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基层地区应对2022年干旱工作实践

2023-10-06李玉玲

中国防汛抗旱 2023年8期
关键词:宣州区抗旱水源

李玉玲 陈 艳

(1.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水利局,宣城 242000;2.上海市水利管理事务中心,上海 200002)

0 引 言

安徽宣城宣州区地处皖东南,属长江中下游丘陵山区与沿江圩区过渡带。宣州区河流水系众多,水阳江系长江一级支流,为区内第一大河流,源于皖浙交界的天目山南麓,自南向北穿境而过,主要支流有华阳河、宛溪河、沙河、东门渡河等。全区有万亩圩口8 个,千亩圩口18 个,中小型水库47 座,55 kW 以上排涝泵站112 座。宣州区系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为丘陵山区向平原圩区过渡带,一方面亚热带季风气候雨季集中,秋伏副热带高压控制高温少雨,另一方面上游山区洪水汇流快来势猛,下游地势平缓水流下泄缓慢,以致水旱灾害频繁,主要表现为:6 月中下旬至7 月上中旬,梅雨期降雨强度大雨量多,引发洪涝灾害;8月后高温少雨,山丘区塘坝水源不足,沟河断流,旱情严重时居民饮水困难。

1 旱情及雨水情

1.1 旱情

2022 年长江流域发生了罕见的极端高温与干旱事件,对居民用水用电、农业生产等均造成了严重影响。在西部大陆高压加持下,7—8 月长江流域地区下沉气流盛行,极端高温孕发且不利于降水发生,出现持续性高温干旱天气。长江流域此次干旱特点主要表现为上游西南部地区气象干旱严重,降水严重缺乏,对于下游地区,来水量急剧减少,从而产生了严重的水文干旱,流域内主要河湖来水明显偏少,水位显著偏低,出现了多年同期少见的干旱形势。据宣城市气象资料,2022 年汛期(5—9 月),宣州区累计降雨量比历史同期(1991—2020年)偏少52%。平均最高气温37.7℃,比历史同期偏高4.5℃,为1961 年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最高。高温日数48 d,比历史同期偏多27 d,为1961年以来最多。宣州区全区出现中度以上干旱,南部山丘区华阳河断流,土地干裂,部分农作物绝收;部分农村单村供水工程水源干涸,群众饮水困难。截至8 月底,全区在田农作物面积47 602.57 hm2,受旱面积20 140.83 hm2,其中轻旱面积10 451.25 hm2、重旱 面积7 874.12 hm2、干枯面积1 815.41 hm2;无抗旱条件4 167.35 hm2,缺水水田11 801.13 hm2,旱地缺墒3 681.95 hm2。因旱饮水困难人口18 986人,因旱饮水困难牲畜1 520头。

1.2 雨水情

相较往年,2022年出现非常典型的极端天气变化。5—9 月,长江流域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少4 成;流域大部高温日数超过15 d,中下游部分地区超过25 d;部分地区连续无有效降雨天数超过20 d。

1.2.1 雨情

2022 年夏秋季,宣州区出现典型的极端天气:汛期降雨量累计396 mm(历史同期平均降雨量819 mm),梅雨期雨量108 mm(历史同期平均雨量344 mm),梅雨期19 d(常年平均25 d)。梅雨过后连续37 d无有效降雨,历史罕见。

1.2.2 水情

长江芜湖水文站水位比常年同期水位偏低,5 月下旬至9月中旬,宣城站水位总体低于常年同期水位1 m 左右。水阳江下游水位低于常年同期平均水位2~4 m。全区46 座小型水库均蓄水不足,其中7 座水库水位低于死水位,较常年同期蓄水量偏少50%。

2 抗旱措施

为了应对旱情,宣州区坚持节水优先,以水定需,量水而行,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多措并举全力抗旱,适时启动一批骨干水源工程的建设,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增强水资源调配能力,提高区域供水保证率。

2.1 联动抗旱“强指导”

