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山傈僳族非遗“空间叙事”文旅模式探究

2023-10-05王玺哲张珈瑜

海外文摘·学术 2023年5期
关键词:空间叙事傈僳族文旅

王玺哲 张珈瑜

近年来,文化旅游在我国发展迅速,国内文旅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同时,文化旅游也在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以“空间叙事”为核心理念的文旅模式便是其中之一。它具有文化资源可持续开发、提升文化旅游体验质量、促进文化旅游融合等优点,为我国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模式。

本文以四川省米易新山傈僳族乡为例,以非遗“空间叙事”文旅模式为切入点,结合当地傈僳族文化特色,深度挖掘旅游资源,通过建立旅游景区、打造旅游线路、建设旅游设施、完善旅游接待体系等方式,深入挖掘傈僳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文内涵和文旅价值,为丰富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借鉴。

1 非遗文化空间的建构

本文所论的“空间叙事”模式,是以人文地理学、社会人类学等学科为背景,在传统田野调查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研究方法,经过提炼、归纳后形成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模式。它主要包含四个方面内容:一是文化空间,包括文化空间的历史发展脉络、民族文化特色、地域环境特点等;二是社会空间,包括社会群体、社会阶层、社会关系等;三是人文景观空间,包括建筑形态、景观风貌、道路交通等;四是象征空间,主要包括文化符号和精神象征[1]。“空间叙事”模式强调非遗的整体性保护,既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处的生态环境,又要保护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使其既能适应现代生活需求,又能满足当代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感需求。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特定的空间,是文化和社会生活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非遗文化空间的建构是指非遗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整体,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等社会背景下,通过物质、制度和精神等多维度地呈现,建构一个具有其鲜明特征和独特价值的社会文化空间。

非物质文化空间是指以物质载体为基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体内容,具有独特精神内涵和社会意义,能够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特定空间。在非物质文化空间建构中,物质空间是前提和基础[2]。首先,非遗文化空间必须以一定的物质载体为依托,包括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建筑空间、服饰等。其次,非遗文化空间必须以特定的场所为载体,包括表演艺术、节庆仪式、教育基地等。最后,非遗文化空间还要以制度与精神为支撑,包括保护制度、传承人制度等。在新山傈僳族非遗文化空间建构中,首先要将这些物质载体进行系统梳理和分類,根据不同类别进行保护和传承。其次要建立相应的制度和标准。通过相关制度的完善和非遗文化空间建构的不断推进,促使新山傈僳族非遗得到有效的传承和保护。

2 “空间叙事”文旅模式的具体实践

四川省新山傈僳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为依托,保存了较为完整的民族文化生态,是展示新山傈僳族文化的重要窗口。新山傈僳族非遗在发展过程中,基于当地旅游发展需要,以“空间叙事”的文旅模式,深度挖掘旅游资源,结合当地傈僳族文化特色,以“文旅结合”的形式进行展示和宣传。

2.1 打造文化旅游“IP”

IP(Intellectual Property),直译为知识产权,也可以理解为一个具有价值的品牌。文化旅游IP是文化资源和旅游产品之间的纽带,更是旅游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文旅IP可以分为物质文化IP、非物质文化IP和空间文化IP三类[3]。物质文化IP是指由具体的物品承载的文化内容,如文物、建筑、景观等;非物质文化IP是指由特定的非物质形态所承载的文化内容,如民俗、传说、神话等;空间文化IP是指由特定空间所承载的空间故事,如建筑、景观、道路等。

以“空间叙事”为核心理念的文旅模式中,打造“文化旅游IP”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深度挖掘并梳理本地区的人文资源,构建本地区特有的故事体系,形成独特的旅游体验;二是以文化资源为依托,以创新为手段,打造特色鲜明、主题突出、形式多样的主题景区,形成具有独特吸引力与美誉度的景区品牌;三是以故事化与情景化为基础,打造独具特色的主题活动。例如,在新山,可以打造以《阿考史诗》为核心内涵的“阿考文旅IP”,在主题上选取“阿考”这位傈僳族祖先、英雄进行设计;在场景上应用多媒体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

2.2 挖掘文化遗产内涵

以“空间叙事”为核心理念的文旅模式,要求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和建设要深挖文化内涵,对文化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文化资源是文旅项目的核心部分,也是文化旅游开发的主要内容,其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例如,敦煌莫高窟是我国重要的文物遗产,在保护过程中对其进行了合理开发和利用,形成“敦煌文化”[4]。在此基础上,文旅项目在开发过程中要深挖“敦煌文化”这一核心内容,并对其进行合理利用和开发。

在建设新山非遗文旅时,可以将其与当地的自然景观结合起来,并利用独特的地理优势和自然环境发展特色旅游业;也可以将当地著名历史人物和经典故事与新山傈僳族乡结合起来,打造全新的文旅项目。通过对“傈僳族非遗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利用,使“傈僳族非遗文化”在文旅项目中发挥出最大的价值,让游客能够通过文旅项目更加了解我国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历史。

2.3 创新传统文化主题

以“空间叙事”为核心理念的文旅模式,通过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赋予其新的主题,使传统文化得到创新性发展。传统文化主题的创新,主要通过对当地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和创新,打造具有特色的旅游项目。

