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反刍思维与线上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

2023-10-04刘芷萱黄岚隋华杰单丹丹

科教导刊 2023年21期
关键词:大学生

刘芷萱 黄岚 隋华杰 单丹丹

摘要本研究以223名在校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法探讨大学生反刍思维和线上社交焦虑的现状以及反刍思维与线上社交焦虑的关系。结果:大学生反刍思维和线上社交焦虑处于中下水平;线上社交焦虑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线上社交焦虑高于男生;反刍思维可以正向预测线上社交焦虑。结论:大学生整体反刍思维呈现较为健康的特点且线上社交焦虑整体水平较低;女生比男生更容易产生线上社交焦虑;大学生反刍思维能直接影响线上社交焦虑。

关键词反刍思维;线上社交焦虑;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2023.21.048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mination and Online Social Anxiety in College Students

LIU Zhixuan1, HUANG Lan1, SUI Huajie2, SHAN Dandan1

(1.School of Humanities, Minn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Quanzhou, Fujian 362000; 2. School of Humanities, Ji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chang, Jiangxi 330004)

AbstractIn this study, 223 college students were selected as subjects, and the status quo of rumination thinking and online social anxiety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mination thinking and online social anxiety were investigated by questionnaire survey. Results: Ruminative thinking and online social anxiety of college students are in the lower middle level; There are significant gender differences in online social anxiety, and girls' online social anxiety is higher than boys'. Rumination can positively predict online social anxiety. Conclusion: The overall rumination thinking of college students is healthy and the overall level of online social anxiety is low. Girls are more likely to suffer from online social anxiety than boys. Rumin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an directly affect online social anxiety.

Keywordsrumination; online social anxiety; college student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交媒体已经占据人类生活各个方面,影响个体认知和行为。大学生活跃在社交媒体上的时间更多,且情绪情感丰富、不稳定,更易受到社交媒体的影响。线上社交焦虑指个体在线上社交过程中经历负性事件产生的焦虑感,在社交媒体交往情境中感知到的紧张和恐惧等人际负性体验,是使用社交媒体过程中的必经体验,隐私关注焦虑、交往互动焦虑和负面评价恐惧是线上社交焦虑的具体表现[1]。社交媒体在为大学生建立和拓展社会关系提供便利的同时, 也可能给部分人的心理健康带来了隐性的危害[2]。

Nolen-Hoeksema認为反刍思维是个体适应不良状况的稳定的应对模式,反复思考自己当前的状态容易导致沮丧,进而增加抑郁情绪。另一方面,个体可能会减少积极的目标导向行为,而失败的结果会增强个体的抑郁感和无助感[3]。大学生易接触和认识新同学,通常是通过社交媒体来拉近与他人的距离,有研究表明面对面的社交互动比用网络社交媒体交流提供更多的情感亲近,但对于初次见面的陌生人,用社交媒体交流可以增强亲密感和自我表露的频率[4]。而线上社交焦虑是近年来社交媒体不断发展和升级的产物,是一种新的压力源和新型的焦虑形式。虽然已有研究证明反刍思维可以直接影响大学生的社交焦虑,但只是针对大学生线下生活中人际交往的问题。因此,本文研究大学生反刍思维与线上社交焦虑的关系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对线上社交焦虑的了解,帮助大学生更加健康地使用各种社交软件以及缓解和减轻线上社交焦虑,有利于大学生线上社交焦虑的预防,提升对自我的认同感和满足感,让大学生对自我有更清晰的认识,实现与社交媒体的良性互动。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被试

采用随机抽样法抽取233名本科生作为被试,收回有效问卷223份,有效回收率为95.7%。分布情况见表1。

1.2  研究工具

1.2.1  反刍思维量表

运用Nolen-Hoeksema编制的反刍思维量表(RRS),共有22个项目,包含三个维度:症状反刍、强迫思考、反省深思。按1―4评分,得分越高表明反刍思维倾向越严重。该量表在本研究中的Cronbach's 为0.943。

1.2.2  线上社交焦虑量表

测量线上社交焦虑采用Alkis编制的社交媒体用户社交焦虑量表(SAS-SMU),包含21个项目,四个维度,分别是内容发布焦虑、隐私担忧焦虑、交往焦虑和自我评价焦虑,采用5级计分,得分越高表明个体的线上社交焦虑水平越高。该量表在本研究中的Cronbach's 为0.952。

