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负担的异化:基于社会加速批判理论的考察
2023-10-06◎张娟
◎张 娟
现代文明的特征之一是对时间与速度的高度关注,主要表现为社会变迁、科技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等不断加快。一旦教育场域中的主体受到加速逻辑的侵害,以“速度”为衡量刻度的“时间”就成为规训教师群体的工具之一[1],导致其负担过重,甚至进一步加剧教师本位角色的不断异化。当错位的教师角色与其过重负担相关联时,中小学教师负担的异化亦由此表征为工作时间无限延长、工作内容无限繁杂以及工作价值无限泛化等。基于此,本文试引入罗萨的社会加速批判理论,剖析教师负担的异化表现形式,探寻有效的治理思路。
一、社会加速批判理论:一个诠释教师负担异化的新视角
罗萨从社会加速的时间维度建构了一套批判理论体系,并提出“异化”的概念。本研究引入加速时代、动力引擎以及异化等概念,建构出用以诠释教师负担的基本分析框架。(见图1)
罗萨认为,加速是导致现代社会时间结构产生变化的关键要素。社会加速主要包括:科技加速、变迁加速以及节奏加速,它们环环相扣,促进循环系统不断加速。依靠经济、文化、社会加速引擎力,加速循环系统衍生出的强大的时间规训力量,使主体处于一种被疏离的异化状态,主要包括人与空间、物质、行动、时间、自我的异化。为避免加速时代下人的异化危机,罗萨提出建立一种相关关系,即“共鸣”。[2]社会加速批判理论以激发人的自主性和促进个性解放为改进目标,对诊断教育问题有着其独特的价值。聚焦当下中小学教师负担问题,教师本应处在开放且能展示教学个性的时间结构中,潜心教学并专注教研。但实际上,现在的中小学教师既要处理课堂教学、批改作业等有形的工作内容,还要承受规章制度、家长和学校给予的额外压力,故而易受速度文化的侵略。随着教学事务的要求不断增加、教学检查的指标不断增多,教师常因难以处理好繁杂事务与自我生活的关系而陷入乱序状态。这不仅增加教师的工作负担,也使教师滋生时间匮乏感,甚至陷入对美好教育意蕴的迷茫。
二、加速:教师劳动活动中的时间规训力量
(一)加速向度:教师负担异化的三重面向
1.科技加速
科技加速的重要特征是信息积累和传播速度的提升。当前,教育信息化不断向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以科技提升教学质量和推动教师减负的呼声逐渐增高。与此同时,教育部近年发布的有关教师减负政策的重要通知也涉及信息技术,其一是不得以微信群内的工作截图代替实际教学评价,其二是加强信息管理建设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教育管理工作水平。[3]技术的应用看似为教师工作提供更多可能性和自我时间,但实际上,这些自由却以一种加速竞赛的方式束缚着教师。在技术的迫使下,教师需要利用大量的时间来筛选、分类和整理信息,并以尽可能快的方式教授学生,以便满足效率至上的考核标准。罗萨发现,科技加速与生活步调之间存在反比关系,而这一关系的前提是工作总量趋于稳定。多数人以为因科技加速理应促进行动者高效且快速地完成超额任务,但现实是,这使得教师个体单位时间内工作量不断增加。而且,中小学教师除需要定期完成校内规定的相关事务,离开学校这一场域后,远程的通信技术也在强制影响着教师的生活。一旦科技成为监督教师的便捷手段之一,教师就难以在类似存在监控器的空间里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2.社会变迁
