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种杀虫剂对藜麦根蛆防治效果试验
2023-10-04魏佳佳邢鲲赵飞
魏佳佳 邢鲲 赵飞
摘要:自2016 年山西省静乐县首次发现藜麦根蛆危害藜麦以来,藜麦根蛆发生危害日益加重。我国尚未有关于藜麦根蛆防治的研究报道,为了防治藜麦根蛆,试验针对藜麦根蛆的危害选用了17 种常见的杀虫剂,并设置清水对照,开展藜麦根蛆幼虫的室内药剂防治试验,调查统计了药剂处理12、24 h 以及3、5、7 d 后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40% 辛硫磷乳油、40% 毒死蜱乳油、50 亿个孢子/g 白僵菌微粒剂、20% 呋虫胺可溶粒剂在用药后7 d 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5.5%、92.1%、85.3%、76.1%,5%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悬浮剂、3.2% 高氯·甲维盐微乳剂处理后7 d 的防治效果达50% 以上。其中,40% 辛硫磷乳油、5%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悬浮剂、3.2% 高氯·甲维盐微乳剂都表现出良好的速效性,且持效期长。药剂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杀虫剂对藜麦幼苗生长无负面影响。40% 辛硫磷乳油、40% 毒死蜱乳油、50 亿孢子/g 白僵菌微粒劑、20% 呋虫胺可溶粒剂、5%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悬浮剂、3.2% 高氯·甲维盐微乳剂均可有效防治藜麦根蛆幼虫,可在不同时期交替用药、合理用药,其可作为今后田间防治藜麦根蛆选择化学药剂的依据。
关键词:藜麦;根蛆;杀虫剂;防治效果
中图分类号:S435.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481(2023)03?0313?06
藜麦(Chenopodium quinoa Willd.)是苋科藜属的一种植物,产自印第安地区[1]。藜麦早期主要分布在秘鲁、玻利维亚等南美国家[2]。其种植历史悠久,有5 000~7 000 a 栽培历史[3]。藜麦营养价值高,营养物质均衡,被称为“ 假谷物”、“ 素食之王”等,但其营养成分高于大多数谷类作物[4]。它不仅具有脂肪、纤维素、维生素等,还具有丰富的活性物质,对疾病的预防及治疗有一定的作用,而且保健功能强。藜麦蛋白作为一种植物蛋白,能弥补动物蛋白对某些人群过敏等的缺陷[5]。它被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认定为是唯一一种能够满足人类基本需求的物质[6]。藜麦对环境适应性强,在海拔约为3 000 m 的地区生长,具有一定的耐寒性、耐旱性等生物学特性,而且不同藜麦品种抗旱性强度不同[7]。
藜麦近年来不断传入亚洲,2008 年在我国静乐县最早进行规模化种植后,藜麦产业不断发展,种植面积不断扩大[8]。因其国外与国内生活习惯的差异,藜麦被广泛加工为不同的物质,在不同的领域如医疗、食品和工业等有所涉及[9],具有广泛的应用市场。
根蛆寄主植物广,危害多种蔬菜和十字花科、葫芦科作物等,导致作物生长阶段品质和产量均下降。它在前期危害症状不易察觉,后期察觉时危害严重,发生量大[10]。在藜麦上危害的根蛆(Tetanopssintenisi)属于双翅目斑蝇科直斑蝇属,最早记载发现于荷兰,发育阶段有卵、幼虫、蛹和成虫4 个阶段,主要以幼虫在苗期群集为害,危害方式隐蔽,破坏植株的地下部分,导致根部损伤,植株营养不良,减产甚至绝收等[11]。其在山西1 a 发生1~2 代[12],在约为30 cm 的土壤深处以老熟幼虫进行越冬,等到第2 年天气转暖时,再上升到表土层为害,每年4 月下旬至5 月上旬开始化蛹,蛹期大约25 d,5 月下旬至6 月上旬羽化为成虫,在每年的6 月中旬达到羽化盛期,羽化后的成虫一般在白天活动、取食、交配、产卵,6—7 月虫卵孵化,达到为害盛期,在9 月后,气温下降,老熟幼虫下降至土壤深处越冬[13]。藜麦根蛆在藜麦根部土壤中为害,防治难度较大。
特别是近几年,藜麦根蛆已经成为山西藜麦生产中主要害虫之一,藜麦根蛆发生呈现逐年加重趋势,一般生产上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结合等来控制根蛆的发生[14],因此,选择适宜杀虫剂对藜麦根蛆防治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目前,藜麦根蛆防治研究未有详细报道。
本试验选取17 种常见杀虫剂,对藜麦根蛆幼虫进行室内防治试验,通过比较不同类型杀虫剂对藜麦根蛆的防治效果,以期筛选出高效、实用、经济的杀虫剂,旨在为生产实践中有效防控藜麦根蛆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对象
2019 年6 月30 日在山西省静乐县娑婆乡娑婆村藜麦大田内(112.2°E,38.4°N)采集藜麦根蛆老熟幼虫并带回实验室。采集当日气温为28 ℃,天气晴朗,无降雨,也无其他影响试验结果的天气因素。
1.2 供试药剂及用量
