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关键内容与重要策略
2023-10-04谢娟李海峰
谢娟?李海峰
[摘要] 站在“立德树人”的高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引导青少年厚植中华文化底蕴、涵养家国情怀、树立文化自信的过程中,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依然是重要且必要的。本文基于家庭教育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影响的视角,对家庭教育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的角色地位、重要内容、关键策略等需要厘清的问题做了探讨。
[关键词] 家庭教育;优秀传统文化;青少年
家庭教育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使命。如何看待家庭教育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的角色和地位?家庭教育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要重视哪些关键内容?优秀传统文化在家庭的传承中,有哪些关键策略?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一、在家庭教育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2014年10月文艺座谈会上,习近平引用唐代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说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2021年10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问世,其中明确指出:“家庭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可见,无论是个人成长、家庭建设、社会发展,还是国家繁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举足轻重,而家庭教育在这一过程中责无旁贷。
一方面,家庭是个人成长的摇篮,理应作为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另一方面,在当今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不同文明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的时代背景下,处于成长关键期的青少年,其性格和品德培养需要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在这一视角下,家长既要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也要认识到家庭教育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不可替代性,并承担起这一天然责任。
二、新時代在家庭教育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其内涵与范围非常广泛。青少年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关键内容对其成长意义重大,我们要自主自发地进行传承。
(一)爱国主义教育
家国情怀是在传承千年的历史文化中逐渐形成的,已经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之中。家国情怀中就蕴藏着强烈的爱国主义,可以说,爱国主义是中华儿女最自然、最朴素的情感。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更加强调爱家与爱国相统一,强调公民要正确处理个人、家庭与国家、社会之间的关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指出,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家长要在理解这一本质的基础上,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中,引导青少年明辨大是大非,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学习和实践中。
(二)传统美德教育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国历代流传下来的宝贵的道德文化遗产,包含了优秀的民族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良好的民族礼仪等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做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概括为“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六个方面,这是对优秀传统美德的时代总结,也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家长可以从这六个方面对青少年进行熏陶和启发,帮助青少年形成强烈的道德责任感,成为具备文明修养、德才兼备的合格接班人。
(三)中华人文精神教育
作为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中华人文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和精神品格,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价值判断,“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生活理念,“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待人方式等。这些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往往渗透在家庭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成为家庭教育的精华养分,推动着青少年的成长进步,成为影响他们未来为人处世的信念法则。
三、家庭教育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策略
(一)重视节令,在潜移默化中熏陶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注重实践与养成、需求与供给、形式与内容相结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更好、更多地融入生产生活各方面。”与岁时节令有关的家庭生活,就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天然大课堂。中华民族有着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深刻意义早已融入我们的文化血脉。比如,春节阖家团圆辞旧迎新;重阳节登高、赏菊、探望老人;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清明节扫墓祭祀先人……如此种种,已经成为人们习以为常的节日。有些节日里包含的仪式对青少年的教化和导向作用并不比学校教育效果差,甚至其潜移默化的效果更加容易被成长中的青少年所接受。因此,家长要格外重视各种节令风俗对孩子的教育影响,培养孩子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将优秀传统文化中良善的情怀、奋发的力量、美好的精神追求输入孩子的价值观中。
(二)共读经典,在阅读中学习
青少年时期是学生个体身心成长的阶段,他们常常会对学校所获得的知识进行多角度思考。家庭共读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为家长与孩子的沟通提供了一个平台,家长可以帮助孩子选择适合的经典书目,与孩子共同阅读,共同探讨书中的相关问题,了解孩子的思想状况,解答孩子的疑惑。比如,共同阅读经典历史书籍有利于帮助青少年了解历史,了解国情,找到自我奋斗的方向和力量,引发他们对自身发展、社会发展、国家发展的深刻思考。
(三)树立榜样,在行动中积淀
《庄子·天道》里曾提及:“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有些蕴含着深奥意义的规律、法则等,只通过口口相传是无法习得其精髓的。精神财富要得以传承下来,不但需要用言语来教导,还要用行动来示范。只有在这样“润物细无声”的全方位影响下,处于身心发展特殊时期的青少年才能对优秀传统文化达到言行一致的认同。因此,家长首先要做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者,通过自己的一举一动传递正能量,帮助青少年正确辨别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荣与辱、公与私、义与利,增强其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
(四)关注配合,在协同中传承
2021年2月,教育部出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进什么、进多少、如何进”的问题强化了顶层设计,在增强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上对课程教学进行了指导。可见,学校教育系统已经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置于非常重要的地位;青少年作为成长中的个体,受到学校、家庭、社区三个方面的教育影响;学校教育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课程,以及教师的教导来推动,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的模塑来实现。家庭教育要配合青少年每个阶段的学校课程,在家庭生活中有机融入相关的主题教育。比如,学生在学校学习了历史名人故事后,家庭便可安排相关的历史遗迹游览,更好地实现厚植中华文化底蕴、涵养家国情怀、增强社会关爱、提升人格修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的育人功能,帮助青少年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民族的共同理想之中,在學习和生活中培养坚定的理想信念。
四、在家庭教育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厘清的问题
(一)直面风险与挑战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既充满希望,也充满挑战。一方面,坚定的文化自信引领着人民阔步行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另一方面,我们也依然面临着外部意识形态渗透、消极文化侵蚀等威胁。尤其是随着互联网对青少年学习生活的影响日益加剧,这种风险更加有可能被扩大。家长要认识到其中的困难和挑战,帮助青少年抵制不良影响。例如,短视频、网络直播等移动社交媒体迅速崛起,家长要因势利导,帮助青少年甄别日常信息来源的安全性,鼓励他们化被动为主动,做优秀文化的传播者。
(二)具备时代精神和辩证思维
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其必要的标准——传承优秀文化。“优秀”意味着经过科学分析、深入挖掘,符合当下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改造,推陈出新。如《孝经》中提到的“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抛开其中的封建思想糟粕,我们仍然可以辩证地认识其当时的价值,结合当下形势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将其转化为孝敬长辈、忠于职业、追求崇高人生理想的一种新时代价值观念。
(三)拥有坚定的文化自信
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人是讲爱国主义的,同时我们也是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胸怀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既要坚定文化自信,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也不能夜郎自大,固步自封;要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接受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世界上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教导青少年善于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做到胸怀天下,以天下为己任,为全人类的幸福美好生活而奋斗。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区、家庭各就其位、各尽其力、各负其责。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其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在家庭教育中传承好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将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代代相传,让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牢固不变。今后,家庭教育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还需要更多的重视和探讨,以期培养出对家庭、社会、国家都能担起责任,具有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合格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马建欣.中华家训文化的育人方式与创新路径[J].甘肃社会科学,2021(06).
[2]侯颖慧.新时期中国教育之文化传承[J].文化产业,2022(15).
[3]周焕君. 中国传统家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22.
[4]卫明皓.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路径探析[J].汉字文化,202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