罗萨提出,加速时代事物的变迁速率明显加快。具体来说,指在社会更迭过程中,人们已经获取的学识、经验等会随着认知状态的更新而被不断抛弃。[4]从竞争层面看,正因社会变迁的发展过程在不断提速,资源供给无法满足相应需求,导致教师群体出现竞争激化、负担加重的局面。教师在招聘入职阶段需要通过激烈的同行竞争来争取就职机会,入职后需要通过职称评比来获取晋升机会。为争得优异的竞争结果,教师不仅需要在工作期间赶进度,甚至需要牺牲部分个人时间用于处理各类无关教学的事务。在恶性竞争下,教师教书育人的本位目的信易被功利之心所遮蔽。由社会变迁加速引起教师对竞争附属品的过多承载,强化了教师的自我剥削感和负担感。从职业特点看,正因社会变迁的速度加快,教师群体所需要承担的责任和角色比以往更多,工作与生活难以平衡的状态使教师分身无术。现如今的中小学教师不仅需要完成例行性工作,如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还需要完成非例行工作,如参与各种会议、准备考核、评比等,甚至为学生减负而提供的课后服务等工作。教师在面对不断添加的工作时,需要投入更多精力与时间去完成超出自我消化的时间量。
3.节奏加速
在技术和社会变迁并行加速时,时间不断被价值量化和压缩,从而加快紧张节奏和精神负担的侵袭速度。如罗萨所言,根据时间的流逝速度衡量生活节奏,当消耗的时间超出可掌握的限度,主体觉得愈加恐慌。随着强调速度的时间特性愈加明显,生活节奏的加快逐渐转变对结果的关注重心,即由关注实质价值变为关注表现价值。与表现价值相挂钩的学识、成果等要素附在个体身上,随之带来的现实表象是主体需要通过抢夺时间来争取价值量化的外在优势。由此可知,无止境的内卷风气感染良性的教学环境,对时间焦虑的不良情绪也在教师群体之间不断传染。[5]当时间的属性被价值量化,这表明价值的高获取是通过高效利用时间这一手段完成的,其附带的结果是个体完成工作的单位时间也在不断被压缩。中小学教师面对愈发繁杂琐碎的课程作业、绩效考核等事务,迫使他们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某件事情或者在同一时间内完成多项工作。无法确定是否能在规定时限内完成相应任务的焦虑感和完成任务时产生的时间紧迫感同时加重了教师的负担。与此同时,节奏加速表明当下的时间总量在逐步缩短,原因是新事物出现的速度大于人们接受和消化事物的速度。教师发展的目的并不仅在于使他们成为一种职业,更多的是促进教师参与教育生活时能以传播特殊群体文化的方式实现培育人的目标。但是,随着新事物进入教师视野的速度越快,教师所需要形成的个体文化越容易被打散。
(二)动力机制:教师负担异化的驱动引擎
从社会加速批判理论的视角来看,推动加速结构生成的引擎有三:追求高效率的经济引擎、复杂时间化的结构引擎以及时间不可荒芜的文化引擎。
1.经济引擎
罗萨认为,催动经济引擎的根本在于以“竞争”为主要手段的获利方法。竞争逻辑渗透在社会的各个方面,促进社会行动者提升效率来扩大优势,即用“效率”作为竞争逻辑主导下评判社会发展和个人成败的标准。[6]当前,强调绩效考核的高竞争文化已渗透到教师行业。教师群体的考核评价过程主要是将其物化后,使用可测量的标准而施以奖惩。为规范学校工作的运行机制,约束教师不作为或不合范行为,需对教师进行相应的评价。但是,教师的工作内容多属软性指标,固化的数据或标准难以考虑到中小学教师工作任务的复杂性,也难以评估教师隐性的工作内容等。同时,为让自己的工作适应标准的考核评价体系,教师群体不得不牺牲额外时间以迎合关键绩效指标。
2.结构引擎
加速的社会发展呈现出排他性特质,人们对于时间的利用、状态的维持都难以持续。一旦人们维持现状就等同于落后他人,这就严重削弱了个体自主性与能动性。在传统意义上,教师的本职角色是教育工作者。但随着教育改革对教师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赋予教师角色的期待除教育者之外,还应该是学习者、研究者、创造者等。为了满足角色期待,教师不仅需要通过各种培训、观摩公开课等方式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还需要申报课题、撰写论文等来培育自我创新精神。[7]随着期待不断叠加,教师职业责任不断加大唯有延长工作时间才能应对。与此同时,“老师”称谓的泛化使其职业的边界变得模糊,社会容易将教师刻板化为一种什么都可以做,也什么都应该做的形象。角色的高期待与职责的有限性形成冲突,致使教师负担过载。
3.文化引擎