试验共选用17 种供试药剂:40% 辛硫磷乳油(山东埃森化学有限公司)1 500 mL/hm2、5% 啶虫脒乳油(河北威远生物化学有限公司)360 mL/hm2、3.2% 高氯·甲维盐微乳剂(简称高氯·甲维盐,济南绿霸农药有限公司)495 mL/hm2、50 亿孢子/g白僵菌微粒剂(宁夏中微泰克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750 mL/hm2、10% 氟啶虫酰胺水分散粒剂(日本石原产业株式会社)750 mL/hm2、43% 联苯肼酯悬浮剂(江苏丰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25 mL/hm2、20 g/L 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美国富美实公司)225 mL/hm2、17% 氟吡呋喃酮可溶液剂(拜耳股份公司)600 mL/hm2、240 g/L 螺螨酯悬浮剂(拜耳作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300 mL/hm2、10% 吡虫啉可湿性粉剂(苏州遍净植保科技有限公司)450 mL/hm2、20% 呋虫胺可溶粒剂(日本三井化学AGRO 株式会社)750 mL/hm2、25% 噻虫嗪水分散粒剂(河北省农药化工有限公司)60 mL/hm2、5%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悬浮剂(简称甲维盐,陕西汤普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90 mL/hm2、40% 毒死蜱乳油(永农生物科学有限公司)2 250 mL/hm2、24% 甲氧虫酰肼悬浮剂(南京南农农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417 mL/hm2、1.3% 苦参碱水剂(华水制药河北华诺有限公司)600 mL/hm2、5% 阿维菌素乳油(永农生物科学有限公司)90 mL/hm2,以上药剂均市售,且采用田间推荐使用剂量。
1.3 试验方法
1.3.1 防治效果试验 藜麦根蛆幼虫采集后4 h 内在室内进行药剂处理。按照不同药剂推荐用量配制药液,取配制好的药液5 mL 与120 g 灭菌细土(0.1 mm 过筛)均匀混合后,晾干粉碎,取40 g 平铺培养皿底部,每培养皿内放32 头幼虫,并覆盖20 g灭菌细土,然后放置在恒温恒湿的室内(25 ℃ ,40%~55%)培养。每个处理重复3 次。当藜麦幼虫出现体色发黑、干瘪时,判定藜麦根蛆幼虫死亡。处理后12、24 h 及3、5、7 d 后检查藜麦根蛆幼虫死亡率。
1.3.2 安全性试验 按照供试药剂用量配制药液,取5 mL 药液与120 g 灭菌细土均匀混合后,自然晾晒并捣碎,取100 g 放入每个培养皿底部,在其上放置20 粒藜麦种子,并覆盖20 g 灭菌的细土,喷洒50 mL 无菌水作为对照,然后放置在恒温恒湿的室内(25 ℃,40%~55%)培养,每日喷洒50 mL 无菌水1 次。每个处理重复3 次。
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本试验施药后12、24 h 及3、5、7 d 后调查存活藜麦根蛆幼虫活虫数量及藜麦种子发芽率。药剂防治效果计算依据《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
防治效果=(1-(空白对照区药前虫数×处理区药后虫数)/(空白对照区药后虫数×处理区药前虫数))×100% (1)
发芽率= 正常发芽的种子总数/供试种子粒数×100% (2)
1.5 数据分析
采用SPSS 20.0 软件Duncan 新复极差法(DMRT)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 杀虫剂对藜麦根蛆的防治效果比较不同杀虫剂和持续时间对藜麦根蛆的防治效果如图1 所示。
17 种杀虫剂对藜麦根蛆的防治效果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5% 啶虫脒乳油、43% 联苯肼酯悬浮剂、20 g/L 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7% 氟吡呋喃酮可溶液剂、240 g/L 螺螨酯悬浮剂、25% 噻虫嗪水分散粒剂、24% 甲氧虫酰肼悬浮剂、1.3% 苦参碱水剂、5% 阿维菌素乳油在持续时间为12、24 h 及3、5、7 d 后防治效果均在10% 以下,因此,不做进一步统计学分析,不做田间推荐使用。将其余8 种药剂5%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悬浮剂、40% 辛硫磷乳油、3.2% 高氯·甲维盐微乳剂、20% 呋虫胺可溶粒剂、50 亿孢子/g 白僵菌微粒剂、40% 毒死蜱乳油、10% 氟啶虫酰胺水分散粒剂、10% 吡虫啉可湿性粉剂等进行防治效果统计分析。
药后12 h 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图1),5%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悬浮剂和40% 辛硫磷乳油的防治效果最高,分别达54.4%、51.1%,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3.2% 高氯·甲维盐微乳剂防治效果达到了42.2%。10% 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和10% 氟啶虫酰胺水分散粒剂防治效果较低,分别为2.2%、4.4%,且二者之间差异不显著。
药后24 h 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图1),5%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悬浮剂、40% 辛硫磷乳油防治效果仍明显,均为55.7%,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3.2% 高氯·甲维鹽微乳剂防治效果较好,为43.2%,且与其他处理组间差异显著(P<0.05)。其他药剂防治效果均在2% 以下。
