造产业发展背景下,教学团队需要根据智能产线典型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设置教学模块、目标、内容,分工协作完成模块化教学,与学生合作完成各个模块的知识技能学习;同时也需要根据智能产线关键技术链和研究技术路线,分工协作完成项目化研究,加快成果产出和转化,并引领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二)高水平创新型教研双馨的结合体

威廉·洪堡提出“教学和科研统一性”原则。教学和科研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团队在教的过程中研: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和新标准引入课程教材,需要教师分工协作掌握岗位技术链不同模块的教学培训活动,倒逼教学主动适应科技和经济融通发展新趋势和就业市场新需求。团队在研的过程中教:团队分工协作带领学生开展市场调研,组建“项目化”科研小组,研究不同技术模块中的关键问题,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服务企业技术进步,打通产学研创链条。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案例资源,迭代更新教案教法,反哺教学。团队教学和科研相互促进,教学和科研能力呈双螺旋上升趋势。

(三)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融合体

一方面,教学创新团队成员知识、能力、来源等高效融合,不断探索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师、教材、教法、教室、教风和学风教学改革,重构“技术模块+X 拓展”课程体系,探索“1+X”育训结合、多元评价培养路径。另一方面,教学团队与学生充分融合成学研伙伴,围绕企业真实项目和岗位技术链,分技术模块、分项目小组,师生合作共同开展教学和科研,共同开发教材和资源,共同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成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融合体。

四 教研双馨的结构化“双师型”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路径策略

(一)平台搭建、项目对接,跨界融合重组教学创新团队

依托行业、学会、职教集团等组织,学校和系院联合地标龙头企业共建企业学院,打造并立足产教融合平台、科技研发平台、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通过政府、行业引荐和自主调研等方式,对接企业转型升级和岗位生产真实项目。围绕智能产线技术链真实项目,跨学科、专业、校校和校企等界限组建“懂生产、擅教学、能科研、享双薪”的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按技术模块组建数字化设计、机械加工、装调维护、精密检测和工控管理等课程教材组、技能竞赛组、创新创业组和科研项目组等,采用“一课多师”的组合型教学组织形式,实现课程模块化和教学项目化。

团队建设是成员和团队相互作用、共同成长的过程。团队带头人是团队效能发挥的关键因素,一方面引进行业权威、国内影响的院士、专家、技师,引领团队发展,指导团队建设、教学、科研等工作;另一方面通过学历提升、培训交流、境内研修、海外访学、企业实践和项目研究等方式,培育团队带头人专业技术能力和团队治理能力。团队成员是团队发展的基础要素,一方面依托名师、劳模和技能大师“传、帮、带”,培养青年教师,另一方面实施教师培养“七个一”工程,即每位教师对接1 家典型企业,深入1 个关键岗位,追踪1 个研究方向,出版1 部项目教材,完成1 套科学教案,培养1 批杰出学生,产出1 批标志成果。同时推行校企人员双向流动机制,校企双方互惠双赢,实现人才共享、互兼、互派和互用,共同促进团队建设。

(二)项目研发、教研相长,团组融合培养人人竞相出彩

教学团队各小组融合协作,引入企业岗位真实项目,研究拆解技术模块,攻克技术难点,研制学习方案与技术流程对接,转化生产项目案例为学习资源,参照生产环境建设生产性实训场所,以真实产品标准开展学习评价,随着生产过程迭代改进学习过程,通过项目研究保持教学内容紧跟企业先进技术。在技术不断深厚积累的基础上,教学团队可以增强自信与大院大所名企合作,承接研究难度更大、技术增新的课题项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小微企业智能产品创新和技术升级,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编入教案,实现科研服务企业与反哺教学良性互动。

教学团队重要使命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引导学生入校即开始职业体验活动,开展行业调研,选择兴趣方向,加入教学团队数字化制造、智能控制、MES 应用等技能方向小组,跟随团队导师共同做企业智能产线岗位真实项目,接受不同技术模块训练,参加职业技能大赛、“挑战杯”等创新创业竞赛,考取X 技能等级和国际认证证书,育训结合、产学研创一体培养,实现师生团组共融成长,学生人人出彩。

(三)标准重塑、机制保障,放管融合提升团队管理水平

高职院校需要放管融合管理教学创新团队,科学制定开放、灵活的团队评价标准和保障制度,变管理为服务,给予团队管理自主权。重塑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价是提升团队建设质量的有效途径[8]。实施科学的项目绩效评价管理,建立教学科研按项目属性分类、按过程分阶段评价的标准,开发团队项目化绩效评价体系,公平公正公开实施项目绩效评价、诊断改进和奖惩激励,实行团队自评、同行互评、社会评价等多方评价模式。重点考核团队课堂教学改革、新形态教材出版、新技术实训室建设,以及培养学生出彩、科研平台搭建、技术技能服务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绩效,优化绩效分配方案,激励团队创新进取。

建立完善团队运行机制,保障团队可持续、蓬勃发展。依托智慧平台和利用新技术,对教学团队目标任务、项目执行、成员遴选、团队职责和成果、成效等方面实行过程管理,提升团队合作绩效水平。联合教师发展中心,建立、健全团队成员专业发展培养、培训、研修体系,构建团队成员成长路线图,提升团队成员教学科研能力,促进教师职业发展。学校设立教学创新团队专项经费,支持团队开展教学改革、项目研究、研讨培训、资源开发、队伍建设、科技服务和绩效评价,持续推动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创新团队建设。

五 结束语

教学创新团队是职业教育担负新时代高层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使命的重要基础,是推动职业教育适应产业和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弄潮儿”,必须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深度合作、打造跨界融合的结构化“双师型”队伍,联合企业共同建设教学标准、开发教学资源、深入工程实践、开展科学研究、进行技术攻关、实施成果转化和培育技术技能人才。教学创新团队还必须加强可持续发展建设,重塑评价标准,完善保障机制。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是当前和今后职业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需要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不断研究突破。

猜你喜欢

双师型双师技能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吉林省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影响
新时期民办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民办高校转型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