在难以掌控的加速引擎下,教师群体并非只被外力压制去适应加速时代,反对时间浪费的文化引擎则起到了内在的驱动力作用。[8]并且,这一加速时代衡量幸福的标准被降低为占有物质财富和生活体验的多少。该文化的根源可追溯到学术群体所支持的高负荷文化,即多数学者因自我追求而甘愿自我施压、投入学术。教师作为学术群体的代表之一,也会受到学术志趣的强大号召力影响,从而在道德上批判时间浪费。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目标正逐步被外部的绩效考核、职称评定等竞争文化所入侵,这也导致外部力量容易施加给教师更多的超出范围的压力,其后果是教师在无形的文化观念中迷失对教育目的的纯粹追寻。
三、异化:时间规训对教师劳动活动的影响
加速带来的时间规训的力量是无处不在的,并且施加给个体以意志和行动的压力。[9]教师群体需要足够的时间和经历进行长期沉淀和耕耘,但“加速”的时间规训却强加给他们更多的职称竞争、绩效考核和超限职责等力量,使得教师的压力不增长,甚至难以掌握自身的节奏,劳动的异化由此诞生,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空间异化
“空间异化”是指个体所处场域和主体之间呈现脱钩状态,个体无法在该场域内产生自我认同感和效能感。[10]课堂是教师专业实践活动的主要场域,需要基于高度的效能感和多数的时间去进行教书育人工作。然而,当前非教学相关的事务时常侵占教师用于备课和上课的时间不仅缩短了教师期望的教学时间,也弱化了教师的教学成就感。教师所重视的个人课堂体验在非线性时间内难以得到满足,甚至充斥着时不待我的紧张感。其结果是教师在课堂上无法展现出自我高效状态,进而影响学生的接受和反馈,极易产生教学挫败感。这种挫败感积累到一定程度,教师在低沉的精神风貌下就难以达成教育教学目标。
(二)物质异化
“物质异化”是指人们生产或消费的产品理应是主体生命体验的一部分,但在加速时代下却逐渐变成人的私欲附属物。[11]在强大规训力量的推动下,教师教学成果也面临着因一味对照考核标准而成为“量化符号”的风险。因为在当前考评教师量化机制很少在意教学问题的复杂性、教学对象的多样性以及教师的教学需求,多是用教案检查的情况和学生成绩的数据来量化教师的劳动付出。这在很大程度上使教学成果物化,且成为教师的异己存在物。
(三)行动异化
“行动异化”是指在加速时代下,人们常奔波于要做的事而非专注于想做的事。[12]理想状态下的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往往是一个需要长时间积累经验并且修正教学状态的长期过程。在教师的职前职后培训过程中,学校更注重教育教学方面的培训。因忽视教师的其他能力的培养,大多数教师缺少应对过重负担的经验,易使他们的工作陷入茫然的境地。再加上外部规训的强大驱动力,一些教师只顾盲目地完成规定任务,而缺少对教学工作的创新性思考以及对自身专业素质的提升。甚至有些教师认为,既然学校中的多数任务是以结果为评判标准的,那就只需机械地完成工作即可。
(四)时间异化
“时间异化”是指社会速度的加快导致知识过时的速率显著加快。[13]在面对不断更新的知识冲击时,人们需要时刻准备面对无法预料的新事物,这导致教师相应生命体验的缺失。对于教师群体来说,“可支配的自由时间”是其身份的关键特性,也是他们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必要前提。这是因为,知识创新的积累性、教学能力的专业性等特质,客观上塑造教师传授知识过程的慢特性。然而,教师在“时间即是生产力”场域下,常常以混乱无序的状态来处理繁杂的日常工作,看似忙碌,实则很难沉下心去教授知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这一职责使命任重而道远,教师的浮躁心气不利于目的实现。
(五)自我异化