药后3 d 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图1),40% 辛硫磷乳油、5%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悬浮剂和3.2% 高氯·甲维盐微乳剂防治效果仍然相对较高,分别为62.9%、57.3%、49.4%,与其他处理组间差异显著(P<0.05)。20% 呋虫胺可溶粒剂、40% 毒死蜱乳油,防治效果分别升高为22.5%、19.1%,二者间差异不显著。其他药剂防治效果均在0~15%。
药后5 d 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图1),40% 毒死蜱乳油防治效果显著升高,为83.9%。40% 辛硫磷乳油防治效果为74.7%,此2 组与其他处理组间差异显著(P<0.05)。5%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悬浮剂、50 亿孢子/g 白僵菌微粒剂、20% 呋虫胺可溶粒剂、3.2% 高氯·甲维盐微乳剂防治效果均达48%以上。10% 氟啶虫酰胺水分散粒剂、10% 吡虫啉可湿性粉剂防治效果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P<0.05)。
药后7 d 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图1),40% 辛硫磷乳油、40% 毒死蜱乳油防治效果最佳,较之前显著升高,分别为95.5%、92.1%。50 亿孢子/g 白僵菌微粒剂和20% 呋虫胺可溶粒剂防治效果较高,分别为82.3% 和76.1%;5%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悬浮剂、3.2% 高氯·甲维盐微乳剂防治效果也相对较高,分别为56.8%、53.4%,与其他处理组间显著差异(P<0.05)。10% 氟啶虫酰胺水分散粒剂、10% 吡虫啉可湿性粉剂防治效果在10%~20%,且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P<0.05)。
2.2 杀虫剂对藜麦的安全性分析
试验期内调查17 种供试药剂对藜麦种子出苗的影响。由表1 可知,各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且均未发生药害,藜麦种子出苗与生长正常,说明各药剂处理的剂量均对藜麦安全。
3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40% 辛硫磷乳油、40% 毒死蜱乳油、50 亿孢子/g 白僵菌微粒剂、20% 呋虫胺可溶粒剂、5%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悬浮剂、3.2% 高氯·甲维盐微乳剂防治效果相对较好,药后7 d 分别达到95.5%、92.1%、82.3%、76.1%、56.8%、53.4%,可有效防治田间藜麦根蛆幼虫,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使用。5%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悬浮剂、40% 辛硫磷乳油在药后12 h,防治效果分别达54.4%、51.1%,表现出了良好的速效性,可用来预防藜麦根蛆的大量发生,且40% 辛硫磷乳油在7 d 后防治效果依旧突出,有良好的持效性。在实际施药时,根据农药规定剂量进行施药,应科学用药,即交替用药、注意药剂的用量及次数,尽量避免害虫产生抗药性[15];此外,还应针对藜麦根蛆的生活习性及生活史等特点,制定用药方法、用药次数等;藜麦根蛆幼虫营地下生活,应采用拌成毒土、毒饵等方式施药。
本试验防治效果较好的药剂中,40% 毒死蜱乳油、40% 辛硫磷乳油活性高,具有胃毒作用,可与多种化学药剂混合使用,且不易产生抗药性[16],与传统有机磷农药相比,这2 种药剂有机磷含量低,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小,因此,是代替传统有机磷农药的首要选择[17],且本试验也验证了这2 种杀虫剂对藜麦根蛆的效果,因此,可以推荐为防治藜麦根蛆的首选药剂。20% 呋虫胺可溶粒剂是一种新型的烟碱类杀虫剂,与传统烟碱类杀虫剂相比,对环境更加安全,且杀虫谱更广,持效期长[18],因此,不仅可用于防治根蛆幼虫,在根蛆蛹羽化后,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白僵菌是一种子囊菌类的真菌,能有效防控多种昆虫和螨类,在合适条件下,进入到昆虫体内会产生多种代谢物质,使其代谢紊乱,甚至死亡,对人、畜及环境较为安全,可作为生物源杀虫剂使用,具有低毒、无环境污染、防治效果可持续且无抗药性等特点[19]。在本试验中,50 亿孢子/g 白僵菌微粒剂表现良好,但速效性较差,在实践应用中,可与低剂量化学药剂混合使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是一种高效生物源杀虫剂,其杀虫活性比阿维菌素要高,相比于传统有机磷杀虫剂,具有高效、低毒、低残留等特点[20],高氯·甲维盐是由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与高效氯氰菊酯复配的一种半合成的抗生素类杀虫剂,具有胃毒兼触杀作用,以及低毒和无公害等特点[21]。在本试验中,5%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悬浮剂与3.2% 高氯·甲维盐微乳剂在前期对藜麦根蛆防治效果都较为突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2 种药剂的防治效果并未有太大的改变,但防治效果依然很高,表现出了良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因此,可在根蛆为害发生的整个阶段,限制根蛆种群的增长。