旱情初显时,及时制定印发《宣州区抗旱应急工作方案》,明确各属地政府和各相关职能部门职责,细化分期分阶段目标任务,按小流域片区或地形地貌特点分片分类提出具体指导意见。各地根据水资源现状,算好水账,按“先生活、后生产”的原则,以“先地表、后地下,先节水、后调水”的取水措施全力抗旱。区领导深入联系乡(镇)、村,强化指导、督促,充分发挥组织作用,领导干群开展抗旱救灾。各相关部门按照区防汛抗旱指挥部的统一指挥部署,严格按照职责要求,协调联动,帮助和指导联系乡(镇)做好抗旱工作。区水利局按照技术分工派19名技术人员赴一线加强水源调度技术指导;农委重点对南部丘陵区7 个乡(镇)进行分片区农情分析和田间管理工作指导;环保、卫生部门加强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监测,合力做好抗旱供水工作。各乡(镇)办事处按照乡(镇)包村、村居包组的要求,把抗旱责任落实到人,主要领导亲自指挥调度,保证抗旱工作有序开展,杜绝了百姓争水群体事件的发生。

2.2 把握方向“建水源”

抓住各种项目机遇,及早对水源匮乏的丘陵地区建设小型塘库工程,使抗旱供水工作有备无患。新建碧山水库工程,2020 年开工建设,2021 年年底建成投入运行,2022 年8—9 月实际向下游供水45 万m3,有效解决了近千亩水田干旱缺水问题。近年陆续对区内46座病险小型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使合计950 万m3兴利库容在前期下雨时敢蓄水、留得住,有效应对了旱情,保障了部分农业灌溉用水需求。

2.3 精心调配“引水源”

为确保群众饮水安全,通过“调、提、输、送”等举措,全力做好抗旱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关庙水库是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工程,位于杨柳镇下游16 km 处。2022 年9 月,在区水利局技术人员指导下,因地制宜,利用现有青弋江东干渠工程逆向输水,在干渠西冲节制闸和梅村节制闸两处架设临时水泵,分别由闸下向闸室上游抽水,利用灌溉渠道比降平缓的特点,分两级向上游壅水,经过5 d 连续运行,成功壅水至杨柳、周王、金坝水厂取水点,有效解决了丘陵地区8 万人饮水困难;2022 年6—8 月,佟公坝灌区及时拦蓄上游来水和港口湾水库发电尾水,每日以6~7 m3/s向下游5 333.36 hm2受益农田和工业园区、3个集镇提供水源,受益人口约10 万人,供水超过3 000 万m3;对水阳江、青弋江沿线不具备引水条件的地方,投入抗旱机械3 万余台(套),全力开启固定泵站,增设临时抽水设施,抽引活水进行农田灌溉,受益人口约16 万人,供水超过6 000 万m3,灌溉农田10 000.5 hm2。同时,杨柳、孙埠、溪口等山丘区塘坝灌区群众开挖沟渠12 km,引水向灌区尾部供水,增加受益面,受益人口约12万人,累计供水4 800万余m3,灌溉农田8 000 hm2。全区累计引提水1.6亿m3,各类水利工程累计提供抗旱水源约2.5 亿m3,有力保障了抗旱浇灌用水和农村饮水安全的需要。

2.4 多措并举“保用水”

(1)竭力挖掘潜水。新田、文昌、杨柳等乡(镇)采取修筑临时堰坝、打井、截潜等方式补充水源,累计打抗旱井200余口。

(2)及时运送饮水。周王镇组织力量对闲置的105 口水井进行淘浸、清洗和消毒,作为备用水源。乡(镇)及时组织运水车,每天定时为地势高、路途远的村民组应急送水,解决人畜饮水困难问题,累计送水9 000 m3,保障6 000 余名群众正常饮水,未发生一例“无水可喝”情况。同时,区水质检测中心加大对28处规模水厂和5处临时取水点水质检测频次,确保供水安全。

(3)全面节约用水。塘埂头水库在留足人饮供水的前提下,兼顾灌区上下游农业灌溉用水需求,封涵轮灌,应急向孙埠境内调水,确保灌区均衡受益。黄渡乡加强柏枧、马王沟水库用水调度,白天开涵晚间闭涵,农业灌溉限时供水,为长期抗旱保苗和人饮用水留足水源。其他小水库、塘坝灌区坚持“一把锹”放水制度,开闸放水由专人负责,有序使用水源,实现从“大水漫灌”向“精准灌溉”转变。