2  结果

2.1 大学生反刍思维和线上社交焦虑现状

2.1.1  大学生反刍思维现状

采用反芻思维量表以被试最终所得平均分的高低作为衡量反刍思维高低的指标,平均分越高说明具有较高的反刍思维。结果见表2。

大学生反刍思维得分平均分为52.02,约等于中位数,说明大学生反刍思维处于中等水平。

2.1.2  大学生线上社交焦虑现状

线上社交焦虑量表以被试最终所得平均分的高低作为衡量线上社交焦虑高低的指标,平均分越高,表明被试具有较高的线上社交焦虑。结果见表3。

结果显示,大学生线上社交焦虑得分平均分为69.17,低于中位数74.00,说明大学生线上社交焦虑处于较低水平。

2.2  不同人口学变量的线上社交焦虑差异检验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人口学变量的线上社交焦虑总分以及线上社交焦虑量表各维度进行分析,结果见表4。

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内容发布、隐私担忧、自我评价以及线上社交焦虑总分上存在显著的性差异,女生得分高于男生。

2.3  反刍思维和线上社交焦虑的相关分析

对反刍思维与线上社交焦虑总分及各维度得分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见表5。结果显示反刍思维与线上社交焦虑各维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二者总分也存在显著正相关。

2.4  反刍思维和线上社交焦虑的回归分析

为探索大学生反刍思维对线上社交焦虑的预测作用,对各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6。

结果显示大学生的反刍思维与线上社交焦虑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自变量“反刍思维”可以解释因变量“线上社交焦虑”50.3%的变异性(R2=0.503),拟合良好。F=224.041,即p<0.001,说明反刍思维和线上社交焦虑的线性关系显著,可以建立线性回归方程。t检验的结果达到p<0.001,常数项与回归系数都具有统计学意义,各自变量系数为正值,说明反刍思维对线上社交焦虑有显著正向影响。建立的回归方程为:y=22.025+0.906x,其中y代表线上社交焦虑,x代表反刍思维。表明反刍思维对线上社交焦虑有直接影响,可以用反刍思维预测线上社交焦虑。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发现大学生反刍思维处于中等水平,说明大学生反刍思维总体呈现较为健康的特点,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5-7]。大学生反刍思维之所以较为健康,一方面是得益于大学生现在所生活和学习的环境,国家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提高,高校也更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和焦虑。另一方面,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大学生积极情感的发展,可以促进大学生的情感素质,帮助大学生去面对困境解决问题[8]。大学生可以向朋友倾诉自己的问题,帮助自己走出不良事件造成的困境。但仍存在部分大学生反刍思维得分较高的情况,因此,对于反刍思维倾向严重、具有高焦虑水平的个体,采取团体辅导的方式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接纳的能力,降低大学生的交往焦虑[9]。团体干预方式倡导的是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现在,帮助和引导成员建立未来的具体规划,高校可以更多地开展团体辅导活动,进一步帮助个体降低焦虑水平。此外,线上社交焦虑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比男生具有更高的线上社交焦虑。其中内容发布、隐私担忧、自我评价在性别上差异显著,自我评价的差异最为显著。说明女生比男生更担心自己在社交媒体所分享的内容,更担心社交媒体会泄露有关自己的信息,更在意社交媒体上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与评价,容易因为他人的评价而产生社交焦虑。这可能是因为女性害怕与其他社交媒体用户进行交流和互动,担心自己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分享的内容遭到他人的负面评价,或是害怕潜在的隐私风险[10]。说明女生更担心自己在社交媒体所分享的内容,更容易因他人评价而产生社交焦虑。这也提示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应考虑性别差异对个体心理状况的影响,有针对性地对易产生线上社交焦虑的重点人群展开帮助和疏导。