对于藜麦根蛆幼虫的防治,除了危害严重时采用化学防治外,还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应加强农业防治,完善相应绿色防控体系,因此,提出以下几点措施:第一,土壤精耕细作,深翻覆膜,可破坏藜麦根蛆的越冬及产卵环境,减少害虫数量;第二,配制糖醋液,诱杀成虫;第三,根据虫害发生规律,在易发生危害的地块采用纸筒育苗移栽或高垄栽培,减轻其为害。
参考文献:
[1] 胡一晨,赵钢,秦培友,等. 藜麦活性成分研究进展[J]. 作物学
报,2018,44(11):1579-1591.
HU Y C,ZHAO G,QIN P Y,et al. Research progress on bioactive
components of quinoa(Chenopodium quinoa Willd.)[J].
Acta Agronomica Sinica,2018,44(11):1579-1591.
[2] 于跃,顾音佳. 藜麦的营养物质及生物活性成分研究进展[J].
粮食与油脂,2019,32(5):4-6.
YU Y,GU Y J. Research progress on nutrients and bioactive
components of quinoa(Chenopodium quinoa Willd.)[J]. Cereals &
Oils,2019,32(5):4-6.
[3] 劉俊娜,孔治有,张平等. 播期对藜麦主要农艺性状及籽粒矿
物质元素含量的影响[J]. 河南农业科学,2022,51(3):38-46.
LIU J N,KONG Z Y,ZHANG P,et al. Effect of sowing date on
main agronomic characters and mineral element content of quinoa
[J]. Journal of Henan Agricultural Sciences,2022,51(3):38-46.
[4] 刘月瑶,路飞,高雨晴,等. 藜麦的营养价值、功能特性及其制
品研究进展[J]. 包装工程,2020,41(5):56-65.
LIU Y Y,LU F,GAO Y Q,et al. Research progress of nutritive
value,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ducts of quinoa[J].
Packaging Engineering,2020,41(5):56-65.
[5] 吉静筠,李洪岩,王静. 藜麦蛋白功能特性研究进展[J]. 中国食
品学报,2021,21(11):368-376.
JI J Y,LI H Y,WANG J.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functional
properties of quinoa protein[J]. Journal of Chinese Institute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21,21(11):368-376.
[6] 李娜娜,裴艳婷,宫永超,等. 藜麦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J]. 山
东农业科学,2016,48(10):145-148.
LI N N,PEI Y T,GONG Y C,et al. Research status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Chenopodium quinoa Willd[J]. Shandong
Agricultural Sciences,2016,48(10):145-148.
[7] 刘文瑜,杨发荣,谢志军,等. 不同品种藜麦幼苗对干旱胁迫的生
理响应及耐旱性评价[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21,39(6):10-18.
LIU W Y,YANG F R,XIE Z J,et al. Evaluation of drought tolerance
and physiological response to drought stress of different
varieties of quinoa seedlings[J].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 the
Arid Areas,2021,39(6):10-18.
[8] 任贵兴,杨修仕,么杨. 中国藜麦产业现状[J]. 作物杂志,2015
(5):1-5.
REN G X,YANG X S,YAO Y. Current situation of quinoa industry
in China[J]. Crops,2015(5):1-5.
[9] 郭慧敏,耿艳楼,吕玮,等. 藜麦开发利用研究进展[J]. 粮食与
油脂,2021,34(3):9-11.