“自我异化”是指,身份认同应与自身所关注的事情息息相关,但是如果个体失去稳定的重要事物的先后顺序,个体的自我关系也会受到一定的干扰。[14]教师与教学场域、工作成果、行为、时间的异化,逐步导致与自我关系的异化。作为备受尊敬的职业代表,教师需要具备应有的教学投入度和高水平的专业素养。但各种繁杂事务会增强时间规训的力量,事实上也会转变教师群体的时间观。时间并非可以自由把控,而以一种加速形式向前运转。一方面,中小学教师在时间的催促下片面追求物质利益。另一方面,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一旦工作时间和任务栏超出自身可掌握的限度,就会产生焦虑情绪和压力,导致身心俱疲。
四、共鸣:教师减轻负担的主动作为
罗萨所提出的“共鸣关系”,强调的是主体积极主动地从外部获取实现自我的有利条件,构建一种与人际世界、物质世界、永恒世界相适应的关系。基于此,教师减轻负担,可从如下方面主动作为。
(一)与人际关系共鸣:寻求外界支持
罗萨认为,主体积极寻求与周围人际关系的共鸣,并且与他人形成一定的共同体关系,有利于缓解过重负担带来的焦虑。想要改善工作状态,教师群体需要摆脱被选择的状态,积极寻求外界支持。首先,教师可以借助学校资源构建教师共同体的互助模式。教师能在共同体的推动下凝聚集体力量,从而共同应对工作负担带来的问题。[15]并且在教师共同体的背景下,学校能够结合现实需求和教师意愿,提高教师与其承担工作职责的适配度。其次,教师需要与学生及家长保持和谐关系,获取他们的信任与支持。教师在和学生、家长沟通交流时需要学会换位思考、善于处理家校关系。教师要将学生与学生家长看作合作者,摒弃对立思想,主动增强师生间、家校间的沟通。最后,教师可以寻求工会帮助。教师可利用工会这一利益捍卫组织与教育管理部门明确教师的工作边界,一旦繁杂的任务超出界限时,可以通过工会反映合理诉求,与学校领导及时沟通。[16]
(二)与永恒世界共鸣:重塑专业精神
专业精神作为教师获得教学成就感、追寻教育真谛中逐步积淀的精神气质,是教师群体与教学这一永恒世界共鸣的重要支撑。一方面,教育不仅是传道授业的过程,更在于精神涵养的养成。教师作为一个教育者,不仅限于教书匠人和专业技术人员,其追求内核要求其转变只重绩效的教育价值观。在教育实践中,客观上要求教师教学行为建立在坚定信念之上,慢下来去研思如何更好地教书育人,而这也是对速度文化的最好拒斥。另一方面,教师需要主动明晰工作职责,在认识自我能力有限性的前提下尽可能提升自我效能感。教师在面对接踵而至的工作任务时,要积极划分工作职责范围,更多地将时间和精力转向专业成长等方面,减少对教学无关事项的关注度。提升教师教育工作的专业度,也有助于发挥教师群体在坚守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与立德树人的目的的最大优势。总之,减负的要义在于适当以加法来增强教师专业发展自主权,以减法来简化无关工作。[17]
(三)与物质世界共鸣:确证知识价值
在罗萨看来,联系人际世界与永恒世界的对角共鸣轴是“知识”。但当效率、竞争等不断侵扰教育氛围时,教学过程便偏离了这一联结点的原本价值。最直接的体现是教学更强调知识所附加的功利属性,如标记教学成绩的那串数字。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容易因学校“唯分数”“唯升学率”的评价尺度而忽视传道授业的初心和立德树人的价值追求。首先,教师需要摒弃一味追求成绩的教学心态,适当布置作业和合理补习,减轻自我的心理负担,摸索共同成长的教学体验。其次,教师需要重视知识应用以及形成自我教学风格。清理规范中小学教师负担,更多意味着减去挤占与教师教学科研不相干的事务,其根本目的在于更正教育风气。教师应当意识到,决定其职业发展高度,并不简单取决于完成重复性、规定性的任务指标。更为重要的是,教师需要找准人才培养的方向,并进一步通过自我知识的更新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实现带动教育整体系统的良性循环。由此来看,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是需要不断打磨和经受时间考验的,这也有利于修正急功近利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