最后,大学生反刍思维能够预测其线上社交焦虑的表现情况。说明反刍思维会让个体不断重复回忆自己负面的线上人际交往经历以及其中的细节,从而导致个体产生消极否定的自我认知,进一步增加线上社交焦虑,这一结论符合反刍思维的反映理论风格[11-14]。另外,个体的反刍思维能够迅速保存社交焦虑,个体在社交活动中会更快知觉到其中的负面表现,高反刍思维的个体会重复回忆人际交往中的负性事件,放大过程中的细节,从而使消极认知得到强化,对以后的社交活动做出负面的预期,不断加重社交焦虑[15-16]。具有高水平反刍思维的个体线上社交焦虑水平也高,高反刍思维的个体会不断回忆线上人际交往的负性事件,从而产生不合理认知,对线上社交活动做出负向预期,产生线上社交疲倦,逃避线上社交的人际互动。虽然线上社交焦虑相比于现实社交焦虑较低,但线上社交焦虑作为社交焦虑的一种,与个体的反刍思维仍存在显著相关,个体的反刍思维能影响线上社交焦虑,越是过度重复的自省和负面的自我认知反而会提高线上社交焦虑水平。现实社交焦虑高的个体伴随较高的行为抑制系统,而根据马太效应,具有现实社交焦虑的个体,与他人互动交往的能力相对较弱,能体验到的社交媒体焦虑也越高。反刍思维消极自省的思维方式也与行为抑制系统有关[17],高反刍思维的个体在线上社交过程中,难以提取积极经历,过度对细节进行加工,害怕主观预期与现实结果相矛盾,进而强化线上社交焦虑。这也提示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在缓解大学生线上社交焦虑水平时,可首先考虑采用认知行为治疗,通过个体咨询、宣传科普讲座和团体辅导等方式,改变其不合理的认知和消极的自动思维模式,降低反刍思维频率,从而达到进一步降低和缓解个体焦虑的目的。

4  研究展望和建议

根据本研究结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高校心理健康工作采取有针对性的线上线下心理帮扶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在遇到困境时,要鼓励并传授给大学生相应的方法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改变已有的消极认知模式,走出负面事件造成的困境,使反刍思维处在健康水平,拒绝精神内耗。其次,大学生在进行线上社交活动时,应客观看待他人评价,建立合理积极的自我概念,提升自我调适的能力,高校可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保健活动,也可避免大学生因过度使用网络和社交媒体而导致线上社交焦虑的加深。最后,学校要正确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同时根据反刍思维对線上焦虑的预测作用,利用团辅等形式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和支持。此外,有关政府部门应强化社交媒体平台的内容管理和控制,完善法律法规。

参考文献

[1]陈必忠,张绮琳,张瑞敏,等.线上社交焦虑:社交媒体中的人际负性体验[J].应用心理学,2020,26(2):180-192.

[2]张亚利,李森,俞国良.社交媒体使用与错失焦虑的关系:一项元分析[J].心理学报,2021,53(3):273-290.

[3]NOLEN-HOEKSEMA S.Sex differences in unipolar depression:Evidence and theory[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87,101(2):259-82.

[4]SHERMAN L E,MICHIKYAN M,GREENFIELD P M.The effects of text,audio,video,and in-person communication on bonding between friends[J].Cyberpsychology,2013,7(2):Article 1.

[5]褚天娇,赵静慧.反刍思维与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关系[J].现代交际,2021(19):115-117.

[6]李斯妮.大学生的反刍思维和完美主义、焦虑的关系及干预[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20.

[7]王中.大学生反刍思维量表的编制及其初步应用[D].杭州:浙江大学,2016.

[8]卢家楣,刘伟,贺雯,等.中国当代大学生情感素质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心理学报,2017,49(1):1-16.

[9]黎明.大学生自我接纳、反刍思维与交往焦虑的关系及其干预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22.

[10]ALKIS Y, KADIRHAN Z,SAT M.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Social Anxiety Scale for Social Media Users[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7(72):296-303.

[11]来水木,韩秀,杨宏飞.国外反刍思维研究综述[J].应用心理学,2009,15(1):90-96.

[12]MARTIN L L,TESSER A.Some ruminative thoughts[M].advances in social cognition,1996.

[13]贺金波,陈昌润,贺司琪,等.网络社交存在较低的社交焦虑水平吗?[J].心理科学进展,2014,22(2):288-294.

[14]马俊军,安连超.反刍思维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影响:孤独感的中介作用[J].心理学探新,2019,39(3):277-281.

[15]宋颖,张守臣.领悟社会支持对社交焦虑的影响:反刍思维的中介作用和社会阻抑的调节作用[J].心理科学,2016,39(1):172-177.

[16]RONALD M R.Modell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cognitive variables during and following public speaking in participants with social phobia[J].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2007,45(12):2977-2989.

[17]林雯仪,何昊,关青.反刍思维的脑功能网络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22,30(6):1262-1269.

猜你喜欢

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新大学生之歌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从8 个字看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大学生实习“注水”谁之过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