GUO H M,GENG Y L,L? W,et al. Research progress on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quinoa[J]. Cereals & Oils,2021,34
(3):9-11.
[10] SMIT J T. De prachtvlieg Tetanops Sintenisi nieuw voor nederland(
Diptera:Ulidiidae)[J]. Nederlandse Faunistische Mededelingen,
2005,22:91-94.
[11] 邢鲲,赵飞,赵晓军,等. 藜麦上首次发现根蛆(Tetanops sinte?
nisi)为害[J]. 中国植保导刊,2018,38(12):38-40,61.
XING K,ZHAO F,ZHAO X J,et al. First report of root maggot
Tetanops sintenisi on quinoa[J]. China Plant Protection,
2018,38(12):38-40,61.
[12] 代伐,李鑫,段爱菊,等. 大蒜根蛆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研究
[J]. 河南农业科学,2007,36(4):101-102,116.
DAI F,LI X,DUAN A J,et al. Study on occurrence regularity
and control techniques of garlic root maggots[J]. Journal of
Henan Agricultural Sciences,2007,36(4):101-102,116.
[13] 李拴平,胡作栋. 根蛆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J]. 西北园艺(蔬
菜),2014(2):30-31.
LI S P,HU Z D. Occurrence regularity and control techniques
of root maggots[J]. Northwest Horticulture,2014(2):30-31.
[14] 胡静荣,史彩华,张友军,等. 西瓜苗期根蛆发生特点及防控
建议[J]. 中国蔬菜,2020(5):95-98.
HU J R,SHI C H,ZHANG Y J,et al. Occurrence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rol suggestions of root maggots in watermelon
seedling stage[J]. China Vegetables,2020(5):95-98.
[15] 张树明,邢鲲,赵飞. 中华绢蛾为害藜麦初报及其防治措施
[J]. 山西农业科学,2021,49(11):1340-1344.
ZHANG S M,XING K,ZHAO F. Preliminary report on the
damage of Scythris sinensis to quinoa and its control measures
[J]. Journal of Shanxi Agricultural Sciences,2021,49(11):
1340-1344.
[16] 王立宇,段立清,李海平,等. 辛硫磷對枸杞木虱的毒力及对
其羧酸酯酶的抑制作用[J]. 农药学学报,2016,18(5):
656-658.
WANG L Y,DUAN L Q,LI H P,et al. Toxicity of phoxim to
Paratrioza sinica and inhibition to carboxylesterase of it in different
instars[J]. Chinese Journal of Pesticide Science,2016,18
(5):656-658.
[17] 张其才,饶钦雄,汤倩倩,等. 三种有机磷农药在双孢蘑菇及
其栽培基质中的残留动态[J]. 农药学学报,2020,22(5):
823-830.
ZHANG Q C,RAO Q X,TANG Q Q,et al. Residual dynamics
of three organophosphorus pesticides in Agaricus bisporus
fruits and cultivation substrates[J]. Chinese Journal of Pesticide
Science,2020,22(5):823-830.
[18] 刘康成,刘文彬,徐嫣,等. 20% 呋虫胺SG 防治稻褐飞虱田间
药效研究[J]. 农业灾害研究,2013,3(9):18-20.
LIU K C,LIU W B,XU Y,et al. Research on field efficacy of
20% dinotefuran SG for controlling brown rice planthopper[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Catastrophology,2013,3(9):18-20.
[19] 于健,查萌,郑梦君,等. 白僵菌和绿僵菌对棉铃虫的室内防
控效果评价[J]. 新疆农业科学,2020,57(4):608-615.
YU J,ZHA M,ZHENG M J,et al. Evaluate on the indoor control
effect of Beauveria bassiana and Metarhizium anisopliae
on Helicoverpa armigera[J]. Xinjia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20,57(4):608-615.
[20] 王龙龙,刘钰,崔蕊蕊,等.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研究开
发现状与展望[J]. 农药,2015,54(6):394-399.
WANG L L,LIU Y,CUI R R,et al.Research status and prospects
of emamectin benzoate[J]. Agrochemicals,2015,54(6):
394-399.
[21] 李耀發,党志红,高占林,等. 高效氯氰菊酯与甲胺基阿维菌
素苯甲酸盐的联合毒力[J]. 河北农业科学,2005,9(2):4-6.
LI Y F,DANG Z H,GAO Z L,et al. Determination of Cotoxicity
of beta-cypermethrin and emamectin benzoate to
Laphygma exigua H. and Plutella xyllostella L[J]. Journal of
Hebei Agricultural Sciences,2005,9(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