(4)适时人工增水。气象局做好随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的准备,作业人员坚守在洪林、新田、周王等抗旱一线,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并于8 月20 日、8 月26 日和9 月6 日抓捕有利天气条件,发射火箭弹26枚,在黄渡、新田、古泉、洪林成功实施人工增雨作业,周边乡(镇)局部降雨量10 mm左右,有效缓解部分旱情。

3 存在的问题

3.1 水资源分布不均

宣州区水系发达、众水汇集,年均水资源总量56.2亿m3,人均6 612 m3,是全国人均的2.97 倍,属水资源丰富地区。受气候和地貌影响,水资源时空分部极不均匀。时间上夏季多雨、梅雨集中,秋伏少雨、蒸发量大;空间上水阳江、青弋江沿岸活水汇集大量客水过境,山丘区降雨产流迅速、排宜蓄难、水源不足,区内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

3.2 抗旱设备不足

2022年旱情暴露出许多抗旱泵站损坏失修,水库塘坝淤积,水利设施不足和老化等问题,造成引水中间环节严重浪费,部分地区缺少水库塘坝蓄水,缺少抗旱设施等。

3.3 思想准备不足

人为因素加重了旱灾损失,宣州区部分群众缺乏抗大旱、抗长旱的思想准备,在大旱面前有的消极等待祈盼天降及时雨,有的畏难发愁听天由命,造成抗旱工作的被动。

3.4 备用水源不充分

全区镇、村安全饮水工程共有23 处分散式供水点,其中18 处无备用水源,干旱期间常常不能正常供水,供水保证率不足90%。

3.5 供水工程管护不到位

供水工程管护问题较为突出,农村供水工程缺乏专业的管理队伍和资金投入,水源工程自然老化致使输水管网老化失修“跑、冒、滴、漏”现象比较严重,部分工程带病运行,甚至报废。

3.6 少数居民取水环境恶劣

周王镇茅山村有3 户居民,居住在远离集中供水工程的山坡上,地面高程近400 m,由于距离远高差大,难以由集中水厂供水,只能由分散供水点取附近山泉供水,根据近年实际运行情况,供水保证率仅80%左右,不能满足安全饮水要求。

4 下一步工作

4.1 强化规划引领

高度重视抗旱工作,提高对规划重要性的认识,转变固有的思想观念,把农村居民供水安全保障、农业灌溉供水保障规划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切实加强领导,建立行政领导负责制,严格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级政府关于防汛抗旱工作的有关政策、法规,通过明确各级政府的目标任务,建立抗旱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和能力提升措施,层层落实责任制,确保规划计划实施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4.2 加强水源工程建设

针对工程性缺水问题,加强引、蓄水工程建设。对南漪湖周边地区,建议以提灌为主,依据地形和灌溉需要建设单级或多级泵站。西南片丘陵地区,依托青弋江东干渠工程,进一步配套支渠、斗渠工程,扩大受益范围。对于华阳河中下游地区,建议尽快实施汤村水库工程建设,保障两岸农田灌溉水源,并为区内乡(镇)提供优质饮用水源。

4.3 结合乡村振兴改善居住环境

对于少数偏远居民,如果饮水安全问题难以通过工程措施解决,建议多方筹措资金,并且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动员住户搬迁到人口相对集中、供水条件成熟的地方居住,实现供水安全、生活便利、环境优美等多元化综合改善。

4.4 加大抗旱应急设施的资金投入

加大对抗旱减灾的资金投入,保障抗旱应急设施的建设。建立和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抗旱减灾要求相适应的资金投入机制,制定相应的财政政策,采取有效的融资方式,在本级财政预算中安排必要资金,确保抗旱水源工程建设有稳定的资金来源。

4.5 加强抗旱技术保障和培训

加强科技创新,提高人员素质是计划实施规划的技术保障。要保障抗旱工程建设、管理、运行处于较高水平,必须加快抗旱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抗旱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不断运用先进的减灾、节水、治污等新成果和新技术;有计划地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建设和运行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努力增强抗旱工程建设和管理的科技含量,依托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促进抗旱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宣州区抗旱水源
美国联邦政府拨款8 400万美元用于西部地区抗旱
保护水源
种子穿新“外衣”锁水抗旱长得好
果园抗旱“24字方针”
南水源头清如许
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司法局五星司法所
防汛抗旱
宣城市宣州区油茶产业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粮食烘干机性能评价与效益分析
寻找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