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算法让36年前的指纹“开口说话”
2023-10-05
文萃报·周二版 2023年39期
空无一人的渔船搁浅在岸边,6名船员不见踪影,随身携带的货款不翼而飞,舱内残留着血迹……36年前,浙江舟山发生一起特大抢劫杀人案。现场遗留的关键线索之一,是一枚带血的指纹。2022年9月,该案正式宣布告破,两名嫌疑人全部落网。不久前,该案正式一审开庭审理。
一枚血指纹何以让三十余年未获突破的命案真相大白?这背后是北京大学智能学院封举富教授团队历时二十余年攻关,研发出的人工智能指纹识别引擎。
20世纪80年代,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石青云最先开始将模式识别技术应用于指纹识别,开创了我国指纹识别技术的先河,并在此基础上研发出了我国首个自动指纹识别系统。
2002年,30多岁的封举富接过了接力棒。指纹识别的核心是找到每一枚指纹的特征点,并将其进行标记。系统会将这些标记转化为一串串二进制数字,与系统中已有的指纹数据进行比对。“只要两枚指纹所有的特征点都能对上,我们就认为它是同一枚指纹。”封举富说。
但识别在第一步就卡住了。科研人员要坐得住冷板凳。封举富的冷板凳,一坐就是10年。从2003年海南之行碰壁后,封举富一头扎进了技术攻关中,但效果却一直没能達到他的设想。2013年,以神经网络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封举富看到了将其应用于指纹识别的可能。2016年,“进化”完成的人工智能指纹识别算法面世,识别准确率达90%以上。
这套国际首创的算法已经能够媲美甚至超越专业、熟练的标记员,实现了指纹的全自动特征提取和快速比对。
(摘自《科技日报》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