首先,在历史文化资源深度挖掘方面,要根据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的特色来设计主题旅游项目。例如,在新山拥有丰富民族文化资源的地区,可以重点打造以少数民族文化为主题的旅游项目。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当地少数民族独特的建筑、服饰、习俗等物质文化资源。

其次,在创新传统文化主题方面,可以依托当地特有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来设计主题旅游项目。例如,在拥有丰富人文景观资源的我国西南地区,可以重点打造以山水景观为主题的旅游项目;在我国拥有丰富自然景观资源的北方地区,可以重点打造以森林景观为主题的旅游项目。总之,要将传统文化与当地自然资源、人文景观结合起来,促使当地旅游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2.4 创建文化旅游体验空间

在文化旅游发展中,以“空间叙事”为核心理念的文旅模式注重将文化元素与旅游场景进行融合,通过对文化旅游体验空间的创建来吸引游客,使其感受到其中的文化内涵、历史底蕴等方面的魅力。在创建体验空间时,要在确保安全性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游客的身体感受、心理感受等多方面因素,结合当地旅游资源及文化特点进行设计,在景区内营造出浓郁的文化氛围,以满足游客对文化旅游体验的需求。

首先,以游客的需求为导向,将文化元素与旅游场景进行融合。以游客的体验需求为导向进行文化旅游空间的设计和布局,根据不同的旅游场景对其进行相应的布置和设计,使其更有张力和特色。同时,还要重视对旅游场景内各种元素之间的关联研究。

其次,以地方特色为基础。在进行文化旅游空间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地方特色,将其与当地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例如,在设计某一景点时,可以参考当地传统节日、民俗等,将其作为重要元素融入空间设计中。这种设计不仅可以满足游客对空间设计美感要求,还能使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更有体验感和参与感。

最后,要注重空间场景与旅游活动的匹配。文化旅游体验空间是一个由多种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文化旅游体验产生影响。因此,在进行空间场景设计时,要注重空间场景与文化活动之间的匹配性,避免出现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问题。同时还要考虑到游客参与度、体验感等因素,根据不同游客群体对文化活动提出的需求进行相应调整和创新。

2.5 创新文旅融合模式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旅游模式也在不断创新,如将文化资源与科技融合、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融合等。空间叙事模式下的文旅融合模式可以为文旅产业的发展提供新思路。如通过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在景区内植入现代高科技设施,如全息投影、全息音响、体感交互设备等,为游客提供沉浸式体验;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结合,如运用 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AR(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等技术对历史文化进行重现等,都可以为游客带来全新的旅游体验[5]。

3 “空间叙事”模式在非遗保护与发展中的应用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历岁月沉淀和历史积淀,不断传承与发展而得的产物。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在享受现代文明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传承与保护传统文化的挑战。

首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面,“空间叙事”模式强调传承人与文化空间之间的关系。“空间叙事”模式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其所处的环境相结合,以动态、系统、多元、开放等理念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动,不仅可以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本身,还能使其产生“空间叙事”效应。新山傈僳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以“空间叙事”为导向,将传承人与其所处环境结合,使传承人和文化空间形成“共生”关系,从而推动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和民族文化传承。

其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融合发展方面,“空间叙事”模式强调体验性、互动性[5]。四川省米易新山傈僳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情、独特的地域特点和深厚的历史积淀吸引着众多游客。具体而言,新山傈僳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特定的地域空间内呈现出来的独特文化形态。这种特殊的地域空间是由不同民族、不同生活方式以及不同历史阶段所形成的特定社会文化背景和社会群体共同创造出来的。

4 结语

新山傈僳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以其独特的地域空间为基础,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情、地域特色、历史文化等为依托。“空间叙事”模式可以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与传承人和当地居民产生互动,一方面,使游客对当地民俗生活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游客与传承人、居民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

引用

[1] 陈震,王一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文化空间弱化现象分析[J].原生態民族文化学刊,2022,14(1):121-132+156.

[2] 黄永林,刘文颖.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的特性[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60(4):84-92.

[3] 向勇,白晓晴.新常态下文化产业IP开发的受众定位和价值演进[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54(1):123-132.

[4] 姜渊.论敦煌莫高窟环境保护与文物保护的协调共进——由《甘肃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说开去[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137-143.

[5] 王天丹.基于空间叙事理论的展示空间设计研究[D].重庆:四川美术学院,2018.

基金项目:四川音乐学院2022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资助(202210654008)

作者简介:王玺哲(1999—),男,四川攀枝花人,硕士研究生,就读于四川音乐学院;张珈瑜(1998—),女,四川宜宾人,硕士研究生,就读于四川音乐学院。

猜你喜欢

空间叙事傈僳族文旅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樱花浪漫迎阔时,刀山火海任尔闯 怒江傈僳族阔时节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文旅照明的兴起
论《三城记》空间叙事艺术特征
论徐则臣小说的空间叙事
浅谈武定傈僳族“哒谱”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咱们村来了傈僳族宣讲员”
一个傈僳族汉子的独龙江帮扶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